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叽叽喳》教案
教材:上教版小学美术教材
课时:1课时
类型:绘画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源于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一年级美术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我喜欢的动物”中的第二课。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椭圆形和圆形组合小鸟,并表现其动态特征。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幼儿园中已认识了许多基本形状、如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要掌握椭圆形并不难。而且学生对简单物体的外形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在小鸟动态变化的认知上仍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在学习观察过程中,对鸟的形体结构会更熟悉,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鸟的基本结构,了解鸟的外形特点,能够借用椭圆形与圆形表
现出不同形态的鸟。
过程与方法:在交流与尝试的过程中,学会用基本形组合表现鸟的动态和装饰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鸟类动态变化的美,激发愉悦的心境,提高观察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椭圆形和圆形组合成鸟。
教学难点:装饰出一只动态的小鸟。
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借用椭圆形和圆形画出小鸟。
作业要求:
1.动态生动。
2.特征明显。
3.装饰美观。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纸、勾线笔、铅笔等。
学具:圆形、椭圆形卡片、勾线笔、铅笔、彩色纸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与观察
小游戏“猜一猜”:
1.播放小鸟的叫声,提问:“是谁在歌唱?”。
2.揭示课题——《叽叽喳》。
(二)看一看:
1.出示小鸟从蛋壳中孵化的教具,引出蛋的形状。教师提问:“这个形状叫什么?有什么特点?”
2.教师简要总结椭圆形特点。
3.出示不同方向的椭圆形,引导学生进一步认知图形。
(
设计说明:
以
玩“猜声音”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再通过教具引出椭圆形,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概括出椭圆形的特征,教师再进行总结,如此更容易
调动学生的兴趣,知识掌握也将更加牢固。
)
二、交流与尝试
(一)观察与思考:
1.出示小鸟的图片,提问:“小鸟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呢?”
2.总结小鸟的身体组合。
3.出示不同动态的小鸟及小鸟摆拼教具。
4.学生对照屏幕摆出小鸟动态(示范其中一只),再请学生上前通过教具摆放出相应动态,大家一起纠正。
5.教师小结:小鸟的动态可以通过椭圆形与圆形表现出来。
(二)试一试:
1.引导学生用手中的道具摆出自己喜欢的小鸟动态,看谁摆的最生动。
2.示范:借助椭圆形与圆形卡片描出小鸟动态。(注意:位置、补全头部)
3.尝试:在彩色纸上用勾线笔描出小鸟的动态。
(
设计说明:
一年级的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能很容易的概括小鸟的组成,但对鸟的动态把握有一定困难,在此通过学生摆拼教具的方式能较好的把握鸟的动态,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
三、观察与创作
(一)观察与思考:
1.出示小鸟的图片,提问:“小鸟除了身体与头还有哪些部分组成?”
2.教师小结:尾巴、翅膀、腿、嘴巴、眼睛……
3.出示濒临灭绝又各具特征的鸟类图片,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鸟的特征。
(二)教师示范:
1.添加小鸟其它组成部分,可以强调小鸟的特征。
2.出示装饰完成的小鸟。(引导学生用之前学过的点线知识装饰鸟的翅膀、尾巴。)
3.将画好的小鸟沿轮廓线留边剪下。
(三)学生创作:
1.作业内容:借用椭圆形和圆形画出小鸟。
作业要求:
1.动态生动。
2.特征明显。
3.装饰美观。
(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各种鸟类,
并在学生完成鸟的轮廓的基础上为其添加特征,在提醒学生不要缺少鸟部位的同时,大胆突出鸟的特征,表现自己喜欢鸟的样子。
)
四、展示与评价
(一)作品展示:
1.在黑板上构建森林场景,汇展学生作品。
2.引导学生自己选取位置,展示小鸟。
(二)作品评价:
汇展学生初步作业,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原则:
1.动态是否生动?
2.特征是否明显?
3.装饰是否美观?
(三)教师总结:
大自然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我们要保护大自然减少恶性的物种消退,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
设计说明:
将学生作品在构建的场景中进行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作品的评价是个关键,采用对比分析,在评析中进一步强化知识要点,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
师生范作: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