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 学 设 计
福州四十中 林小玲
[课程标准]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教材紧紧围绕着长征的开始,艰难行进,取得胜利这一线索展开,介绍了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怎样进行长征、如何获得胜利等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学习本课内容也是进行“活动课二 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的基础。
在这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非常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的一次绝好机会。从学生今后的成长来看,我认为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似乎比掌握知识来得更重要一些。因此,我在这一方面做更深层次的挖掘,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
对于长征这个内容,很多学生觉得既熟悉又陌生,他们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情,但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对为什么要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不甚了解。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社会上也在开展很多有关长征的活动,如知识介绍、歌曲、影视作品的展播、各类竞赛等,这些都给了学生更多的认知机会,也给了他们更多的认知途径
2.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
学生们知道其间的一些感人的故事,他们在小学语文课本上,也曾经学过《丰碑》、《马背上的小红军》等课文,对爬雪山、过草地比较熟悉,也想对红军长征途中的人和事有更多的了解,但这一代的学生大都是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对这一历程中的困难并没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因此,要很好地利用动作、语言、媒体等手段,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里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体会到红军战士的伟大,真正领会长征精神。
[设计思想]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比较喜欢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使教学更直观。我校作为全国信息技术实验学校,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条件比较成熟,而这一课的有些内容也比较适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当然,这得需要师生花更多的时间去做好课前的准备,比如收集材料,制作课件等。
制作简单的课件,对我校八年级的孩子来讲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从他们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而且有一部分的孩子平常在家里也有接触电脑,有一定的操作经验,再加上一年多的系统学习,他们完全可以自行制作课件。但是,有些细节性的东西,还需要教师的指导,例如,在制作长征路线图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这是比较复杂的一项工程,如路线的准确性(经过哪些省份、山脉、河流),路线的行进(移动)等等。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求助于地理老师、信息技术老师,也可以建议他们合理地利用他人的成果,比如,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制作的,有什么可取之处,甚至可以在别人课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进。
为让学生对红军长征途中的人和事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生收集材料的时候,特别要求他们留意那些感人的故事,并且每个人要至少准备一个故事,课堂上可以推荐那些特别能体现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没讲的可以为课后的故事会做好准备。
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学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各种方法的成功组合,以期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问题讨论,自主与合作并进;大量使用图示,促进学生的观察和记忆;历史联系现实,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在学习中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课前,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又分成若干个小组),一组学生收集材料,如长征故事、图片、音乐、影视资料等,一组学生与老师一起制作课件。学生可以领会多渠道学习历史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师生共同制作课件(学生动手,教师指导),融洽了师生关系,并成功实现了学科渗透。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学生描述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长征历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领会长征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断创新等精神,增进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同时也引导他们要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学习长征中所经历和克服的重重困难,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路线),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堂准备 ①依据自愿和指定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每组又分成若干个小组)。②师生共同制作课件(学生动手,教师指导), ①一组学生收集材料,如长征故事、图片、音乐、影视资料等(要求分主题、注明出处)并及时提供给另一组同学。②另一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整理资料,与老师一起制作课件。 ①学生可以领会多渠道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他们集体合作精神,还可以让学生养成尊重知识产权的品质。②融洽了师生关系,并成功实现学科渗透。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七律·长征》曲,师生齐唱歌词引入新课。 与教师一起合唱《七律·长征》(课前,教师从学生中了解到,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他们在音乐课上,学过这首歌。) 可以让他们在历史的情境中感受音乐,通过音乐来了解历史。
学习新课 ①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学习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即长征的原因)②利用多媒体课件与学生共同学习长征的经过。由教师演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点击鼠标,分段出现长征的路线,着重学习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③引导学生复习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具体内容见材料二)④强调:刚才学的是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接着指图引导学生识别红二、四方面军的长征路线。并指出: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①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阅读本课课本,寻找原因,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②跟随教师的演示,通过多种方式学习长征的经过(路线)(具体内容见材料一)③小组合作,画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④据图识别红二、四方面军的长征路线并认识长征胜利的标志 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常规手段并力图创新。③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习惯,并领会用图示表示历史知识的方法。④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严谨性。
学习新课 ⑤强调:红军长征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934.10—1936.10。 ⑥再次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⑦利用幻灯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⑧出示资料(具体内容见材料三)引导学生讨论(讨论主题见材料四):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予以点评并归纳。 ⑤计算今年(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多少周年。⑥结合地理知识从图中找出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山脉、河流。⑦观看幻灯,小组讨论并结合教师的讲解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⑧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有关长征精神的问题。(小组长记录每个成员讨论的情况。)小组派代表回答。 ⑤培养学生历史和时政的联系能力,通过动手计算,加深学生的印象。⑥培养学科渗透的能力,学会灵活运用地理知识。⑦培养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和分析能力。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品质
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长征,并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今天的学习中汲取一些精神力量,能够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体会教师的总结 深化主题,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问题探究 红军在长征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 结合所学内容归纳红军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体会红军战士的艰辛。 让历史与学生的自身现实联系起来,达到情感的内化。
推荐作业 向学生推荐一道其它地区的中考题目(具体内容见材料五) 完成作业 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巩固
学习实践 ①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回忆革命史,重走长征路。②红军长征途经的大部分地区是目前西部大开发的地区,让学生思考长征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 ①认真准备“活动课二 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②查找一些资料,对比一下当时西部地区和今天西部开发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简单写一写对西部开发的认识。 ①布置活动课的要求,引起学生的重视②历史联系现实,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课后延伸 在年段里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一个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故事会。 完善、充实、熟悉自己所找到的故事,做好讲故事的各项准备。 延伸历史课堂
材料一
历史事件(学习内容) 学习方式、手段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8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长征开始了。 展示当时的历史图片,特别展示红军离开福建长汀时的资料
长征初期,红军不断失利 通过播放电影节选进行介绍
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道贵州的建议,得到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夺取遵义,并在那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出示遵义会议图片,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引导学生讨论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教师引导的过程见注释①)
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学生分声部小组合唱《四渡赤水》,强调红军的创新精神。(科代表记录个人日常表现分数)
巧渡金沙江,红军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强调红军一鼓作气,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观看电影节选,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爬雪山,过草地 小组派代表讲故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辅助(比如配乐、利用多媒体),学生评委进行评分,记入小组的日常成绩中。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展示会师时的图片,体会那种由衷的喜悦。
注释①
前14年
后14年
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从江西、福建出发 渡过湘江 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河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
材料三
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材料四
讨论主题: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它包含有哪些内涵呢?长征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作为和平年代的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呢?
材料五
2006年5月,CCTV新闻频道推出大型电视行动片《我的长征》,该节目以21名体验者重走长征路为主线,体验者将在近一年的时间内沿着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徒步行进,体验和感受长征的艰辛与豪迈,以此再谱长征颂歌,弘扬长征精神。
(1)请你为《我的长征》设计一条必经路线(至少八处)。
(2)今天重走长征路有何现实意义?
(3)请以“长征精神”为主题,为这次行动设计一条标语。
[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教学设计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了影视、歌曲、图片等各种资源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给了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充实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例如,在让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引导,让学生把更多的感情带入故事里,学生还可以对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创新,例如可以别出心裁地利用一段无声的影视材料,借助动画的效果,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述,感染其他的同学,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讲故事,领会红军战士爬雪山时、过草地时的艰难,同时又可以领会红军战士的顽强与乐观以及那种坚定的信念,一个战士倒下了,更多的勇士站起来了,只要同学们能体会到红军战士的这些精神,我想我们历史课的教育功能就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如和风细雨般潜入学生的心田。
1949年新中国诞生
1935年遵义会议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
“一个确立、三个挽救、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