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 一年级下册美术 第3课 雕泥板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少版 一年级下册美术 第3课 雕泥板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3-29 15:5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雕泥板 作者
类型 造型·表现 课时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课标“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重点是引导学生对平雕、浮雕和圆雕这三种艺术形式的不同有一个初步认识,让他们观察、发现、分析浮雕作品的特点;接触、尝试和了解泥板浮雕的基本制作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学习和体验,用泥板浮雕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传达情感。
泥板可以千变万化,制作方法既简单又丰富,操作方便,表现力强。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讲技法时一定要给学生欣赏课件,把枯燥的技法学习变成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和尝试的过程,在整个流程中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节课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区别泥板浮雕的特点,经过亲手尝试来感受泥性;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泥巴容易改变、易于成型的特点,在泥板上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让泥巴慢慢地“听话”;而对技法,则只要有一个初步了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尝试独特的技法。而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和追求美的要求和目的始终贯穿于本课教学中。
学情分析:
一年级上册“玩泥巴”一课中,学生已经对泥巴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和接触,有了一点驾驭这种材质的基本能力和经验。“雕泥板”一课让学生开始了解一些具体的泥工的制作技法和表现形式,体会泥工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姿,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和接触泥材的机会增多了,各种技法就可以慢慢掌握并且灵活运用。反之,如果老师在学生接触泥工的初期就以灌输和练习技法为主要目的,就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兴趣,即使做得好,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技工和匠人的前身,对学生的认知、创造力、审美等能力的发展没有多少帮助。
教学的方式和手段: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
教师准备:课件、泥巴、牙签、小工具、颜料、印章、印泥 。
学生准备:牙签、抹布。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了解浮雕、圆雕、平雕的特点,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浮雕作品。 技能目标:尝试阴刻、阳刻、堆塑、贴塑,运用这些基本方法在泥板上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雕泥板来获取驾驭一种材质的成就感,培养学生敢想肯做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感受泥性,了解泥板成形的简单方法,培养学生了解、驾驭一种泥料的能力,提高动手创造的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浮雕的美感和装饰作用。
教学设计
1. 对比讨论 师:小朋友,今天先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在我们面前有一块泥板,还有一张纸,我们先伸出手,在泥板上用力压,使劲按,一直按到手明显陷进泥里。压好以后把手拿出来,再在纸上印一个泥手印。现在把两个手印并排放在一起,大家对比这两个手印有什么不同?
生:……
设计意图:在做做、比比、玩玩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体验到表面有强烈凹凸感的效果和表面平整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2. 揭示课题:《雕泥板》
师:是的,泥板上的手印是凹进去的,没有手印的地方是凸出有手印的地方的,有很明显的高低;纸上的手印是平的,只留下一个泥浆颜色的手印而没有凹凸感。看屏幕上的图片,就像这两个长颈鹿,一个是平的,一个是有凹凸的。【图2】
这种在一个底板上做出凹凸造型的作品就是浮雕。与平面的绘画相比而言,它表面高低不平,但是因为这些造型是在一块底板上表现的,所以只能在正面看,后面看到的只是背面的板;和圆雕不同,圆雕可以在不同的角度都看到这个作品。【图3】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雕泥板:在泥板上做出有凹凸感的形象。【图4】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直观对比识别出圆雕、浮雕、平面绘画的不同,教师在这里不能仅在理论、定义上给学生一个概念。概念对他们来说过于书面化、太难以理解,也太没有兴趣了。
3. 讲授新课
师:我们首先看看这个浮雕作品,上面是什么造型?【图5】
生:……(人和奔跑的马)
师:你觉得它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
生:……
师:是的,用刻的方法。这种是把表示造型的线条刻得低于周围的平面,这种直接刻出造型线条的是阴刻。可以用刻刀或者牙签、笔等尖头的东西作为刻的工具。【图6、7】
刚才是用线刻的形象,现在大家看这张,还是用线来表现形象的吗?
生:不是。
师:这个作品同样是骑马的人,但是这里把人和马整个的面刻得全都低于周围。
这两个形象都是雕刻得低于周围平面的,这种雕刻的方法叫阴刻。【图8】
师:现在请看这个作品,跟刚才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对,这个作品的形象是突出来的,比周围泥板高。那么,你觉得它是怎么做出来的?用的什么方法?【图9】
生:……
师:可以用贴的方法,就是
把树冠、树干、人、果子、盆等分别用泥皮切割好形象,然后贴到泥板上去。还可用刻的方法,但是这里的刻和前面那种阴刻是不一样的,这里是阳刻,就是把没有形象的地方刻去一层,使形象高于其它平面。简单来说,形象凹进去的是阴刻;形象突出来的是阳刻【图10、11、13】
师:这是民间面具和古代瓦当,我们先仔细看看它们的形象,然后想想,如果你来做这个造型的话,你打算怎样做?【图14】
生:……
师:可以用刻、贴的方法,还可以用堆的方法。堆就是用小块的泥巴堆在底板上,一边按牢固衔接好,一边整理成需要的形状。比如这个脸是圆鼓鼓的,耳朵是椭圆的,就可以取一块小泥块按在脸颊的位置,中间高,往周围越来越低直到与底板衔接,就形成这样的鼓鼓的脸颊的效果。这种方法做出来的比较自由、自然,但是容易使边线和造型不清楚,画面容易有混乱之感。(示范) 【图15】
师:当然,在做一个作品时更多的是综合使用这些技法,而不太可能单一使用一种,就看你怎样灵活巧妙地用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作品,学习一下这些小朋友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图16、17】
师:你们看,这些小朋友都做出了自己的想法,各人的造型不同,制作的方法也不同。很有趣。看了别人的作品你们是不是也想自己来试试?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欣赏各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方法的浮雕作品,让学生在探索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感受了经典艺术的魅力。
4. 尝试
师:下面,我们小朋友就来试试,看看你能做出什么有趣的雕泥板作品。
大家做以前我要提点要求:好的作品要具备几个条件——形象清楚、构图饱满、内容有趣、与众不同。谁先来对照刚刚我们欣赏的作品,来说说这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跟大家简单说说你打算做什么,怎么做?【图18、19】
生:……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和分析,学生会打开思路、跃跃欲试,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做作品,通过观察—分析—设想—计划—实施,草图-调整—技法—制作—调整,培养学生做好一件事的完整程序。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个最重要的事,那就是要大胆地做。你有再多的想法,再好的设计,还是要做出来,做得不好不要紧,还可以逐步调整完善;可是你不做出来,说的、想的再好也没有用。
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一个简单的泥板浮雕。
师:请小朋友介绍一下自己怎么做的。
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做的也很认真。谁来说说这几个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生:……
师:说得真好!这个作品的优点是……不足是……只要稍微加工一下,像这样(教师示范),就可以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好了!现在给你们5分钟时间,每个同学仔细看看、想想,把自己的作品再调整、完善一下。
生:第二次作业,调整作品。
设计意图:学生在第一次做雕泥板时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画面太乱,看不出主题内容、更突出不了重点;衔接处没有黏牢,随时会掉下;造型过小,这样既不可能做得出细节,和底板相比构图也不合理;造型太薄,凹凸感不明显甚至模糊不清;技法过于单一、造型过于简单、没有细节、造型僵硬呆板等等。在第一次做完以后,教师一定要进行点评,让学生明白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要修改,不满意的地方怎么修改。然后通过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效果对比,让学生强烈感觉到差距,有目的、有方向地修改自己的作品,达到更好的效果。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改进自己,不要单纯地说好、不好,切忌一味表扬和否定。
4. 拓展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把造型做得立体感很强,凹凸的对比很强烈,就像这个,又厚又深,这种是深浮雕。有的同学做的又浅又薄,就像这个,是浅浮雕。【图21】

刚才我们都是每个人分开做的小的雕泥板作品,大家看,在公园里、酒店的大堂里经常会出现很大的浮雕,你们想想看,巨大的浮雕是怎么做的?
生:……
师:对,可以把整个浮雕的内容分割成小块,编上号码分别做,这样就很容易操作,然后再把组装在一起固定,巨大的浮雕作品就做成了,我们经常看到大型浮雕有很多接缝,就是这个原因。【图22、23】
5. 装饰欣赏
师:你们觉得浮雕有什么用吗?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浮雕?
生:……
师:大家看看这个浮雕是用什么雕成的?是厨师用整只西瓜雕刻的,我个人认为俗气了点,但是他构思很巧妙,利用了西瓜表面绿、里面白、中间红的色彩变化,色彩鲜明,造型清晰,整个作品很喜气,在喜庆的宴会上摆放非常合适。受他的这个方法的启发,我们也可以在泥板上刷上一层颜料再来刻,这样表面的颜料和里面泥的颜色就有变化了。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试试这种方法。【图24】
除了餐桌上的食品雕刻,就像刚才大家说的,还有很多地方会出现浮雕装饰【图25-30】
生:……
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中有浮雕装饰运用的物品的欣赏,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感受浮雕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美术源于自然,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和能力。
6. 延伸
师:浮雕这种方法主要是装饰作用,但除了装饰作用外,还有实用价值。你们想到了吗?想一想,在哪里看见过?或者用过?
生:……
师:印章和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图31、32】
看来浮雕真的很有用啊!以后我们做泥工的时候也会经常用到,大家把泥带回去,可以反复使用,做一做你喜欢的东西。
设计意图:除了让学生了解浮雕的装饰价值以外,简单了解它具有的实用价值。使学生们对这种艺术形式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是这一内容只是一带而过,不要用过多的时间讲解,否则会喧宾夺主。
作业要求
第一次作业:每个学生在一块泥板上做自己想做的造型。 第二次作业:根据点评的一些要求,对照自己的作品,找出不足,修改。
教与学的评价
1. 本课在教的环节中,通过对优秀的浮雕作品和学生作品的分析与体验,鼓励学生能大胆 胆自由地表述内心的情感。评价多以鼓励为主。
2. 本课的作业有两次。第一次是做自己喜欢的泥板作品,做的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
点评,做好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指出作业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否达到形象清楚、
构图饱满、内容有趣、与众不同的要求。第二次作业是在对第一次作品评价后,对不足之
处进行调整。作业展示做到尊重每个学生,面向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内心
感受的机会,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做泥工的乐趣。
反思和总结
这节课的技法虽多,但主要还是引导学生看作品,在欣赏优秀作品的同时,让学生自 己想办法怎样去表现这些造型。教师只是小结一下学生的想法,把方法的主要特点用最简
练、直接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把技法的细节用照片的形式清晰地展现给学生。在整个课里,
教师没有详细的示范,不需要跟着教师亦步亦趋地做作品。学生在思考、了解基本技法后,
自己组合运用技法去表现自己想做的东西。所以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作品,不会禁锢学生
的想法和创造力。
不同教学策略设计
模块1:欣赏、制作 教师: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个作品,大家看看,上面有哪些景物啊?
PPT:一个抱着孩子的人坐在凳子上、一大一小两棵树、一盘果子,内容简单、清楚。你们猜猜看,这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做的。(是用石头雕刻出来的)这样表面高低不平、有凹凸的就是浮雕作品。这个是古代埃及的石板浮雕,还有其他材质的浮雕,比如中国清代砖雕、木雕、汉代画像砖、原始人在岩石上凿刻的壁画、瓦当、地砖等。
这件是陶艺作品,表面的装饰也是浮雕的方法。因为木头、砖头比较硬,不容易制作成自己想要的造型,而泥巴既柔软,又容易成型。今天我们就来试试用泥板做浮雕。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做出埃及石板浮雕。(可以有不同)
模块2:讲解、演示
学生:解说自己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教师:总结
PPT:基本方法:印、刻、堆、贴
学生:说说哪个最好看、有趣
教师:点评、适当修改(构图饱满,形象清晰,有点细节,与众不同,好玩有趣)
PPT:相应看图片
学生:在老师评讲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加工
学生:学生自评互评
模块3:运用、拓展
这些表面有凹凸的浮雕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富有装饰性。
PPT: 你们看,在屋顶、房檐、墙壁、家具、首饰、点心、花瓶、餐具上都可以看到这样凹凹凸凸的浮雕装饰,它让我们在生活中到处都能感受到美。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吗?印章。我来沾点印泥,你们看,凸出的地方有印泥,凹进去的地方就沾不上,把它按在纸面上,有印泥的凸出的地方就留下痕迹,凹进去的地方因为没有印泥,而且接触不到纸面,所以没有留下痕迹。
还有年画、我们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也是一样的原理和方法。
PPT:年画、活字印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