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南汇区高级中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阶段性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南汇区高级中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阶段性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8 12:3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上海南汇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阶段性测试
高三语文(答案版)
满分:150分 完成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2)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 《扬州慢》)
(3)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 , 唯见江心秋月白 两句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女的演奏给人带来的震撼和回味。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A.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B.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C.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有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已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D.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对他们盖棺定论,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2)下面是育人中学90周年校庆公告的部分初稿,在表达上共有( D )不妥当。(3分)
九十载梦想传承,芳华赓续。2019年,育人中学将迎来90周年诞辰,学校将秉持“隆重、简朴,务实、创新”的原则,于国庆佳节期间组织开展一系列校友联谊和学术交流活动,到时,我们热切期盼历届校友重返敝校,诚挚邀请各界宾朋拨冗惠顾。让我们相约2019年10月2日,在灵秀的翠屏峰下、美丽的清远河畔,畅叙手足情谊,共襄盛典,同谱华章!
A.两处 B.三处 C.四处 D.五处
①“诞辰”多用于所尊敬的人,此处形容对象是学校,可改为“华诞”;②“到时”为口语,不符合公告的文体,改为“届时”;③“敝校”是对他人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此处的对象是校友,改为“母校”;④“惠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不合语境,改为“莅临”;⑤“手足”指兄弟,亲如手足,此处对象是同学,可改为“同窗”。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国学的焦灼
①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②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③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④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⑤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⑥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⑦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⑧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3. 第①段加点词“特定语境”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迫切期待着民族复兴的古老民族面对历史与现实和外来文化冲突时的困窘状态。 (2分)
【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要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解答时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本题“特定语境”指特定环境,具体含义可结合语境分析。前文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 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据此可组合成“迫切期待着民族复兴的古老民族面对历史与现实和外来文化冲突时的困窘状态”。
4. 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作用。(4分)
黑格尔的话意为无论一个人走多远,都不可能改变他的肤色,作者运用引证法,承接上文证明文化不会因为发展而失去根本(或者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在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同时也引出下文学习西方也是有成功的可能性的。
(评分标准:手法1分,内容阐释1分,效果1分,结构作用1分)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本意,其次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特点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 “走不出”意思是“无法改变”;“皮肤”指“肤色”;黑格尔的意思是“无论一个人走多远,都不可能改变他的肤色”。根据后文“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黑格尔这句话在本文中的意思是“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在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它在文中的作用可从论据特点角度答,这是引证法,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5.能够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D )
A.第④段列举20年代初知识分子及他们的作品,说明他们虽然鼓吹自由、民主、科学但也是 “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B.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C.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D.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5题详解】
解析:答案选D(A.他们中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B.原文的表述是“1840以来”,而非“在中国历史上”。C.原文的表述是“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虽然从西方的《爱弥儿》等吸取了思想文化养分,但前者并非后者的翻版,它们“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
6. 对第⑥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B )(3分)
A. 民族特色需要人们对其加工和宣传。
B. 民族特色由人们在不同场合自然而然地形成。
C. 民族特色不主张外来文化的参与。
D. 民族特色是指只限于日本人的艺术特色。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本意,其次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这句话是为了证明前面说的“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黄皮肤黑头发”是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冒”是说自然而然体现出来。本题A项,“加工和宣传”错,原文说“不张嘴”“冒出来”,说明是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不用宣传;C项,“不主张外来文化的参与”错,前文说“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这句话恰恰是证明日本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但是他的民族特色并未消失;D项,“指只限于日本人的艺术特色”于文无据。故选B。
7.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分)
首先,作者以中华民族强国梦引出当今国学热中折射出的焦灼心态及其代表言论;接着用比喻论证形象阐释产生这种焦灼心态的本质原因是忽视文化的普适性、包容性、交流性,折射出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继而作者以20世纪初的文化高峰与日本做法为例证明,国学家的焦灼心态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最后委婉指出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是虚弱的文明,对自我民族的自信,方能不断发展自身文化。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论证结构的能力。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概括段落层次时注意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等,也可以分析出层次,抓住关键词语组合出段意。本文①段中心句是“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由强国梦引出当今国学热中折射出的焦灼心态;第②段总领句是“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引出国学热的代表言论;第③段中心句是“以上的观点……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接着用比喻“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从而总结出“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④——⑧段举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和“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两个例子,证明“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最后委婉指出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是虚弱的文明,对自我民族的自信,方能不断发展自身文化。
【点睛】分析论证思路1、抓住提示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议论文的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表达规范,因而在表达上呈现一定的规律。如设问句表开启下文,展开深层论述;“无独有偶”表顺承;“再说”表推进;“诚然”表转入相反方面论证;“总之”表分总归纳;“同样”表类比推理等。2、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与思路。“提出问题(提出论点或论题)——分析问题(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强化论点)”这是议论文的一般结构。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论点或论题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总分式(分总,总分总),层进式,还是并列对照式等。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回家,回家
高明昌
①我总是在母亲重复了几次“你回家吧”之后,才走离老家的。此时,天色已经大黑,门口亮如白昼,黑夜在路灯的照耀下,宅前依旧是黄昏的光景。母亲说,车子慢慢开。我说,一直开得很慢的。母亲笑笑,顺手递来一只大花袋,里面全是水落小菜,有茄子、黄瓜、豇豆,还有红色的秋葵,以及一小包装在保鲜袋里晒干的蒲公英草。母亲说,隔开你上次吃已经一个星期了,现在可以吃了。我诺诺——母亲是算计好日脚的。母亲看着我坐上车,看着我开灯,看着我发动车子,看着我倒车,看着我转过车身,向北一路驰去。
②我再也没有侧转脸看老家。看什么呢?母亲一个人的身影。下午三点半,在南桥,把“赏心乐事谁家院”一句唱完,后三字改成“回家转”,再唱一遍,感觉韵脚收得好,气也倒得转,味也真切,想来汤老先生不计较。嘚嘚笃笃,下楼,像个小年轻。开锁,上车,手握方向盘,心念海边村,12公里,25分钟,途经环南路、环城东路、平庄路、金海路、金海支路、奉柘公路、海边村路,七转八弯,很费周章,但总是向南、向南,向南总会到老家。老家在奉贤的南方,莫名的骄傲与欢喜。就在老家,母亲从来没有倚门而待。耄耋的母亲没有诗意。 ③母亲永远在田里。 ④为这件事情,母亲与我最小的妹妹争论过。一个不让去田里,一个非要去田里; 一个为身体,一个也为身体。没有对与错,爱的世界里,争论是无效的,我们让步了。去吧,有个意思就可以了,早去早回吧。去了能早回? 田地是母亲的世界,去后,一切都由不得你。做儿子的我明白。那日回家,又不见母亲身影,不知道她在田里忙什么。我不去田里,去了后面的叔叔家、西边的阿娘家、东边的婶母家,说道季节和农事。回到宅前,井里打水洗车。洗着洗着,母亲回来了。 ⑤后来,母亲每日下午三点过后总在家了,但她依旧没有倚门而待。 ⑥看见菜篮里拣洗过的菜,有鸡毛菜、扁豆,还有褪去皮的土豆。母亲问,烧哪个? 答,全烧,少烧一点。母亲笑笑,她打理过的菜全部派上用场,这才是本愿。荤菜呢? 是儿子的任务。母亲知道儿媳会买好,儿子带转家;偶尔没买,儿子看一眼碗橱,便去钱桥镇买。母亲拦不住,便有了谈资——与我的姊妹们买重复了,母亲会说浪费,但语气已没有了我们年少时的较真。上灶烧饭。母亲问,好烧吗? 我说,好烧,我烧。母子争执几下,争执里,母亲的脸上充满惬意。白天的日子更长了,打理蔬菜得在向晚。我到家,母亲要我换鞋(鞋子已经放好),娘俩就一起去看菜园。傍晚的阳光还亮堂着,缓缓地滑过身上,刚落过的雨水已经钻进了土里,土地上飘着些许白色烟气,水洼里的积水冒着泡泡。母亲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母亲说,当心水。又关照,此地好下脚,此地要绕过,把我当不会走路的孩子。也是,不管怎么说我都是她的孩子,虽然年过六十。母亲走路,像一艘小船平稳地驶在河面上,菜园地上的脚印很浅、很匀,一如母亲轻盈的身段。母亲悠悠地给我说着蔬菜的事情。 ⑦今年的秋葵是红色的,母亲说,好看是好看,铁锈红,看久了,像是血水,气息沉稳、浓郁,一煮后泛绿又泛白。这秋葵高挑细长,可产量很低哎。母亲又讲起,你忘记了去年的秋葵,天天吃也吃不完吗? 红秋葵只在干上长,枝上不长,明年不种了。说完,母亲用剪刀剪下一根秋葵,第二根让我来剪。我剪秋葵,风吹草动,母亲剪秋葵,却像是人的胳臂被蜜蜂蜇了一下,秋葵树一动不动。轻手轻脚,我是在城里开会的会场学到的,母亲是在田野里学到的。 ⑧我惊奇于眼前的一切,变化只在刹那间。 ⑨那日下午,二妹根据母亲的想法,将种西红柿的土地翻了个个儿,把发酵的鸡鸭狗粪全部深埋了下去,再晒了几个钟的太阳,而后盖上碎泥,削平。现在的西红柿便一溜溜挂在枝上,风一吹,窸窸窣窣地晃动着,母亲说,连生吃的味道都不一样,你先吃吃。我没有吃,这待遇应该让给母亲,尽管她可能吃不掉一个西红柿。蔬菜的丰收,轮作是必须的,但轮作是不够的。母亲经常告诉我,人吃的物事是人做出来的,不做,坐吃山空。以为这是老套话了,不加评论,母亲则不管我们听不听,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着她的想法。 ⑩每天,母旁都去田里手工除草,回到客堂,手里捏的总是一把青草,像是捏着一把人参一样高兴。菜园里的草,永远喜欢与蔬菜长在一起,蔬菜长高它长大,今天拔掉了明天又长出来,永远拔不完。这也是对的,蔬菜在,草就在,草在,蔬菜在,母亲就永远有事情做。但有一种草母亲从来不拔,而且还好好地护着。 菜园里的无花果实已经如麻雀蛋一样大了,又一个夏天如期而至,晚饭已经摆在场地里。刚吃完,来家里陪母亲说话的人都到了,摇头电扇对准了他们,他们说不热。母亲说,人凉有一个办法,就是要多看绿色。大家觉得对,就一起眼望菜园,议论菜园。有人说到一半,就与母亲一起走进菜园,她们站在曾经出产过不知多少蔬菜的地上,开心地比划着。一阵风刮过,蔬菜地里发出了声响,蔬菜顺风偏了偏身体,那些大如蒲扇的蒲公英便露出了身影。它们规规矩矩地趴在地上,无声无息。我知道,蒲公英不是母亲种的,是母亲特意留下的。 蒲公英将自己白色的根深深地扎在土里,又牢牢地掌控着地间的缝隙,枝节朝四面八方伸展。它们不打算离开这里,这里是真的好。这里有丰腴的粮食,这里还有一位善良的母亲。
(《解放日报》2019.7.18)
8.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运用反复,连用五个“看着”,突出了母亲看着我离开时的情态,只是简单的目光注视,表现了母亲的质朴,具有感染力,与第2段“耄耋的母亲没有诗意”形成照应。
9.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4分)
第二段划线句写了我回老家的过程,省略主语,堆叠动词,罗列地名,突出了我回老家的动作的过程性与方向性,给读者有种被带入其行程,有身临其境之感,表现了作者的归家心切和对老家的骄傲和欢喜。
10.第⑤段画线句是否可以删除,说说你的理由。(3分)
不能删去,第5段划线句与第2段末“母亲从来没有倚门而待,耄耋的母亲没有诗意”相照应,反复出现,与下文母亲展现的生活智慧相对比,,突出了母亲的质朴。
11. 简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色。(4分)
(1)作者写蒲公英,实则在写母亲,蒲公英是母亲唯一留在田里没拔的草,作者以蒲公英象征母亲,母亲将这片田牢牢地掌控,在这片田,有母亲的家。有母亲的生活,有母亲的智慧,所以母亲深深的扎根于此,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与赞美。
(2)语言具有地方特色。如“水落小菜”、“回家转”“算计好日脚”“刚落过的雨水”“ 阳光还亮堂着”,这些语言具有上海奉贤方言特色,朴素自然之间流露着对于家乡的眷恋。
(3)杂糅多种手法。如反复“母亲从来没有倚门而待”;有比喻,如“母亲走路,像一艘小船平稳地驶在河面上”;有比拟,如“蔬菜顺风偏了偏身体,那些大如蒲扇的蒲公英便露出了身影。它们规规矩矩地趴在地上,无声无息。”,灵活多变的手法,表现了母亲在菜园忙碌又娴熟的身影,蔬菜和蒲公英的可爱情态正是母亲辛勤侍弄的回报。
(4)选材都是围绕菜园展开,种菜、烧菜还有送菜,这些都是母亲最自豪的劳动成果,包含了母亲辛勤的劳动,也包含了对子女最无微不至的爱。最朴素的事情饱含最深情的爱。
(评分标准: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实例做分析2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作,完成12--14题。(8分)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12.以下对诗歌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1分)
A.清新峻朗 B.含蓄蕴藉 C.雄浑激昂 D.哀怨凄婉
1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C.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D.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非想象之境,而是真实的写照。
14.诗歌的尾联传递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内容做简要评价。(5分)
【答案提示】(1)表达了对饱受战争之苦的边地百姓的关切和同情 。(2)表达了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赞美。(3)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等内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4)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诗句内容+评价分析)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7分)
王俭,字仲宝,琅琊临沂人也。幼有神采,专心笃学,手不释卷。丹阳尹袁粲闻其名,言之于明帝。尚阳羡公主,拜驸马都尉。
察太祖(齐高帝萧道成)雄异,先于领府衣裾①,太祖为太尉,引为右长史,恩礼隆密,专见任用。转左长史。及太傅②之授俭所唱也少有宰相之志物议成相推许。时大典将行,俭为佐命,礼仪诏策,皆出于俭,褚渊唯为禅诏文,使俭参治之。
上曲宴群臣数人,各使效伎艺。褚渊弹琵琶,王僧虔弹琴,沈文季歌《子夜》,张敬儿舞,王散则拍张③。俭曰:“臣无所解,唯知诵书。”因跪上前诵相如《封禅书》④。上笑曰:“此盛德之事,吾何以堪之!”
先是诏俭三日一还朝,尚书令史出外谘事,上以往来烦数,复诏俭还尚书下省,月听十日出外。俭启求解选,不许。其年疾,上亲临视。甍,年三十八。
吏部尚书王晏启及俭丧,上答曰:“俭年德富盛,志用方隆;岂意暴疾,不展救护,便为异世。奄忽如此,痛酷弥深!”葬礼依故太宰文简公褚渊故事。
【注】①衣裾:意为致敬,表示敬意。②公元478年,宋顺帝刘准被迫加封萧道成为太傅,为萧夺取刘宋天下的先声。③拍张:一种武术杂技,类似于空中接刀。④封禅:谓古代帝王上泰山祭祀天地,只有建立功业的贤君才有资格封禅。
1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2分)
(1)及太傅之授俭所唱也少有宰相之志物议成相推许。 (同“倡”,倡导,提倡)
(2)葬礼依故太宰文简公褚渊故事(先例、旧事)
16.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1)臣无所解 ( B )
A.瓦解 B.知晓,懂得 C. 劝解 D.解脱
(2)岂意暴疾 ( D )
A.凶狠 B.急躁 C.显露 D. 突然
17.翻译第③段画线的句子。(5分)
臣无所解,唯知诵书。因跪上前诵相如《封禅书》。上笑曰:“此盛德之事,吾何以堪之!”
“臣下我什么也不懂得,只知道背书。”于是跪在皇上跟前背诵司马相如的《封祥书》。皇上笑道:“这是盛德君主的事情,我哪里能承受得起。”
18.用“/”为第②段画线句断句。(3分)
及太傅之授/俭所唱也/少有宰相之志/物议成相推许。
19.联系上下文,推断王俭在皇帝面前背诵《封禅书》的意图是(2分)
_劝谏皇帝不要沉溺于卑俗的享乐中,更多地关注国家大事。
20.本文除了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结合文本内容说明其作用。(3分)
侧面烘托,通过袁粲对王俭的欣赏、皇帝对王俭的敬重表现其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格。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 5分)
《郁离于》序
吴从善
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于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纪纲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暇言以自见哉?①及其后也,虽孔子之圣,可大有为,而犹不免述作以传道,况其下乎!然则必假夫文以自见者,盖君子不得已焉耳矣!君子以为学既不获措诸设施,道不行于天下,其所抱负经画可以文明治世者,独得笔之方册,垂示千百载之下。知而好者,或推以行,是亦吾泽所及,其志岂不为可尚矣夫?然自秦汉而降,能言之士何限?非不欲如前所云也。②率多淫于异端,失于伪巧,诡而不正,驳而不纯,弗畔夫道固鲜。人苟用之以求致治,殆犹适燕而南其辕乎!阐天地之隐,发物理之微,究人事之变,喻焉而当,辩焉而彰,简而严,博而切,反覆以尽乎古今,恳到以中乎要会,不袭履陈腐,而于圣贤之道若合符节,无一不可宜于行,近世以来未有如《郁离子》之善者也。
夫郁郁,文也;明两①,离也;郁离者,文明之谓也。非所以自号,其意旧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呜呼,此宁虚语□?从善少尝受读,叹其义趣幽赜,岐绪浩穰,或引而不发,或指近而归远,惜乎莫测其所以然,逮阅之之久,触类而求,然后稍得窥夫涯浚。③窃譬诸医师之笼,一二药必治一病,玉石、草木、禽兽之属皆可以已疾延年,无长物也。此其为书所以深得古君子立言之旨,使其得君而措于用,④其文明之治益天下后世为不薄,讵止度越诸子而已耶!
是书为诚意伯刘先生所著。先生尝自任以天下之重,于经纶之道,开物成务之学,素所蓄有。曾以其慨,划当今之运,辅大明之业,昭昭矣存诸方册者。故御史中丞龙泉章公虽已刊置乡塾,然未盛行于世。先生之子仲景与其兄之子荐谋重刻以传。嗟呼,兹岂一家得而私之者哉!僭为叙其大略,俾贻方来云尔。
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诸生吴从善序。
【注】①明两:《易·离》:“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后以“明两”指太阳。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B )。(1分)
A.耳 B.哉 C.耶 D.乎
22.文章开篇就写古之君子的作用是_和后世的君子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对刘基及其《郁离子》的高度评价。_。(3分)
23.第①段画曲线的句子围绕《郁离子》的__内容___、_语言风格__、__地位_对此书进行了评价。(3分)
24.对文中四句画直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3分)
A.第①句意在表明孔子“述作传道”,比不上古之君子。
B.第②句意在表明后世大多数著作不能起到“致治”的功用。
C.第③句意在赞美《郁离子》的每篇文章部有疗救社会的作用。
D.第④句意在评价《郁离子》不仅传承诸子思想,更有益于现实,泽被后世。
25.本文是一篇书序,意在评价《郁离子》,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通过古之君子和后世君子的对比,对《郁离子》做了高度评价。(1分)同时赞扬刘基是学、道俱足,通天地、古今、人事;有济世之心或责任感:善于写作,有治世之能的君子和国之栋梁。(3分)并希望以此来垂范后人(1分)。
三、写作(70分)
26.在面对“是什么在推动着我们的人生向前”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的人说是自己热爱和喜欢的事情,而有的人却说是自己害怕和不安的东西。对于这两种看法,你如何看待?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参考译文一】
王俭字仲宝,是琅琊临沂人。年幼时便很有神采,专心笃学,手不释卷。丹阳尹袁粲知道了他的名声,向宋明帝提及他,明帝使把阳羡公主许配给王俭,拜官驸马都尉。
王俭察知太祖(萧道成)为人雄异,便率先到领军府致敬,太祖任太尉后,便援引王俭为右长史,恩礼隆重而且关系亲密,被专门任用,转任左长史。等到萧道成被授予太傅的官职,也是王俭提议的结果。王俭少年时便有做宰相的志向,人们在谈论时也都很推许他。当时即将举行禅位大典,王俭佐命,所有礼仪诏策,都出自于王俭之手,褚渊只写了禅诏文,还让王俭参与修改。
皇上举行私宴招待几个大臣,让大家各献技艺。褚渊弹琵琶,王僧虔弹琴,沈文季唱《子夜》歌,张敬儿跳舞,王敬则表演了空中接刀的杂技。王俭说:“臣下我什么也不懂得,只知道背书。”于是跪在皇上跟前背诵司马相如的《封祥书》。皇上笑道:“这是盛德君主的事情,我哪里能承受得起。”
此前。皇上诏王俭三日一上朝,尚书令史官出宫向他咨询事情,皇上考虑到屡次来往太麻烦,又召王俭回到尚书下省,每月只有十日出外接受谘询。王俭请求解除自己在吏部的职务,皇上不批准。那一年王俭生病,皇帝亲自去(他的府中)探望。去世的时候三十八岁。
吏部尚书王晏在启文中说到了王俭的丧礼问题,皇上答复说:“王俭品德高尚,正当盛年,志向前途正不可限量,哪里料到突然得病,没有及时救护,便忽然去世,让我的悲痛更加深切。”葬礼比照已故太宰文简公褚渊的先例办理。
【参考译文二】
古代的君子,学问足以通晓万物的道理而得到成功,品德足以掌握治理天下的纲纪,一定想着承担天下的重任,而不是私下独善其身。所以当他得到君主的赏识被安置在有大用的地方,把这些道理纲纪整理成为礼,宣扬成为乐,公布成为政策法令、文教昌明遍布天下,恩泽覆盖后世直至无穷。这样的话为什么只借助言辞来表现自己呢?
等到后世,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贤,可以后很大的作为,却仍然不免通过撰写文章来传播自己的思想学说,何况是在圣贤之下的人呢!这样的话,那么一定要借助文章来表现自己,是君子不得不这样做罢了。君子认为学问不能付诸实行,思想不能在天下施行,他所怀抱、筹划的造就文教昌明的治世的策略,只能书写在典籍之中,流传给千百年之后的人看了。懂得并且喜欢这些策略的人。或许把它们推广实行,也算是自己的恩惠流传到后世了,他们的志向,难道不是值得崇尚的吗?自从秦汉以来,能言善辩的人士无数,不是不想像先前说的(那些君子)那样。大多对异端邪说过于沉溺,在伪诈奸巧上犯过失,诡诈而不正直,驳杂而不纯粹,不判离正道的确实很少。人们如果寻求这样的人来谋求到达治世,大概就像要去燕地却让车子往南走吧!所以阐述天地之间深奥的道理,发觉万物道理中的细微幽深之处,用比喻的方式说明这些道理显得恰当,辨析这些道理从而使得它们明确,语言简洁严谨,学问广博深刻,反复思考来穷尽古今的至理,恳切到极点故而能合乎事物的关键.不沿袭以前迂腐的学说,却合乎圣贤的思想,没有一点不适于实行操作,近世以来没有像《郁离子》这样好的了。
郁郁是有文采的意思,明就是离。郁离说的就是有文采而光明灿烂。这不是用来称呼自己的。他的意思是天下后世如果采用这样的言论,一定可以到达文教昌明的治世。唉。这难道是一句空话吗?我年少时曾经受人教导阅读此书,感叹它旨意趣味深奥,各种思绪浩瀚众多,有时启发引导却不直接说出答案,有的主旨内涵浅近却寄托深远,我懵懂无知,无法测知之所以这样的原因,等到阅读的时间长了,接触同类事物不断探求,然后稍稍能够探知它的边际。私下认为可以把它比作医生的药箱,其中的一种药必定可以医治一种疾病,玉石、草木、禽兽这一类东西都可以治愈疾病,延长寿命,没有其他多余的东西了。他写作这本书深切地得到了古代君子著述立言的旨趣,假使他遇到了赏识他的君王并且被安放到能有大用的位置上,他开创的文教昌明的治世有对后世的益处绝不是微不足道的,他的成就岂止能超越诸子百家而已!
这本书是诚意伯刘先生所写。先生曾经自愿承担匡扶天下的重任,治理天下的纲纪需要的道德、通晓万物之理并据此取得成功所需的学问.向来为其所有。曾经用其中的大略来辅佐当今的国运,成就大明的基业,他的功绩明明白白地存在于典籍之中。已故的御史中丞龙泉章公虽然已经刊印此书之后放在家乡的学校,但是没有在世间盛行。先生的儿子仲景和他兄长的儿子屡次谋求重新刻印流传。唉,这样的书难道只是被一个家族得到之后私自占有的吗?冒昧地叙述它的主要内容.把它留给后来的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