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3月月考
2021.3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正影响着整个国际格局和秩序的演变。要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我们必须建构全面的、透彻的、强势的话语体系,以中国人的眼光和话语来观察和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世界。
“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可以解构西方话语对中国的主流叙述并揭示中国崛起的一些规律,更有利于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它甚至可以与西方主流话语进行对话、交锋乃至胜出。“文明型国家”指的是一个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即中国。有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就是按照西方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改革,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提高,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它将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的各种理念及制度安排,最终被接纳为西方社会的成员。“文明型国家”的观点与此截然不同,它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逻辑。
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种种特质使中国这个现代国家与众不同。中国拥有超悠久的历史、超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国任何一个方面,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我们古老文明形成的许多传统使得中国能融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长处。今天的中国是带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孙子等伟大先哲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是带着五千年伟大文明并汲取了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之长而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文明型国家”的文明基因太强大了,如果这样的国家要被全盘西化的话,它必定走向混乱、分裂乃至解体。
中国是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崛起的,并继续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也因此而分外厚重和精彩。中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自身的许多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所形成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摘编自张维为《这就是中国:文明型国家》)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取得重要成果。这也让中国这一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较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同和点赞。但我国在世界上有时仍然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解决好“挨骂”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的关键所在。必须深刻领会、努力实践,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人更好了解一个进入新时代、展示新作为的中国。
国家形象的塑造要求增强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文者,贯道之器也”。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主动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展示中国为世界作出的贡献,让国际社会更多地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材料三:
(摘编自《国家形象何以自塑与他塑》)
(图片摘自《【新闻眼】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最新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文明型国家”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主流话语权的交锋和博弈,所以它必将有利于中国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
B.中国只有不断加大国际传播的力度,积极参与传媒市场的竞争,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形象呈现出来,进而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可。_18
C.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所以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必须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D.中国主流媒体在各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尽相同,因而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的认知度不同。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国家的崛起必须伴随文化的自信,如果当初中国不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而对西方亦步亦趋,中国的命运必定面临重大危机。
B.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文明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是它使中国成为了“文明型国家”,并最终实现了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C.我国虽然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困境,并需要通过自塑和他塑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D.关于我国在海外的国家形象,一些研究已经能从传播受众、传播渠道等角度展开分析,为我国传播策略的改进提供参考。
3.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则材料均使用了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再逐步深入,展开其丰富论证。
B.材料一始终围绕“文明型国家”核心概念展开论证,材料二则侧重讨论如何塑造国家形象的议题。
C.两则材料说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使用了对比论证,而材料二则使用了引用论证。
D.两则材料共同提出相同的观点——要想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就必须建构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文明型国家”的特征。(4分)
5.面对某些西方国家抹黑中国的不实报道和宣传,请你结合材料,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被施了魔的花园
[意]卡尔维诺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在路上走着。底下是鳞光闪闪的大海,上头是白云隐约浮现的天空。他们之前去捉过螃蟹,现在决定勘探一下没走过的路。
往海边去的路上有着无数大株龙舌兰.往山上跑着一排甘薯的篱笆,上面重压着没花的叶子.乔瓦尼诺在篱笆间找到一处裂口,两人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
他们来到了花园一角。四周一切寂静无声,树叶都不会动一下.那里有棵高大古老的桉树,还有砾石铺出的小路。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踮着脚尖在小路上走着,小心不使脚下的砾石发出寒窣声。
一切是如此的美丽:被拳曲的桉树树叶勾勒出的拱顶细窄而高耸,还有那被树叶切碎的天空,只是他们满怀焦虑,在这个不属于他们的花园,他们随时可能被赶出去。但是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在一个拐角处的杨梅丛间,一群麻雀扑腾起来,叽叽喳喳地叫唤了一阵,然后又回复了宁静。也许是个被抛弃的花园?
可是走着走着,他们就来到一片开阔的天空下,来到一个种满花的花坛前,然后是林荫小道和排排栏杆,还有行行的锦熟黄杨.花园的高处,是一幢硕大的别墅,别墅装着亮闪闪的玻璃,还有黄色和橘色的窗帘。
整个房子是荒凉的。两个孩子小心翼翼地踩着砾石,走上前去。也许玻璃窗会被突然打开,苛刻的先生和夫人就要出现在阳台上,肥大的狗就要被松开锁链,跑到路上来了。他们在路边找到一辆独轮小推车.赛来内拉坐在车上,乔瓦尼诺推着车,他们就这样一声不吭地前进着。
“那个……”赛来内拉不时地低声说道.乔瓦尼诺就停好车,去把花采下来。她手里已经攥满一束漂亮的花了。但逃跑时要从篱笆缝里钻出去,可能得把它们都扔掉!
砾石路也走到了尽头。空地的中间,劈开了一块庞大空旷的长方形:一个游泳池。“我们跳进去?”乔瓦尼诺问赛来内拉。如果他是询问她,而不是单说一句“下去!”,那就肯定说明是相当的危险.但水是那么澄净与碧蓝,而赛来内拉又是从不害怕的,他们已经是穿着泳衣的——这之前他们一直都在逮螃蟹。乔瓦尼诺怕溅泼声会太响,于是从池边上下去.他睁大眼睛,不断地往下游啊游,却只能看见蓝色,双手就好似玫瑰色的鱼;这跟在大海里的水下不同,那里的水中全是无形的绿黑色阴影。一片玫瑰色的阴影出现在自己上方——赛来内拉!他们手牵着手,从池子的另一头冒出来,他们有一点点的焦虑。不,实在没有任何人在看他们。这不如他们想象美妙:总是有那么一种酸楚而担心的基调,那就是,这一切都不属于他们,而他们也可能会被随时赶走。
从水里出来,在游泳池的边上,他们找到了一张乒乓球桌。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轻轻地击打着、突然一球高高地弹起,而乔瓦尼诺把球打飞了,球撞上了挂在藤廊支架上的一面铜锣,铜锣就低沉而持久地颤响起来。两个孩子赶紧蜷缩在花坛的后面。很快来了两个穿着白上衣的佣人,端着宽阔的托盘,把托盘搁置在一张圆桌上后,就走掉了。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来到圆桌旁。上面有茶、牛奶和面包。他们只得坐下享用起来。但他们坐得不是很安稳,只是坐在板凳边缘那一点点的地方,不停地挪动着膝盖。他们一点都感受不到甜点、茶和牛奶的味道。那个花园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如此:美妙而难以受用,带着那种内心的不适与恐慌.这也许只是命运的什么消遣吧,而他们可能很快就会被叫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们悄无声息地靠近了别墅。在一扇木制对开的百叶窗叶片之间,他们看见一间漂亮荫蔽的房间,墙上尽是蝴蝶标本。一个苍白的男孩——应该就是这幢别墅和花园的主人,幸运的他,正坐在一张躺椅上,翻着一本厚厚的带插图的书。他的双手纤细白皙,睡衣的扣子一直系到脖子上,尽管那是夏天。
现在,这两个窥视的孩子紧张的心跳缓缓减弱下去。事实上,那个富有的男孩望着自己的周围时,显得比他们还要焦虑与局促,就好像他感到那本书,那张躺椅,墙上那些被装上框的蝴蝶,下午茶,游泳池,林荫小道,都只是因为一个巨大的错误才被授予他的;而他也是不能享用它们的,却只感受到那个错误的痛楚。
苍白的男孩在他阴翳的房间里转来转去,脚步偷偷摸摸的。他用那白皙的手指摩挲着镶有玻璃的蝴蝶标本的边框,并时不时地停住听着什么.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刚缓下来的心跳声又密集起来。那是一种对什么魔法的害怕,那魔法正压迫在那幢别墅、那个花园上,压迫在所有那些美丽而舒适的东西上,就好像一种古老的不公。
太阳被云朵遮住了。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默不作声地离开了。他们再次匍匐着穿过那排篱笆.在龙舌兰丛间,他们找到通往海边的一条小路.于是他们发明出来一个有意思极了的游戏——用海带打仗。他们将一把把海带摔到对方的脸上,一直摔到晚上。好在赛来内拉从来不哭。
(马小漠译,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与结尾都写到龙舌兰与篱笆,首尾呼应,意味深长,通向海边与通向花园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指向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B.小说多次提到的蝴蝶标本,与房间里的男孩的处境形成微妙呼应;男孩用手指摩挲标本边框的细节,进一步突出他内心的渴望。
C.小说的叙述从容不迫却又富于变化,在游泳池里游水的刺激,掀起了小小的波澜;无意中敲响铜锣的紧张,更是将情节推向了高潮。
D.小说主要以闯入花园的孩子的视角,展现美丽却又如同“被施了魔”的花园;在孩子的真切感受中,暗含作者对某类病态生活的否定。
7.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的心理变化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4分)
8.小说中的矛盾冲突通常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物内心等三个方面。请以这篇小说中房间内的男孩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奏疏曰:“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委以规画,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刪减)
9.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B.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C.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锐意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D.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节度使,唐代始设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初设于边防重镇,唐末内地普遍设置,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B.
建康,是南京市在六朝时期的名称,是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因此,后人称南京为“六朝古都”
C.
夷獠,是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之称。古代汉族自称为华夏,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狄、戎。
D.
长短句,古代文体,在宋代以后,是旧体诗词中词的别称,但是在北宋时期,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辛弃疾智谋过人,嫉恶如仇。和尚义端是在他说服下投奔耿京的,后来窃取了耿京的大印出逃,辛弃疾预料到义端必然投奔金帅,成功追杀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肯定。
B.
辛弃疾心忧百姓,关注民生。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他认为那里因为风俗顽悍,獠人的骚扰才常常发生,于是上疏建议筹建飞虎军,让獠人望风慑服。
C.
辛弃疾忠心国事,执行力强。他在中原时就曾劝耿京归附宋朝,后来在创建飞虎军时,遭受来自枢密院的阻挠,但辛弃疾反而做得更努力,阻挠者最终没能改变他。
D.
辛弃疾很有文才,词作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经过辛弃疾墓旁的僧舍时,听到堂上有大呼的声音,像是在替辛弃疾鸣不平。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
(2)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二)古诗鉴赏(本题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①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颦声。
注释:①估客:同行的贩货的行商。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起句点题,述说心情的愉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跌宕,思致微妙。
B.
颔联“浪静”“潮生”动静对比,透露出诗人从自然之景中受到安慰,心绪由纷乱变得安宁。
C.
诗人截取了漂泊生涯的一个片段,写得连环承转,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
D.
诗人用字巧妙,一个‘逢”字,将内心万端愁情与秋色万般凄凉相联系,妙合无垠。
14.
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相比,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
▲
,
▲
”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乐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都被箜篌声所消融,皇城仙府也为箜篌声所打动。
(2)秦观在《鹊桥仙》中表达自己独特爱情观的是:“
▲
,
▲
”
(3)《临安春雨初霁》中“
▲
,
▲
”运用双关手法,指出世俗风恶,早日回乡,以免把自己高洁的品格玷污了。
(4)《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句子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推迟了25个月的美国宇航局“洞察号”火星着陆探测器在经过“恐怖7分钟”之后已经抵达并着陆火星,与“洞察号”一起着陆的还有全球240多万航天爱好者获得的“火星船票”(其中包括26万大陆网友的签名)。人类对太空和宇宙的探索从未终止脚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我们将有望实现移民其他星球的伟大梦想,甚至一步步走向深空。几年前,《火星救援》的热映燃起了公众对火星的兴趣,而且在公众中掀起了火星科普的高潮,同时科学研究也表明火星上有以冰的形式存在的水。但是我们对火星内部却
,而这次发射的“洞察号”真的是要在大星上打“洞”观“察”的。实际上,火星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对象。近50年来,人类共开展了200多次太空探索任务,(
)。在7个月的时间里长途跋涉了3亿多英里之后,携带着240万个名字的“洞察号”已经成功抵达火星,与已经在这片热土上奋斗的同行们汇合,
,为人类走向深空
。作为地球的延伸,太空必将会成为人类探索的重要场所。通过这种探索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了解宇宙,也能够
,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人类自己。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将有望一步步走向深空,甚至实现移民其他星球的伟大梦想
B.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将有望实现移民其他星球的伟大梦想,甚至一步步走向深空
C.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将有望实现移民其他星球的伟大梦想,甚至一步步走向深空
D.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将有望一步步走向深空,甚至实现移民其他星球的伟大梦想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触角延伸到了太阳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探索火星的次数就达40多次
B.
太阳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人类的触角,人类对火星的探索次数就达40多次
C.
其中探索火星的次数就达40多次,触角延伸到了太阳系的每一个角落
D.
其中对火星的探索就达40多次,太阳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类的触角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一窍不通
同心协力
另辟蹊径
三思而行
B.
一无所知
风雨同舟
另辟蹊径
反躬自省
C.
一窍不通
风雨同舟
开疆拓土
三思而行
D.
一无所知
同心协力
开疆拓土
反躬自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19.
下面是X市X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5分)
我是X市X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向你刊投稿。现奉上大作《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拔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张晓
2021年3月23日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兴趣班也有了鄙视链,现如今部分家长为孩子挑选兴趣班时,
①
,而是专挑冷门、昂贵的课程。所谓兴趣班,原本是孩子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兴趣的课外培训,一切应该以兴趣为基础。如果
②
,兴趣培养也就变了味。兴趣班“鄙视链”的产生,
③
。成年人的世界中充满了攀比,现实生活中围绕职业、收入、生活条件等也产生了各种“鄙视链”。
四、名著阅读(5分)
21.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
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内篇
·齐物论》)
(1)写出从本文蜕化出的一个成语:
。
(2)这个著名的故事表现了庄子的齐物论,请结合上文简要说明。
五、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柏拉图
材料二: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委员通道”上的一席话刷屏全网。其中一句话是: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
请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3月月考答案
2021.3
1.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逻辑关系的能力。A
项,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判断“比较预测”和“交锋博弈”为递进关系。C
项,逻辑混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都是提升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D
项,无中生有。
2.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B
项,推断不合理。根据原文对“文明型国家”的界定,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才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
3.
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的能力。A
项,“开门见山”分析错误。文章中心论点是第二自然段提出的关于“文明型国家”核心概念的界定,而开篇提出“中国话语权”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
4.
①“文明型国家”是将传统而古老的文明与超大型现代国家特征的重叠和融合;
②“文明型国家”对外来文明能兼容并蓄,但它却不会被任何外来文明所同化;
③“文明型国家”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优势。
(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满分。)
5.
①我国媒体应全面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大力推广中国理念和主张。
②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向世界展现真实中国。
③借助当地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声,让海外民众通过本国媒体了解和认识中国。
(每点
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6.
C【解析】对“无意中敲响铜锣的紧张,更是将情节推向了高潮”不正确。“无意中敲响铜锣”这一情节只是“游泳”之后的又一波澜,并非高潮。从全文来看,情节的高潮是“房间里苍白男孩的出现”。
7.
参考答案:(1)由海边进入花园,心情由轻松变得紧张、焦虑。(2)看到房间里的男孩,紧张感暂时减弱,又马上感受害怕与压抑。(3)离开花园来到海边,重新找回快乐的感觉。(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心理变化”基于人物的经历,要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捋清人物的行踪和行为,然后再划分阶段,确定不同的心理。他们的行踪是海边-花园-别墅(房间)-海边,心理随着看到的景物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8.
参考答案:(1)人与人的矛盾:外来的孩子有着自由快乐的天性,男孩却如此局促不安:(或:父母严厉苛刻,男孩却渴望更多的自由)(2)人与环境的矛盾:花园的生活美丽而富足,小男孩却苍白病态,无法享受。(3)内心矛盾:男孩渴望自由,却又不得不服从安排、压抑自己。(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这是一道提示式简析题。“人与人”指他和外来孩子的矛盾、他和父母的矛盾,“人与环境”指他和所处的花园生活,“人物内心”指男孩的心理矛盾冲突,渴望自由与服从安排等。
9.
D
“人才持论劲直”不通,排除A项;“以讲和方定”的意思是“因为和议刚定”,表达一个完整的句意,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锐意恢复”是“下决心恢复失地”的意思,不能带“弃疾”,排除C项;
10.
C
C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11.
B
“他认为那里是因为风俗顽悍,獠人的骚扰才常常发生”错误。原文中“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表明“他认为不只因其风俗顽悍,也是朝廷武备空虚所致”。“间”意为“偶尔”,不是“常常”。
12.(1)等到辛弃疾投奔耿京后,义端亦率千余人反金,辛弃疾说服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及,等到;说,劝说、说服;下,归顺,投奔;隶,隶属。)
(2)谏官把他聚敛财物的事报告给皇上,(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他在日落时停建。(闻:报告,让皇上知道;补充“降”的主语“皇上”“皇帝”;俾:使,让;日下:日落,傍晚等;住罢:停止,停建。一点1分)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地区豪杰纷起抗金。耿京聚兵于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辛弃疾任掌书记,并劝耿京南向归宋。有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喜欢谈兵事,辛弃疾偶尔与他交往。在辛弃疾投奔耿京后,义端亦率千余人反金,辛弃疾说服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一天傍晚义端偷了耿京的大印逃走,耿京大怒,要斩辛弃疾。辛弃疾说:“请容我三日期限,若不把他抓住,再杀我不迟。”辛弃疾揣测义端必把军中的虚实告诉金帅,就急忙追赶并捕获了他。义端说“: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力能杀人,希望你别杀我。”辛弃疾斩其首回营报告,耿京谅解了他更认为他是壮士。耿京命辛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在建康慰劳军队,召见了辛弃疾,高兴地接受了耿京的奉表。此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时的人才,其论切中时弊,毫不迎合。因和议刚定,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他升为司农寺主簿,出京城任滁州知州。被召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辛弃疾,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认为辛弃疾胸怀大志,有远大谋略。不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因为湖南连接两广,与溪峒蛮獠相接,獠人的骚扰偶有发生,不只因其风俗顽悍,也是朝廷武备空虚所致。于是,辛弃疾上疏说:希望照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军的样子,另建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军名,只隶属三牙、枢密院,专由帅臣节制调动,这样,可使夷獠知我军武威,而望风慑服。”皇上下诏命辛弃疾筹建飞虎军,先用五万缗钱在广西买五百匹马,诏令广西安抚司每年顺便买三十匹。当时枢密院中有不乐意这样做的人,屡次阻挠辛弃疾,(但)辛弃疾反而做得更努力,(阻挠者)最终没能改变他。谏官弹劾他是在聚敛财物,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他在日落时停建。辛弃疾把金字牌藏起,责成监办官,限期一月修成飞虎营栅,违者军法处治。飞虎营栅如期落成,辛弃疾向朝廷陈述筹建经过,并绘上砦栅图,皇上才解除了误解。飞虎军成,雄镇一方,是长江沿岸各军之冠。辛弃疾善长写词,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访辛弃疾墓旁的僧舍,有痛苦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像是替辛弃疾鸣不平,从黄昏到三更呼声不断。谢枋得手握着点燃的蜡烛连夜写祭文,清早将去祭奠他,祭文一写成,呼声就停止。德祐年伊始,谢枋得向朝廷请求,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为“忠敏”。
13.
B
诗人思绪纷乱,并未得到平静。
14.
①都表达了思乡之情,漂泊之意。②本诗尾联写“旧业”已随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来战鼓声,说明战火未灭。交待了漂泊的根源是战争,故思归的同时也抒发了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忧国之情。③而王诗未写漂泊之由,只即景生情,抒漂泊羁旅之感。
【详解】尾联“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颦声”的意思是: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声声。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家书什么时候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书到洛阳。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所以相同点是:都表达了思乡之情,漂泊之意。不同点:本诗尾联交待了漂泊的根源是战争,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而王诗未写漂泊之由,只即景生情,抒漂泊羁旅之感。
15(1)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4)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16.
D
这个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随着”和“使”遮盖了主语,保留一个即可。所以A项、B项中途易辙,可排除;第二个错误是语序不当问题。“甚至”是一个表示递进的词,“移民其他星球的伟大梦想”属于更进一步的梦想。C项逻辑有误,递进关系不当。故选D。
17.
A
本句要承接后文“抵达火星”的相关内容,用“探索火星”一句与后文联系更密切,先排除C、D项。B项频繁转换话题,不合适。答案选A。
18.
D
①一窍不通,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强调的是对某事某方面学问完全不懂,很愚昧,含贬义。一无所知,什么也不知道,形容不知道的东西很多。此处强调人类对火星所知甚少,用一无所知。②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强调共同经历患难。同心协力,有共同的意愿和目标,大家一起出力合作。强调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此处强调的是“洞察号”和同行携手并进,共同努力,用同心协力。③另辟蹊径,意思是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不合语境。开疆拓土,开拓疆域,扩展领土,此处用来形容人类不断走向深空。④三思而行,反复再三考虑,然后再做,形容做事谨慎。反躬自省,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强调的是反思自己。根据上下文,此处用反躬自省。故选D。
19.
(1)“妹仔”改为“女生”。“妹仔”,方言,一般不用在正规场合,改为“女生”;
(2)“你刊”改为“贵刊”。尊称别人的期刊,一般用“贵刊”;
(3)“大作”改“拙作”或“拙笔”。“大作”,称人作品的敬词,改为“拙作”;
(4)“拜读”改为“指正”。
“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改为“指正”;
(5)“务必”改为“能”或“能够”。“务必”,语气生硬,改为“能”或“能够”。
20.
①不以孩子的意愿(兴趣)为先;②兴趣班脱离了兴趣这一出发点;③源于家长的攀比心理
21.
庄周梦蝶
22.
庄子认为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
【译文】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起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