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先秦散文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百家争鸣
墨家
儒家
法家
道家
先秦散文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编年体
国别体
《论语》
《孟子》
《荀子》
语录体
对话体论辩文
有标题的论文
《庄子》
专题论文
诸子十家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仁政”
孟子《孟子》
荀子《荀子》
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法:韩非子《韩非子》
“法治”
墨:墨子《墨子》
“非攻”
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
孔子,孟子。
积极入世。
佛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
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
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关于孔子
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公元前551--前479)
《论语》的地位:“四书”之一。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
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
孔子的思想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之仁”。“仁者爱人”包括反对“不教而杀”,主张“以礼教民”
孔子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他谴责破坏周礼的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yì
)舞于庭”极为愤慨,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汉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孔子的思想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欲速则不达。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四海之内皆兄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格言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听同学朗读,注意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
齐读第一段,试译下列文句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无乃尔是过与?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
是社稷之臣也
(5)
何以伐为?
研习第一段
两个重点句式
无乃……与
揣测语气句
译为:恐怕……吧
尔是过,
宾语前置,过尔,责备你。是,提宾标志
何……为
反问语气句
译为:为什么要攻打呢?
链接:
何辞为?《鸿门宴》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
是冉有说的。
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求!无乃尔是过与?]
2?
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
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的,只宜含蓄地表示,岂能露骨地表白,
3?
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什么理由?
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态度: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求!无乃尔是过与?
理由:
1、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先王以为东蒙主)
2、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且在邦域之中)
3、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是社稷之臣)
反问:何以伐为?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
尝试背诵
季氏将伐_____。______见于孔子,曰:“季氏_______颛臾。”
孔子曰:“求!______是过与?夫_____,昔者_____以为_______,且在_____之中矣,是__________也。何以_____?”
季氏______伐______。________见于_____,曰:“_______有事于______。”
_____曰:“求!_________?夫颛臾,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研习第二段
朗读并疏通文意
陈、列、危、颠、相、柙、椟、过?
夫子欲之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面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如何辩解的?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卸己责
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在这里,孔子运用了______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我们能联系到的成语是______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引证
尸位素餐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危”“颠”指(
),(
)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那么哪里要用那相呢?
这里孔子使用了______的方法
类比论证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里运用了(
)的方法,有两层意思:
“虎兕出于柙”喻指(
),“龟玉毁于椟中”喻指(
),这是第一重喻义;
老虎、犀牛从笼中跑出,龟甲和玉在盒中被毁,这都是(
)失职,因此来喻指(
)失职,这是第二重喻义
比喻论证
季氏去攻打颛臾
颛臾在境内遭到攻打
看护者
冉有、季路
5:
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先列史官名言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
再以盲人走路无相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
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
喻以物器之失与毁,据理力争,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积累实词
过
过:
过犹不及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且尔言过矣
是谁之过也?
无乃尔是过与?
过故人庄
尝试背诵
冉有曰:“_____欲之,_________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_______,不能者止。’危_______,颠______,则_______相矣?且尔言____。_____出于柙,龟玉______,是______与?”
冉有曰:“夫子欲之,___________。”
孔子曰:“求!__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颠而不扶,__________?且尔言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谁之过与?”
6问:
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
并非真的“不欲”。
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说明冉有口是心非。
7问:
对于冉有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谈论“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编造借口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文德属于治国之本,前轻后重,孔子当然要避轻就重。
表明孔子谈话善于撇开枝叶,紧抓主干,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8问:
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
对内要:均和安。
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
9问:
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
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
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
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
责
无乃尔是过与
先王以为东蒙
主——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
驳
引用名言
设比喻
斥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礼
晓之以理
晓之以德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
有
孔子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
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季氏将伐颛臾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
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中心概括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6、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疾”意思相同的是(
)
A、积劳成疾?????
B、痛心疾首????
C、疾风劲草????
D、疾恶如仇?????
E、曾不能疾走
D
5、与“是谁之过与?”中“过”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B、闻过则喜
????
C、过故人庄???
?D、过犹不及
B
4、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唯才是举???
B、唯利是图????
C、何以伐为????
D、是地利不如人和
D
2、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中“见”意义不相同的是(?
)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C、风吹草低见牛羊????????????
D、于是入朝见威王???????????
E、见笑于大方之家
??????
C、E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三桓犯上”。
鲁庄公有弟三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逐渐强大,不把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要讨伐颛臾。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背景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