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2.1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数学
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使学生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使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依据乘法算式自主总结岀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复习导入
别出错哦
1.
口算题
10
÷
5
=
16
÷
2
=
12
÷
3
=
100
÷
25
=
220
÷
4
=
18
×
4
=
25
×
4
=
24
×
3
=
150
×
4
=
20
×
86
=
2.
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
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
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认真听哦!
思考一下
新课讲授
1.
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岀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
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
数?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思考一下
2.
举例概括
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请大家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
与倍数的关系。
如:M÷N
=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
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课堂作业
认真思考哦!
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岀理由。
48是6的倍数。
在13
÷
4
=
3……1中,13是4的倍数。
因为3×6
=
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有什么收获呢?
课时作业
认真思考哦!
判断
⑴
5的倍数一定大于5。
(
)
⑵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它的最小倍数相等。
(
)
⑶
36的最小倍数和最大因数都是36。
(
)
⑷
1是1,2,3,4,5,6……的因数。
(
)
⑸
任何自然数都没有最大的倍数。
(
)
⑹
因为4
×
7
=
28,所以4和7是因数,28是倍数。
(
)
认真思考哦!
2.
填空
(1)
在算式5
×
7
=
35中,()和()是()的因素。()是()和()的倍数。
(2)
16的因数有(),其中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因数是(
)
(3)
—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因数是();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其中最小的倍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