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十五课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qǐ)于河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
B.僧(sēng)募(mù)金重修 是非木杮(shì),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
C.湮(yān)于沙上 可据理臆(yì)断欤
D.如是再啮(niè),石又再转 遂(suì)反溯(shù)流逆上矣
2.下面句子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亦颠乎 B.曳铁钯
C.尔辈不能究物理 D.卿今当涂掌事
3.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其反激之力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C.果得/于/数里外 D.然则/天下之事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二石兽并沉焉 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 石必倒掷坎穴中 D. 可据理臆断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二石兽并沉焉 B.以为顺流下矣
C.阅十余岁 D.尔辈不能究物理
7.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最后没有找到。)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就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9.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竟不可得 竟:___________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设帐:___________
(3)众服为确论 为:___________
10. 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1. 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12. 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三、中考演练
(2020年新野县第三次中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二)
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⑥。
(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释】①浮梁:浮桥。②维:系,连结。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④真定:指今天河北正定。⑤权衡:秤锤秤杆。⑥紫衣:唐以后,朝廷以赐僧人紫色袈裟表示荣宠。
13.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二石兽并沉焉 并:一起
B. 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曳: 拖,拉
C. 湮于沙上 湮:埋没
D. 但知其一 但:但
14.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15. 语段(一)中两次写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刻画出人物怎样的特点或心理?
16. 为什么老河兵能得出正确结论,怀丙能够捞出铁牛?结合语段(一)(二)谈一谈你的收获。
【皇姑区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①。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②云霄间又有如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③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④,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⑤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⑥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⑦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⑧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⑨,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注释】①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河南临妆)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齐安:郡名。在今湖北黄州。②磔(zhé)磔:鸟鸣声。③噌吰(chēng 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④罅(xià):裂缝。⑤涵淡澎湃:波浪激荡。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⑥窾(kuǎn) 坎镗(tā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搭,钟鼓声。⑦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钟。⑧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哀公十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⑨水师:船工。
17. 下面句于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或曰:“此鹤鹤也。”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C.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自三峡七百里《三峡》
D. 囚笑谓迈曰 予谓菊,花之隐途者也(爱莲说》
18.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19.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璨磔云霄间又有如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由事及理的写法,由事件引出议论,卒章显志。[甲]文记叙了的________________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乙]文叙述了作者探访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让我们从中悟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C 2.C 3.A 4.C 5. B 6.B 7.B 8.D
二、课内精读
9. (1)终了,最后 (2)设馆教书 (3)认为是
10. (1)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
(2)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11. 讲学家“笑”,是他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12. 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三、中考演练
13. D
14.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15. ①讲学家的笑,显示出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觉高明而轻视他人的性格特点。②老河兵的笑,显示出老河兵对讲学家的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16. 老河兵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石兽的比重以及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事物的相互作用有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怀丙充分考虑到水、铁牛以及沙和船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浮力捞出铁牛。
收获:生活中对于事物的认识,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17. B
18. (1)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
(2)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的敲钟击鼓。
19.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如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20.人们寻找石兽 石钟山得名 实事求是,不可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