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 \o "1-3" \n \h \z \u
单元主题:第一单元 我爱我家
课题名称:第1课 我的一家
知识要素
人物特征的表现与主题创意
技能要求:
用各种绘画形成表现各年龄层次人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创意主题画,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全家不同年龄的人物特征,以及全家人的活动场面。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与交流中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发现不同年龄的特征,表现全家人的开心场面。
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说说父母关爱自己难忘的事,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庭,以及尊敬自己父母和亲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不同特征
教学难点
画面人物前后关系的处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尝试
1.欣赏父母、祖父母的照片,以及同龄人画的有关一家人的作品等,使学生引起兴趣。
2.运用媒体展示三代人的头像,请学生讲讲他们不同的特征差异。
3、“夸夸我的一家人”,仔细观察人物的不同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作欲望。
4、通过现场教师的头部写生、讲评,知道特征的深入刻划对表现人物的重要性。
二.分析与交流
1.分析绘画过程:从整体到局部。
先画前面的人物,再画背景,注意画面的主次关系。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
2.小组讨论:
①想象我的一家合照留影时的动作和神态。
②想象我的一家在什么地方留影?
三.绘画与创作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一家人”的故事,启发主题画创作的愿望。
2.欣赏同龄人作品(教材P40-41),简单分析画面内同,鼓励学生表现熟悉的生活。
3.绘画时每个人的位置应安排好,注意画出我的一家人年龄、性别、特征并表现出家庭的亲密融洽。
4、背景的添加可以是自己的家,也可以室外景色,画画自己生活环境一角的立体感,表现不同家居的景物,如客厅、卧室、厨房等,注意表现出立体感与空间感。
四.展示与评析
1.作品展示。
2.自评:介绍自己作品中“我的一家”的故事,自我评价画面。
3.互评:哪幅画很生动?为什么?
4.教师小结并肯定学生的作业。
5、拓展:进行德育教育。
单元主题:第一单元 我爱我家
课题名称:第2课 多彩的窗帘
知识要素
窗帘的功能、常用式样与色彩创意
技能要求:
用综合方法制作窗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窗帘的功能和常用式样,学会用画、折、剪、贴等综合方法制作窗帘。
过程与方法:在设计制作窗帘过程中,学会选择与运用材料,通过自己的实践创意地制作不同类型的窗帘。
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制作窗帘,交流和欣赏他人及自己的作品,体验创造美的乐趣,培养审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用多种材料、方法绘制窗帘
教学难点
有创意的设计窗帘式样
教学过程
一.记忆与联想
1.请学生讨论窗帘的功能:
① 遮阳;
② 保留室内的私密性;
③ 装饰、美化室内环境。
2.通过回忆,请学生交流窗帘的材料、特点等:
① 有布、纱、竹、塑料、金属等多种材料;
② 有对称的和不对称的;
③ 有百叶窗、垂直帘、卷帘等多种形式。
3.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作愿望。
4、揭示课题:
二.感受与尝试
1.请学生尝试设计窗帘的式样和花纹。
2.展示、简评,提出要求:式样要新颖、花纹简洁、整体。
3.分小组讨论:除了绘画方法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方法进行绘制与装饰?
4.学生交流。
5.教师依据学生的提议,进行演示。
6.提出绘画与制作要求。
三.设计与制作
1.根据自己的构思,选择材料,设计绘制方案。
2.可采取以下程序制作:
① 先根据功能设计出窗帘的款式、花纹。
款式要新颖,花纹可具象可抽象,注意排列的生动性。
② 综合运用画、剪贴、折等方法进行制作。
注意色彩搭配,及实用效果。
③ 添加窗户或简单背景。
四.展示与评论
1.作品展示。
2.自评: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
3.互评: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说出理由。
① 在材料使用、款式的设计上是否有创意?
② 窗帘的花纹是否简洁、生动?
③ 色彩搭配是否和谐?
4.教师点评,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单元主题:第一单元 我爱我家
课题名称:第3课 我的像框
知识要素
知道像框功能、常用材料和式样
技能要求:
运用各种方法制作与装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像框功能、常用材料和式样,学会剪、贴、绘等各种技能制作有特色的小像框。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根据材料、照(图)片等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有个性的像框。
态度情感价值观:感受像框对照片的装饰与美感,增强学生的生活审美能力和自信心,体验成功地快乐。
教学重点
像框的不同类型的设计制作
教学难点
像框立体支架的制作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交流
1.多媒体演示
① 生活中拍照场景;
② “咔嚓”一声定格出一张照片;
③ 多媒体变化出像框;
④ 同一照片用不同像框装饰。
2.小组讨论并交流像框的作用。
①展示照片或美术作品
②摆设品
③美化环境
3.揭示课题。
二.讨论与发散
1.多媒体演示不同类型的像框,讨论像框的造型:
① 抽象几何形——心形、方形、长方形、圆形;
② 形的组合——长方形的叠加;
③ 形象动物——如猫头鹰;
④ 形象植物——如:花形、叶形。
⑤废旧材料――如:枯树枝、开心果壳等
2.讨论废旧材料的利用:环保与卫生。
3、欣赏范作,讨论像框与照片的搭配。
4、支撑架的式样与牢固要求。
5、褂式背面、挂绳线的方法和位置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
三.构思与创作
1.学习像框立体支架的制作,构思、讨论:
① 准备做怎样的像框?
② 照片怎样安排?
③学生交流想法。
2.学习像框立体支架的制作。
①学生各自说说自己家中的像框是如何支撑的?
②掌握立体支架的制作方法。
3.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要求:
①像框与照片的搭配要合理、协调。
②可以利用废旧材料进行装饰;
③可以用画画、剪剪、贴贴的方法设计制作像框。
四.欣赏与评价
1.创设情境:像框设计展。
2.自评、互评,互赠作品。
①从像框的造型、色彩与照片间的搭配等方面进行评价。
②善于发现和总结他人作品的优点。
③找好朋友互赠像框。
3.教师讲评,小结。
①教师肯定学生的作业。
②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美术作品也配一个漂亮的像框。
课题:4 贴与画的组合
类型:综合
课时:1~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彩纸剪贴和绘画技能,把大小色块与疏密线条组合成装饰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与讨论交流,在画画剪剪贴贴中发现彩纸剪贴与线条组合的多种装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分割绘画的过程中,感受综合剪贴形式的艺术美感。养成细致、耐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彩纸剪贴与线条组合的多种装饰方法。
教学难点—— 色块的大小色彩对比,线条的疏密变化。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综合运用剪贴和绘画的方法,制作一幅装饰画。能安排好色块的大小和色彩的搭配并注重线条的变化。
拓展层面:运用各种综合手段,有创意、有主题地设计制作一幅装饰画。
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优秀作品、教师示范等。
学生—— 铅画纸、彩色纸、剪刀、浇水、记号笔、油画棒等工具。
教学过程:
欣赏与感受:
1) 欣赏作品:欣赏装饰画作品。
交流感受:发现装饰画内容、工具材料、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说说自己比较喜欢的装饰画是怎样的。
生活体验:在生活中常常在哪些场合见到装饰画?装饰画的作用。
二、发现与体验:
欣赏作品:欣赏优秀学生作品。
讨论发现:这种装饰画的制作方法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4 贴与画的组合
观察思考:看书及投影,你能从优秀作品中发现哪些不同的剪贴绘画方法?
先在底版上绘画再剪贴
先剪贴再在色块上绘画
绘画与剪贴穿插运用
小组讨论:哪幅画面剪贴效果比较好?
剪贴的形象简洁、生动。
注意色块的深浅搭配、颜色丰富。
色块的大小有变化、构图不宜太大或太小。
三、想象与创作:
师生示范:教师与学生可以在绘画与剪贴版块分工合作进行示范,也可结合示范。
对线条的多样和疏密组合适当地提出要求。
欣赏作品:欣赏优秀学生作品。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与欣赏:
作业展示:可设计小组互评展示,也可全班展示在黑板上。
生生互评:发现他人作品中有特点、有创意的表现。
教师简评:
4) 课后拓展:欣赏各种材质和制作方法的装饰作品。
课题:5 粗细的线条
类型:绘画
课时:1~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刮蜡画的表现方法和特点。学习组织粗细线条,装饰夸张具有动感的卡通人物。
过程与方法—— 尝试过程中发现刮蜡画的特殊效果和表现技法,在欣赏和讨论中归纳粗细线条的组织方法和装饰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刮蜡画独特工具材料的表现趣味、体验刮蜡画与其他作品不同的表现方法,乐于发现与接受新材料和工具。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用各种工具表现刮蜡画,粗细线条的组合。
教学难点—— 卡通人物造型、动态的夸张。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了解刮蜡画的特点和作画方法。能用粗细不同的线条装饰夸张的人物形象。
拓展层面:充分利用刮蜡纸和刮蜡工具,表现有动感或有主题、有故事的形象画面。
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优秀作品、教师示范等。
学生—— 刮蜡画纸、刮蜡工具等。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1) 思考讨论:在黑色的作业纸上如何作画?
2) 个人交流: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方法都可以在黑色的纸张上进行表现。
二、欣赏与发现:
1) 欣赏作品:出示优秀学生刮蜡画作品,请学生欣赏。
尝试体验:出示刮蜡画纸和竹刀,请学生用各种方法去感受。
尝试用新工具和材料绘画,发现刮蜡画的表现方法。
师生讨论:找一找,身边或生活中还可以找到哪些工具替代竹刀进行刮蜡画作业?
小结:比较硬些的事物都可以,但要注意安全,如:尺、夹子、钥匙等
尝试绘画:试一试,请学生尝试用竹刀的各个角度以及各种工具在刮蜡纸上绘画各
种线条。
展示交流:能画出怎样的线,怎样巧妙利用根据划出不同的效果。
教师小结、示范。
小组竞赛:画一画,能画出多少式样不同又有粗细变化的线条?
揭示课题:粗细的线条
三、想象与创作:
了解步骤:阅读教材或者组织讨论,怎样完成这张作业?
小结:画轮廓、添花纹、加粗轮廓添背景
欣赏作品:出示优秀学生作业,请学生欣赏。
作业要求:卡通人物——形象夸张,富于想象
装饰线条——粗细对比,生动多样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提供一些卡通人物造型进行参考
也可以用线描的方法绘画在彩色纸上
四、展示与欣赏:
作业展示:可设计小组展示,也可全班展示在黑板上。
生生互评:发现他人作品中有特点、有创意的表现。
教师简评:
4) 课后拓展:出示生活中一些图片,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线条。
课题:6 疏密的花纹
类型:绘画
课时:1~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各种线条元素进行重复排列,学习用疏密、长短、曲直的线条
装饰人物。
过程与方法—— 发现生活服装中美丽的装饰图案。在组织线条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线条的装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民族服饰,能发现民族服装与我们日常穿着服装的差异,感受各种图案的装饰效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用线条的疏密表现深浅变化。
教学难点—— 疏密线条的组合。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练习用点线面重复排列而形成的花纹。能用疏密、长短、曲直的线条装饰性表现生活中的人物。
拓展层面:人物的动态和表情生动有变化,适当添加背景等,整体形成装饰感。
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优秀作品、教师示范等。
学生—— 铅画纸、彩色纸、油画棒、记号笔等绘画涂色工具。
教学过程:
欣赏与了解:
提问交流:你知道我国哪些少数民族的名称?
欣赏图片:出示部分民族服装图片,请学生欣赏。并对应出示民族的名称。
请学生说说民族服装的特点,以及与日常服装的区别。
3) 简单介绍:教师简单介绍民族服装的相关知识。
二、发现与尝试:
1) 出示图片:欣赏,并请学生观察发现民族服装上的装饰花纹。
2) 尝试绘画:画一画找到的花纹并尝试进行改变。
展示与交流
3) 师生演示:把某一个花纹进行重复排列,比较不同花纹的组合效果呈现的深浅差异。
教师小结:不同花纹的组合排列会形成深浅不同的视觉效果。
欣赏图片:发现更多样的花纹。引导学生注意花纹疏密的安排。
揭示课题:疏密的花纹
三、想象与创作:
师生示范:了解绘画步骤。
欣赏作品
提出作业要求:写生身边的人——形象生动、有动态变化
进行装饰的线——用粗细、曲直的线条进行装饰
注意线条的疏密变化与组合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与欣赏:
作业展示:小组展示,也可全班展示在黑板上。
生生互评:从人物形象及线条装饰方面发现他人作品中有特点、有创意的地方。
教师简评:
4) 课后拓展:欣赏图片,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传统服装。
课题名称:第7课 美化小纸盒
知识要素:对方形立体物的认识与体验
技能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设计包装纸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立方体的外形特征,能利用一些简单的装饰材料,设计包装纸盒。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知道礼品包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运用剪、贴、画、印等方法,装饰包装废旧的纸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礼品包装的乐趣,感受互赠礼品的喜悦,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欣赏学生作品,能发现他人作品的优点与创意。
教学重点: 学会用纸包纸盒
教学难点: 对礼盒进行有创意地装饰
教学过程:
一.发现与引导
1.欣赏包装好的小纸盒,了解礼品包装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纸盒装饰。
3.交流、讨论礼盒包装的作用。
二.欣赏与认知
1.出示课题
2.给学生欣赏用身边材料制作设计包装的纸盒,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欣赏并分析各种纸盒包装的方法。(画、剪贴、折等方法)
4.谈谈礼物接受者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针对这些特点如何设计纸盒的外包装。
三.选材与表现
1.教师演示制作步骤。
2.提供一些图案供学生参考。
3.使用各种身边材料:挂历纸、牛皮纸、涂色工具、彩纸、笔帽、彩纸、小印章、小珠子、米粒谷物……学生自行选择,设计包装。
四.欣赏与交流
1.“礼品专卖店”——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包装的纸盒,欣赏各自的独特造型。
2.交流制作设计的感想与收获。
3.礼品互赠,感受友情。
第8课 立方体的组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六面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的情况;表现六面体厚度,体现六面体的立体感。
过程与方法:观察六面体,尝试画出不同角度的六面体;通过叠加游戏,巩固学习六面体的表现方法;用六面体的组合绘画创作出自己的设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绘画形体组合中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六面体的组合
教学难点:
表现六面体的立体感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能画出六面体的厚度,表现立体感。
拓展层面:能画出多种角度的六面体,能用多个六面体叠加组合。
教学准备:
学具:勾线笔、涂色工具
教具:勾线笔、涂色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察与发现
联系上一课《方盒的装饰》。生活中还有哪些方形物体?
生:汽车、书、冰箱、蜡笔盒、家具……
问:方盒有几个面?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拿起方盒看。小组交流,得出答案。
反馈,图片验证:看到一个面的;看到两个面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的。
教师小结:方盒有六个面,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尝试与绘画
1、播放课件,指导画出六面体的厚度。
2、指导画出平行透视现象的六面体。
教师画出一个正面。
学生尝试添画出厚度。个别学生上前,其他学生在纸上画出。
学生修改黑板上的学生作品。教师指导。
3、指导画出成角透视现象的六面体
教师画出一个侧转的面。
学生尝试添画出厚度。个别学生上前,其他学生在纸上画出。
学生修改。教师指导。
出示不同角度的六面体图片。
学生尝试练习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画出单个的六面体的厚度
二、教师修改学生作品中典型性的错误
游戏与拓展
1、播放课件:在一个六面体下方重复画出多个六面体,遮挡部分省略不画,叠成一定高度。画六面体方法同前:①画一个面;②画出其厚度。
师:多画几个“盒子”,叠加起来,你能否从中体会创作的乐趣?
2、欣赏书本作品和课件上的学生作品,启发学生想象:用六面体还可以叠成什么?你打算叠什么?
生:楼梯、桥、雕塑、货物、危楼……
3、小组游戏:用组内的字典,或是图书、课本,看哪一组叠得别致、有创意。
4、学生绘画创作。
展示与评论
展示作品。
评价内容:
六面体是否表现出立体感?
是否能表现不同角度的六面体?
叠加时是否能很好运用遮挡关系?
六面体是否叠加得有创意?
拓展
鼓励学生画出六面体上的细节。
第9课 身边的景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六面体细节也随六面体产生变化;表现六面体细节,体现六面体的立体感。
过程与方法:观察六面体细节,辨别对错,尝试画出六面体的特征;用六面体的组合绘画创作出身边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物品学习六面体,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情趣。学生在绘画中感受表现生活物体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绘画六面体的细节
教学难点:
表现六面体细节的立体感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能画出六面体物体的细节,表现独有的特征。
拓展层面:能用六面体物体作为画面的主体,完成一幅画。
教学准备:
学具:勾线笔、涂色工具
教具:勾线笔、涂色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与回忆
复习上一课的六面体立体感表现。
学生上黑板画出六面体
寻找教室中的六面体
生:讲台、电视机、饮水机的底座、粉笔盒、黑板擦……
回忆生活中的六面体
生:微波炉、电冰箱、橱柜、大楼、电话机、大巴士……
二、尝试与交流
播放课件:把六面体添加细节,变成紫藤架。
学生尝试添加成自己喜欢的物体,表现物体特征。
反馈。
师:有些学生画出的物体怎么这么别扭?总觉得哪里不对。
交流成功与不成功的经验。
三、指导与绘画
出示两幅六面体物体的作业图,师:为什么同一个六面体最后画出来的效果不一样?请学生辨别对错。
学生观察,从两幅画中挑选正确的细节添加图。
教师指导:添加细节时要注意,角度产生了变化,细节也产生了变化。
范画:如何添加细节。
学生练习。
鼓励学生用六面体物体作为画面的主体,完成一幅画。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
2、自评:
自己作品中哪个地方表现得不足。
3、互评:
发现哪些作品中六面体细节表现得很好。
4、教师评讲
课题:10 化石上的形象
类型:泥塑
课时:1~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石和浅浮雕的相关知识。运用综合压印方法,制作泥板浮雕作品。
过程与方法—— 在制作的过程中,增加对陶土特性的了解,在尝试中相互启发交流,发现浮雕的多种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化石照片的欣赏,讨论表现化石的方法,培养对浮雕艺术表现形式的学习兴趣,乐于交流感受陶土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在泥板上用压印粘合的方法制作“小化石”。
教学难点—— 在生活中寻找适合的压印材料和图形。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从生活中寻找和发现各种适合压印的材料,并在泥板上运用压印的方法制作低浮雕作品。
拓展层面:综合运用多种压印或捏塑的方法表现出具有化石感的作品,主题突出,纹理清晰。
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优秀作品、教师示范等。
学生—— 陶土、树叶、压印工具等。
教学过程:
欣赏与发现:
1) 欣赏图片:欣赏各种各样化石的图片。
自学讨论:自学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了解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说说化石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简介
揭示课题:化石上的形象
二、欣赏与体验:
欣赏浮雕和浅浮雕作品:了解浅浮雕的特点。
尝试体验:制作泥板,感觉陶土的特点。
思考用陶土如何制作化石。
自学交流:自学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说说找到哪些仿作小化石的方法。
师生小结:把泥板刻出事物外形,粘合主要的组成部分,并用器物刻出花纹。
用事物在泥板上压印出花纹。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
尝试表现:选择一种方法尝试表现。展示后简评,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
找到哪些工具刻划出多样的花纹?
三、想象与创作:
师生示范
欣赏优秀作品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与欣赏:
作业展示:可设计小组展示,也可全班展示在黑板上。
生生互评:发现他人作品中有特点、有创意的表现。
教师简评:
学生交流:说说自己初次玩陶土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