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能力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能力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8 21:5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能力检测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该诗句表达了(
)
A.抗美授朝战争胜利后的喜悦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欢乐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的欣喜
D.“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后的热情
2.“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変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材料中的现象发生于20世纪(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3.对下表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中国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增长速度、比重变化行业
1953-1959年平均增长速度(%)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37年农轻重比例(%)
农业
4.5
52.8
43.5
轻工业
12.8
29.6
29.2
重工业
25.4
17.6
27.3
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5.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钢领》为基础,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C确定了国旗与国歌
D.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下面是1953-195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表格中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粮食总产量
166.84
169.53
183.95
192.76
195.05
197.66
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公私合营的推广
7某地有一社区叫作“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
8.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位资本家这样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他说这番话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运动完成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D.“文化大革命”结束
9.1945年殷氏夫妇创办糕点厂,新中国成立后生意兴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殷氏夫妇最有可能的状况是(
)
A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不能继续经营,糕点厂被国家没收
D.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以此获得部分收益
10.1956年底,毛泽东曾说:“手エ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摘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此话针对的问题是(
)
A.土地改革中的急于求成
B.三大改造中的过急过粗
C.“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共产风”
11.会议提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中国,同时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报告,确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强调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此次会议(
)
A.初步莫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B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C.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闻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2.下图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GDP: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发动土地改革运动
B.进行三大改造
C.实行农业合作化
D.开展“大跃进”运动
13.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蛙》中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乡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14.1952年,著名油画家董希文创作了巨型油画开国大典》该作品曾有多次改动,其中一次改动是去掉刘少奇的画像(下图)。这次改动可能发生在(
)
A.“大跃进”期间
B“一五”计划期间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土地改革期间
15.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排除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
①青藏公路通车②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③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共4题,第1614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0分,共55分)
16.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两图反映了怎样的史实?(2分)
(2)针对图二领域,党和国家创造性地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什么作用?(4分)
(3)两图反映的事件什么时候基本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3分)
(4)你认为该事件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缺点?(5分)
17.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民主政治建设】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1954年毛泽东
(1)材料中的“会议”“新胜利和新发展”分别指的是什么?(5分)
【问题二经济建设】
“一五”计划成了中国大エ业的嚆失(响箭。因发射时声光于萧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成了建设的象征。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成了中国大工业的“嚆矢”。(5分)
【问题三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3)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为圆“社会主义制度梦”,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我国1953-1976年间的工农业总产值変化的情况。
时段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953-1957年
14.6%
1958-1962年
0.6%
1963-1965年
15.7%
1966-1976年
7.1%
材料二
下列春联的小小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
①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
②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农民翻身。
③食堂巧千家饭,公社暖万人心。
④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⑤人民公社长青藤,贫下中农向阳花。向社会主义前进,沿康庄大道而行
(1)材料一中1953-1957年经济快速增长。这一时期我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试述其主要内容。(4分)
(2)1963-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加快増长的原因是什么?(2分)
(3)1958-1962年和1966-1976年,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
(4)材料二中,反映1953-1957年社会状况的春联是________(填写序号),反映1958-1962年社会状况的春联是__________(填写序号)。(4分)
19.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10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注意时同“195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向中“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车轮”是指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新路”是指川藏、青藏等公路,这些都是“一五”计划的成果。故C项符合题意。
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据“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故A项符合题意
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图表的能力。从图表可以看出,重工业在1953-1957年间平均增长速度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大;农业和轻工业在19531957年间都有所增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占比重有所减小。1953-1957年,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业。①③④符合对图表的认识,故选B项。
4.C解析:抓住题千中的关键信息“人民来制定宪法”,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制定宪法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5.B解析:本题考查比分析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都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A、D两项体现不出“发展”,B项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宪法的内容,C项是(中国人民政治
协高会议共同领的内容,体现“发展”的是B项
6.A解析:观“1953-195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表”,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富的社会主义道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刺了食总产量的大度提高。此,表格中食总产量化的原是农业集体化的开展。故A项正确
7.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与析能力题千关信息是“手业者“生合作社”。手エ业者加于工业生产合作社是国家对手エ业的社会主义改,出现在三大改时期
8.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由题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本家”可知,从1954年起,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步发展为企业的
公私合营。A、C、D三项和题千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9.D解析:三大改时期,我国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的方式是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所以殷氏夫妇不能继经营,但可以以此获得部分收益,故选D项。
10.B解析:本题考点为三大改造,考查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由题目中毛泽东的话可知,三大改造不能过急过担,不能搞一刀切,将手エ业中优秀的品牌保存下来,故选B项
11B解析:本题考查间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据“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エ业化中国”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共八大的内容。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故B项符合题意
12.D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由可看出,1958年“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值,联系时间可知,这是由“大跃进”运动急于求成,能源消耗量大而引起的。
13.D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解题的关信息是“1962年”。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调、巩、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进一步进行。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D项。A、B两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既与材料的时间信息不符,也与史实不符,排除
14.C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去掉刘少奇的画像”体现的是否定刘少奇的导地位。“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15.D解析:①②发生在“一五”计划时期,③发生在1973年,①发生在1970年。③④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取得的成就,故选D项。
16.(1)我国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达到高潮。
(2)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1956年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复苏起到积极作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17.(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一五”计划使我国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逐步实现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或三大改造)。
18.(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定基础。
(2)1961年以来,党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加快。
(3)19581962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动乱,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4)④①③⑤
19.(1)题目:“大跃进”。
(2)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大跃进”运动时期,片面追求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计划指标。“水稻比天高”“一个萝ト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虚报农业产量,“浮夸风”盛行。“大跃进”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3)字数:若小短文不足80字,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