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课件+同步练习+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课件+同步练习+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06 11:19:13

文档简介

《写作:解读一篇寓言》教学设计
(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一.设计意图
这篇作文安排在学生刚学过寓言《黔之驴》、《杞人忧天》和《杨布打狗》之后。看似简单,但大多数学生拿到以后无从下手。所以,设计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来学会从多个角度解读一篇寓言,学会创新理解一篇寓言,让学生敢说,会写,能写好。
二.课前准备
投影仪、《伊索寓言》等
三.教学步骤(本课设计为2课时,包括写作1课时)
趣味猜词
羊来到草地上(打一水果——草莓)
狼群来到羊群里(打一水果——杨梅)
用手指使劲戳墙(打一个字——痛)
(学生在猜完前两个后,往往受此猜法影响而难以猜出第三个,师由此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是唯一的,对待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师板书:多角度
创新理解《黔之驴》
谈谈寓言。寓,寄托也。寓言即在文字中寄托了某种道理。即每篇寓言都有寓意。
(放投影:《黔之驴》最后一段)生读后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寓意。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3.这段话是针对文章中“驴”这个形象来说的,师由此启发学生,文章除了驴以外,还有虎、好事者这些形象,让学生根据不同形象得出不同启示。
(师板书:不同形象)
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好事者: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资源的浪费
总结:可见,我们从一篇寓言里得到的道理是唯一的吗?那么我们是通过分析《黔之驴》中的哪一点得到这些启示的?(师暗示黑板上的“不同形象”)
(三).浅谈《杞人忧天》
设问:
1.《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去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担忧。这里所说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是指什么?(生:天塌地裂)
2.古人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在现在看来,有没有可能?(师启发学生从环保的角度来回答)
3.那么杞人的担忧在现在有没有必要了?(生:有必要)
4.是什么造成了对这则寓言的不同理解?(师启发学生从时代不同,科学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
总结:由此可见,由于时代不同,一篇寓言的寓意也是会发展变化的,我们一定要抓住这种变化。
师板书:不同时代
(四).创新理解《伊索寓言》
师用投影仪展示《狐狸和葡萄》,师朗读,请学生思考其寓意,即俗话所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请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生纷纷发言,从学习,日常生活来谈)
可见,解读一篇寓言还可以从何入手?(生:联系现实)
师板书:联系现实
请学生谈谈对这则寓言不同的理解。(启发学生从自我安慰的利与弊来谈)
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会有好的一面也会有不好的一面,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全面分析。
师板书:全面分析
(五)讨论理解《伊索寓言》
(师课前将学生分好小组,四人一组,分给4个寓言故事)
讨论手上的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由一个同学做记录,选出大家认为最有创意的观点,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注:生上讲台交流,先复述故事情节,师投影故事,语言简洁,发言不超过3分钟)
(六)写作
师给出一些寓言故事,比如《郑人买履》,由生选择作文,时间20——25分钟。
(七)评点
小组内读、评、讨论打分。(注意:围绕板书的四点来打出等级)
全班交流。由小组选出最好作文在全班朗读,生提出建议,师评点。
板书设计:
解读一篇寓言
多角度
不同形象 不同时代 联系现实 全面分析
(驴、虎、好事者) (利、弊)
附:课堂资料(生用)西江月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借助圈画想象、分析理解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义及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充分理解词的内容。
2.理解作者运用奇幻的想象表达自己心情的诗词写作手法。
3.了解作者少年得志后因爱国主战遭受贬谪的人生经历,及赴任途中遭遇风浪阻行而写作的背景,感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旷达乐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精彩的诗句。
2.难点:品味本词丰富的想象与新奇的比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 深秋的江南,湖光山色,风光正好。欣赏美景时,如遇恶劣天气,我们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思考 问题驱动
介绍作者、背景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因赞助张浚北伐被免职。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这是一首充满主观浪漫奇幻想象的宋词。本词写于1168年秋,张孝祥离开长沙,到湖北荆州任职的途中。 了解、识记 介绍作者和本词的写作背景,才能知人论世,为学生的学习做铺垫。
初读感受全词 带着问题读全文:你最喜欢那一句? 齐读全词圈点批注 熟悉文本,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赏析上阕 1、请生交流初读感受或问题。 2、上阕写了那些景? 3、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想象 4、赏析动词。 5、背诵上阕。 1、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或问题。2、“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 3、“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以浪漫的手法,把现实与现象,幻觉与时空变化,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似幻似真。 4、“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 通过文字的解读,构建画面,感悟诗歌艺术的图画美与音乐美。
赏析下阕 1、齐读下阕。 2、翻译、理解。 3、“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词人的态度是什么? 4、“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词人的心情怎样? 5、背诵下阕。 1、诵读。2、思考。3、泰然自如、旷达胸襟。 4、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独有的想象。后一句,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理解下阕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背诵全词 1、背诵全词(抽查二三人) 1、背诵全词 经典必须背诵,积累语感。
小结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这是此词的特色,作者构思独到之处。 考查学生对本词的理解,学会改写。
作业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请写一段文字,描写这个画面。 (共34张PPT)
诗词欣赏
返回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诗歌欣赏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读诗歌不能不十分注意其音韵之美。诗词本可配乐而歌。声韵应美。读诗歌要抑扬顿挫、声情并发,方可品其真味。
诗歌具有含蓄性和朦胧性。诗贵含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浓缩在简洁的诗句里,把意思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中。
要体味诗歌的意境美。欣赏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
返回
返回
一、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二、品味诗歌含蓄美。
三、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
辛弃疾,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
他的词 以沉雄激越著称。但也有清新自然的词作。
宋孝宗淳熙八年,词人被奸佞中伤、弹劾以致罢官后闲居上饶,有机会充分领略黄沙道上的风景。写了一组清新俊逸、绰约自然的词。
《西江月》便是其中之一。
西 江 月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1、请给这首词划分节奏:
注意:不能划破句。
2、划出词的韵脚。
边读边做:
3、找出词中的对偶句。
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
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
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 天 外
两 三 点 雨 / 山 前
旧 时/ 茅店 / 社 林 边
路 转 / 溪 头 / 忽 见
西江月
动脑筋:
你最喜欢词中的哪几个句子?
为什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亮的月光
盘旋飞绕中的鹊儿
横斜突兀的树枝
鸣叫的蝉
徐徐的清风
西 江 月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漫村遍野的香气
一片蛙声欢唱丰收前景
喜悦之情萦绕心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 头忽见。”
寥落的星
轻微的阵雨
遥远的“天外”、“山前”
熟悉的乡村茅店
西 江 月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思考: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词人被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以及对丰收前景的喜悦之情。
练习
1、本节课所学的词的 作者是 ( )他是( )爱国词人。
2、这首词中的对偶句有(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学习诗词要注意把握诗词的( ) 美、( )美和( )美。
4、词表达了词人(
)的感情。
辛弃疾
南宋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音韵
意境
含蓄
被美妙的夜色和丰收的
前景所陶醉
渔歌子①
张志和 【唐】
西塞山②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③肥。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 花鱼”。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作业:
用本节课学的欣赏词的方法
去分析这首词并把这首词改
写成一篇清秀俊逸的写景散
文。
●诗词欣赏
●诗词介绍
●怎样欣赏古诗词
欣赏诗歌是一种艺术的认识的活动。读者要借助诗歌的语言这一媒介,把握艺术形象,感受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产生的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诗歌欣赏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诗歌是用来表达志向抱负感情的,这些精辟的见解,仍为今天的诗人所接受。诗歌高度集中和概括的反映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个性和情怀。
诗歌需要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感觉,诗人将自己对现时生活的认识、评价浓缩在自己的情绪中将这种情绪强烈的反映出来。给人以应有的震撼力、感染力。
诗人主张和追求的是一种相互对立、平等有相互理解、依靠的爱情。
一般来说,诗歌需要具体形象。诗歌最忌概念化,他总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念。
诗歌需要丰富的想象。
诗歌需要简洁、凝练的语言。诗人要高度集中和概括反映现实生活的感受,就必须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
诗歌具有含蓄性和朦胧性。诗贵含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浓缩在简洁的诗句里,把意思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中。只有对诗人所描写的形象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才能明白诗人的用意所在。
新诗在形式上比较自由字数、句数、韵律等没有严格规定。一般要求分节、分行,句式大致整齐,节奏比较鲜明音律上能和谐上口。
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并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这样将“画”与情融为一体,诗的奇妙意境也就捕捉到了。
返回
返回
一、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
二、品味诗歌含蓄美。
三、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思考:
1、这首词主要出现了那几个意象?
2、 你能描述诗的意境么?
一、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
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并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这样将“画”与情融为一体,诗的奇妙意境也就捕捉到了。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
二、品味诗歌含蓄之美。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理这在诗,如水中盐,雾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能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含蓄的内涵,也是我们需用心体会的地方。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看来明白如话,似乎没有什么难懂之处,但我们若用心体味一下,便觉得这是千古绝调,其中感情浓烈真挚,诗意含蓄深沉。前一联写送别的环境,点明地点、时间和景色,此中有何寓意?我们可以想一想面对着如此春色,在客舍送别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春雨沾湿了地一的尘土,也沾湿作者的心。“客舍”和“杨柳”都是代表离别的意象,何况这杨柳是如此之青,怎忍心将之折断赠别?引中含水量蓄之处在于不点别而无尽别意尽在其中。第二联,初看不过是劝友喝洒之辞,其实也寄寓了作者的无限深情。朴素的语言包含深挚情意。两人对饮,举杯浇愁。“要是你出了阳关,就没有朋友像今天这样与你相伴”,其中表现依依不舍的留恋心情,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心,既是劝慰又是白描。读这首诗,我们眼前就会想像一对朋友在客舍对饮的情景,只有体会到字里行间的寓意,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韵味。
三、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因此,欣赏诗时要善于通过反复呤诵等手段,很好的感受这音韵之美,领略其节奏之感。古诗的节奏很有规律,一般说来,五言诗每名三顿。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七言诗是每句四顿,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新诗也很注意节奏,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了解了诗歌语言的节奏和音韵,能使我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从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返回
返回
一、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
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并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这样将“画”与情融为一体,诗的奇妙意境也就捕捉到了。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
二、品味诗歌含蓄之美。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理这在诗,如水中盐,雾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能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含蓄的内涵,也是我们需用心体会的地方。我们可以想一想面对着如此春色,在客舍送别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春雨沾湿了地一的尘土,也沾湿作者的心。“客舍”和“杨柳”都是代表离别的意象,何况这杨柳是如此之青,怎忍心将之折断赠别?引中含水量蓄之处在于不点别而无尽别意尽在其中。第二联,初看不过是劝友喝洒之辞,其实也寄寓了作者的无限深情。朴素的语言包含深挚情意。两人对饮,举杯浇愁。“要是你出了阳关,就没有朋友像今天这样与你相伴”,其中表现依依不舍的留恋心情,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心,既是劝慰又是白描。
三、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因此,欣赏诗时要善于通过反复呤诵等手段,很好的感受这音韵之美,领略其节奏之感。古诗的节奏很有规律,一般说来,五言诗每名三顿。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七言诗是每句四顿,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新诗也很注意节奏,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了解了诗歌语言的节奏和音韵,能使我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从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
只是朱颜改。④
问君能有几多愁,⑤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品评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返回
诗词欣赏
鹧鸪天
菩萨蛮
蝶恋花
生查子
浣溪沙
乌夜啼
渔歌子
雨霖铃
返回
虞美人
八声甘州
渔歌子①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 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品评
【品评】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返回
一、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
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并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这样将“画”与情融为一体,诗的奇妙意境也就捕捉到了。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
二、品味诗歌含蓄之美。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理这在诗,如水中盐,雾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能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含蓄的内涵,也是我们需用心体会的地方。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看来明白如话,似乎没有什么难懂之处,但我们若用心体味一下,便觉得这是千古绝调,其中感情浓烈真挚,诗意含蓄深沉。前一联写送别的环境,点明地点、时间和景色,此中有何寓意?我们可以想一想面对着如此春色,在客舍送别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春雨沾湿了地一的尘土,也沾湿作者的心。“客舍”和“杨柳”都是代表离别的意象,何况这杨柳是如此之青,怎忍心将之折断赠别?引中含水量蓄之处在于不点别而无尽别意尽在其中。第二联,初看不过是劝友喝洒之辞,其实也寄寓了作者的无限深情。朴素的语言包含深挚情意。两人对饮,举杯浇愁。“要是你出了阳关,就没有朋友像今天这样与你相伴”,其中表现依依不舍的留恋心情,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心,既是劝慰又是白描。读这首诗,我们眼前就会想像一对朋友在客舍对饮的情景,只有体会到字里行间的寓意,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韵味。
三、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因此,欣赏诗时要善于通过反复呤诵等手段,很好的感受这音韵之美,领略其节奏之感。古诗的节奏很有规律,一般说来,五言诗每名三顿。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七言诗是每句四顿,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新诗也很注意节奏,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了解了诗歌语言的节奏和音韵,能使我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从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返回
返回
一、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
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并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这样将“画”与情融为一体,诗的奇妙意境也就捕捉到了。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
二、品味诗歌含蓄之美。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理这在诗,如水中盐,雾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能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含蓄的内涵,也是我们需用心体会的地方。我们可以想一想面对着如此春色,在客舍送别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春雨沾湿了地一的尘土,也沾湿作者的心。“客舍”和“杨柳”都是代表离别的意象,何况这杨柳是如此之青,怎忍心将之折断赠别?引中含水量蓄之处在于不点别而无尽别意尽在其中。第二联,初看不过是劝友喝洒之辞,其实也寄寓了作者的无限深情。朴素的语言包含深挚情意。两人对饮,举杯浇愁。“要是你出了阳关,就没有朋友像今天这样与你相伴”,其中表现依依不舍的留恋心情,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心,既是劝慰又是白描。
三、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因此,欣赏诗时要善于通过反复呤诵等手段,很好的感受这音韵之美,领略其节奏之感。古诗的节奏很有规律,一般说来,五言诗每名三顿。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七言诗是每句四顿,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新诗也很注意节奏,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了解了诗歌语言的节奏和音韵,能使我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从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
只是朱颜改。④
问君能有几多愁,⑤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品评
《西江月》
-------明月别枝 惊鹊
讲课人:
:卜祥飞
实验中学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返回
【品评】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 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 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澹泊、悠然脱俗的意趣。
返回(共13张PPT)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重点词语
擢发难数
过蒙拔擢
擢素手


泣涕涟涟
感恩涕零
涕泗横流
泪水
涕泣零如雨
拔下
提拔
伸出
杼(zhù):
纾(shū):

黑质而白章
终日不成章
下笔成章
杼、纾
花纹
有花纹的丝织品
文章、作品
自出机杼
毁家纾难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品味叠字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
皎皎:
写星辰的光辉(亮)
纤纤:
写双手的形状(美)
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忙)
盈盈:
写水流的形态(清)
脉脉:
写人物的神态(情)
情中景 景中情
相思 怨别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
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
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
岁岁不知春
青青河边草
青青河边草,
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
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
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
空床难独守。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期岂朝朝暮暮。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飘渺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的
我想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走
卜算子(葛立方)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
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
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品味词中叠词
作业
谢谢观赏《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三、布置作业。
1、 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 预习下一课;
3、 〖探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 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 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四、结束课程。
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迢迢牵牛星》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词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暧暧(ài ài) 迢迢(tiáo tiáo) 呦呦(yōu yōu)
B.机杼(zhù) 羁鸟(jī) 阡陌(qiān mù)
C.擢升(zhuó) 吐哺(bǔ) 三匝(zhā)
D.衣衿(jīnɡ) 掇取(duō) 脉脉(mò mò)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盈盈 泣涕 朝露 羁鸟
B.俗韵 故渊 樊笼 忧思
C.沉吟 尘杂 吐哺 札札
D.守茁 嘉宾 皎皎 德泽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3.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二)阅读《短歌行》,回答后面的问题。
6.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
用“朝露”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7.说明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8—13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 甲 ),池鱼思( 乙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 丙 )深巷中,鸡( 丁 )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8.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少列适俗韵( )
A.韵味 B.音乐 C.情趣 D.风俗
(2)桃李罗堂前( )
A.排列 B.网罗 C.张罗 D.搜罗
(3)虚室有余闲( )
A.空地 B.空宅 C.闲暇 D.闲宅
9.在上文中甲乙丙丁四处依次填词,其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密林 深渊 吠 鸣
B.旧林 故渊 吠 鸣
C.密林 故渊 叫 飞
D.旧林 深渊 吠 飞
10.下列对《归园田居》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尘网”,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B.“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C.“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11.对文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是: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格,天性本来就只喜爱田园、山林。韵,这里指性格、气质。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落入官场的罗网里,一离开故园就是三十年(从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归男,实际是十三年。诗人这里有意夸大,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倦)。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留恋原来飞翔栖息过的树林,池中的鱼思念以往自由生活过的深潭。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村南的野外开荒,我又能安守清贫回归故里。
12.对文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是: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住宅周围土地有十余亩,草房有八九间。方,周围。四旁。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繁茂的榆树,柳树遮蔽着草屋的后檐,桃树、李树整齐地排列在堂屋的前面。
C.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门外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住在陈设简陋的屋子里觉得清闲。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关在樊笼里,如今终于又回到了大自然。
13.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14.课文默写填空。
(1)盈盈一水间, 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性本爱丘山。
(3)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4)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5)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_________。 (6)周公吐哺, 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交流
15.你喜欢田园生活吗?如果喜欢,描绘一下你喜欢的田园生活。
真题演练
1.根据要求,分别写一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词语顺序可以不分先后,且字数在20到30字之间。要求思想健康,语意连贯。(4分)
  想象 雾 倾听
  (1)表现“欢快”: 。
  (2)表现“忧愁”: 。
思路解析:可以从“想象”入手,想出一段内容,然后把“雾”、“倾听”这两个词语组织到里面去。
答案:我们的想象也随着林中的雾气弥漫开来,虽然到处朦胧,我们依然能遥看瀑布,倾听泉声,品嗅百草……
倾听着泉水幽幽的哀吟,蒙着愁绪不结的雾气,你说,我们忧郁的心中怎能容下想像翅膀的翻腾?
[解析与答案]
1.答案:A(B.中“陌”应读“mò”;C.中“匝”应读“zā”;D.中“衿”应读“jīn”。)
2.答案:D(“茁”应为“拙”。)
3.答案:牛郎织女 夫妻分离
4.答案:泣涕零如雨
5.答案:动作 情态
6.答案:人生的短暂 贤才投主 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7.答案:诗末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8.思路解析:(1)处BD是错误的,最准确的是C。(2)BCD放在句子中都不通。(3)C项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类,C项正确。
答案:(1)C (2)A (3)C
9.思路解析:甲、乙处用“旧林”、“故渊”,“旧”和“故”字更能体现出思想感情来。后两处用鸣叫的词语,狗用“吠”是最当的。
答案:B
10.思路解析:D项里的“社会制度”说法不确,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答案:D
11.思路解析:文中的“守拙”是“安守本分”的意思。
答案:D
12.思路解析:门外分析不当。
答案:C
13.思路解析:全诗是写诗人辞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并非从“进入官场”到“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答案:D
14.答案:(1)脉脉不得语 (2)少无适俗韵 (3)羁鸟恋旧林 (4)暧暧远人村 (5)复得返自然 (6)天下归心
15.答案: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愿在农村生活,想尽一切办法挤入城市,这或许是社会的进步,或许是时代的产物。现在的青年是怎样看待田园生活的呢?通过这一练习,作一了解。(共19张PPT)
杞人忧天
《列子》二则
杞人忧天
《列子》二则
平罗城关逸夫学校
制作人:刘雯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九方皋(gāo)相马》、《纪昌学射》、《齐人攫(júe)金》、《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了解名作
自 学 检 测
(一)看谁读得好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 二 )看谁说得对
先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不懂的词句,大家分析。
自 学 检 测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
害怕天塌地陷
无处存身。
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
使他明白
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
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
即使坠落
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
打中击伤
地塌了怎么办
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
四处
踩踏
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为什么
罢了

配音大比拼
比赛要求:
看动画并根据成语故事给短片中人物配音。
1,小组选出3名同学分别扮演晓知者,杞人,
解说员。
2,根据片中人物表情,给出恰当配音,并注意
把握时间。
探讨主旨
1、“杞人忧天”现在是什么意思?
2、联系你的生活,你认为杞人的担忧是
可笑的吗?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拓展
对于战国时的环境,杞人尚且知道忧天,作为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我们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请以小组为单位,写一段现代版《杞人忧天》的小短剧。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课后调查
调查你周围的环境,有那些环境污染的现象?你能否对此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请将结果发送至我的信箱,地址:co_co21@ 主题栏中写上姓名、班级。
杨布打狗
《列子》
初读,扫除字词障碍
缁衣(Zī)
衣:1、衣素衣而出(动词,穿)
2、衣素衣而出(名词,衣服)
曰:1、其人曰(动词,说)
2、杨布之弟曰布(动词,叫)
使:1、使契丹(动词,出使)
2、向者使汝儿狗白而往黑而来(连词,假使)
词类活用:
衣素衣而出
天雨
岂能无怪哉
初读,扫除字词障碍
(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再读,疏通文意:
讨论:
1、 杨布家的狗为什么向杨布吠叫?杨布有什么反应?
2、杨布的狗犯了什么错误?杨布又犯了什么错误?
3、“杨布打狗”这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因为杨布“衣素衣而出,衣缁衣而返”。 杨布怒,将扑之
狗只看衣服不看人,所以认错了人。
杨布没有认识到狗犯错误的原因和普遍性。
生活当中有不少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结果往往出错。这一则寓言,正批评了这种现象。
课堂讨论: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只看表面现象不看本质的情况?
当堂练习:
你会用现代汉语说出它们的意思吗?
1、衣素衣而出
2、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3、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穿着白衣服出门。
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
刚才假使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
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
牛缺遇盗之戒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郸,遇次于耦沙之中。尽取其衣装车马,牛缺步而去。视之,欢然无忧吝之色。盗追而问其故。
曰:“君子不以所养害所养。”
盗曰:“嘻!贤矣夫!”
既而相谓曰:“以彼之贤,往见赵君,使以我为,必困我。不如杀之。”乃相与追而杀辞请物。
盗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已,迹将著焉,既为盗矣,仁将焉在?”遂杀之,又傍害其党四五人焉。
启示:
时移事迁,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切当从实际出发。《岳飞》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史学家。
2.注意下列字注音音:
姬(  ) 旰(  ) 刍(  ) 徇(  ) 掳(  ) 戍(  )
犒(  ) 猝(  ) 阙(  ) 蹙(  ) 恂(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事亲: )
⑵宁大将安乐时耶(宁: )
⑶课将士注坡跳壕(课: )
⑷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问劳: )
⑸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撼: )
⑹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恂恂: )
4.译句:
⑴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
⑵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
⑶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⑷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⑸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
5.读课文,说说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岳飞的品格?
⑴ ⑵

6.岳家军为什么能赢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声?
7.你知道关于岳飞的故事吗?
第二部分:
(一)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东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小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8.吴玠送美女给岳飞,岳飞说皇帝日夜操劳政事,大将难道有时间安乐享受吗?这说明岳飞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9.岳飞严以治军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表述。
10.岳飞善待自己的部下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表述。
⑴ ⑵
⑶ ⑷
11.岳飞为什么能经常打胜仗,“所向克捷”?用文中原语回答。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原因?
12.朝廷要提升岳飞的官职,岳飞总是说:“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二)
身处逆境,发奋苦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适,出嫁)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即临安,今之杭州),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沃:浇)面,往往饘粥(饘,稠粥)不充,日昃(昃,日过中午渐渐向西方落下)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也。”
13、根据前一句和练习中的提示,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句子是什么?
1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或夜昏怠(   )
②辄以水沃面(   )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之南都(之: )
②或夜昏怠(或: )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先: )
16、下列句子的译文,只有两句是正确的,请选出来(    )
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
(范仲淹长大了,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很悲伤,哭泣着辞别了母亲,到临安去。)
B、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
(常常连稠一点的粥都吃不饱,太阳要落了才吃点饭。)
C、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终于精通六经,在天下慷慨得志。)
D、常自诵曰:“士当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常常自己高声说:“男子汉要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欢乐之后才欢乐。”)
17、下列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此文赞扬了范仲淹身处逆境、胸怀天下、发奋攻读的精神。
B、此文记述了范仲淹出身寒微、生活贫苦、刻苦攻读的事迹。
C、此文介绍了范仲淹幼年而孤、母亲再适、发奋读书的情形。
D、此文用范仲淹的事迹告诫人们,只有身处逆境,才有所作为。
《岳飞》答案
1.《续资治通鉴 宋纪》;毕沅;清代 2.略 3.⑴侍奉父母⑵难道⑶督促⑷慰问犒劳⑸动,摇动⑹谦和的样子 4.⑴皇上整天勤于政事,做大将的难道有安乐的时候吗?⑵军队每次休整,督促将士从斜坡上跑下跳过壕沟,都是穿重铠甲来练习。⑶士兵中有拿了老百姓一缕麻来捆饲草的,便立即斩首示众。⑷有颁赏犒劳的钱财物品,都分给军士官吏,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⑸每当调运军粮,一定会皱着眉头说:“东南方老百姓的供给力量已经枯竭了。” 5.略 6.略 7.略 8.这说明岳飞有以国事为己任的思想品质。 9.岳飞严以治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严格训练,休整时也不放松,要求穿上重甲训练;二是纪律严明,不拿老百姓的一草一木。 10.士兵有病,他亲自为士兵调药;将士远离戍边,岳飞的妻子亲自到将士家慰劳;若有死于戍边的,就抚养他们的孤儿;有了颁赏的犒劳之物,就分给军士官吏。 11.“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用兵要讲究仁、信、智、勇、严。 12.这句话表现出岳飞不居功的思想品质。 13.后天下之乐而乐。 14.略 15.①往,到②有时③在……之前 16.AB 17.A(共25张PPT)
渡荆门送别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解句: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
下的天镜。
云生结海楼——海楼:海市蜃楼。这里
形容江上的美丽景象。这句说,云气簇
拥而来,像那海面上楼台倒影一样的清
新美妙。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解题: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是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特别着力地写平原上的浩荡长江。最后两句归结到送别的意思,同时也赞美了长江的可爱。
思考:这首诗是作者告别故乡还是为
朋友送别?
飞来峰
王安石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草长扫静无尘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温故而知新
飞来峰,即
浙江绍兴城外的
宝林山,唐宋时
其上有应天塔,
俗称塔山,古代
传说此山自琅琊
县城东武县(现
在山东诸城)飞
来,故名。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论 诗
赵翼
作者简介:
赵翼,字云崧(sōng),号瓯(ōu)北,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本诗选自《瓯北集》。
释义:
论:评论、议论。
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
《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
“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位和深远
影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李杜诗篇万古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释义: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涌现出自己本时
代的杰出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
品。
哲理: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就是这样在
一代一代人才辈出、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
前进的。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创造
出自己的辉煌未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李白
杜甫
作业:
反复朗读,背诵并默写所教六首古诗。
华师附中练习册相应习题。(共22张PPT)
(    )
(    )
(    )
(    )
动画 成语
揠苗助长
滥竽充数
狐假虎威
叶公好龙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一说与郑顷公同时。《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展示朗读技巧,扫清字音障碍。
中伤 ( )    星宿( )
中:         宿:   
  中间 ( )     宿舍( )   
 
躇( )步跐( )蹈
zhòng
zhōng
xiù

chú

杞人( )

舍然( )
宿舍 ( )
shě
shè
充塞( )

崩坠:
寄:
废寝食:
因:
晓:
屈伸:
行止:
只使:
舍然:
奈何忧崩坠乎( )
奈地坏何( )
为什么
拿……怎么办
崩塌坠落
依托 依附
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于是
开导
弯曲伸长
行动 活动
即使
放心的样子
重点句子: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奈地坏何?
奈何忧其坏?
又有一个人为这个担忧的人而担忧,于是前去开导他。
四处都塞满了土块,没有地方没有土地.
大地崩塌怎么办呢?
为什么要担心大地崩塌呢?
从现象到本质,揭示故事寓意。
“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
的忧虑。
本文寓意: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讽刺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寓言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和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采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从今天的天空变化趋势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滚滚浓烟遮天蔽日
这里整天都笼罩在烟雾当中
污水周围的草都死了
河边的萝卜也枯死了
河面上厚厚的油层恶臭难当
刺鼻的污水从这里排出
水井重度污染,
难以饮用
这里俨然成了垃圾场了
长城脚下乱砍滥伐
原始生态林遭破坏
1、全球逾万种动物濒临灭绝     乱砍滥伐森林是祸首
2、黄河缺水危机呼唤“引草入田”
3、地球真的是越来越烫了
4、北京面临被沙淹没危险
今人忧天真可嘉,
携起手来护家园。
杞人忧天无必要,
掌握文化需记牢。
作业:
   杞人和晓者看到现代社会“战火纷起、境恶化、人口急增、旱涝灾害、火灾频发、交通事故、过度抽取自来水,造成地面塌陷……”等现象,深感责任重大,忧郁之心渐长。当他们又一次相遇时,他们却共同诉起了各自的忧愁。请你展开你的想象,以《<杞人忧天>后传》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 步 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包拯》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史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鬻之(  ) 遗权贵(  ) 涿州(  ) 敛手(  ) 惮之(  )
嫉恶(  ) 阎罗(  ) 大茔(  ) 恕(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第归,杀而鬻之(第: 鬻: )
⑵前守缘贡率数十倍以遗权贵(遗: )
⑶拯命制者才足贡数(才: )
⑷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黄河清: )
⑸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造: )
⑹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大茔: )
4.把下面的话译成白话文,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意思:
理解:
5.译句:
⑴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⑶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⑷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6.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你知道他的哪些事?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
第二部分:
(一)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7.解释下列词语:
⑴拯立朝刚毅(立朝: )
⑵贵戚宦官为之敛手(敛手: )
⑶平居无私书(私书: )
⑷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布衣: )
8.文中写“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京师为之语曰……”意在说明什么?
9.第一段写有关包拯哪些方面的表现和事情,用简洁的话表述出来。
10.第二段中表现包拯不屈从苟同、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 ;表现包拯生活节俭的句子是 。
11.你觉得现在为官要学习包拯的哪些精神?
(二)
哀溺文
永(永:即永州)之氓(氓:民,百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湘水:即湖南境内的湘江)。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货:这里指钱)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柳河东集》)
12、柳宗元,字     ,    代散文家,他与同时代的另一位散文家     并称。
1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永之氓咸善游(咸: )
⑵中济,船破,皆游(济: )
⑶曰:“何不去之?”(去: )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⑵汝愚之甚。
15、本文刻画了一个守财奴的形象,文中主要运用了     、     的描写方法。
16、请你谈谈文中永之氓溺死的原因。从中你受到何种启示。
《包拯》答案
1.《宋史 包拯传》;脱脱;元代 2.略 3.⑴但,只管;卖⑵赠送⑶仅仅,刚好⑷黄河水清,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⑸到,往⑹指家族墓地 4.略 5.⑴为什么割了(他的)牛舌反而又状告他?⑵包拯命令制造的人只做够进贡的数量,年终回家不带一块砚池。⑶涿州也曾经开过大门,刺探边疆军情不一定要开便门吧?⑷征召代理掌管开封府,升任右司郎中。 6.略 7.⑴在朝廷⑵收敛手脚⑶私人信件⑷平民 8.意在说明包拯“立朝刚毅”,为官清正的名声广为传诵。 9.其一是“立朝刚毅”,为官清正,使官宦们害怕,老百姓广为传诵;其二是改革旧制,使老百姓容易从正门直接告状伸冤。 10.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11.言之成理即可。 12.子厚;唐;韩柳 13.⑴全,都⑵渡⑶除去,抛弃 14.⑴有五六个人乘一小船横渡湘水。⑵你太愚蠢了。 15.语言、动作 16.原因:过分看重钱财。启示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授课:友爱实验中学 刘胜武
地点: 中预(2)班教室
时间: 2008年4月1日
[教材分析]
“唐诗精华”是新教材第一个古诗单元,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为更广泛更深入地学习唐诗打下良好基础。
岑参擅长写边塞诗歌,并以语言“奇、丽”著称。“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是雪中送别诗。本诗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边塞地区风雪奇寒和送别场面。通过的对边塞地区奇丽的自然风情和雪中送别场景的描绘,抒发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感情以及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也形象地勾勒出塞北的壮丽风光。
[学生分析]
中预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背诵了一些古诗,但也仅限于记忆。进入中预,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了解(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鉴于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表情达意的技巧以及历史背景的生疏,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和作品的基本情况,在不同形式的读、诵中加深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全文和品读关键语句,感受边塞雪景的壮丽和奇寒。
2、学习其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会作者通过景物和场境描写所表达出的豪迈之情及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3、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步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学习准备(5分钟左右) 1、导入: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歌流派,一是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二是边塞诗派,以岑参、高适为代表。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题目)2、解题:本诗在体例上属于“歌行体”,唐诗中以“歌”为篇名的作品很多,比如我们已经学习过《登幽州台歌》。“白雪歌”即白雪之歌,咏雪之意;“送武判官归京”交代了送别的对象,点明了本诗“送别”的主题。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唐朝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少帝王好大喜功,再加上为了维护边界安全,边关战事不断。当时的政府又实行重边功的人才选举政策,从军戍边成为当时知识分子获取功名的重要途径。不少知识分子或从军、或出使边关,因而能够体验边关战争生活。这种争赴边关的社会风气促使边塞诗创作不断发展繁荣。岑参曾两度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在塞外纷飞的大雪中送别归京的友人,写出了著名的七言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创造氛围,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累,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氛围。
二、初步感受理解词句(12分钟左右) 1、学生听老师范读,并体会诗句的节奏与停顿,标出读不准确的字词。2、师生共同朗读全诗。3、分组学习,交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4、师生学习讨论疑难问题。 通过听、读与自我研读对诗歌内容进行初步学习。
三、品味诗句感受意境(12分钟左右) (一)“雪”是诗人送别友人的背景,是诗人浓笔重描之景,1、找一找哪些诗句直接写雪,哪些句子侧面写雪?具体说说这些句子分别写出了此时边塞怎么的特色?2、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描绘的边塞雪景。(胡天八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散入……诗人写雪构想奇特,体现出边塞风光的奇丽特色——奇事、奇景、奇寒)(二)、“送”是本诗的主题,诗人描写送别的场景也是突出了一个“奇”字,诗人如何描写送别的场景?划出文中相关语句,并品读体会(结合全文)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送别前: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豪迈之情送别时: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豪迈送别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依依惜别,惆怅……) 通过反复品味,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经验去想象和感受诗歌所表现的形象和情味。努力使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与诗人有所共鸣。
四、比较阅读深入体会(7分钟) 1、我们也学习了一些表现送别之情的诗词,如《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将本诗与我们学过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对比,说说这两首送别诗的异同?(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试着背诵。注重体会送别友人的情形。(此为机动环节,如时间来不及也可放在第二天的晨读进行) 通过比较,体会本诗歌的特色。朗读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既是品味体会诗歌的过程,也是深化提升自己主观感受的过程。
五、作业巩固 (一)、基础性作业课后把全文背诵下来。(二)、提高性、弹性化作业(以下两题可以选择其中一题,也可都做)1、再读最后四句诗,根据自己的体会描绘当时的情景和诗人的心理活动。2、你喜欢哪些诗句?说说你的理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绘路转不见君,雪上空流马行处)等。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初步培养想像、鉴赏、表达能力。
六、教后反思与重建 通过反思后重建来提高教学质量和自己的业务水平。(共15张PPT)
强项令
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为什么董宣被称为“强项令”?
一世清廉的包拯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什么?
岳家军又为什么能赢得“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名声?
强项令
范晔
范晔(398-445),南朝宋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人。
文章选自《后汉书·酷吏传》

文学常识:
《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东汉史,在史学体例方面有所创立,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


骖乘






chuí


shòu
cáng


cān shèng
chì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人物: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董宣、湖阳公主、苍头、光武帝、太监
夏门亭-宫殿
公主家奴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理由;光武帝命董宣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光武帝明白道理,重赏董宣
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执法),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人物: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董宣、湖阳公主、苍头、光武帝、太监
夏门亭-宫殿
公主家奴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理由;光武帝命董宣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光武帝明白道理,重赏董宣
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董宣执法
董宣去世后家境:唯布被裹尸
仅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清正廉洁
匿:
得:
及:
格杀:
即:
乞:
纵:
楹:
被:
谢:
强:
顿:
据:
臧:
敕:
悉:
班:
卒:
临视:
敝:
葬:

抓到,得到
等到
打死
立即
乞求
放纵
柱子
盖,覆盖
认错
强迫
叩头
按,撑
同“藏”,隐藏
命令
全,全部
分发

察看,视察。
破旧的
安葬
古义 今义
特征:
妻子:
谢:
良人:
特例征召
妻子儿女
认错
平民、百姓
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专指成年男性的配偶
感谢
好人
以刀画地
将何以理天下乎
宣悉以班诸吏
葬以大夫礼
大言数主之失
欲箠杀之
死乃知之


(用)
(拿、凭)
(把)
(按照)
(的)
(代词,指代董宣)
(代词,指代董宣的廉洁)
作业:
1、两人一组,熟读课文并翻译课文
2、合理想象故事的高潮部分,能够自编自演课本剧。要求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逼真。
情境——地点:宫殿
人物:光武帝、湖阳公主、
董宣、太监
蜀大姓王齐雄坐杀人除名。齐雄,太后姻家,未更赦,复官。(蔡)齐曰:“果如此,法挠矣?”明日,入奏事曰:“齐雄恃事杀人,不死,又亟授以官,是以恩废法也。”帝曰:“降一等与官可乎?”齐曰“以恩废法,如朝廷何!”帝勉从之,乃抵齐雄罪。
《宋史·蔡齐传》
坐:犯罪。 除名:免除原有官职。 更:经过。
蔡齐:字子思,洛阳人。宋仁宗时官至右谏议大夫。
挠:屈服。 亟:立即。 与:给。 如……何:把……怎样。
勉:勉强。 乃:于是,就。
请简要说出短文中的蔡齐和课文中的董宣在执法上的共同点。
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共16张PPT)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裘:
qiú
衾:
qīn
掣:
chè
着:
zhuó
瀚:
hàn
阑:
lán
羌:
qiāng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白 雪 歌
送 武 判 官 归 京
漫天大雪图(前10句)
大雪纷飞遍地银妆
雪天奇寒难以忍受
沙漠冰封愁云惨淡
雪中送别图(后8句)
设宴饯别寄寓感慨
依依惜别无限惆怅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春望》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要求背诵并解释),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节奏划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整体解释: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 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字词注解:
1、《春望》:选自《杜甫详注》 6、别:离别
2、国:首都长安 7、烽火:战火
3、破:陷落 8、浑:简直
4、草木深:草木丛生,人烟稀少 9、簪:古代男子用以束发连冠的首饰
5、时:时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四、自由朗读几遍全诗,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五、全班背诵全诗。
延伸试题:
战乱之中,家属难得,对远方家人惦念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用花鸟的反意来写诗人心绪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移情法表达含蓄丰富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都陷落,山河破碎令人感到满目惨然触目惊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远望所见的句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刻画一个忧国思家,爱国者的句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通过细节描写展示诗人内心世界的句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强项令
范 晔
阅读下列文段做题:
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
①将何以理天下 ②即以头击楹 ③宣悉以班诸吏 ④以宣尝为两千石
下面“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B。因格杀之 C.大言数主之失 D。帝令小黄门持之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古今义有何不同。
①使宣叩头谢主 古义: 今义:
②后特征为洛阳令 古义: 今义:
③妻子对泣 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枹鼓不鸣董少平。
宣悉以班诸吏。
5.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董宣不畏权贵,宁死不从?(用文中原话回答)
6.文中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7.在中国古代,“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有许多。请举出两个历史人物,并简要写出其事迹。
8.本文的作者_______,是南朝宋____家,字蔚宗。著有《 》,与《 》、《 》、《 》合称“四史”。
答案:
一.
1.①凭,靠 ②用 ③拿 ④因为 2.C[
3.①古义:认错 今义:感谢,礼貌用语
②古义:特例征召 今义: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③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人的配偶
4.①皇上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②没有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宣。
③董宣把它全部分发给手下的官吏。
5.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6.知人善任,英明懂大义的君主。
7.文天祥,岳飞等。 示例:①文天祥被俘,英勇不屈,誓死不降,光荣就义。②岳飞面对“莫须有”的罪名,不肯屈服,最后被杀害。
8.范晔 史学 后汉书 史记 汉书 三国志《列子》二则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列子》相传是战国 所著。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杞人(  ) 崩坠(  ) 躇步(  ) 衣缁(  ) 吠(  )
3.读课文,分别写出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杞人忧天:
杨布打狗: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废寝食: )
⑵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奈何: )
⑶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积块:      )
⑷衣素衣而出(衣(前一个): )
⑸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扑: )
⑹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使: )
5.杨布出了一趟门,回家后,他家的狗却不认识他了,这是为什么?
6.译句:
⑴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⑵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⑶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⑷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⑸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7.晓之者开导杞国人的话是否合乎科学?你如何评价?
8.“杞人忧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成语寓言故事,请再写一个寓言成语故事,说说其寓意。
第二部分:
(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
⑴天帝使我长百兽(长: )
⑵吾为子先行(为: )
⑶虎求百兽而食之(求: )
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走: )
10.在原文中给这则寓言划分层次。
11.这则寓言故事比喻什么?将这则故事总结成一个成语。
12.标出下列句子的节奏。
⑴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
⑵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13.译句:
⑴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
⑵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二)
楚有祠(祠,祭祀)者,赐其舍人(舍人,贵族达官家里的门客)卮(卮,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且: )
⑵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亡: )
15.翻译: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16.用一句话写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17.这个故事可用一个成语概括: 。
《列子二则》答案
1.列御寇 2.略 3.略 4.⑴睡不着觉⑵为什么⑶聚积在一起的土块⑷穿⑸打⑹假使 5.略 6.⑴又有一个担忧那个担忧(天地崩坠)的人,去开导他。⑵地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填充塞满四方,无处没有土块。⑶杨朱的弟弟叫杨布,穿着白衣服出去。⑷你不要打了,你也像这样啊!⑸刚才假如你的狗白皮毛出去黑皮毛进来,难道你不会奇怪吗? 7.就现在的科学水平看,也不尽正确,但在当时他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也算是一种进步思想了。(意近即可,其他有见解的看法也行) 8.略 9.⑴做首领⑵替,给⑶寻找⑷逃跑 10.……得狐。|狐曰……与之行。|……畏狐也。 11.比喻倚仗别人的威势欺压人。狐假虎威 12.略 13.⑴你不敢吃我,天帝让我做百兽的首领。⑵虎不知道野兽是怕自己而逃跑,以为它们害怕狐狸。 14.⑴将要⑵失掉 15.蛇本来没有足,你怎么能给它画它呢? 16.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我卖弄,弄巧成拙的人。 17.画蛇添足(共12张PPT)
杨布打狗
《列子》
初读,扫除字词障碍
缁衣(Zī)
衣:1、衣素衣而出(动词,穿)
2、衣素衣而出(名词,衣服)
曰:1、其人曰(动词,说)
2、杨布之弟曰布(动词,叫)
使:1、使契丹(动词,出使)
2、向者使汝儿狗白而往黑而来(连词,假使)
词类活用:
衣素衣而出
天雨
岂能无怪哉
初读,扫除字词障碍
(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再读,疏通文意:
讨论:
1、 杨布家的狗为什么向杨布吠叫?杨布有什么反应?
2、杨布的狗犯了什么错误?杨布又犯了什么错误?
3、“杨布打狗”这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因为杨布“衣素衣而出,衣缁衣而返”。 杨布怒,将扑之
狗只看衣服不看人,所以认错了人。
杨布没有认识到狗犯错误的原因和普遍性。
生活当中有不少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结果往往出错。这一则寓言,正批评了这种现象。
课堂讨论: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只看表面现象不看本质的情况?
当堂练习:
你会用现代汉语说出它们的意思吗?
1、衣素衣而出
2、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3、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穿着白衣服出门。
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
刚才假使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
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
牛缺遇盗之戒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郸,遇次于耦沙之中。尽取其衣装车马,牛缺步而去。视之,欢然无忧吝之色。盗追而问其故。
曰:“君子不以所养害所养。”
盗曰:“嘻!贤矣夫!”
既而相谓曰:“以彼之贤,往见赵君,使以我为,必困我。不如杀之。”乃相与追而杀辞请物。
盗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已,迹将著焉,既为盗矣,仁将焉在?”遂杀之,又傍害其党四五人焉。
启示:
时移事迁,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切当从实际出发。
同学们交流课外阅读过的寓言故事,并探讨自己从中所获得的体会(即寓意)。 如:郑人买履--凡事要适应外界的变化,不可一成不变。 守株待兔--凡事要注意把握其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揠苗助长--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内部规律。 掩耳盗铃--为人处事不可自欺欺人。
教师口述一则寓言故事《狗和他的一块肉》,组织学生讨论其寓意。 做人不可贪得无厌,否则将一无所获
发动全班同学搜集有关\'狗\'的成语,教师予以补充。 师生共同探究《基础训练》第五大题两则寓言的字面意思,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其寓意。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②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布置作业:
1、整理译文; 2、课外阅读《伊索寓言》(共30张PPT)
第七单元复习课件
课文回顾
26. 强项令(范晔)          
27. 包拯(脱脱)
28. *岳飞(毕沅)   
29. *《列子》二则   
杞人忧天     杨布打狗
30. 诗词五首
迢迢牵牛星  渡荆门送别(李白)    
春望(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
《强项令》回顾
字音及词义:
驻车叩马:拉住马车。驻,停留。叩,拉住,勒住。
大言数主之失: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大言,大声说。数,列举罪状或过失。
格杀:打死。格,击打。
圣德中兴:圣明有德而复兴。
持之:强拉他。持,挟制。
谢主:向公主谢罪。谢,认错。
强使顿之:用强力使他叩头。
白衣:平民,百姓。
悉以斑诸吏:全部分发给各位差吏。
搏击:捕捉打击。
豪强:依仗权势欺人的权贵。
妻子对哭:妻子和儿女相对哭泣。
敝车一乘:一辆破车。
葬以大夫礼:按照葬大夫的礼节埋葬了他。
《强项令》回顾
关于作者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侯,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强项令》回顾
关于《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强项令》回顾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记叙了董宣秉公执法,“格杀” 公主家奴,并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突出了他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强项令》回顾
文章脉络
课文先写“董宣执法”的故事,后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文章一共有两段,其中的第一段是重点内容。
第一段:重点记叙一件事,突出了董宣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这是侧面表现董宣的廉洁奉公。
《强项令》回顾
写作方法
⑴篇幅不长,但脉络清晰
⑵很注意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⑶关键句子的揣摩: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这句话的意思是: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扶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令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这句话写出了董宣的宁死不从,表现了他不畏权贵的精神。
《包拯》回顾
字音及词义:
字:古人在年满二十时取表字。一般说来,古人的的名和字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徙:从一处到另一处。课文指改换任职地点。
迁:迁移职位,课文里指升官。
刺疆事:刺探边疆的(军事)情况。
无以对:没有什么话说了。
敛手:指收敛行为,不敢胡作非为。
陈曲直:陈说是非。
恶:憎恶、讨厌。
苛刻:过于严厉苛求。
推以忠恕:对人忠厚宽恕。
伪辞色悦人:假装出一副说话、做事的神态讨好别人。
仕宦:做官。
犯赃:犯法贪赃。
大茔:指家族暮地。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不遵从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儿子及孙子。
《包拯》回顾
关于作者
脱脱,字大用,1313年生于蒙古贵族之家。脱脱自幼时拜浦江名儒吴直方为师,十六岁即精通经史,且武功超群,膂力过人,被任为内宰司丞兼成制提举司达鲁花赤。
《包拯》回顾
关于包拯
包拯(包青天)(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包拯》回顾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通过对包拯的几件事的叙述,突出了包拯的机智、廉洁、巧言善辨、为官刚正、执法严峻、克已奉公的性格。
《包拯》回顾
文章脉络
课文分五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特点。
第一段,通过具体记叙包拯智破割人牛舌案,突出了他的为官机智。
第二段,写包拯和先前的知府的不同,从正面突出了他的为官清廉。
第三段,写包拯出使契丹,机智地驳倒契丹,不辱使命,突出了他的巧言善辨。
第四段,写别人对包拯的态度和看法,间接地表现了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第五段,记叙了包拯的日常生活及他的为人清廉,特别是从他对后世子孙的要求,从中突出了他的克已奉公。
《包拯》回顾
写作方法
⑴行文生动,活灵活现地展现人物风貌。
⑵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⑶关键句子的揣摩: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这段话突出了包拯的克已奉公的精神。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峻,这段话就是其中很好的表现之一。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包拯的刚正不阿的性格,而且看到他对后世子孙的要求,不愧为封建清官的典型,不愧为“包青天”的称号。
《岳飞》回顾
字音及词义:
事亲:侍奉父母。
饰名姝遗之:把著名的美女打扮起来送给他。
宵旰:宵衣旰食,天未亮就穿衣起床,天很晚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
却不受:推辞不接受。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文臣不爱民钱财,武臣不害怕死亡。
师每休舍:军队每次休整。舍,停留,休息。
注坡:从斜坡上急驰而下。
束刍:捆束喂牲口的草料。束,捆。刍,喂牲口的草料。
立斩以徇:马上斩首加以示众。
《岳飞》回顾
关于作者
毕沅(1730~1797年),字湘衡,号秋帆,因从沈德替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清经史学家,文学家。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援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年)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其墓在吴县木渎,1970年发掘时,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岳飞》回顾
关于岳飞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回顾
关于《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上承《资治通鉴》,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以编年体形式记载宋、辽、金、元的历史,前后四百零九年。
《续资治通鉴》取材宏博,考证谨严,编排合理,总引资料达三百余种,纠正了以往宋史专著详北宋略南宋的偏颇,还增加了少数民族的资料。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以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岳飞》回顾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通过记叙,从岳飞对父母、皇帝的至孝至忠,治军有方、关心将士的疾苦等三个方面的表现,赞扬了岳飞的高贵品格。
《岳飞》回顾
文章脉络
本文先写岳飞对父母的至孝和对皇帝的至忠,再写他的治军有方,最后写岳飞关心百姓和将士的疾苦。
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师每休舍”前,写岳飞对亲(父母)上(皇帝)至孝至忠。
第二层,从“师每休舍”至“每调军食”前,写岳飞治军有方,军队所向披靡。
第三层,从“每调军食”到结束,写岳飞关心百姓和将士的疾苦。
显然,课文正是从上述三个方面赞扬了岳飞的高贵品格。
《岳飞》回顾
写作方法
详略结合,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法。
在课文所写的三个内容当中,第一层、第三层写得较略,第二层写得较详。
正面描写:如写岳飞训练士兵、关心士兵的疾苦等内容。
侧面描写: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列子〉二则》回顾
字音及词义:
杞人忧天:杞国的一个人担心天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崩坠:崩塌坠落。
身无所寄: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
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晓:开导。
积气:聚积在一起的气体。
屈伸:(四肢)弯曲伸展。
行止:课文里是行动、活动的意思。
奈何:为什么。
只使:即使。
有所中伤:有被击中受伤的机会。中,打中,击中。
奈地坏何:地塌了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把……怎么办。
舍然大喜:放下心来显得非常高兴。
《〈列子〉二则》回顾
关于作者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的论集,原书早已失传。现在的《列子》八篇是后人根据有关资料编著的,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列子》一书虽然主要是缀拾古代典籍而成,然而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却形成了独立的思想体系,在我国哲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书中继承前代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在某些方面,其辩证思维的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子》中反映的片断的心理思想也值得重视和发挥。
《〈列子〉二则》回顾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杞人忧天》
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传统认为,这是庸人自忧,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世用“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杨布打狗》
杨布穿着白脱衣服出门,穿着黑衣服回家,他家的狗只看衣服不看人,因而对他“迎而吠”,这则寓言批评了现实社会中的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列子〉二则》回顾
两则寓言的寓意:
《杞人忧天》: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杨布打狗》: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诗词五首》回顾
字音及词义:
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几许:多少。
脉脉:含情凝视的样子。
从:跟,随从。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仍怜:依旧怜爱。
感时:感伤国事。时,时事,时局。
烽火:战火。
不胜:禁不住。
白草:一种干熟后变成白色的草。白草很有韧性,风能将白草刮断,可见风力的强劲。
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万树挂雪,好像梨花盛开一样。
散入珠帘湿罗幕:(雪)飘进珠帘里沾湿了罗幕。
《诗词五首》回顾
关于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杜甫(712~770),唐朝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岑参(715~770),江陵人,自幼家境贫寒,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天宝三年(七四四)中进士,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后出为虢州长史,关西节度判官,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于成都。岑参的诗,题材多样,想象丰富。特别是几次随军出塞,描写边塞最为擅长,与高适齐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诗词五首》回顾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迢迢牵牛星》
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人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的首联从直接叙述入手,介绍作者离蜀到楚漫游的行踪。中间两联描写途中所见的景色,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美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尾联表达了他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诗词五首》回顾
《春望》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被安史叛军占领,却掠的长安城,荒凉而凄惨。作者目睹眼前一片破败的景象,不禁为战乱未愈、国势艰危而忧虑,也为自己困居长安,与家人离别而悲伤。竟至于看到春花也流泪,听到鸟鸣也惊心的地步。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本诗是边塞诗的名篇佳作。全诗以塞外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衬托出送别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共21张PPT)
包拯
“包拯”知多少?
包拯(公元999-1062年)
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当过的大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
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作者:脱脱,元代史学家。
“传”是记载人物事迹的作品(多由别人记述),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采用纪传体的形式。一般说来,“传”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职官、生平事迹等内容。
我国传记文学产生较早,如《史记》的《本记》、《世家》、《列传》等。
1、第一段写了件什么事?体现了包拯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任知县时破获的一起割他人牛舌案
聪明机智
语言简洁,运用语言描写体现人物性格
2、语言描写写出了他办事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表现出包拯成竹在胸;
第二句:写他看穿盗贼伎俩,并先发制人,使其惊恐万分,顺利破案
文言知识点
“……也”
古判断句的形式,翻译时加判断词“是”。
1、第二段写了件什么事?和第一段比较,本段有何特点?
写他在端州任职期间严格控制上贡端砚的数量,并没有接受一方砚台的馈赠。
写得比较概况
2、包拯为官廉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A、他坚决、有效地堵死了官吏用来趋炎附势的源头。
B、“从我做起”“岁满不持一砚归”
这段写了件什么事?与前两段相比,本段有何特点?
写他奉命出使契丹,驳倒契丹的荒谬论点,写出了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的爱国之心。
写法上与第一段相同,描写具体,通过人物语言突出人物性格。
阅读P3
阅读 P 4-5
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四段:写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
第五段:写他为官刚直不阿,不巧言令色,对亲人朋友不结党营私,在生活上从不奢侈,保持朴素之风,最后写他对后世子孙的训诫。言语中肯。
纵观全文,看一看作者在结构安排和表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结构:全文共五段,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有详有略。
表现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概括描写:
具体描写:
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 1、2、3、5 )
( 4 )
( 2、 4 、5 )
( 1、3 )
练习
说说下列语句表现了人物的哪种性格特征或优秀品质?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2)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3)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清官 说说他们的事迹。
总结
(1)、为官机智
(2)、为官廉洁
(3)、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4)、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5)、克己奉公(共22张PPT)
羊来到草地上(打一水果—— )
狼群来到羊群里(打一水果—— )
用手指使劲戳墙(打一个字—— )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驴:毫无自知之明,自招祸患。
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好事者: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
资源的浪费
我们从一篇寓言里得到的道理是唯一的吗?那么我们是通过分析《黔之驴》中的哪一点得到这些启示的?
浅谈《杞人忧天》
1.《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去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担忧。这里所说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是指什么?
2.古人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在现在看来,有没有可能?
3.那么杞人的担忧在现在有没有必要了?
4.是什么造成了对这则寓言的不同理解?
由此可见,由于时代不同,一篇寓言的寓意也是会发展变化的,我们一定要抓住这种变化。
《狐狸和葡萄》
一只饥饿的狐狸,看见成串熟得发黑的葡萄,从棚架上的葡萄树上垂下来, 它用尽所有的方法,想得到它们,但是徒劳无功,因为它拿不到它们。最后,它转身离去,安慰自己说:“这些葡萄是酸的,而且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成熟。”
《狐狸和葡萄》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请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可见,解读一篇寓言还可以从何入手?
请学生谈谈对这则寓言不同的理解。
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会有好的一面也会有不好的一面,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全面分析。
把材料改编成对话,探讨这则寓言的寓意。
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刺猬大哭;开洗染店,又把乌鸦的黑色羽毛染白了,乌鸦很生气;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炒青菜,狐狸砸了它的店牌。
多角度解读
(1)从绵羊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可以得出结论:已之所欲,勿施于人。
(2)白发卷发和青菜是绵羊的专利,虽适合自己,却是对刺猬的污辱,对乌鸦的讽刺,对狐狸的愚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办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探求并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3)从战胜困难的角度得出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才能获取成功的喜悦这一观点。
算盘总是挖空心思填满自己的空缺位置。它埋怨主人说:“我有13根小棍,每根尚有3个空缺,还能容纳39个算盘珠,潜力还很大嘛,为什么不给我填满呢!”主人依“计”而行,把39个空位统统安上算珠,算盘上座无虚席,可算盘珠一个也拨不动了。
提示:可以从空缺的作用或学会舍弃角度着眼,前者可联系果实太多要“疏果”,单位人浮于事,效率不高,国家机构过大成为一潭死水;后者可联系“六尺巷”的故事,高尔基在烟火中舍财物而救书,学生舍弃娱乐而勤奋学习的事例。
附:<六尺巷>故事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巷道南侧原为清大学士张英府邸,北边为吴氏宅。因吴氏占用宅旁空地,张氏家人驰书于都求助。张英批诗一首寄归。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遂退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让三尺,故成六尺巷。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春秋时候,越国美女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时常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蹙,一副我见犹怜的动人韵味。同村的有一名女子叫东施的女子,见西施皱着眉头的模样很漂亮,就模仿起西施捂胸口皱眉头的模样,可是因为东施长的丑,模仿西施心绞痛的样子更替她平添了几分恶俗,让东施落人笑柄,于是文人墨客便把东施模仿西施的行为归结一句话叫东施效颦。 有些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味道,西施以貌美传世,东施却以丑以恶俗垂青史,鲜明对比,厉害!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外貌乃至性情的独特气质和特点。譬如西施,是上帝宠儿,生就一副美貌皮囊,无论淡妆浓抹娇羞嗔怒乃至心口痛时都别有一般韵味,旁人在看的目瞪口呆时,自然无比羡慕,这大约就是东施模仿西施的最初心态。 人的性情中总有向着美好事物追求的想法,所以不必大惊小怪或者刻意嘲笑东施自不量力模仿。只因西施太美了,作为平凡女孩的东施情不自禁的仿效起来。然,这一仿效不当紧,让一个平凡无奇的小女子从此成了旁人笑柄,也以别样方式在历史上抹了一笔。
其实,模仿并没有错,小孩子最初模仿的就是大人的言行,谁能不说小孩子童真可爱。可是为何单单这东施模仿了成了恶俗的典范?怪就怪,东施没找准自身的优劣势盲目模仿。想西施既然归为四大美女之一,又是助勾践复国的首要功臣,岂只是一个空有美貌却无智慧内涵的花瓶?而那个东施却不去学习西施身上的优点,只顾仿效西施不经意流露的媚态,终落至恶俗骂名也属应该,怪不得谁。
有人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给你的寓言材料只要你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就会从不同地方流淌出智慧的源泉,从而对文章有创造性地理解,不仅寓言如此,其他一切文本都是这样。第七单元综合测试卷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_(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19分)
1.在括号里改正各组中错误的注音。(6分)
⑴陈留圉(yǔ)人也因匿(ruò)主人家()
⑵欲箠(cuí)杀之有大麦数斛(hú)()
⑶杀而鬻(yù)之徙(tú)知端州()
⑷端土产砚(yàn)死不得葬大茔(tǔ)中()
⑸若躇步跐(cí)蹈贵戚宦官为之敛(jiǎn)手()
⑹有颁犒(kào)猝(zhú)遇敌不动()
2.下列句中与“宣于夏门亭侯之”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帝令小黄门持之B.闻者皆惮之
C.又有忧彼之所忧者D.哭之而育其孤
3.下面文句翻译有误的是()(2分)
A.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译:征召暂时代理开封府府尹,升为右司郎中。
B.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译: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的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
C.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译:岳飞侍奉母亲最讲孝道,家里没有侍女。
D.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译:士兵中有夺取老百姓一把麻束捆饮料草的,就让他站着斩首来示众。
4.下面各组字的意思和用法不一样的是()(2分)
A.知: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B.尝:张俊尝问用兵之术……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C.之: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D.子:子无扑矣。
子亦犹是也。
5.下列文学常识说明有误的一项()(2分)
A.范晔,东汉历史学家、文学家。所撰《后汉书》是一部记传体东汉史。
B.《列子》是战国时列御寇所著。书中神话传说、寓言故事非常丰富,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李杜”,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并称。李白号称“诗仙”,杜甫号称“诗圣”。
D.《古诗十九首》,东汉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南朝梁萧统收入《文选》。
6.原句填写。(5分)
⑴,。纤纤擢素后,札札弄机杼。
⑵《渡荆门送别》的首联是 。
⑶《春望》一诗的末句是 。
⑷《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起过渡作用的一句是 。
⑸写出《西江月》的下阕: 。
二、阅读理解。(41分)
(一)(25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这是一首 诗。(1分)
8.解释下列字词。(4分)
尽: 大荒:
仍: 海楼:
9.说说下列两句诗的含义。(3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的前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说法不妥的一句是()(2分)
A.⑶⑷句写了山和水。
B.⑸⑹句中,一“月”一“云”,一“天镜”一“海楼”,写在白天和黑夜两个时间欣赏到的江面上的独特奇观。
C.这首诗想象瑰丽,意境幽远。
D.题目中的“送别”意思是指荆门送自己离别蜀中之地。
12.诗的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佳作,请你写出他另外的诗一首(含题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6分)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供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无言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16.给下列句子划分恰当的停顿节奏。(2分)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仿照例子,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段中另外两段话的意思。(2分)21世纪教育网
例:第一段:突出写包拯为官廉洁。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选段从多角度刻画人物,(2分)
从正、侧面描写的角度来看,选段第一、二段是描写,第三段是描写;从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来看,第一段主要使用了描写,第二段则主要运用了描写。
20.人们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请结合第三段内容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你对包拯的了解,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包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40分)
读完短小精辟而意蕴深刻的《<列子>二则》后,你有什么感想?请你以其中一篇寓言故事为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第七单元综合测试卷
⒈⑴nì⑵chuí⑶xǐ⑷yíng⑸liǎn⑹cù
2.C3.D4.C5.A
6.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⑵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⑶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⑷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⑸略
7.五言律
8.略
9.略
10.点明了行程和出游方向。
11.D
12.对家乡的思念、留念之情。
13.略
14.A
15.一望无际的平野,滔滔奔涌的长江,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16.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17.(1)按照原先的制度,凡讼诉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2)(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18.第二段:突出写包拯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三段:突出写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19.正面;侧面;动作;语言。
20.第一,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清,说明包拯为官刚正,仪表威严冷峻,极少有笑脸,让人们望而生畏。第二,把他与阎罗王相提并论,实际也有比喻意味,因为包拯执法严峻,行贿通关系的人无机可乘,无孔可钻。(意思对即可)
21.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意思对即可)
22。略。(共28张PPT)
岳母刺字
岳母刺字
岳飞抗金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二十岁从军,因军功屡迁都统制 ,授承宣使,后被秦桧污陷而杀害,时年39岁。后人编有《岳忠武王文集》。《全宋词》存词三首。
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为奸臣和昏君所害,死后封为“鄂王”;立岳庙 。
人们在杭州岳飞墓前铸造了秦桧夫妇等四个铁人,造象为双手反剪面,向岳坟跪着,墓阙上悬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1136年因朝廷不供军粮,岳飞收复山河功败垂成,壮志难酬,填《满江红 》抒怀:
一、关于课文
本文选自清代毕沅编纂的《续资治通鉴》。
毕沅(1730-1797),清代史学家。字秋帆,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
二、落实字词
毕沅 yuán 遗之wèi
宵旰gàn 掳掠lǔ
刍者chú 重铠 kǎi
远戍shù 颁犒kào
蹙额cù 洵洵xún
阙一不可qūe
四、分析课文句意
(飞事亲至孝----天下太平矣)
事:侍奉 亲:父母
至:十分,很 素:向来
交欢:结交而取得对方欢心
遗:赠送
宵旰:形容勤于政事
宁:难道 耶:语气助词,相当与 “吗”
却:推脱 或:有的人
分析:写岳飞对父母孝顺,对皇上忠心。
(师每休舍--饿死不掳掠)
舍:停留,休息
课:督促
以:来
重铠:穿着沉重的铠甲
徇:示众
分析:写岳飞治军之“严”
(卒有疾--哭之而育其孤)
诸:众,很多
慰劳:慰问、犒劳
死事:死于国事
分析:写岳飞治军之“仁”
(有颁犒--秋毫无犯)
颁:颁发
犒:用酒食或财物慰劳
秋毫:比喻细微的事物
分析:写岳飞治军之“信”
(善以少击众)
善:善于、擅长
以:用 众:多
分析:写岳飞治军之“勇”
(凡有所举--遇敌不动)
举:举动 尽:全、都
所向:指到达的地方
克捷:获胜
猝:突然
遇敌不动:遇到敌人不惊慌
分析:写岳飞治军之“智”
(故敌为之语曰--阙一不可)
故:因此
撼:摇动
阙:同“缺”,缺少
调:调动 竭:尽
好:爱和…….交往
礼:以敬礼对待,名作动
恂恂:谦和的样子
辞官:辞谢升官
何功之有?:有什么功劳?倒装句
分析:岳飞治军有方,无往不胜。
分析:关心百姓和将士的疾苦。
五、分析课文内容
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写了岳飞的品格?
(1)至忠至孝
(2)治军有方:仁、信、 智、勇、 严
(3)爱民如子
1、岳飞是个怎样的人?
孝顺、爱国、治军有方,关心百姓和士兵疾苦的大将领。
2、岳家军为什么能赢得“憾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声?
仁、信、智、勇、严
2、艺术特色
(1)详略相结合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通过语言描写来写人物(共14张PPT)
春 望
杜甫
背景简介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然而,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践踏得破败不堪。因为战乱,诗人被迫只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写诗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练习:朗读节奏划分
春 望
                       杜甫
国破 山河 在  城春 草木深
感时 花 溅泪  恨别 鸟 心
烽火 连 三月, 家书 抵 金
白头 搔 更短, 浑欲 不 簪
结合注释理解全诗
重要词语:
国:国都。   城:这里指长安
深:草木茂盛。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书:信。    抵:值。
搔:抓。    短:少。
浑:简直。
名句简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睹物伤怀,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通常,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用来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
朗读与理解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欣赏与背诵
请背诵
积累与课外延伸
1.默写古诗《春望》
2.课外查找杜甫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