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
见:引见
B.而谁以易之 易:改变
C.往者不可谏 谏:匡正,挽回
D.趋而辟之 趋:快步跑
【答案】D(趋:快步走)
2.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B.何以战
C.作《师说》以贻之
D.遇丈人,以杖荷蓧
【答案】C(C.为连词,其余各项皆为介词)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谁以易之
B.晨门曰:“奚自?”
C.孔子曰:“何陋之有?”
D.子路宿于石门
【答案】D(D.为状语后置,其余各项均为宾语前置)
4.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②长沮、桀溺耦而耕 ③是鲁孔丘之徒与 ④而谁以易之 ⑤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⑦植其杖而芸
⑧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⑦
【答案】D(②“桀”通“杰”,③“与”通“欤”,④“而”通“尔”,⑤“辟”通“避”,⑦“芸”通“耘”)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B.子路从而后
C.耰而不辍
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答案】A(B.名词用作动词,落在后面。C.名词用作动词,用耰松土。D.使动用法,使……清洁)
二、课内阅读
阅读第4则“子路从而后……已知之矣”,完成后面的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杖荷蓧 荷:担,背负
B.植其杖而芸 芸:通“耘”,除草
C.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第二天
D.行其义也 义:正义
【答案】D(义:道术或主张)
7.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路拱而立 ②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③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B(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③助词,的。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只有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选文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还表现出人物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荷蓧丈人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倨傲态度:自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是“乱大伦”的行为。
D.选文表现了孔子和子路对荷蓧丈人保持自身礼节的赞赏,也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答案】B(B.“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不正确,应是反映了他对长幼礼节的遵守)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答案】他留子路住下来,杀鸡、做黍米饭给子路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2)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答案】孔子说:“他是个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看望他。子路回去了,他却已经不在那里了。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B.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C.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D.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
B.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为人谦逊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
C.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儒家推崇他们以身殉道的行为。
D.古制二十五家立社,把社内人名登录簿册,谓之“书社”。亦以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及其土地。
【答案】B(为人谦逊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的弟子是颜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包围起来。
B.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没有关系,这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C.楚国令尹子西反对聘任孔子,认为孔子有本事,又有贤良的弟子辅佐,如果让他拥有封地,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对楚国造成危害。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不已。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答案】B(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采纳它,对此并没有表示遗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答案】有这样的道理啊,颜家的好小子!假使你有很多财产,我就当你的管家。
(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答案】凤凰呀,凤凰呀(或:孔子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过去的不能再挽回,未来的还可以改变。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楚国派人去聘请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贤人,如今长久地停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众大夫的措施和作为都不合仲尼的想法。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派人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国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围困起来。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动身,粮食也断绝了。随行的弟子饿坏了,没人能站起来。孔子却还在给大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没有停下来。
孔子于是叫来弟子子路问道:“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想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仁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智吧?所以人家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样的说法吗?仲由,假使达到仁的人一定能受到信任,怎么会有伯夷、叔齐(被饿死)?假使达到智的人就一定能推行学说,怎么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
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啊,我们的学说有什么错误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容纳。如果我们不研修学说,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已经大力研修学说却不被采用,这是各国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听了高兴地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颜家的好小子!假使你有很多财产,我就当你的管家。”
楚昭王调动军队来迎接孔子,想把有户籍的方圆七百里的土地封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劝阻说:“我们楚国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时,封号是子男爵,封地方圆五十里。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法度,阐明周公、召公的功业,大王如果任用了他,那么楚国怎么能够世世代代拥有广大的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呢?当年周文王在丰邑,周武王在镐京,作为只有百里之地的国君,最终统治天下。现在假如让孔丘拥有土地,有德才兼备的弟子辅佐,这不是楚国的福音啊。”昭王于是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跟前,唱道:“凤凰呀,凤凰呀(或:孔子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这么衰微?过去的不能再挽回,未来的还可以改变。罢了,罢了!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说话。他却快步走开了,没能跟他说话。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广的大路让人行走。”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观看了孔子的庙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旧居中演习礼仪,我徘徊流连不愿意离开。天下的君王达到贤人的很多了,他们生前都很荣耀,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流传十几代人,读书人仍然尊奉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讲习六经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衡量评判的标准,孔子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四、语言运用
1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1989年,电影《开国大典》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献礼片,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30年后,该片经过现代科技修复,将以4K分辨率、5.1环绕声崭新“面貌”,于10月18日起再登大银幕。由于30年前《开国大典》采用纪实手法拍摄,虽然详尽再现了“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但黑白资料片与拍摄部分的衔接还是有点生硬。而如今4K修复技术让我们看到更协调、更真实、更震撼的视听效果,让过去的电影呈现新的艺术感。
【答案】10月18日起,《开国大典》将以新“面貌”再登大银幕,4K修复技术让过去的电影呈现新的艺术感。
15.这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的一幅画,标题为《锣鼓响》。请说说这幅画构思的巧妙之处。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这幅漫画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只画了祖孙二人向前奔走,小孙子迫不及待地跑在前边,一手牵着奶奶,一手指着远方,让人联想到前方的敲锣打鼓热闹场面。
PAGE
-
6
-当仁不让于师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言以为不知 知:通“智”,聪明,智慧
B.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诱:诱惑
C.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隐:隐瞒
D.伯牛有疾,子问之 问:探问,问候
【答案】B(诱:引导)
2.下列句子中,“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B.吾与点也
C.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D.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答案】A(A.连词,表并列;其他三项都是动词,赞许)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一言以为知
B.道之斯行
C.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D.夫子矢之曰
【答案】C(A.“知”通“智”。B.“道”通“导”。D.“矢”通“誓”)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毋吾以也
B.不吾知也
C.加之以师旅
D.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答案】C(C.状语后置,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鼓瑟希,铿尔
B.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C.博我以文
D.三子者出,曾皙后
【答案】C(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
二、课内阅读
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至“吾与点也”,完成后面的题。
6.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
B.以俟君子
俟:等待
C.鼓瑟希
鼓:锣鼓
D.因之以饥馑 因:继,接着
【答案】C(鼓:弹奏)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此或彼,二者必居其一
B.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乘犊车,从吏卒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今齐地方千里
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天涯若比邻
【答案】C(A.代词,有人;连词,或者。B.名词,车辆;动词,坐。C.均为名词,方圆。D.动词,等到;动词,挨着)
8.下列有关选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塑造了一个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形象,循循善诱是他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和蔼可亲是指他的性格特征。
B.子路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他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出子路爽快、坦率但急躁、自负的性格,所以对他的志向孔子“哂之”以示否定。
C.冉有愿意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
D.公西华年少而怀有大志,把自己的宏大理想说得极其婉转、谦让,说自己没有才能,只能学着治理国家,态度谦恭。
【答案】B(“哂之”并非否定他的志向,只是因为他的态度不谦虚。这是一种善意的批评)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答案】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答案】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乘凉,唱着歌回来。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去 私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①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下文解狐、午、腹,均为人名。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行:前往
B.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
有间:有一会儿
C.外举不避仇
举:举荐
D.不许惠王
许:答应
【答案】A(行:施行)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谁可而为之
君知其难也
B.午非子之子邪
今者有小人之言
C.而遂杀之
后遂无问津者
D.伤人者刑
同予者何人
【答案】A(A.副词,加强语气;代词,那。B.均为结构助词,的。C.均为副词,就。D.均为代词,与前面的词组成“者”字结构,译为“……的人”)
12.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的处世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
【答案】(示例)①晋平公:从谏如流、择善而从。②祁黄羊:出以公心、不念旧恶。③腹:大义灭亲、铁面无私。
13.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
①平公曰:“善。”
②国人称善焉。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
【答案】①晋平公认可并采纳祁黄羊的建议。②国人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表示赞赏。③孔子对祁黄羊的荐贤原则表示赞赏。
【参考译文】
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啊。”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
墨家有任首领称名叫腹,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腹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四、语言运用
14.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个字)
北京商报1月25日消息,中通、申通、韵达、圆通、百世、德邦等中国主要快递物流企业,以及AirCity国际物流集团、辛克物流、丹马士物流、4PX递四方、宏远物流、斑马物流等海内外物流企业联合菜鸟平台发布公告,正式开通国内及全球绿色通道,免费从海内外各地为武汉地区运输社会捐赠的救援物资。该绿色通道面向各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商业机构和医疗用品生产企业开放,将优先确保口罩、消毒液、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护用品第一时间送达。
【答案】全球物流开通武汉救援物资免费运输绿色通道。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无论生产、生活还是娱乐,当人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时,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暴露时间短,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暴露时间长,①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失聪。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然而,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②____________________,均会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害。而单从听力保护角度来说,即使是乐音,③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过久,也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答案】①则会造成听力损失 ②无论暴露时间长短 ③如果音量过大
PAGE
-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也,人皆仰之 更:改变,改正
B.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掩饰
C.人能弘道
弘:扩大,光大
D.足食,足兵
兵:士兵
【答案】D(兵:武器装备)
2.下列句子中,“过”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谓过矣
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过也,人皆见之
D.小人之过也必文
【答案】A(A.名词,过错;其他三项都是动词,犯过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和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逝者如斯夫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亡之,命也夫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D.夫战,勇气也
【答案】A(A.成年男子;其他三项与例句都是语气词)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由,诲女知之乎
B.如日月之食焉
C.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D.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答案】C(A.“女”通“汝”。B.“食”通“蚀”。D.“彫”通“凋”)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B.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C.则远怨矣
D.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答案】A(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形容词用作动词。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案】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真是聪明啊。
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答案】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真是错误!
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答案】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答案】做人却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可以(是根本不可以的)。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幼好学,从余杭吕道惠受《五经》,略通章句。道惠学徒常有百数,独称述曾曰:“此子必为王者师。”齐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幼时,高帝引述曾为之师友。起家为宋晋熙王国侍郎。齐初,至南郡王国郎中令,迁尚书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带开阳令。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竟陵王深相器重,号为“周舍”。时太子左卫率沈约亦以述曾方汲黯。以父母年老,乞还就养,乃拜中散大夫。
明帝即位,除游击将军,出为永嘉太守。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述曾下车,开示恩信,几诸凶党,襁负而出,编户属籍者二百余家。自是商贾流通,居民安业。在郡励志清白,不受馈遗,明帝闻甚嘉之,下诏褒美焉。征为游击将军。郡送故旧钱二十余万,述曾一无所受。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民无老少,皆出拜辞,号哭闻于数十里。
高祖践阼,乃轻舟出诣阙,仍辞还东。高祖诏曰:“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可太中大夫,赐绢二十匹。”述曾生平得奉禄,皆以分施。及老,遂壁立无所资。以天监八年卒,时年七十九。注《〈易〉文言》,著杂诗赋数十篇。
(选自《梁书·列传四十七》,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B.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C.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D.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的合称。
B.编户,官府把民户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并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
C.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住着出售货物谓之贾。
D.践阼,践为履之意,阼指主人阶,意为走上主人阶位,特指皇帝登基。
【答案】A(五经,是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述曾学有所成。曾师从余杭吕道惠学习《五经》,在学生中脱颖而出,受到老师吕道惠的称赞和奖赏。
B.范述曾能力出众。刚就任永嘉太守时,便昭示恩德,申明信义,顺利地解决了横阳县凶徒聚集的难题。
C.范述曾清正廉洁。在永嘉郡任职期间,努力保持操守,不接受馈赠,明帝对他很是赞赏,下诏褒扬他。
D.范述曾乐善好施。一生所得到的俸禄,都施赠给人,等到自己年老之时,家徒四壁,没有资产。
【答案】A(“奖赏”于原文无据)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
【答案】范述曾为人正直敢言,在宫中对很多事都敢于直言规劝,太子虽然不能全都采用,但也不怪罪他。
(2)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
【答案】(范述曾)刚到郡中上任的时候,不带家属;到离郡回京的时候,(他手下的)吏员没有谁的行李需要用担子挑的。
【参考译文】
范述曾,字子玄,是吴郡钱塘人。(他)从幼年开始就爱好学习,曾师从余杭吕道惠学习《五经》,精通《五经》的经义解说。吕道惠的学生常常有上百人,但他唯独称赞范述曾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帝王的老师。”齐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年幼时,齐高帝选拔范述曾任他们的师友。(范述曾)初出仕任宋晋熙王国侍郎。齐代初年,(范述曾)出任王国郎中令,迁任尚书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兼任开阳县令。范述曾为人正直敢言,在宫中对很多事都敢于直言规劝,太子虽然不能全都采用,但也不怪罪他。竟陵王非常器重范述曾,称他为“周舍”。当时太子左卫率沈约也拿范述曾和汉代的汲黯相提并论。因为父母年老,(范述曾)请求返回家乡赡养父母,于是(朝廷)授任范述曾为中散大夫。
明帝登上帝位,范述曾被任命为游击将军,出京任永嘉太守。(范述曾)治政清廉公正,不崇尚用威严凶猛的办法治理百姓,百姓感到安适。永嘉所属的横阳县,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是逃亡的罪人聚集的地方,前两任太守采用征讨的办法都没能平定这地方。范述曾初一上任,就昭示恩德,申明信义,那些凶恶之徒,拖儿带女从深山中出来,被编入户籍成为良民百姓的共有二百余家。从此之后,这地方商人往来通行无阻,百姓安居乐业。范述曾在永嘉郡任职时,努力保持清正廉洁的操守,不接受馈赠,明帝听说(范述曾的事迹)后,很是赞赏,下诏褒扬他。(范述曾)又被征调为游击将军。范述曾离开永嘉郡的时候,郡中按旧例送给离任太守二十余万钱币,他一分也没有接受。(范述曾)刚到郡中上任的时候,不带家属,到离郡回京的时候,(他手下的)吏员没有谁的行李需要用担子挑的。百姓无论老少,都出来拜辞(范述曾),挽留太守的哭声在数十里外都能听到。
高祖登上帝位,(范述曾)就乘坐小船离开家乡,到京城拜见高祖,接着辞别高祖东归。高祖下诏说:“中散大夫范述曾,从前在齐代,忠实耿直事奉主上,他担任永嘉太守时,清廉简约,坚守高洁,应当加赐爵禄,用以激励有高洁操守的人。应当任命他为太中大夫,赏赐绢二十匹。”范述曾一生得到的俸禄,都施赠给人。到他年老之时,已家徒四壁,没有资产。范述曾在天监八年去世,死时七十九岁。范述曾为《〈易〉文言》作注,著有杂诗赋数十篇。
四、语言运用
14.下面是某大学祝贺某中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贺信,其中有五处不符合语体要求,请找出来并改正。
贺 信
亲爱的立才中学:
欣闻贵校举行建校一百周年庆典,谨向全体师生员工及广大校友致以最诚挚的祝福。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薪火相传,立才中学秉承“立百年志,育栋梁才”的理念,为国家培养了一些优秀人才,发展成了一所历史辉煌、声名卓著的学校,令我们深感自豪。
我们相信,贵校定能乘校庆东风,继往开来,更上层楼,永续辉煌。
我们希望贵校能向敝校输送更多的优秀学生,愿两校友谊长青!
祝贵校校庆活动圆满成功!祝贵校事业兴旺发达!
湖海大学
【答案】
①去掉“亲爱的”。②“祝福”改为“祝贺”。③“一些”改为“大量”。④“自豪”改为“钦佩”。⑤“敝校”改为“我校”。
15.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高三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应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听课学习;由此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在练习、运用中再次发现问题,巩固对规律的掌握。
PAGE
-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请问其目 目:目的
B.樊迟未达 达:到达
C.士不可以不弘毅 毅:坚强
D.死而后已 已:已经
【答案】C(A.目:条目,详情。B.达:明白,理解。D.已:停止)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在家无怨
B.尧舜其犹病诸
C.非礼勿视
D.不仁者不可久处约
【答案】C(A.家:古义为“古代大夫的家族”。B.病:古义为“担忧、忧虑”。D.约:古义为“贫困”。与今义均不同)
3.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克己复礼为仁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举直错诸枉
【答案】D(“错”通“措”,译为“安排,安置”)
4.下列句子中,“博”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B.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答案】B(B.使动用法,使……广博;其他都是正常用法,意为“广博”)
5.名句默写。
(1)己所不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勿施于人 (2)任重而道远 (3)有杀身以成仁
(4)己欲达而达人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答案】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7.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答案】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8.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答案】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有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吧?
9.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答案】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就是说,如果实行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实行)。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训,始名仲言,字子训。擢进士第,补太学助教。从父逢吉为宰相,以仲言阴险善谋事,厚昵之。郑注佐昭义府,仲言慨然曰:“当世操权力者皆龊龊,吾闻注好士,有中助,可与共事。”因往见注,相得甚欢。时逢吉方留守,怏怏不乐,思复用,知与注善,付金币百万,使西至京师厚结注。注喜,介之谒王守澄。守澄善遇之,即以注术、仲言经义并荐于帝。
仲言持诡辩,激卬可听,善钩揣人主意,又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始,宋申锡谋诛守澄不克,死。宦尹益横,帝愈愤耻。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注阴知帝指,屡建密计,引仲言叶力。仲言数进讲,至阉寺,必感愤申重,以激帝心。帝见其言纵横,谓果可任,遂不疑,而待遇莫与比,因改名训。训本挟奇进,及大权在己,锐意去恶,故与帝言天下事,无不如所欲。与注相朋比,务报恩复仇,尝所恶者,悉陷党中。迁贬无阕日,班列几空,中外震畏。帝为下诏开谕,群情稍安。
训一岁至宰相,谓遭时,其志可行。训时时进贤才伟望,以悦士心,人皆惑之。尝建言天下浮屠避徭赋,耗国衣食,请行业不如令者还为民。既执政,自白罢,因以市上恩。始,注先显,训藉以进,及势相埒,赖宠争功,不两立。然方事未集,乃出注使镇凤翔,外为助援,内实猜克,待逞,且杀之。及训既败,乃奔凤翔,为郑注将所执,械而东。训恐为宦人酷辱,祈监者曰:“得我者有赏,不如持首去。”乃斩之。
(节选自《新唐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B.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C.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D.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是古时辅佐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长官,正式官名在各朝多有不同。
B.宦尹即宦官,是供皇族役使之人。因与权力中心接近,常有宦官专权的情形。
C.“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
D.浮屠也称浮图或佛图,是梵语(古印度语)音译,可以指佛、佛教徒或佛塔。
【答案】C(“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训善于谋事,受到李逢吉厚爱。他听说郑注喜好士人,且宫中有人相助,于是前往攀附;李逢吉知道二人交好,送他百万金币,让他以厚礼结交郑注。
B.李训言词中听,切中皇帝心意。他有诡辩之才,言词慷慨激昂,为皇帝讲解诗书文史时,谈到宦官都会感慨愤怒,借此激励皇帝,从而得到皇帝的信任。
C.李训官至宰相,笼络天下人心。他常引荐有声望的贤才来取悦士人,人们都受到迷惑;他曾提议让所有浮屠都还俗为民,执政后又主动请求停息此事。
D.李训赖宠争功,与郑注不相合。他依靠郑注的帮助入宫,二人权力相当后却势不两立;他出于猜忌之心,找借口让郑注离京镇守凤翔,想要杀死郑注。
【答案】C(让和尚还俗是为了求取皇上的恩宠,而非为了笼络人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
【答案】李训因为自己是儒生,出身于天下有名望的家族,受到赏识提拔后,志向很高。
(2)与注相朋比,务报恩复仇,尝所恶者,悉陷党中。
【答案】李训与郑注互相勾结,致力于报恩复仇,对曾经厌恶的人,都陷害说他们是朋党。
【参考译文】
李训,初名仲言,字子训。考中进士科,补授太学助教。叔父李逢吉做宰相后,因李仲言阴险狡猾善于谋事,厚爱他。郑注在昭义节度使的幕府中任职,李仲言感慨地说:“当代掌权的人都狭隘局促,我听说郑注喜爱人才,有宦官做靠山,可以与他共事。”因此前往拜见郑注,两人相处得很投机。当时李逢吉正任留守,怏怏不乐,企图重新掌权,知道李仲言与郑注关系好,交给他百万金钱,让他向西到京城送厚礼结交郑注。郑注很高兴,介绍他拜见王守澄。王守澄善待他,就将郑注的药术、李仲言的经义一起推荐给皇帝。
李仲言有诡辩之才,慷慨激昂言语中听,善于揣摩皇帝的心理,又因为自己是儒生,出身于天下有名望的家族,受到赏识提拔后,志向很高。当初,宋申锡谋划诛杀王守澄没有成功,宋申锡死后,宦官更加专横,皇帝更加感到愤恨耻辱。而且宪宗被害后,凶手没有抓到,文宗虽然表面上宽容宦官,内心却实在不能容忍,准备将宦官斩尽杀绝,然而在位的大臣只顾保持禄位贪图安逸,没有人愿意为此赴汤蹈火。郑注刺探到了文宗的心思,多次提出密计,援引李仲言协助自己。李仲言多次进宫讲习,谈及宦官,必然感慨愤怒,借此打动文宗的心。文宗看到他言论纵横,认为确实可以任用,就不再怀疑,而且待遇无人能与他相比,因此改名叫李训。李训本来就心怀奇计入宫,等到大权在握后,专心一意铲除邪恶,因此与文宗谈论天下大事,无不如愿以偿。李训与郑注互相勾结,致力于报恩复仇,对曾经厌恶的人,都陷害说他们是朋党。降官贬职没有停止的时候,朝中大臣几乎为之一空,朝廷内外震惊害怕。皇帝为此下诏开导谕示,众人的情绪才稍稍稳定一些。
李训一年后就做到宰相,认为时机已到,自己的志向可以实现了。李训常常引进有声望的贤才,取悦于士大夫,人们都被他迷惑了。他曾经建议说天下和尚逃避徭役赋税,耗费国家的衣食,让他们从事佛业不如让他们还俗为民。(李训)做宰相后,自己又禀告停止,借此求取皇上恩宠。开始,郑注首先显贵,李训靠他的帮助入宫,等两人势力相当,依赖恩宠争抢功劳,势不两立。但是谋划的事情还没有眉目,郑注就被派出任凤翔节度使,对他说是为了里应外合,实际上是出于猜忌,等到大功告成后,就杀死他。等到李训失败,于是逃到凤翔,就被郑注手下的将领抓住,带着镣铐被押着向东。李训担心被宦官残酷地侮辱,就祈求监押他的人说:“抓到我的人有赏金,不如拿着我的脑袋离开吧。”于是杀了他。
四、语言运用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从给学生减负到给教师减负,这一教育减负政策的变化,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引导和规范学校教育主体责任不断回归。从学校教育的内部系统来说,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是一对直接作用关系,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尤其是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负担过重,难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位压力山大、心情糟糕的教师,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
教育减负,不只是对学生减负,教师也需要减负。当然,③__________________,而非岗位职能和职业责任,也不是对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要求的放松。
【答案】①教师负担过重 ②很难教出心情愉悦的学生 ③减负减的是不合理(不规范、不必要)的负担
15.2019年年底,各种年度汉字新鲜出炉,请简要阐释右边这个字入选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华”是一个时间。“七”“十”代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②“华”是一个形容,“花”“华丽”,体现出国家的繁荣富强。③“华”是一种文化,代表中华文化。④“华”代表华夏子孙。(此题答出两条即可,第一条必答;其他言之成理均可)
PAGE
-
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从:顺从
B.饭疏食饮水
饭:吃
C.视思明……事思敬
敬:恭敬
D.闻义不能徙
徙:迁移、改变
【答案】C(敬:不怠慢、不苟且)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若臧武仲之知
B.闻义不能徙
C.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D.乡也吾见于夫子
【答案】B(A.“知”通“智”。C.“要”通“约”。D.“乡”通“向”)
3.下列各句中,存在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B.饭疏食饮水
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D.非其鬼而祭之
【答案】B(“饭”,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饭”,可译为“吃”)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亦可以为成人矣
B.子路问成人
C.造次必于是
D.造次必于是
【答案】A(B.古义:完美无缺的人。今义:人发育成熟,也用来指成年的人。C.古义:慌忙、仓促。今义:轻率,莽撞。D.古义:两个词,于,介词;是,代词,这样。今义:连词,表后一事承接前一事)
5.名句默写。
(1)
__________________,见危授命。
(2)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答案】(1)见利思义 (2)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3)不义而富且贵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答案】如果追求富而不违背道义,即使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我也愿意去做。
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答案】吃粗糙的饭食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其中也有乐趣啊。
8.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答案】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无可无不可(即无一定之规),一切按照义去做。
9.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答案】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听到了合乎道义的事情不能去做,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不能改正,这是我的担忧啊。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孔子游国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①,爵之大夫,起缧绁②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③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④,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羖(gǔ):公羊。②缧绁(léi
xiè):用绳索捆绑。③粥:同“鬻”(yù),卖。④有司:古代的官吏。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料:统计,出纳
B.已而去鲁,斥乎齐 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 辟:偏僻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摄:代理
【答案】B(去:离开)
11.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孔子有执政才能、好礼有才的一组是( )
A.①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②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B.①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
②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①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②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①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②吾即没,若必师之
【答案】B(A.②“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的是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礼有才”。C.②“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礼有才”。D.①“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的是孔子对职位变迁的态度,并未说明“执政才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厘子的称赞,孟厘子要求自己的后代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受到了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然而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情不自禁和痴迷以及齐国人对此的赞赏,却让齐景公感到了宝座的倾危而没能重用他。
【答案】D(齐景公不重用孔子的原因是,齐大夫欲害孔子的事使齐景公感到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够保证他所喜爱的孔子在自己退任后仍能被赏识而不受到迫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
【答案】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能为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能显达的人出现。现在孔丘年少而好礼仪,他不就是要显达的人吗?
(2)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答案】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都分路行走;在路上没有人捡拾别人丢失的东西。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孔子十七岁时,鲁国的大夫孟厘子病重,快要死了,告诫自己的后代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能为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能显达的人出现。现在孔丘年少而好礼仪,他不就是要显达的人吗?我就要死了,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贱。成年后,曾经在季氏的门下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出纳钱粮计量公平准确;又曾担任管理牧场的小官,牲畜繁殖增长。由此,担任司空。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到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于是又返回鲁国,鲁国又很好地对待他。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年),孔子已经三十岁了,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从前秦穆公国家小,又处在偏僻的地方,他能称霸是靠什么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小,但是穆公的志向很大;虽然处于偏僻的地方,但施政却很得当。他亲自推举用五张羊皮赎回的百里奚,授予他大夫的爵位,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和他谈了三天的话,然后让他执掌国政。用这种精神治理国家,就是称王于天下也能做到,他只称霸还小了一点。”景公听后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动乱。孔子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接触景公。(孔子)和齐国的乐官谈音乐,听到韶乐,就学起来,三个月竟然尝不出肉味来,齐国人称赞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齐国的大夫想害孔子,孔子知道了。景公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辞行,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孔子五十六岁了,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脸上露出喜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惧怕,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吗?”于是杀了扰乱政治的鲁大夫少正卯。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都分路行走;在路上没有人捡拾别人丢失的东西;四方的游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当官的求情送礼,都给予借贷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孔子七十三岁时,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四月己丑去世。
四、语言运用
14.根据语境,仿照画线语句再写出三个句子并填在横线上。
读点《论语》,在你孤独无助时,那是一根神奇的拐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在你彷徨无奈时
那是一盏不灭的明灯 在你空虚单调时
那是一餐无价的精神食粮 在你沉沉入睡时 那是一本枕边的宝典
15.下面的语段在连贯和得体方面各存在一处问题,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①我社出版的《孔子家语通解》,②是对《孔子家语》的通盘解说。③该书由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主编,④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⑤全面的资料,⑥注释科学严谨,⑦行文晓畅易懂,⑧具有较高的普及价值及学术价值。⑨不管是刚入门者或儒学研究专家都必须购书一读。
(1)第_________处(填序号)的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___处(填序号)的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⑤ 全面的资料 资料全面
(2)⑨ 必须 不妨
PAGE
-
5
-有教无类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人以上
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B.三已之,无愠色 已:停止
C.不悱不发
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
如何表达
D.素以为绚兮
绚:艳丽
【答案】B(已:罢免)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予者商也
起:站起来
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三:三次
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反:类推
D.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后退
【答案】C(A.起:启发。B.三:多次。D.退:使……后退)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代词“之”指代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三已之,无愠色 之:代令尹子文
B.闻斯行之
之:代听到的话
C.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之:代马
D.由也兼人,故退之 之:代由
【答案】C(“弃”的对象是“马”,而“违”的对象应是“齐国”)
4.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斯之谓与 ②何谓也
③回也非助我者也 ④起予者商也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答案】A(①②都是宾语前置句,③④都是判断句)
5.名句默写。
(1)不愤不启,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3)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
(4)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
【答案】(1)不悱不发 (2)学而不思则罔 (3)乐以忘忧 (4)不耻下问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案】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以便他遇事能够放下包袱;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以使他遇事能够退一步想想。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答案】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次去教他。
8.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答案】贫穷却不谄媚巴结别人,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9.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答案】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雕刻之后还要打磨。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吧?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泰和四年四月,召见于泰和殿。行信因言二事:一依旧移转吏目以除民害;二徐、邳地下宜麦,税粟许纳麦以便民。上是其言,令尚书省议行之。崇庆二年,为左谏议大夫。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赂遗权贵,将复进用。举朝无敢言者,行信乃上章曰:“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今若复用,惟恐为害更甚前日。”书再上,不报。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是岁九月,宣宗即位,改元贞祐。
胡沙虎诛,上封事言正刑赏,又言:“自兵兴以来,将帅甚难其人,愿陛下令重臣各举所知,才果可用,即赐召见,褒显奖谕,必有奋命报国者。昔李牧为赵将,军功爵赏皆得自专,出攻入守不从中覆,遂能北破大敌。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上善其言。时方擢任王守信、贾耐儿者为将,皆鄙俗不材、不晓兵律。行信惧其误国,上疏曰:“《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圣人所以垂戒后世者,其严如此。今大兵纵横,人情汹惧,应敌兴理,非贤智莫能。狂子庸流,猥蒙拔擢,参预机务,甚无谓也。”于是上皆罢之。权元帅右都监内族讹可率兵五千护粮通州,遇兵辄溃。行信上章曰:“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诏报曰:“卿意具悉,讹可等已下狱矣。”
(节选自《金史·张行信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
B.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
C.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
D.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为进士。
B.改元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每一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封事在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大臣上书奏事,为防止泄露,用皂囊封缄。
D.《易》即《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答案】D(“相传为孔子所作”有误,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行信心系百姓。他建议依照旧例调换官吏以除民害,在适宜种麦的徐、邳两地,允许百姓用麦子充作粮税,均得到皇帝的采纳。
B.张行信富有远见。胡沙虎贿赂权臣图谋复出,张行信多次上书皇帝,请求不要起用此人。皇帝对此不予理会,终为胡沙虎所杀。
C.张行信心忧国事。皇上准备提升王守信、贾耐儿等将领的职务,但张行信认为这些人鄙俗无能,又不熟悉军事,不适合担任军队职务。
D.张行信重视人才。他认为战事兴起之后,难以得到合适的将帅,希望皇帝诏令重臣举荐人才,并厚待人才,这样就一定有人舍命报效国家。
【答案】C(“皇上准备提升王守信、贾耐儿等将领的职务”错,原文为“时方擢任王守信、贾耐儿者为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
【答案】胡沙虎飞扬跋扈,强横凶暴,献媚于皇帝宠幸亲近的人,来谋求他们的赞誉,自从他被罢免以来,士民百姓无不欢欣喜悦。
(2)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
【答案】现今任命将帅如果不再用条文成法来束缚他们,用朝廷意旨来约束控制他们,而是让他们能够全部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那么克敌收复国土的功业就有希望!
【参考译文】
张行信,字信甫,考取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进士第。泰和四年(1204年)四月,皇帝在泰和殿召见他。张行信便向皇帝进言两件事:一是依照旧例调换吏官以除民害;二是徐、邳一带土地适宜种麦,应当允许他们交纳麦子充作粮税。皇帝同意他的建议,让尚书省商议后实行。崇庆二年(1212年),(张行信)任左谏议大夫。当时胡沙虎已免职为民,但他仍贿赂朝中权贵,想重新得到起用。满朝官员没人敢表态,张行信便上奏说:“胡沙虎飞扬跋扈,强横凶暴,献媚于皇帝宠幸亲近的人,来谋求他们的赞誉,自从他被罢免以来,士民百姓无不欢欣喜悦。今天如再任用他,只怕为害更超过往日。”他接连上书奏告,但没有回音。当胡沙虎弑君谋逆时,人们都替他担忧,而张行信坦然自若,不以为意。这年九月,宣宗开始做皇帝,改年号为贞祐。
胡沙虎被杀后,(张行信)上密封奏书主张严正刑赏之事,他又说:“自从战事兴起以来,难以得到合适的将帅,请陛下让重臣举荐所了解的人,如果确是可用之才,立即加以召见,公开褒奖,必定有舍命报国的人。以前李牧在当赵国将军时,军功爵位封赏都能自己做主,出兵进攻退守等不需听从朝中复议,因而能够大破北面强敌。现今任命将帅如果不再用条文成法来束缚他们,用朝廷意旨来约束控制他们,而是让他们能够全部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那么克敌收复国土的功业就有希望!”皇帝赞许他的意见。这时刚刚提拔任用王守信、贾耐儿当将领,他们都是鄙俗不堪、不懂兵法律令的人。张行信担心他们贻误国家大事,便上疏说:“《易》中写道:‘开国和继承大业,小人不可任用。’这是圣人用以警戒后世的,话说得这样严厉。如今兵戈四起,人心惶惶不安,抵抗敌军兴国理政,如非贤能有智慧的人是难以胜任的。狂妄庸俗之辈,承蒙提拔,参与机要大事,实在是毫无意义。”于是,皇帝把他们都罢免了。代理元帅右都监皇族讹可率兵五千人到通州护粮,遇到敌军立即溃败。张行信上表奏道:“领兵之道,无过于赏罚二字,当派兵对敌时必须让他有所思慕而乐于前进,有所畏惧而不敢后退,然后将士听从命令而功业可成。像讹可败退,就应当公开明确他的罪责,朝廷如果加以宽容,一点不追究,我担心领兵之道未能尽用了。”朝廷下诏回报说:“你的意思已经清楚,讹可等人已经下狱治罪了。”
四、语言运用
14.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找出有问题的句子(只标明序号即可)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在今天,拥有一部电脑就如同好比拥有整个世界。②于是,有的人开始厌倦纸质图书,更愿意在网上快速阅读。③但是网上阅读好像乘火车出差,直来直去毫无悬念;而阅读纸质图书则好像坐牛车去姥姥家,慢悠悠地观景赏花。④对纸质图书的命运,⑤即使怎样担忧,我都始终抱有希望,⑥因为只要你想借助阅读享受快乐,⑦这种方式就永远不会消亡。⑧而且,随着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改变,使传统阅读方式定会受到大众的钟爱。⑨目前,古典著作图书再次受到读者追逐,就是最好的印证。
【答案】①删去“如同”或“好比”;⑤将“即使”改为“不管”;⑧删掉“使”;⑨将“追逐”改成“青睐”。
15.假如你碰上一名外国游客,请用60字左右向他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孔子,要介绍他的主要成就。
【答案】(示例)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弟子所辑《论语》记录了孔子的基本思想,两千多年来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
PAGE
-
4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贤贤易色
易:改变
B.不贰过
过:过错
C.又闻君子之远其子 远:疏远
D.子亦有异闻乎
闻:听见
【答案】B(A.易:不以为意,轻视。C.远:不偏爱。D.闻:教导)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今也则亡
D.出则弟
【答案】B(A.“女”通“汝”,你。C.“亡”通“无”,没有。D.“弟”同“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的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生而知之者
B.困而学之
C.困而不学
D.鲤退而学《诗》
【答案】C(C.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其他各项均为顺承关系的连词,译为“就”)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B.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B.贤贤易色
C.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D.鲤退而学《礼》
【答案】D(A.旧:形容词用作名词。B.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远: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名句默写。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__________________。
(2)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___________,谨而信,________________。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立。
【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 可谓好学也已 (2)出则弟 泛爱众而亲仁 (3)不学《诗》 (4)不学《礼》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答案】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的人,而是喜欢古代(文化)、勤勉地去追求它的人。
7.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答案】一味喜欢勇猛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闯祸;一味喜欢刚强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狂妄而不知天高地厚。
8.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答案】尊重有才有德的人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力量;侍奉君上,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答案】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孔子之后三十八世,有孙曰戣,字君严,事唐为尚书左丞。年七十三,三上书去官。天子以为礼部尚书,禄之终身,而不敢烦以政。吏部侍郎韩愈常贤其能,谓曰:“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曰:“吾敢要君?吾年至,一宜去;吾为左丞,不能进退郎官,唯相之为,二宜去。”愈又曰:“古之老于乡者,将自佚,非自苦。闾井田宅具在,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今异于是,公谁与居?且公虽贵而无留资,何恃而归?”曰:“吾负二宜去,尚奚顾子言?”愈叹曰:“公于是乎贤远于人!”明日,奏疏曰:“臣与孔戣同在南省,数与相见。戣为人守节清苦,论议正平。年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至到。如戣辈在朝不过三数人,陛下不宜苟顺其求,不留自助也。”不报。明年,长庆四年正己未,公年七十四,告薨于家,赠兵部尚书。
公始以进士,佐三府官。至殿中侍御史,迁江州刺史、谏议大夫。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加皇太子侍读。改给事中,言京兆尹阿纵罪人,诏夺京兆尹三月之俸。明年,拜右丞,改华州刺史。明州岁贡海虫、淡莱、蛤蚶可食之属,自海抵京师,道路水陆,递夫积功,岁为四十三万六千人。奏疏罢之。
十二年,自国子祭酒拜御史大夫、岭南节度等使。约以取足,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税,始至有阅货之燕,犀珠磊落,贿及仆隶,公皆罢之。绝海之商,有死于吾地者,官籍其货。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没有之。公曰:“海道以年计往复,何月之拘?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厚守宰俸而严其法。十五年,迁尚书吏部侍郎。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长庆元年,改右散骑常侍。二年,而为尚书左丞。
(韩愈《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相之为 唯:希望
B.尚奚顾子言 顾:考虑
C.绝海之商 绝:横渡
D.何月之拘 拘:限定
【答案】A(唯:只有)
1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孔戣为人方正无私的一组是( )
①忧国忘家,用意至到 ②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
③言京兆尹阿纵罪人 ④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 ⑤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
⑥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答案】C(①表现其一片忠心,④表现其体恤百姓,⑤表现其为他人着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孔戣的据理求退,韩愈认为朝廷不应该让孔戣这样的贤人辞官,他上疏请求留用孔戣,但奏疏未能呈上。第二年,孔戣去世。
B.当时明州岁贡淡菜、蛤蚶等物,从海滨直抵京师。由于扰民甚众,孔戣不惜冒犯朝廷,为民请命,奏请皇上免除明州的进贡。
C.孔戣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的,为官期间,能为百姓利益着想,而且任劳任怨,即便被远派岭南,也努力于政务,克己为人。
D.孔戣在担任岭南节度使时,处理海外商贸事宜,既严格地执行法度,以身作则拒绝贿赂,又有人性化的变通,切实为外商利益考虑。
【答案】A(“但奏疏未能呈上”有误,文中“不报”是指奏疏递上没有答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闾井田宅具在,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今异于是,公谁与居?
【答案】房屋、水井、田地都还在,那些不做官和厌倦官场生活回到故乡的亲友,不是住在东郊就在北郊,大家可以拄着拐杖穿上鞋子互相往来。现在情况和前面所说的不一样,您和谁住在一起呢?
(2)绝海之商,有死于吾地者,官籍其货。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没有之。
【答案】横渡大海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有死在岭南的,官府登记其财货。满三个月,没有妻子儿女询问认领的,全部没收充公。
【参考译文】
孔子之后第三十八世,有一个名戣的世孙,字君严,在朝任尚书左丞。在他七十三岁那年,曾经三次给皇帝上书要求辞官。皇帝任命他为礼部尚书,给予他终身享受俸禄的待遇,还不敢拿政务来麻烦他。吏部侍郎韩愈平时尊崇孔戣的才能,就对他说:“您的身体还很强壮,当今皇帝三次挽留您,您为什么坚决要辞官呢?”孔戣回答道:“我怎么敢向君主提出要求呢?我的年龄已经非常大了,这是我应当辞官的一个原因;我担任尚书左丞,不能进用或辞退郎官,只有宰相可以,这是我应当辞官的另一个原因。”韩愈又问道:“古时候,那些老死于乡间的人,都是自求安逸,而非自求受苦。房屋、水井、田地都还在,那些不做官和厌倦官场生活回到故乡的亲友,不是住在东郊就在北郊,大家可以拄着拐杖穿上鞋子互相往来。现在情况和前面所说的不一样,您和谁住在一起呢?况且您虽然身份显赫但没有留下资产,您回家后依靠什么生活呢?”孔戣回答:“我自身有这两个应该离去的原因,为什么还要顾虑你说的话呢?”韩愈叹息道:“您在这方面远比一般人贤明!”第二天,韩愈就向皇帝上奏说:“臣下和孔戣同在南省任官,多次与他相见。孔戣为人守节清廉,议论公允。虽已七十,但体力耳目没有衰退,还在忘我地为国操心,用意极为周到。像孔戣这样的人,在当今的朝廷不过三四人,陛下不应苟且顺从他的请求,而应留下作为辅佐。”奏疏递上没有答复。第二年,长庆四年正月己未日,孔戣七十四岁,在家中去世,朝廷追赠为兵部尚书。
孔公当初以进士身份辅佐三公,官至殿中侍御史,又历任江州刺史、谏议大夫。只要是有损正义的事,孔公没有不说的。后来加封为太子侍读,改任给事中,上书指出京兆尹包庇纵容罪犯,皇帝下诏削夺京兆尹三个月的俸禄。第二年,任尚书右丞,又改任华州刺史。当时明州每年都要进贡海虫、淡菜、蛤蚶等可以食用的海产品,从海边运到京城,要经过水路和陆路,卒役累计人工,每年要用四十三万六千人。孔公奏请皇上免除明州的进贡。
元和十二年(817年),孔公从国子祭酒改任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他通过增加俸禄的方法来约束官员的贪取暴敛,境内各州拖欠的租税达二百万,全部免除。海外入境的船舶停靠码头时有下碇税,初到时有阅货宴,对他人所赠的犀角珠宝、仆从奴隶,孔公一概拒绝。横渡大海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有死在岭南的,官府登记其财货。满三个月,没有妻子儿女询问认领的,全部没收充公。孔公说:“海路一年只能往返一次,怎么能用月来限定呢?如果有凭证,应该全都归还给他们,不要计算日期多少。”孔公增加地方官员的俸禄,同时严格执法。元和十五年(820年),孔公升为尚书吏部侍郎。孔公回到北方的时候,没有携带南方的特产,奴婢的户口(人数)也没有增加。长庆元年,改任散骑常侍。长庆二年(822年),担任尚书左丞。
四、语言运用
14.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某校开展了阅读名著系列活动。下面是某班同学写的《论语》名著导读推荐词,这段推荐词在语法、逻辑、句式、文学常识等方面存在两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它是散文的典范,文化的经典,智慧的宝库。它用智慧把一道道尘封的门开启,用教诲铸造了一柄柄锋利的斧;于是,千百年来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往往在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总是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一道道尘封的门开启 开启了一道道尘封的门
(2)总是起着无可替代 起着无可替代
15.下面是某单位“迎春联谊”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案】本次“迎春联谊”活动计划分别在室内和室外进行。室内活动首先由领导致辞,然后自由选择参加棋牌、品茗或乒、羽活动。室外活动是在农庄垂钓和采摘蔬果,晚上在烧烤场开篝火晚会。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