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18 文言文二则 课件(2课时 22+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18 文言文二则 课件(2课时 22+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8 21:41:22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18
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
语文
吾乃尚贤万科之师,今有吾授之此课,与子共勉。
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文言文,有什么方法可循?
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明出处,解题意;
初读文,清字音;
逐句读,会文义;
读悟品,知写法;
读成诵,了于心。
明出处,解题意
明出处,解题意
明出处,解题意
明出处,解题意
用口袋装
初读文,清字音






初读文,清字音

(装)
数十
(几十)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初读文,清字音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1.借助注释帮助理解
疲倦
2.扩词帮助理解
勤奋或勤学
句意:车胤谦恭有礼,学习勤奋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逐句读,会文义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
从第一句话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怎样的车胤?
谦恭有礼,学习勤奋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逐句读,会文义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1.借助注释帮助理解
2.扩词帮助理解
逐句读,会文义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
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贫穷
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译文:(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煤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色薄绢做成(透光)的口袋,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晚接着白天地学习着。
用夜晚接着白天的时间
逐句读,会文义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
/
/
从第二句话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怎样的车胤?
学习勤奋而不知疲倦
逐句读,会文义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概括
具体
读悟品,知写法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读成诵,了于心
拓展阅读
凿壁借光
匡衡(1),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2),衡乃穿壁(3)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注释:
(1)匡衡:西汉经学家。
(2)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译文:匡衡勤学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拓展阅读
课后任务
1.背诵《囊萤夜读》
2.课后读读《语文园地七》中推荐的古人求学的故事。(共29张PPT)
18
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
语文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读标题,晓内容
铁杵成针
读标题,晓内容
读标题,晓内容
铁杵成针
一读文,正字音

(相传)

(回去)
一读文,正字音
半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
一读文,正字音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看注释
扩词帮助理解
多朗读
边读边思考,整篇文言文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自己说一说。
二读文,明大意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三读文,断节奏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三读文,断节奏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
三读文,断节奏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放弃
离开
三读文,断节奏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
/
倒装句
三读文,断节奏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
/
/
三读文,断节奏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问之,曰:“欲作
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三读文,断节奏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
/
/
/
/
/
四读文,品人物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对比
四读文,品人物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私塾或者学堂里的先生,主要教学生识字、习字。课堂上,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中的意思,先生是不太讲的。偷懒开小差的孩子,先生还会用戒尺惩罚。
四读文,品人物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被......感动
被动句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取之,信然。
之:代词,指代李子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常衔西山之木石。
之:的
四读文,品人物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四读文,品人物
李白想:这位老婆婆年纪这么大了,但面对如此粗的铁杵,她还坚持要将它磨成一根细长的针而我现在年纪还小,只不过遇到了学习中的困难,却一心想逃避。我太不应该了!
李白想:如果让我来磨这圆木般粗的杵,我是不是早就放弃了?毕竟我连学习都放弃了。我居然被一个老妇人比下去了,太丢人了!嗯,从今以后,我就要把自己的学业当成杵,将自己从杵变成精而细的针,学会勇敢地直面困难!
四读文,品人物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知错就改
坚持不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拓展阅读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拓展阅读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④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⑤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⑥。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②孤:小时候失去父亲。③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④闾里:乡里、邻里。⑤因:趁机。⑥务:从事。
1.解释加点的字
(1)家贫无资:__
(2)以荻画地:__
(3)教以书字:__
(4)家无书读:__
(5)及其稍长:__
(6)或因而抄录:__
2.翻译句子。
(1)欧阳公四岁而孤。
_____________
(2)惟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
3.“以至昼夜忘寝食”让你想到的成语是___
拓展阅读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贫寒、贫苦、贫穷
句意: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读书。
拓展阅读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倒装句
句意:太夫人用芦苇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拓展阅读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代词,指代欧阳修
代词,指代书本
等到
有时
句意:等到欧阳修年龄稍稍大一些,家里没有书可读,就到邻里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趁机进行抄录。
拓展阅读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废寝忘食
句意:就这样欧阳修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从事读书这一项任务。从小作诗、附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