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 \o "1-3" \n \h \z \u
单元主题:第一单元 过年的回忆
课题名称:第1课 节日夜空
知识要素
色彩的明度和纯度
技能要求:
学习多种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通过欣赏,发现各种焰火造型和色彩的美
实践与创造:通过焰火的表现,创意出节日的夜空
欣赏与评议:欣赏作品,表达出创作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焰火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焰火的造型
教学过程
一.讨论与导入
1.师生问好。
2.引入新课:课件展示节日夜晚的情景,在欣赏中师生谈谈过年的事,引出节日的夜空。
3.课件展示节日夜空的情景,特别是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焰火。
4.学生讨论表现焰火的方法,对其中有创意的想法要加以介绍。
5.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尝试
1.欣赏书本中表现焰火的范例,了解表现焰火的其他方法。
2.师生对其中的一些方法做示范,如:吹,刮等。
3.讨论焰火的造型特点,教师总结。
4.学生选择用一种方法尝试表现焰火。
(1)剪贴
(2)水彩
(3)吹画
(4)拓印
5.交流,谈感受(着重在焰火的色彩,造型上交流)。
三.制作与指导
1.背景屏幕滚动展示燃放的焰火。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节日的夜空。
3.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现。
4.教师要发挥巡视指导的作用。
四.交流与评价
1.展示作品。
2.小组讨论,发表对自己和同学作品的看法。
3.学生谈谈创作后的感受。
4.运用自评,互评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5.再次欣赏节日夜空的美妙景象,隐性渗透情感教育。
单元主题:第一单元 过年的回忆
课题名称:第2课 快乐的新年
知识要素
情节想象、构思构图
技能要求:
学习吹塑纸版画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制作的乐趣,了解新年的风俗活动
实践与创造:回忆过年的情景,表现过年的活动
欣赏与评议:欣赏和评议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教学重点
版画的制作过程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画面的构图安排和人物的动态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导入
1.师生问好。
2.了解学生过新年的各种活动,让学生谈谈活动时有趣的故事和场景等。
3.通过多媒体课件,扩充新年活动的内容。如军民同欢,写春联,贴窗花吃年夜饭,拜年等,启发想象题材。
4.揭示课件。
二.作业与指导
1.构思草图:可选择一两个典型形象(能表现出过年的动物)进行描绘。
2.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联想。
3.在吹塑版上描绘草图。
4.讨论制作方法,教师简单示范。
(1)设计图案。
(2)在吹塑纸上刻画图案,不能把纸弄破。
(3)在吹塑纸上滚刷颜料,颜料浓度适宜。
(4)进行拓印。
5.用浓厚的水粉色(单色或多色)刷或滚在吹塑版上。
6.压印后揭开,作业完成。
7.指导中要注意草图的构思与构图,以及涂色中的技巧等制作环节。
8.可向套色版画拓展,介绍或示范套色版画的基本方法。
三.回忆与创作
1.了解色彩版画的制作,教师演示。
2.欣赏同学作品后,学生构思画面:表现什么新年活动?活动的场面是怎样的?快乐吗?
3.交流草图。
4.课件出示作业要求,理解要求。
5.学生创作。
四.交流与评价
1.展示作品,欣赏作品。
2.交流制作后的感受:发现了什么?
3.评论自己或同学的作品。
4.欣赏课件,感受新年的气氛,重温过年的情景。
单元主题:第二单元 现代建筑
课题名称:第3课 做建筑模型
知识要素
理解用几何体块组成新造型
技能要求:
粘贴组合与创造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欣赏现代建筑图片,感受变化的造型美
实践与创造:用纸设计制作建筑模型进行适当的添加和切挖
欣赏与评议:感受现代建筑的新颖,独特的设计美
教学重点
用纸制作一组以六面体为主的建筑模型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以及添加,切挖后变化与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请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现代建筑的相关资料。
2.分小组或搬家形式进行资料的交流,介绍自己搜集的现代建筑(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建筑的背景,造型特点等)。
3.教师出示优秀现代图片,请学生欣赏并谈感受。
4.教师小结:
现代建筑造型新颖,简洁,以几何形体为主,同时又具有变化丰富的特点。
二.启发与尝试
1.出示一张建筑照片,请学生讨论,分析这幢建筑是由哪些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又进行了哪些添加和切挖(可以分小组进行,每组分析一幢建筑。)
2.讨论,交流各种形体进行组合的时候怎样才能兼顾既有丰富变化又有整体感。
3.小结:组合的形体数量不要太多。大小有变化,但要突出主体。适当添加和切挖,不要太零散。
4.绘制草图,交流设计意图,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三.想象与实践
1.回忆以往学习制作现代雕塑,设计路灯等作业,遇到过的制作难题及讨论解决方法。
2.全班交流好的构思,设计草图。
3.创意制作:
① 折制几个主要的几何形体;
② 在粘贴前制作需要切挖的部分;
③ 粘贴固定几何形体;
④ 添加装饰部分,并进行调整。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构思。
2.互评,教师评议:
① 创意如何,模型是否具有现代感?
② 几个形体的组合是否有变化又能突出主体?
③ 添加和切挖的部分是否有现代感?
④ 作为纸工作业,作品折制得是否光挺,整洁?
⑤ 各个形体粘贴,固定是否牢固?
单元主题:第二单元 现代建筑
课题名称:第4课 小小设计师
知识要素
理解与感受三维空间
技能要求:
表现立体效果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观察自己的建筑模型,发现不同角度的美
实践与创造:写生模型,并加以想象
欣赏与评议:感受创意,设计的过程
教学重点
模型立体感的表现
教学难点
造型的添加和立体感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尝试与体验
1.出示一较简单的建筑模型。改模型由几个几何形体组合,有一定的添加和切挖
2.学生尝试:用线描的方法快速表现
3.展示,交流。交流自己的写生感受,以及自己感觉比较难表现的地方
4.教师小结(难点处予以演示):写生时,注重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角度不同会直接影响立体感的呈现。仔细观察经过添加和切挖处的立体感如何表现
二.启发与尝试
1.展示上节课自己设计折制的建筑模型。请学生自己或由其他学生对原有模型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2.教师演示或出示范作,提出再设计的要求和方法
3.欣赏现代建筑实物照片。欣赏,观察,讨论怎样使自己的作品有变化,更丰富,美观
4.小结:可以在建筑表面添加装饰,花纹
5.请学生尝试用各种线条,方法表现
6.提出装饰要求:进行适当的添加,花纹注意线条的疏密变化
三.创意与设计
1.学生自己折制的建筑模型,写生前,先从不同角度观察模型,挑选一个最能表现建筑造型风格,又能呈现出丰富变化的角度进行写生。写生时注意立体感的表现
2.在写生的作业基础上,对建筑的造型进行再设计,再设计的同时仍要注意表现出立体感
3.运用丰富的表现方法,在建筑表面添加装饰等
四.展示与设计
1.示作品,介绍自己的构思。
2.互评,教师评议:
① 是否表现出立体感;
② 表现方法有个性;
③ 再设计的部分是否使原设计更新颖,丰富?
④ 装潢司部分的添加是否丰富,适当;
⑤ 有否运用多种表现方法。
单元主题:第三单元 雕塑陈列室
课题名称:第5课 装饰浮雕
知识要素
了解浮雕的装饰功能
技能要求:
学习刻、贴、叠、印等泥工技法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在造型活动中,体验泥塑过程的快乐
实践与创造:以浮雕形式塑造自己最喜欢的景物
欣赏与评议:观摩和评议与众不同的作品
教学重点
浮雕造型概括,夸张
教学难点
物体间前后层次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欣赏
1.欣赏建筑浮雕的图片资料,观察与平时的绘画作品有和不同?
2.出示绘画作品进行比较。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揭示课题。
二.分析与感受
1.出示小浮雕实物欣赏,简单归纳。
2.下发实物,学生进行触摸感受,交流自己发现的感受。
3.介绍浮雕的特征。
4.分析作品的造型层次:
① 所运用的技法;
② 尝试分析制作过程;
③ 了解作品表现的内涵。
5.讲解前后的层次排列,着重是叠加关系。
三.制作与指导
1.对典型的作品具体分析制作过程:
A.对学生提出的过程进行小组讨论;
B.各组阐述自己的理由。
2.学生示范主要的泥工技法。
压 捏 贴
3.多媒体演示制作方法:
① 捏压——泥板;
② 修整泥板;
③ 根据作品捏,塑,堆造型;
④ 对作品进行修正,添加;
4.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健身活动的场景。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小组优秀作品。
2.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3.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评价。
4.教师总结。
5.布置课后练习。
单元主题:第三单元 雕塑陈列室
课题名称:第6课 圆柱装饰
知识要素
感受柱形装饰的美
技能要求:
在柱形物体上塑出新形象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玩泥的快乐,发现造型的新方法
实践与创造:运用泥条,泥片进行盘搭,堆筑圆柱造型
欣赏与评议:欣赏作品丰富的图案,评析学生作品
教学重点
泥条拼搭成的图案,泥片外型的捏制
教学难点
泥条卷成圆柱的过程和泥片堆筑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欣赏
1.欣赏多媒体,展示收集的立体圆柱体作品资料,观察与平面浮雕作品有何不同?
2.出示平画浮雕作品进行比较。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揭示课题。
二.分析与感受
1.出示实物欣赏,简单归纳。
2.揭开桌上抹布,学生进行实物观察感受,交流自己的发现,想法。
3.介绍立体圆柱的特征。
4.分析作品的造型及装饰特点:
A.所运用到的辅助工具;
B.尝试分析制作过程;
C.了解作品表现形式及进一步美化的赏析。
5.欣赏课本提供的作品范画。
三.制作与指导
1.对典型的泥条盘搭作品具体分析制作过程
A。对学生提出的过程进行小组讨论
B。各组阑述自己的理由。
2.学生示范主要的泥条盘搭方法。
3.多媒体岩石泥片的制作方法;
A.捏压一片泥;
B.泥塑泥片的外;
C.根据辅助工具捏,塑,堆筑作品;
D.针对作品进行修正,添加。
4.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外观的装饰添加。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参与评价。
2.个小组请作者对作品进行讲解。
3.多媒体展示优秀作品欣赏。
4.学生对作品进行投票评价。
5.教师进行小结。
6.课后延伸。
单元主题:第三单元 雕塑陈列室
课题名称:第7课 人像雕塑
知识要素
人物五官的夸张变形
技能要求:
头部形态及五官表现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塑造头像的快乐,发现夸张变形的重要
实践与创造:运用泥工技法制作个人雕塑
欣赏与评议:欣赏与评析同学作品的个性象征
教学重点
对人物五官的夸张,表现出各种表情
教学难点
圆柱人物头部造型的制作和五官之间的搭配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欣赏
1.欣赏圆柱装饰的作品资料,观察与回忆制作过程。
2.多媒体演示辅助工具的对作品成型的作用。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揭示课题。
二.分析与感受
1.出示人面雕塑实物欣赏。
2.多媒体展示发实物造型,学生进行观察感受,交流自我发现的感受。
3.学生自己介绍作品的制作过程。
4.分析作品表现的主要部位,技法:
A.所运用到的技法;
B.尝试分析技法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
C.了解作品表现的内涵。
5.设问:如何把堆与刻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制作与指导
1.教师分析课本范作的技法与表现的内涵。
2.学生示范主要的泥工技法。
3.多媒体演示制作方法:
(1)堆砌圆柱体
(2)贴上五官
(3)进行修饰调整
归纳:学生优点的制作过程。
4.鼓励学生表现自己想象中的人物五官造型。
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小组优秀作品;
2.个小组选派代表讲解制作过程及评价;
3.学生对作品进行贴五角星评价。
4.教师小结。
单元主题:第四单元 动物天地
课题名称:第8课 我的朋友
知识要素
体会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技能要求:
侧锋运用与水份墨色的把握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笔墨文化,发现鸟的变化规律
实践与创造:运用变化的笔墨表现自己喜欢的鸟
欣赏与评议:欣赏,交流,感受大胆用笔的稚拙之美
教学重点
鸟的动态变化
教学难点
运用笔墨表现不同动态的鸟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与交流
1.运用多媒体提供鸟类设计供学生欣赏;
2.学生交流自己所喜欢的鸟的特征。
3.揭示课题。
二.观察与尝试
1.观察几种鸟的照片(或鸟类标本);
① 了解鸟的基本结构;
② 发现鸟的动态变化规律。
2.尝试用中锋勾线表现鸟的动态造型。
3.教师示范。
三.欣赏与实践
1.欣赏几幅画家(画同龄人)的鸟为题材的作品。
2.对比,分析不同的绘画风格,感受画中鸟类的表现方法及画中的笔墨处理。
3.学生尝试用中锋勾线和水墨画鸟,要求:
① 根据鸟的结构话一两只自己喜欢的鸟;
② 注意动态变化;
③ 适当添加背景或故事;
④ 注意墨色的运用。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评价作业:
① 自评:说说自己画鸟的方法;
② 互评:谈谈对学生作品的看法;
③ 教师小结:肯定学生作品中鸟的不同表现方法。
2.交流对水墨画鸟类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练习。
5.进行课后延伸。
单元主题:第四单元 动物天地
课题名称:第9课 活泼的小猴
知识要素
学习动物的动态与组合
技能要求:
干笔勾线、湿笔渲染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感受小猴的活泼与机灵
实践与创造:了解猴子的动态变化,用笔墨表现小猴
欣赏与评议:欣赏评价,感受笔墨所带来的画面效果
教学重点
运用笔墨表现猴子特征
教学难点
不同动态小猴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尝试
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记忆中猴子的特征。
2.请部分学生上黑板用粉笔画出猴子简笔造型。
3.运用课件播放猴子的活动场景和动作习。
4.揭示课题。
二.观察与欣赏
1.观察一组猴子的图片或照片,加强对猴子外型特征的认识。
2.教师出示一些相关作品,学生欣赏。
3.对比,分析作品中画猴的不同,表现方法及笔墨运用。
4.教师示范。
三.创作与实践
1.学生尝试彩墨画猴,要求:
① 用彩墨画出猴子的各种动作与表情;
② 注意表现正,侧面猴子的不同点;
③ 适当添加背景,加以衬托。
2.鼓励学生运用画猴的笔墨方法表现其他动物。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学生作品,根据作品要求讲评:
① 自评:说说自己作品中的优点;
② 互评:交流对同学作品的看法;
③ 教师总结:肯定学生作品中闪光之处。
2.交流在画猴过程中的感受。
3.教师小结。
4.进行课后延伸。
5.布置课后练习。
单元主题:第四单元 动物天地
课题名称:第10课 写生动物
知识要素
了解动物的结构及其表现方法
技能要求:
笔墨线条的把握与表现方法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通过观察感受动物标本的逼真与生动
实践与创造:感受不同动物的外型特点并用笔墨表现
欣赏与评议:交流,欣赏,写生带来的创作乐趣
教学重点
对动物标本的特征与造型的表现
教学难点
动物标本皮毛质感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交流
1.讲学生分成若干组,教师提供动物标本进行观察,讨论。
2.交流各组所观察的动物标本的外型特征。
3.小结不同动物的共同之处,把握动物基本结构。
4.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讨论
1.欣赏国画作品,感受画家对动物的形象表现。
2.讨论作品中动物皮毛质感的表现方法,并交流。
3.教师小结集中表现方法并适当进行笔墨指导。
4.教师示范,学生观察学习。
5.教师示范教材中的画,指导学生学习动物皮毛质感及动态的表现方法。
三.分析与实践
1.分组讨论各自适用的表现方法。
2.写生动物标本,要求:
① 细致观察动物特征;
② 把握标本造型;
③ 用适当的方法表现皮毛质感。
3.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添加相关内容完成画面。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学生作品,根据作业要求讲评作品:
① 自评:说说自己作品中的得意之处;
② 互评:交流同学作品中的优点;
③ 教师讲评:发现其他作业中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
2.鼓励学生运用作品装饰生活环境。
3.教师小结。
4.课后延伸。
单元主题:第五单元 走近大师
课题名称:第11课 认识印象派
知识要素
了解光对物体的影响
技能要求:
学习水粉画调色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大自然的美,发现光对色彩的影响
实践与创造:临摹大师的作品,并在临摹中发挥创意
欣赏与评议:欣赏印象派作品,自己和他人作品,发表想法
教学重点
理解印象派作品中光色变化的原理
教学难点
运用复色表现物象
教学过程
一.感受与欣赏
1.出示古典主义绘画作品与印象派代表作品,请学生进行比较。
2.出示莫奈作品《卢昂大教堂》,《草垛》,(同一景点,不同时间或光线表现的),请学生欣赏,并猜猜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光线下或时间的。
3.请学生谈谈对大师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4.教师简介画家生平,以及作品的特点。
5.揭示课题。
二.思考与讨论
1.介绍印象派其他画家以及代表作。
2.交流:针对某一大师作品中运用了哪些色彩?整幅作品的色彩倾向给你什么感受?
3.教师小结: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情感倾向,有冷有暖,有安静,有热烈……
4.欣赏,讨论,如何在统一的色调中又使人觉得有丰富,生动的变化?
5.出示色轮或调色盘,让学生了解同一中颜色也许有许多微妙的变化。
三.临摹与创意
1.欣赏《日出》,分析画面中的色调和相关色彩的运用。
2.分析《日出》的绘画技法。教师小结并示范:
① 水面、船、岸、桅杆、太阳、太空,使画面中的近景、中景、远景划分清晰;
② 水面和天空的大背景可以用湿画法表现;
③ 岸、船、桅杆等干湿结合进行表现;
④ 最后用干画法进行调整。
3.学生临摹〈日出〉,并增加自己的创意。
4.选择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色彩,表现画面。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自我介绍画中的情感和体会。
2.请学生自评与互相评价、教师评议。
3.评价内容:
① 画面中的主色调是否明显?
② 画面色彩丰富生动否?
③ 画面景物、用色是否有创意?
④ 运用水粉颜料的多种技法表现景物。
4.教师小结。
单元主题:第五单元 走近大师
课题名称:第12课 色调的感觉
知识要素
体验了解冷暖色调
技能要求:
冷暖色的调配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冷、暖色调作品,发现色调的美感
实践与创造:临摹大师作品或风景图片,表达感受
欣赏与评议:从整体色调去评价自己与他人作品
教学重点
运用冷、暖色调进行作画
教学难点
能感受或表现冷色调中的暖色,暖色调中的冷色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课件出示风景图片:一处是山清水秀,绿意融融,另一处是红枫满山,秋意盎然,通过欣赏,谈谈感受。
2.课件出示两处的色调中概括提炼出冷、暖的色彩作品。
3.教师第一次示范,主要强化色调的感受。
4.揭示课题。
二.示范与讨论
1.讨论书本上的步骤图,了解绘画过程。
2.教师根据需要进行范画,示范时可运用投影设备,或提前作好课件。目的是演示作画方法步骤。
(1)构图起稿。
(2)确定主色调。
(3)强化色调,进行绘画。
(4)总体调整。
3.提出作业要求。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实践与指导
1.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作业要求中的不同层面的要求进行临摹。
2.教师鼓励学生大胆作画,表达感受。
3.用笔用色大胆,有创意的学生及时表扬,树立榜样。
4.教师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四.欣赏与评论
1.鼓励学生展示作品。
2.欣赏、评论自己与同学的作品。
3.欣赏:一幅优秀的色彩写生作品都有一个总的色彩倾向,看看下面的作品(课件出示优秀的作品),你能说说感受吗?
4.教师小结。
单元主题:第六单元 我们去旅游
课题名称:第13课 等车的人
知识要素
了解坐姿人物的比例、结构
技能要求:
画出坐姿人物的比例、结构添加道具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通过观察发现人物的坐姿美
实践与创造:尝试情境表演,写生坐着的人
欣赏与评议:欣赏并评价自己与他人的作品
教学重点
人物的动态
教学难点
人物的比例
教学过程
一.引导与观察
1.多媒体出示长途车站候车室的情景。
2.请学生模拟表演不同的人在等车。
3.出示课题。
二.观察与分析
1.多媒体出示坐着的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比例,也可请一位学生坐在讲台上,请两位学生用标尺去衡量其全身的比例,以及所坐高低变化的比例。
2.重点观察一位学生的坐姿,分析他的特征:上身与下身的转折关系。
三.写生与指导
1.作画时先定五个头高的比例。
2.根据比例,确定人物的两条大动势线(即整体动态特征)。
3.用变化的线条和整体观察的方法,仔细刻画。
4.教师请学生做模特,进行示范绘画。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欣赏与评论
1.进行作业展示与评价。
2.出示评价标准:
① 坐姿的比例基本正确;
② 线条有变化。
3.展示部分作业,根据评价标准,欣赏、交流、互评。
4.教师小结。
5.进行课后延伸。
6.布置课后练习。
单元主题:第六单元 我们去旅游
课题名称:第14课 都市情怀
知识要素
取景与构图
技能要求:
小构图与建筑形态的表现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建筑的设计美,发现画面的取舍
实践与创造:利用取景框,选择建筑风景进行写生
欣赏与评议:欣赏并评论自己与他人作品
教学重点
取景构图
教学难点
用变化的线条表现建筑
教学过程
一.引导与观察
1.实物投影出示上海城市风景某全景图(如徐家汇、陆家嘴、人民广场)。
2.请学生谈谈感受。
3.提出问题:面对广阔的景物如何下笔。
4.揭示课题。
二.取景与构图
1.介绍取景框,制作取景框。
2.使用方法:眼睛与取景框的距离始终一致。
3.取景时必须要有主体建筑,这样构图才能完整。
4.构图法则:变化统一,对比谐调等。
三.作画与指导
1.根据取景框中的景物,画出小构图。要突出主体建筑的位置,要体现构图法则。
2.将小构图放大,按照小构图开始起轮廓。
3.用有变化的线条表现建筑,体现画面的形式美。
4.教师简单示范绘画步骤。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四.欣赏与评价
1.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2.出示评价标准:
①取景构图完整吗?
②线条是否有变化?
3.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欣赏、交流、互评。
4.教师进行小结。
5.进行课后延伸。
6.布置课后练习。
单元主题:第六单元 我们去旅游
课题名称:第15课 水乡情趣
知识要素
景物的远近表现
技能要求:
处理画面线条的疏密关系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水乡的美,发现景物的远近关系
实践与创造:把看到的景物进行提炼和添加
欣赏与评议:欣赏与交流自己与他人的作品
教学重点
主次景的前后远近关系
教学难点
对景物的提炼和添加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与观察
1.看录象,感受水乡的柔美。
2.出示课题,明确目的。
3.讨论:水乡景物中有哪些可画因素(瓦房、桥、树、河流、船等)?
4.揭示课题。
二.分析与体验
1.让学生带来曾经去过的水乡照片,或自打水乡图片,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用课件演示相同的景物,前后,主次不同的画面。
3.对比照片,知道如何添加和省略景物。
4.用课件表示:同是一个房子或一棵树,把它放在近景、中景、或远景位置,其疏密关系是不同的。
三.绘画与指导
1.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2.学生绘画时注意构图。
3.注意画面的疏密关系,尤其是前后物体的疏密关系,要形成对比,即前密后疏或前疏后密。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欣赏与评议
1.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2.出示评价标准:
①取景构图完整吗?
②线条是否有变化?
3.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欣赏、交流、互评。
4.教师进行小结。
5.进行课后延伸。
6.布置课后练习。
单元主题:第七单元 美化我们的生活
课题名称:第16课 校徽设计
技能要求:
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瓶盖、纸、彩泥等材质,通过学生剪一剪、贴一贴、捏一捏,设计出各种带有班级象征意义的标志,学习和掌握美化自己和美化环境的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各种类型的材料,体验标志设计的美感。
实践与创造:学习设计基础知识,培养设计的思维方式,在设计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树立以创造意识为重点的设计观念。
欣赏与评议: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讨论班级的特色,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班级的标志,反映班级的特色。
教学难点
如何避免将标志设计得太多、太复杂,引导学生既要正确传达信息,又要简练美观。
教学准备
各种厚薄、软硬的纸、彩泥、剪刀、胶水、双面胶、羽毛、钮扣等材料。各类小学标志、建行、农行、中行标志。大小的瓶盖,小的装饰物,所需工具:胶水、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与观察
1、揭示标志存在的意义。
出示三个银行的标志。
2.引导学生欣赏分析总结这三个标志的设计意图。
3.引入中国钱币文化的介绍。
4、总结标志设计的特征。
二.分析与体验
1.讨论特色
同样是银行,标志设计却又有共性又各具特色。今天设计班级标志,你们能设计出班级的特色吗?我们班级有什么特色?
2.创作设计:你设计的学校标志,可以用什么材料来构成?
3.注意标志形式的多样性,选择材料的多样性,
4. 图案色彩的运用变化。
5.巡回指导,肯定学生好的有创意的造型,对有特别符合班级特色的创作给予及时的表扬,给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
三.欣赏与评议
1.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2. 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欣赏、交流、互评。
3.教师进行小结。
4.进行课后延伸。
5.布置课后练习。
单元主题:第八单元 电脑给我新本领
课题名称:第17课 装饰纹样
知识要素
由单独纹样发展为二方连续
技能要求:
复制、排列、缩放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通过欣赏感受花瓶的造型和装饰美感
实践与创造:综合运用复制等方法绘制连续纹样
欣赏与评议:感受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综合运用复制,缩放,翻转,倾斜等方法
教学难点
单独纹样的设计与连续纹样的排列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交流欣赏搜集的各种花瓶。
2.请学生谈谈这些花瓶美在何处。
3.教师简单分析小结:花瓶的形态各异,装饰纹样也各具特色,与色彩的协调统一能给人不同的美的感受。
4.揭示课题。
二.启发与讨论
1.看书,自学,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绘制一个花瓶?
2.学生交流,并尝试绘画
3.教师小结:可用笔刷,直线,曲线,圆等工具直接绘画,组合,或用复制的方法绘制对称的造型
4.讨论,如何绘制连续纹样?
5.小结:要综合运用复制,缩放,翻转,倾斜等方法。
6.连续纹样有哪些排列方法?学生尝试。
三.想象与实践
1.根据花瓶的组成部分:瓶口,瓶颈,身体,瓶底等进行造型设计。
2.设计一单独纹样。
3.变化出连续纹样装饰花瓶。
4.添加其他装饰,并注意色彩搭配。
5.完成设计的学生尝试把同一个花瓶的高低,胖瘦,色彩等进行变化。
6.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
2.请学生互相评价,设计巧妙在哪里?
3.互评,教师评议:
① 花瓶造型新颖;
② 单独纹样设计别致;
③ 连续纹样安排巧妙;
④ 色彩搭配协调,有美感。
4.教师小结。
5.课后延伸。
6.布置回家练习。
单元主题:第八单元 电脑给我新本领
课题名称:第18课 美丽的花边
知识要素
由二方连续进行花边的设计和创作
技能要求:
复制、排列、绘画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使学生能掌握画图程序上菜单的功能及画图工具的使用。
实践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画图程序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绘画、复制、粘贴和翻转。
欣赏与评议: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创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美术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欣赏感受花边图案的造型和装饰美感感受生活的美,提高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掌握运用复制和粘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运用翻转的功能进行花边图案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能把握好画图工具的使用特点。
教学准备
准备若干电脑美术的优秀作品。教育学生要爱护电脑设备及各种教学设施。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有秩序地进入电脑室,并稳定好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2.引导过程
(1)教师通过电脑屏幕引导学生巩固认识画图程序窗口。
(2)教师打开有关花边的电脑美术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请学生思考: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是运用了菜单栏中的哪项功能制作出来的?
(3)学习复习排列与重复的知识内容。
(4)请学生按程序打开电脑进入画图界面复习复制和粘贴的创作过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
二.启发与讨论
(1)分析与讲解:
教师通过电脑屏幕向学生进一步说明画图程序界面上的各种工具的用途并演示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欣赏与思考: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教材作品,学生根据图示中的制作步骤思考:
单独纹样是采用工具箱中的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
一个单独纹样如何变成一条漂亮的花边图案,它采用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
教师通过演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选取、复制、粘贴的制作要点。
(3)教师通过电脑屏幕向学生展示一幅花边图案,并提问:这组花边图案还有其它的排列方式吗?(导出翻转的功能)。
(4)师演示翻转的制作过程(复制—粘贴—翻转)。
(5)请学生看书说说翻转后形成新的单独图案是如何继续制作花边图案的?
(6)教师通过演示进一步补充说明。
(7)学生归纳步骤:
打开画图程序。(开始—程序—附件—画图);
打开工具箱的各种工具画出一个形象后上色;
打开编辑进行复制、粘贴、翻转、变化和排列。
三.想象与实践
1.布置作业:
2.让学生利用复制、粘贴、变化和翻转制作一副独特、有趣的花边图案。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作和绘制。
四.展示与评论
作业完成后可让学生互评、互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