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免疫和计划免疫
教学设计
课题
8.1.2
免疫和计划免疫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初步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
区别人体的特异性疫(后天)和非特异性免疫(先天)。
3.描述免疫的功能;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用免疫的知识解释一些人体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重点
特异性免疫和免疫概念
难点
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传染病具有什么特点?
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一般有哪些?
3、举例说明如何有效控制传染病。
二、导入新课
1、人为什么会生病?
2、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又不易生病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复习旧知,准备新知。
倾听,思考。
检测上节课的重点问题,温故而知新。
引出主题,吸引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明确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初步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区别人体的特异性疫(后天)和非特异性免疫(先天)。
3.树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知识点。
分析材料,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清洁的皮肤上,2小时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被消灭了。
(1)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2)第一道防线的组成?
(3)第一道防线有哪些功能?
教师总结:阻挡或杀死病原体,
清扫异物。
呼吸道黏膜有哪些作用?
教师总结: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5)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内?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目标导学二: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的知识。
2.出示吞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过程示意图,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人体第二道防线包括哪些?
人体第二道防线有哪些功能?
教师总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中含有溶菌酶,破坏病
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
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将病原体吞噬消化
第一、第二道防线的特点有哪些?
感染或损伤后的皮肤出现红肿后,有时为什么会自然痊愈?
目标导学三: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初步掌握本目知识点。
出示免疫器官示意图,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1)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呢?
(2)什么是抗体?
(3)什么是抗原?
教师总结:
(4)请举例简述第三道防线防预过程。
教师总结如下:
(5)人体第三道防线有什么作用和特点?
(6)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目标导学四:免疫的功能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知识。
教师出示免疫功能图,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免疫有哪些功能?
教师提示:自身稳定,防止感染,免疫监视等功能。
什么是过敏原?
什么是过敏反应?
教师总结:当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发生的反应。
预防过敏反应的措施有哪些?
教师总结: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目标导学五:计划免疫
阅读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1.为什么接种疫苗能够预防某些传染病呢?
教师总结: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称为计划免疫。
2.举例说明疫苗是怎样产生的。
计划免疫的流程?
教师总结如下:
计划免疫的意义?
教师总结:
目标导学六:艾滋病
阅读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1.什么是艾滋病(AIDS)?
1982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为这种复杂的疾病命名。1983年,从一名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到了新的病毒,研究证实这种病毒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1986年7月经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om
Immune
Deficiency
Virus)”,即艾滋病病毒,缩写HIV。
2.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对于中学生而言,要能做到:
教师总结:真诚关爱,科学相处。
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
学生朗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本目的知识,初步勾画知识点。
学生尝试分析,如:
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所杀死;这说明皮肤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
学生回答:皮肤和黏膜。
学生分析:当人体虚弱,免疫力下降时,或人体皮肤受伤的时候,病菌会侵入人体。
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图示分析回答: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学生总结:人人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先天性免疫)
学生分析并回答: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如病原体、移植器官等异物)。
学生读图,分析理解,如:是人体在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只能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或称后天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免疫功能,如: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 细胞(如肿瘤细胞)
学生回答,如: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如: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将它接种于人体后,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学生回答: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阅读并回答:⑴不歧视和不孤立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感染者,与他们和谐相处。
⑵给他们以精神和心理的支持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本目主要内容,便于下面的教学与学。
通过材料展示的实验,使学生真切的感知到人体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通过出示吞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过程示意图,形象生动的展示出人体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等知识。
通过对比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使学生分析两道防线的特点,使知识更加鲜明。
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明确免疫器官的组成,同时引出抗体和抗原的概念。
通过图示,出示淋巴系统的组成,使学生系统全面的理解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特点等知识。
通过表格,对比分析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通过出示有趣的图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从而顺利解决免疫的功能等有关知识。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提炼出接种疫苗能够预防的传染病,使知识具有科学性。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总结,使学生形象生动的感受知识,也使重点知识得以落实。
通过材料,较为详细的介绍关于艾滋病的有关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复习巩固
1.给烧伤病人移植皮肤时,一般用自己的皮肤,因为别人的皮肤移植到病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不易成活,这里别人的皮肤相当于(
)
A.抗体
B.抗原
C.免疫细胞
D.免疫器官
2.“山东问题疫苗”事例给人们带来恐慌,下面有关疫苗说法正确的是( )
A.?健康的婴幼儿不需要进行预防接种
B.?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C.?接种百白破疫苗,可预防百日咳、肺结核、破伤风三种疾病
D.?接种疫苗后,人体可产生抗体,提高对各种传染病的抵抗力
3.以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
A.垂体分泌生长激素
B.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防止坏血病
C.皮肤破损后发炎
D.得过腮腺炎的人不再得腮腺炎
4.卡介苗对于接种的人体来说属于( )
A.病原体
B.抗体
C.抗原
D.传染源
5.肺结核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其病原体是结核杆菌,结核杆菌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识别和吞噬。结核杆菌被吞噬细胞识别和吞噬的过程
( )
A.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属于特异性免疫
C.既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又属于特异性免疫
D.既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也不属于特异性免疫
以组为单位,分析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汇报,共同完成检测练习。
通过复习巩固环节,检测本节课的教学与内的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免疫和计划免疫,知道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我们要自觉培养阅读、分析和识图能力。
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升华。
板
书
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