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 \o "1-3" \n \h \z \u
单元主题:第一单元 动漫天地
课题名称:第1课 感受漫画造型
知识要素
了解漫画的造型特点
技能要求:
用流畅的线条表现漫画特征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欣赏各种漫画造型,感受漫画的艺术特点,体验卡通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实践与创造:选择一种表现形式,临摹或创意一幅漫画
欣赏与评议:能感受评议漫画幽默、寓意、讽刺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漫画的艺术特点、造型手法和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
造型夸张,表现得有幽默感、有寓意或有讽刺意义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请学生在课前搜集自己喜欢的漫画作品。
分小组或班级形式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喜爱的原因。
2.教师出示优秀漫画作品,请学生欣赏并谈感受。
3.教师小结:
① 漫画具有幽默、寓意、讽刺等特点。
② 漫画造型运用变形、夸张等手法,强调人物的形象特征和鲜明个性。
③ 有独幅漫画、连环漫画、多分镜漫画等多种表现形式。
④ 有线描、水墨、色彩等绘画方式。
二.尝试与讨论
1.学生尝试用漫画的造型特点临摹或创意一个人物造型。
2.展示、交流感受。
3.讨论:连环漫画和多分镜漫画的形式有什么不同的设计要求?
4.交流、小结:
① 故事短小、有趣,表达幽默、寓意或讽刺。
② 人物造型夸张、体现个性特点。
③ 画面连贯、人物形象统一。
④ 分镜漫画还要注意画面的分割有新意。
三.想象与实践
1.故事的创意交流,到身边找幽默的、有寓意的、讽刺性的短小故事。
2.交流表现构思。
① 分几个画面或镜头表现。
② 每个画面或镜头中要表现出哪些情节或动作。
③ 人物形象的设计,体现什么性格特点。
④ 添加背景。
⑤ 幽默感、寓意性或讽刺性是否强。
3.绘画草图。交流、修改。
4.涂色。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构思。
2.互评,教师评议。
① 题材是否有幽默感、寓意或讽刺性?
② 人物造型设计是否夸张有个性?
③ 画面情节安排是否连贯?创意如何?
单元主题:第一单元 动漫天地
课题名称:第2课 我喜欢的卡通画
知识要素
了解卡通画造型特点
技能要求:
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卡通特征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感受卡通画的特征和充满活力的儿童心理,体验卡通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实践与创造:临摹卡通造型,添画相适应的动作和环境
欣赏与评议:说说卡通形象的造型设计与个性特点的表现
教学重点
根据卡通造型的特点,表现一个有个性的卡通人物
教学难点
人物夸张表现后,各部分的整体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请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说说喜欢的原因。
2.教师小结:
卡通画是儿童喜欢艺术形式之一。
画面幽默夸张,人物个性鲜明,色彩鲜艳,时代性强。
漫画式地表现儿童充满活力的情趣。
二.比较与讨论
1.出示漫画作品和卡通人物造型,请学生观察比较。
2.讨论、交流,小结卡通人物造型的特点:
① 漫画人物造型简单、概括、夸张,色彩也较朴素。
② 卡通画幽默夸张,有时代感,人物性格特征鲜明,服饰刻画仔细,色彩鲜艳,画面视觉冲击力强。
③ 卡通人物造型特点:表现细致的发饰;明亮的大眼睛;比例修长的腿部……
三.想象与实践
1.临摹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造型,能较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2.根据提供的漫画形象,设计添加动作和相关背景。
① 临摹已有人物头像。
② 设计,添加动作。服饰、动作要符合人物年龄、性格特点。线条流畅。
③ 添画背景。
④ 涂色。色彩鲜艳、均匀。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构思。
2.互评,教师评议。
① 是否抓住卡通人物造型特点来表现?
② 设计、添加的动作是否符合人物年龄、性格特点。是否有创意?
③ 添加背景后,主体是否突出?
④ 线条是否流畅?色彩是否鲜艳?
单元主题:第一单元 动漫天地
课题名称:第3课 会动的动漫画
知识要素
了解动漫画会动的原理
技能要求:
探究动漫画会动的几种方法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知道动画电影的放映原理,体验卡通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实践与创造:自己制作一个会动的小影片
欣赏与评议:发现他人制作的好创意,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学重点
了解动画放映的原理并动手绘制会动的小影片
教学难点
设计绘画的动作有连续性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请学生欣赏小动画。
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说一说,或动脑筋想一想,影片中的画面是怎样动起来的?
2.教师小结:
动画电影是将许多连续的画面一个个排列在胶片上,通过快速放映,画面就“动”起来了。
3.介绍其他画面会动的形式:走马灯、皮影戏。
二.启发与尝试
1.看书、自学。有哪些简易的方法可以让小影片动起来?
2.思考、讨论:有哪些制作要求。
3.小结:图片在粘贴固定的时候,位置要对齐,,否则影响动画的放映效果。
4.学生尝试:
① 给线描稿涂色。(各部位颜色要基本一致)
② 剪下纸片。
③ 粘贴在铅笔上或装订成小书。
5.游戏,观看小影片。
三.想象与实践
1.交流游戏感受。
2.讨论:图片的绘制又有什么要求呢?
3.交流、小结:
① 每个画面中的动作有连续性。幅度不大。
② 人物形象清晰。
③ 根据动作安排好人物的位置。
4.作业:自己设计绘制几个连续的画面,并动脑筋让画面动起来。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创造。
2.互评,教师评议。
① 动画放映的效果如何?
② 动作设计有趣、清晰。
③ 画面动起来的方法有创意。
单元主题:第二单元 纸的造型
课题名称:第4课 纸立体造型
知识要素
平面到立体的变化
技能要求:
平面到立体的折刻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发现生活中简洁、美观的立体造型,感受生活的美好。
实践与创造:用纸设计制作简单的立体造型
欣赏与评议:感受立体造型的丰富变化
教学重点
学会把平面的纸制作成立体造型
教学难点
立体造型中线形的组合安排,以及曲线的清晰折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请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立体造型的相关图片。
2.分小组或班级形式进行图片的交流,介绍自己搜集的立体造型。
3.教师出示立体造型图片,请学生欣赏并谈感受。
4.教师小结:
立体造型美观、简洁,具有立体感强、变化丰富、视觉效果好的特点。
二.启发与尝试
1.请学生尝试:把平面的纸张制作出立体效果。
2.讨论、交流不同的制作方法。
3.小结:折是最基本的制作方法,还可以进行刻、剪、卷等,都可以让平面的纸张呈现出立体效果。
4.设计草图并交流,相互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5.小结:设计的时候、线条不宜复杂,要注意线条的疏密、曲直组合和变化。
三.想象与实践
1.在尝试作业的时候,有没有具体的困难?
2.讨论、交流,解决折痕不够清晰、流畅的问题。
3.创意制作立体造型。
① 设计草图;
② 用刀片轻划需折制的线条;
③ 用刀片刻划需刻的线条、部位;
④ 折制,最后完成纸张的立体效果。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所用的方法。
2.互评,教师评议。
① 线条组合如何,是否简洁又有变化?
② 运用了哪些技法,是否有创新?
③ 线条折制是否清晰,立体感是否强?
3.立体造型还可以运用在哪些地方?
单元主题:第二单元 纸的造型
课题名称:第5课 装饰环境
知识要素
立体构成的组合变化
技能要求:
初步学习立体构成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欣赏现代雕塑,感受立体造型的特点,体验城市新面貌带来的美好享受。
实践与创造:用纸设计制作一个能装饰环境的立体造型
欣赏与评议:感受现代雕塑新颖的造型和独特的设计美
教学重点
把纸立体元素进行排列组合,成为立体造型
教学难点
纸立体元素进行排列组合时的疏密变化、节奏感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请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环境的图片。
2.欣赏纸立体造型的作品,分小组或班级形式开展讨论、交流。
(说说对立体造型的感受,介绍一下立体造型的特点:思考制作方法等)
3.教师小结:
这些立体造型新颖、简洁,有现代感。以几何形体为主,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组合,可以成为装饰环境的立体设计图。
4.教师出示优秀现代环境雕塑图片,请学生欣赏比较。
二.启发与讨论
1.欣赏纸立体造型作品,请学生讨论、分析可以用哪些方法制作立体造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组合、制作。
2.交流、小结:
① 把几何形纸片进行插接。
② 折制纸立体元素,进行组合变化。
③ 在一纸立体形体上进行装饰变化。
3.讨论;在进行组合、变化的时候怎样才能兼顾既有丰富变化又有整体感。
4.小结:组合的时候要有疏密变化,注意节奏感。
三.想象与实践
1.创意制作:
① 想表现自己的什么感受或想法;
② 折制多个基本纸立体元素;
③ 进行组合、排列;
④ 粘贴固定;
⑤ 进行调整;
⑥ 利用事先搜集的环境图片,制作成装饰环境的立体效果图。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构思。
2.互评,教师评议。
① 创意如何?造型是否新颖,具有现代感?
② 立体元素的组合是否有疏密变化又有序?
③ 是否在立体造型中包含了一定的寓意?
④ 作为纸工作业,作品是否挺刮、整洁?
⑤ 各个形体粘贴、固定是否牢固?
单元主题:第二单元 纸的造型
课题名称:第6课 立体面具
知识要素
平面到立体的变化
技能要求:
立体面具制作方法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欣赏面具图片,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了解中国传统的面具艺术。
实践与创造:用纸设计制作一个新奇、有趣的立体面具
欣赏与评议:感受面具的装饰美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纸设计制作一个新奇、有趣的立体面具
教学难点
面具的各部分的立体表现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请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面具的相关资料。
分小组或班级进行资料的交流,介绍面具的作用、特点,以及自己的感受等。
2.教师出示面具图片,请学生欣赏。
3.教师小结:
面具是民间工艺美术品之一,根据国家与地区的不同,风格各异。往往用于祭祀、节日、表演等活动中,具有造型夸张,用色大胆等特点,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二.启发与讨论
1.揭示课题。
2.讨论:如何表现一个立体面具?
3.交流、小结:
面具的脸型、五官和装饰部分都可以运用各种纸立体造型的技法来表现。
4.师生共同举例分析。
三.想象与实践
1.设计草图。
2.交流构思,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
3.创意制作。
① 制作有立体感的脸型;
② 运用各种方法制作有立体感的五官;
③ 粘贴五官;
④ 添加装饰部分,并进行调整。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
2.互评,教师评议。
① 面具是否有立体感?
② 创意如何?面具是否夸张?
③ 是否创意了新的造型方法表现立体感?
④ 色彩搭配是否大胆?各部分相互突出?
⑤ 作为纸工作业,作品是否整洁?
⑥ 各个形体粘贴、固定是否牢固?
单元主题:第三单元 神州巡天
课题名称:第7课 我的飞船
知识要素
纸立体的制作组合要素
技能要求:
多种纸立体的制作方法及组合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欣赏了解飞船,感受飞船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
实践与创造:用纸设计制作一艘造型新颖的飞船
欣赏与评议:根据飞船的功能,提出造型上的创意性,了解航天英雄的事迹。
教学重点
用纸制作一艘造型新颖的多功能飞船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部件的组合与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请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飞船的相关资料。
2.分小组或班级形式进行资料的交流,介绍飞船的发展史、造型特点、主要功能等。
3.教师小结:
飞船是飞向太空的交通工具,它在航天、气象、交通、地理、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启发与讨论
1.讨论:飞船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分别承担什么作用?
2.交流、小结。
3.讨论:你准备用什么形状表现各个部分,可以怎样把各个部分组装在一起?
4.交流:可以用拆、卷等方法制作出圆柱体、长方体、三棱柱、圆锥体等,把它们作为各个部分的主要形体,用粘贴、插接等方法组合部件,最后进行适当的装饰。
三.想象与实践
1.设计飞船的功能及相应的造型。
2.全班交流构思。
3.创意制作:
① 折制基本组成部分的形体;
② 组装部件;
③ 添加装饰部分,并进行调整。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构思。
2.互评,教师评议。
① 创意如何?飞船的功能是否有先进性?
② 飞船造型的设计与功能是否相匹配、新颖?
③ 作为纸工作业,作品折制省得是否整洁?
④ 各个形体粘贴、固定是否牢固?
单元主题:第三单元 神州巡天
课题名称:第8课 未来太空城
知识要素
立体的空间透视现象
技能要求:
立体的空间想象及色调知识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感受太空的神秘,发现飞船造型与功能相关,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知道神州六号的事迹。
实践与创造:大胆想象,画出未来太空城的各种景观
欣赏与评议:能发表自己的构思和发现他人的好想法
教学重点
想象太空与人们未来生活的联系,表现太空城中的景观
教学难点
俯视、仰视角度各种形体立体感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感受
1.请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关于太空的相关资料。
分组或班级形式进行资料的交流。
2.教师简单介绍几个太空城的构想:
① 美国斯坦福大学设计的轮胎形太空城;
② 普林斯顿大学的奥尼尔博士设计的太空城。
二.启发与尝试
1.尝试绘画设计太空城。
2.出示仰视、俯视的角度的建筑绘画作品。
3.学生观察、讨论,怎样表现仰视、俯视的视觉效果。
三.想象与实践
1.欣赏优秀学生作品,感受太空城的未来感、空间立体感。
2.绘画草图。
① 表现未来太空中城市的一个场景。
② 场景中的建筑物有未来感,造型奇特、有趣。
③ 选择一种角度表现建筑物的立体感。
④ 适当添加相关事物、人物活动等。
3.交流构思,修改后涂色,画面色调要统一。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构思。
2.互评,教师评议:
① 城市的场景是否符合未来太空的要求?
② 城市建筑的造型是否新奇、有趣?
③ 建筑的立体感表现如何?
④ 画面层次是否丰富?
单元主题:第四单元 走近大师
课题名称:第9课 感受塞尚的构图
知识要素
静物构图的变化规律
技能要求:
构图的组合变化规律练习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感受塞尚的构图,发现构图组合之美,感受大师的艺术魅力。
实践与创造:运用塞尚构图方法,创作自己喜欢的静物画
欣赏与评议:欣赏交流,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学习大师的艺术精神。
教学重点
塞尚构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构图突出画面的形式美感
教学过程
一.示范与欣赏
1.教师示范如何画色彩构图稿。
2.教师出示大师作品,让学生欣赏、讨论。
二.比较与讨论
1.教师分析塞尚作品的构图方式。
2.借鉴塞尚的作品构图,学生尝试多种构图练习。
三.想象与实践
1.在完成构图小稿的基础上,学生可直接用色彩起稿创作静物画。
2.要求画面色彩明确、造型结实。
3.水粉上色不宜修改,以免弄脏画面。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自己的作品,分析存在问题。
2.推荐同学的优秀作品并说明理由。
3.谈谈对塞尚静物画的感受。
单元主题:第四单元 走近大师
课题名称:第10课 我学塞尚画静物
知识要素
静物的色调变化规律
技能要求:
色调的知识练习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发现日常物品中的美,感受大师的艺术魅力。
实践与创造:运用重组画面的思维,创作静物画
欣赏与评议: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并能评议,学习大师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在静物画时运用好色彩的冷暖和环境色的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使画面具有较强的色调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讨论
1.展示塞尚的作品,讲解大师坚守“永恒性的形象和坚实的结构”静物画的追求。
2.欣赏、讨论、交流对大师作品的感受。
3.分析作品所呈现的美感。
二.实践与创作
1.教师示范水粉画用笔的技巧。
2.借鉴塞尚的作品,学生创作。
3.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
三.交流与再创作
1.鼓励学生借鉴大师的用笔、用色方法进行再创作。
2.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以启发他人。
3.教师主动帮助表现画面拘谨的学生大胆完成画面。
四.欣赏与评论
1.水粉颜色不容易干,有条件可用电吹风吹干画面。
2.欣赏、评价同学画的创意和优点。
单元主题:第五单元 泥偶的故事
课题名称:第11课 有个性的泥偶
知识要素
感受捏塑头像的要素
技能要求:
泥工综合技法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玩泥巴的快乐,知道中国传统的泥塑工艺,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
实践与创造:用几何体的方法,创作有个性的泥偶头像
欣赏与评议:学生互评作品的优劣
教学重点
泥偶头像的夸张、变形手法
教学难点
设计出有个性,不同神态的头像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导入
1.在欣赏中仔细观察,探讨头部造型的特征、神态(头部的几何形体,夸张的五官)。
2.由学生模仿陶偶、卡通人物的神态。
二.发现与思考
1.观察课本上的头像和民间泥塑头像,总结泥塑头像的规律。
2.设想所创作的头像的个性、神态、脸型、五官、发型、胡子、帽子、围巾、头饰等,并画出草图。
三.制作与指导
1.学生操作要求:
① 先用泥块或造型土捏出大的几何形体;
② 用泥条、泥片制作五官粘贴(粘贴泥块要先上泥浆水,粘贴造型土要先刷白胶);
③ 再制作头发、胡子、帽子、围巾、头饰等粘贴上去;
④ 做一圆角形头颈粘贴上去。
2.教师巡视指导:
① 和学生共同研究创作稿;
② 把握大的几何形、夸张的五官;
③ 鼓励学生个性化创作。
四.展示与评价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总结。
单元主题:第五单元 泥偶的故事
课题名称:第12课 泥偶的故事
知识要素
泥偶的相关知识要素
技能要求:
泥偶的服装搭配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制作服装的感受和演出的愉悦之情,知道中国传统的泥塑工艺,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
实践与创造:服装的制作和演出能充分表现学生的才智
欣赏与评议:从服装搭配的优劣和演出的效果来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服装色彩的搭配和泥偶的装饰
教学难点
演出时对不同角色声调的摹仿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导入
1.学生评论服装搭配的优秀,和演出神态。
2.总结服装的式样:A型、H型、X型、V型。
3.总结服装色彩搭配的原则——整体协调局部对比。
4.先观赏木偶剧(课件)(5分钟)——阿凡提。
5.学生总结——演木偶剧动作要丰富,语言要生动。
二.实践与指导
1.玩偶服装图——剪两片T字型布料,然后用双面胶粘合。
① 服装要大一些,长一点(能遮住上臂);
② 领子、袖口等处粘布料装饰。
2.分组演出:
① 学生躲在讲台后面,伸出套在手上的泥偶,根据所编故事演出。
② 角色的动作,声调要夸张。
三.深化与调整
1.服装在调节上(领子、袖口、下摆、腰身)等处的装饰要与整体协调。
2.制作要认真。
3.用橡皮筋或双面胶把服装粘贴在项颈处。
4.每组演出后,即时评论,以利下一组演出时改进。
四.评价与总结
1.学生自评、互评所制作服装的优劣,教师应加强辅导,最后总结(多肯定优点)。
2.演出打分:
① 有各课课代表(美术、劳技、语文、英语)及教师组成打分小组。
② 以小组演出为单位,打小组团体分。
单元主题:第六单元 彩墨天地
课题名称:第13课 身边的静物
知识要素
学习彩墨画写生的方法
技能要求:
尝试淡墨、焦墨的表现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留心身边常用的物品,发现生活中的美,体验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知道中国画大师的生平。
实践与创造:了解不同静物的造型,表现自己喜欢的物品
欣赏与评议:欣赏交流,感受大胆用笔创造的质朴美
教学重点
调墨与混合涂色的运用
教学难点
将多样物品组合使画面形成美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与交流
1.课件展示范画,介绍如何欣赏静物的构图和形式美。
2.欣赏画家和学生的作品。
3.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4.归纳意见,分析如何表现静物的美。
二.发现与尝试
1.运用水墨画的方法,尝试练习写生静物,要注意静物的构图组合。
2.在水墨画的基础上,尝试彩墨画的练习。
三.创造与辅导
1.一组静物只能突出一个中心内容,中心物体的用墨、用色,以及背景的整体色调处理等都要有自己的想法。
2.鼓励大胆用笔、用墨和用色,掌握调墨与混合涂色的方法,用笔要讲究圆中含方的顿挫波动。
四.欣赏与评论
1.展示自己的作品,分析存在的问题。
2.能否发现别人的创意之处?说一说。
单元主题:第六单元 彩墨天地
课题名称:第14课 熟悉的人物
知识要素
学习彩墨画写生的方法
技能要求:
尝试淡墨、焦墨的表现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发现水墨画干湿浓淡的技法,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美。
实践与创造:通过彩墨画形式表现周围的亲人
欣赏与评议:相互欣赏作品,评论作品的成功和失败,激发学生对朋友亲人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会观察人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不同人物五官及动态特征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与交流
1.教师出示范画,让学生分析画面不同的表现手法。
2.小组讨论、交流表现技法。
二.发现与尝试
1.参考照片形象,让学生观察人物的特征。
2.教师归纳学生意见,分析如何表现人物的比例、动态。
3.启发学生用水墨画形式写生熟悉的人物。
三.创造与辅导
1.作画时首先可以从人物最想表达的某一部分开始,勾线时要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2.鼓励学生用主观色彩表现感受。注意脸、头发、衣服和背景间四大块色彩的关系。
四.欣赏与评论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自评作品,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3.交流、欣赏、互评。
4.教师总评。
单元主题:第七单元 电脑给我新本领
课题名称:第15课 图形的变化
知识要素
写实——变形
技能要求:
学习画图板软件的使用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欣赏感受经过变化后的图形组合之美,体验现代化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捷,激发学生学习现代化科技的动力。
实践与创造:设计单独图形,并按秩序排列组合成新图形
欣赏与评议:大胆介绍自己的设计,并能发现他人的创意
教学重点
把单独图形按一定的秩序排列组合成一个新图形
教学难点
图形排列秩序变化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出示多幅图形组合变化的图片。学生欣赏,观察。
2.讨论,发现一个单独图形经过有一定排列秩序的组合,能成为新图形。
二.尝试与启发
1.为学生提供一个图形,请学生尝试组合成新图形。
2.交流、讨论:
单独图形在排列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方法。
排列秩序的不同设计。
3.教师示范、小结。
三.设计与实践
1.用刷子、曲线、直线、油漆桶等工具绘画一单独纹样。
2.用复制、粘贴、旋转、倾斜、缩放等方法,按一定的排列秩序组合图形。
3.设想可以把图形装饰在什么日常用品上。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构思。
2.互评,教师评议。
① 单独图形的绘制是否饱满、有创意?
② 排列组合的方法是否有创新?
③ 新图形是否有好的视觉效果、设计巧妙?
单元主题:第七单元 电脑给我新本领
课题名称:第16课 多彩的服装
知识要素
服装特征(纹样装饰)
技能要求:
学习画图板软件的使用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欣赏和感受图形在服装中的装饰美感,体验生活中的美。
实践与创造:设计一件自己喜欢的服装,并添加图形装饰
欣赏与评议:表现图形与服装款式、色彩之间的协调关系
教学重点
设计有创意的图形
教学难点
图形与服装款式、色彩之间的搭配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欣赏各种式样的服装。
2.请学生谈谈对服装的感受。
3.教师简单分析小结:
服装的款式各异,主要有保暖、保护修饰的作用,但是根据季节、性别、材质、功能等条件,又有很大的区别和特点。
二.启发与讨论
1.看书、自学、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绘制一件服装?
2.学生交流,并尝试绘画。
3.教师小结:可用笔刷、直线、曲线等工具直接绘画、组合。
4.讨论:如何绘制图形并装饰到服装上?
5.小结:可以综合运用复制、缩放、翻转、倾斜等方法。
6.可以在服装的哪些部位进行装饰?
7.学生尝试。
三.想象与实践
1.根据服装的组成部分:领口、袖子、身体、下摆、口袋等进行款式设计。
2.设计一单独图形。
3.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把单独图形经过变化或组合装饰服装。
4.涂色并进行整体调整,注意色彩搭配。
5.尝试同一件服装有多种色彩搭配方案。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
2.请学生相互评价,设计巧妙在哪里?
3.互评,教师评议。
① 服装的款式是否新颖有个性?
② 单独图形设计是否别致?
③ 图形装饰服装安排恰当,协调。
④ 色彩搭配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