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作业含解析(5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作业含解析(5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3 11:27:01

文档简介

第2单元
第6课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C.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承受
D.应照离人妆镜台    离人:此处指思妇
【答案】A(逐:追随)
2.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D.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答案】A(四句一换韵,共九韵)
二、文本阅读
阅读《春江花月夜》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3.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答案】共描述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四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人的生命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却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的!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的题。
乌栖曲①
[唐]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②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注】①乌栖曲: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旧题。②银箭金壶:指刻漏,为古代计时工具。
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中的“未”和“欲”两字,紧相呼应,微妙而传神地表现出吴王那种惋惜、遗憾的心理。
B.“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两句从正面描写吴王、西施寻欢作乐的情景,写出他们看着一轮秋月,坠入江波,而此时天色已近黎明。
C.“东方渐高奈乐何”的结尾意味深长。这一句,既像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叹喟,又像是诗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诗就在问中陡然收煞,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D.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显著的特点,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逸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在形式上也作了大胆的创新。
【答案】B(“正面描写”错,应该是侧面描写)
6.整首诗采用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比(反衬):诗人将吴宫昏林暮鸦的幽暗气氛与“吴王宫里醉西施”的纵情享乐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又用吴宫歌舞宴乐过程的狂欢极乐与西边的山峰已经吞没半轮红日,暮色就要降临形成对照。②借古讽今(用典):引用吴国因为吴王荒淫纵欲而亡国来讽谏当时的唐玄宗。③直抒胸臆:“东方渐高奈乐何!”直接给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了警钟,警诫唐玄宗不要重蹈其悲剧。
四、语言表达
7.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3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删改个别字词)
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那姣好和媚人的被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的在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的明月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
【答案】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她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人们把她看作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对她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之情。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新冠肺炎疫情是大家目前最关注的事。同样是病毒感染者,有的是轻症,有的是重症,①__________________。当病毒入侵时,个人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在与它进行一场隐秘的战争。②__________________?简单来说,病毒为了繁殖必须进入宿主细胞,进行自我复制。但是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病毒,释放抗病毒物质。未感染病毒的细胞会提高警惕,严阵以待;③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有秩序的自我毁灭帮了免疫系统一个大忙,把病毒颗粒释放出来,而不会消灭它们。
【答案】①这与个人的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②免疫系统是如何与病毒做斗争的 ③已经感染病毒的细胞则会选择自我毁灭
PAGE
-
3
-夜归鹿门歌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风景图,悠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伤感、孤独、悲愤。
B.“忽到庞公栖隐处”的“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C.“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两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夜归鹿门山,在这种归途的对比中,表露了诗人隐逸自得的志趣。
D.“鹿门月照开烟树”的“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清晰的动态过程凸显出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
【答案】A(“伤感、孤独、悲愤”错,应是表现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2.下列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答案】A(只有第二句写渡头的喧闹)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3.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
【答案】“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赫然清晰的动态过程凸显出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4.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本诗的语言风格。
【答案】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每一句都没有着力锤炼的痕迹,但每一句都不显得单薄。开头两句只写世俗生活的场面,却使读者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第三、四句只用世人回村与诗人进山的对比,就显出诗人隐逸的志趣;第五、六句只写山路上所见所感,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同化;第七、八句只写隐居处的境况,就呈现出一幅高士隐居图。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眼前景物与诗人隐逸情趣融成一片。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之地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孤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一展宏图的矛盾心理。
【答案】C(“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错,此处应是作者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
6.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首联选取了“落叶”“鸿雁”“长江”的典型意象,点明季节,描绘了一幅凄凉寒冷的深秋景象。一个“寒”字,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早寒”,又渲染了秋天的寒意,还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做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
四、语言表达
7.在不同语体和语言环境中,同一内容表达方式往往不同。请将“欢迎对方按时参加”的意思按下面的限制条件表述,每句不超过10个字。
(1)在商业广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给同级单位的请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给下级的通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给专家的邀请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办家宴时长辈口头通知晚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欢迎您届时惠顾。
(2)敬请届时光临指导。
(3)务必准时出席。
(4)期待您拨冗莅临。
(5)到时候一定要来啊。
PAGE
-
3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B.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D.恍惊起而长嗟       恍:恍然,猛然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天黑,夜晚
【答案】C(因:依据)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蒙故业,因遗策
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  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①霓为衣兮风为马  ②慎勿为妇死
【答案】A(A.均为副词,有时。B.介词,依据/动词,沿袭、接续。C.副词、暂且,姑且/连词,并且。D.动词,当作/介词,因为)
3.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段作者以“瀛洲”来衬托天姥山,以实衬虚突出了天姥山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
B.诗的第二段“一夜飞度镜湖月”“半壁见海日”“迷花倚石忽已暝”等句交代了梦游的时间,是从月夜一直到拂晓,又从白天一直到夜幕降临。
C.作者在第二段中对“洞天”仙境的壮丽景色描绘,是全诗梦游中的高潮,表现了作者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
D.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道出了封建社会中许多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答案】A(不是“以实衬虚”,而是“以虚衬实”)
二、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第二段内容,完成后面的题。
4.李白这首诗是为“别东鲁诸公”而作的,为什么要采用“梦游”这种形式?
【答案】用“梦游”的形式更便于超脱现实,发挥他想象和夸张的才华,随意挥洒,吐尽胸中块垒。
5.“飞”“送”两个词有何妙处?
【答案】“飞”“送”两词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6.这段梦境描写与全诗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关系?
【答案】梦境的描写为诗末的抒情服务,梦境和污浊的现实形成对比,抒情则展示了诗人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个性受到压抑的愤懑。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古风(其十九)
[唐]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①。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②。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③尽冠缨。
【注】①太清:太空。②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③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7.这首诗的前十句描写了怎样的太虚幻境?
【答案】描写了超尘脱俗、神奇缥缈的太虚幻境。
8.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答案】《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该诗则表现了诗人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四、语言表达
9.请将下面的新闻报道压缩成一句话新闻,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明流畅,不超过60个字。
9月4日14时46分,首台搭载5ɡ设备的402号“和谐HXD3D”型大功率电力机车缓缓驶入西安机务段机车整备场,由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5ɡ+AI铁路智慧机务系统”正式投用,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在铁路机车上应用5ɡ技术,对提升机车数据转储效率、加快铁路科技创新发展有重要意义。
部署5ɡ车地转储解决方案后,通过现场测试,30ɡB的机车视频数据在3分钟左右就可全自动完成数据转储,较之前的转储效率提升了约13倍,且全程无须人工干预。
这一系统还可通过AI技术对机车乘务员十余种作业行为进行智能分析,进一步提升了铁路运输安全保障能力。
【答案】示例一:中国“5ɡ+AI铁路智慧机务系统”正式投用,大幅提升了机车数据转储效率,并通过AI技术进一步提升了铁路运输安全保障能力。
示例二:9月4日中国首台“5ɡ+AI铁路智慧机务系统”的正式投用,大幅提升机车数据转储效率,加快了铁路科技创新发展。
10.下图是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的“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吉祥物小白驹,请分析构图要素以及寓意。
【答案】骏马既代表着朴素、雅致和圣洁,也表达出电影的创作艺术天马行空。胶卷和蒙古族图案元素,代表电影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和谐交融,彰显呼和浩特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城市人文精神。胜利的手势“2”,手中的电影胶卷“6”,寓意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马到成功。
PAGE
-
3
-登岳阳楼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B.亲朋无一字     字:文字,指书信
C.老病有孤舟     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
D.戎马关山北     关山:关口山岳,指北方边关
【答案】C(老病:年老且生病)
2.下列对《登岳阳楼》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首联“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写出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D.尾联“戎马”,采用借喻的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答案】D(“借喻”错,应为“借代”)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登岳阳楼》一诗是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冬,自公安到达岳阳后,登岳阳楼有感而作。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主要还是有诗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础 ②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湖景色交融成一体 ③由于杜甫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 ④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 ⑤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固然有关 ⑥历来为人称道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⑥⑤①③②④   D.⑥①②③④⑤
【答案】C(通读文段可知,⑥与横线前的句子关系紧密,是对《登岳阳楼》一诗意境方面的总体评价,应为首句。由⑤中的“固然”与①中的“但”可知,这两句应连在一起,解释这首诗意境开阔的原因。③②④三句相连,构成完整的语意,解释①句,应放在①后,故选C)
二、文本阅读
阅读《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作者登楼为什么流泪?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战火长年不息,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所以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5.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景象,颈联写的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这两联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衬托了诗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颈联叙写个人不幸遭遇的同时,心忧国家命运,更加突出了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 尽
[唐]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B.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C.用语委婉含蓄是本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D.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答案】C(“全诗没有直接抒怀”错,尾联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
7.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②怀才不遇的感叹。诗人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诗人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诗人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四、语言表达
8.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并将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杜甫的忧生,主要表现在生不逢时的忧患。
②他所具有的诗人的认真的个性也使他难以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
③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
④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来。
⑤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
⑥比如杜甫《铁堂峡》:“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最能说明此忧患心态。
【答案】①③⑤②④⑥
PAGE
-
3
-菩萨蛮(其二)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垆边人似月    垆边:酒家
B.皓腕凝霜雪     凝:聚集,凝聚
C.未老莫还乡     莫:不要
D.还乡须断肠     须:一定
【答案】D(须:应该,应当)
2.下列对文学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菩萨蛮,词牌名,与诗歌内容无关。
B.韦庄之所以被人称为“秦妇吟秀才”,与他所创作的诗歌《秦妇吟》有关。
C.“人人尽说江南好”一句,受白居易《忆江南》中“江南好”句子的影响。
D.韦庄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是因为他两人的词无论是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极其相似。
【答案】D(温词浓艳,韦词清丽)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今中外不少学问大家,对读书都有过思考和总结,__①__不乏专门论著。这些是读书人永恒的问题,我称之为“十字架般的问题”,读书人永远背负着它们,__②__为了寻求一种上升和超脱。人__③__可以分为“读书”和“不读书”两类,__④__同为读书人也有不同的境界,比如为消遣的阅读、为知识的阅读,以及为观点和思想的阅读。__⑤__后一种境界能让我们对书籍以及书籍背后的人保持极大的敬意和热情,__⑥__让阅读成为我们终身不可废离的生活方式。
选项






A
甚至
/
本来
即使
但是
而且
B

就是
固然

唯有
/
C
而且
只是
当然
/
然而
并且
D
并且

/
可是
只有
而且
【答案】B(①处,“对读书都有过思考和总结”与“不乏专门论著”之间可以是递进关系,也可以是并列关系,所以四个选项都可以成立。②处可排除“只是”,因其过于绝对;也可以排除“/”,因为句子不通顺。“就是”和“是”的区别在于“就是”的语气更加强烈,用在此处更为恰当。③④处应为“固然……但”的搭配,表示“承认人可分为两类,但同一类中也有所区别”。⑤处“唯有”和“只有”都能成立,以突出强调后一种境界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⑥处可不填,以体现句式的工整:让……让……)
二、文本阅读
阅读《菩萨蛮(其二)》,完成后面的题。
菩萨蛮(其二)
[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4.这首词共写了江南哪几种景物?表现了江南怎样的景色特点?
【答案】春水、画船、垆边美人。表现了江南优美可人的景色特点。
5.陈廷焯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纡,曲也),似达而郁”,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同意。因为①江南真美,自己又还没有老,根本不必回乡,写得直率、旷达,看似表达出对美丽江南的喜欢,而直率旷达的背后却是作者因故乡战乱频仍,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沉郁和苦痛。②江南好写得旷达欢愉,其实是作者压抑着心中思乡的抑郁。结尾直抒回乡不得的沉郁是借助前面写江南好曲折表达的。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
木兰花
[唐]韦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6.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主人公在暮春时节登上小楼,遥望边关远人,因问讯无人而回绣户,愁看落花,叹息垂泪。刻画了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
7.“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具体分析。
【答案】①由日间的相思到夜里的幽梦,可见相思之深。②因玉关道路未曾走过,所以担心梦中也无从寻觅,可见相思之切。
四、语言表达
8.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计划经济时代,民族动漫仅仅是文化作品,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时代,民族动漫除了要是个好看的作品以外,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让民族动漫重现辉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它具有广泛的可持续传播的可能性。在品牌观念树立以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着眼于未来,以制作精良的国产动漫占领市场,吸引观众,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带动产业链的发展。
【答案】①还必须是个好卖的产品 ②必须有品牌意识 ③就不应只看短期效应
PAGE
-
2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