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课件(21张ppt)+视频+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课件(21张ppt)+视频+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3-28 20:22:34

文档简介

地球的演化过程评测练习
1.裸子植物大发展时代是(  )
A.太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始祖鸟在进化上可能处于哪两种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
A.鸟类和哺乳动物
B.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C.鱼类和两栖类
D.爬行动物和鸟类
3.下列有关地球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古生代时,环太平洋沿海地区形成高大山系
B.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代
C.植物界经历了由海生藻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演化
D.动物界经历了由爬行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动物的演化
读下图,完成第4~5题。
4.图示中的植物是(  )
A.珊瑚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5.关于图示时代地壳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方形成劳亚古陆
B.北方有冈瓦纳古陆
C.泥盆—二叠纪发生海西运动
D.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
6.关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大气成分中不含氧气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C.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低级
D.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是原始海洋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生代(距今约2.521
7亿~0.66亿年)是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中生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由于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1)中生代发生了哪些地壳运动?
(2)简述中生代的生物进化过程。
(3)推断中生代的气候特点。
答案参考:
解析始祖鸟出现在恐龙之后,后来出现了鸟类。
答案D
解析中生代裸子植物繁茂,其成为当时重要的造煤植物。中生代特别是侏罗纪是石炭—二叠纪之后又一个重要的造煤时代。
答案B
解析第4题,图示中的植物是蕨类植物。第5题,蕨类植物繁盛的时代是古生代。古生代时,经过泥盆—二叠纪的海西运动,北方形成劳亚古陆,南方有冈瓦纳古陆。中生代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
答案4.B 5.C
解析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级。
答案6.C
7.
解析中生代环太平洋地带发生燕山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蕨类植物逐渐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起来;爬行动物极度繁盛,恐龙最占优势。当时气候温暖湿润。
答案(1)中生代环太平洋地带发生燕山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
(2)蕨类植物逐渐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起来;爬行动物极度繁盛,恐龙最占优势。
(3)由于恐龙繁盛,植物茂盛,所以当时的气候温暖湿润。(共21张PPT)
地球的演化过程
地层
化石
越古老
越年轻
研学探究
馒头山地质标准剖面研学实景
地层:指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化石:是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
解读地层信息
解读化石信息
蝙蝠虫
地质年代:寒武纪
沉积层厚且范围广—济南、临沂、莱芜
明显的波浪沉积地貌
浅海环境
寒武纪时期的浅海环境
页岩形成于浅水环境
科学家的推测:三叶虫的生存环境
地质年代表
思考:原始大气、原始海洋、原始陆地是如何形成的?
新知探求
二、地球的演化史
1.穿越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和元古代(距今亿25亿~5.41亿年)
A
B
C
你能将A,B,C三个图片排顺序吗?
问题一:最初的生命是何时出现的?
澳大利亚Warrawoona群(35亿年)黑色燧石中的丝状-链状微体化石
自主学习:
太古代
问题二:除了生命演化,此地质年代还有哪些演化表现?
问题三:与太古代相比,元古代地球演化又有哪些发展,你认为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
自主学习
元古代
叠层石(蓝绿藻的遗迹)化石
藻类日益繁盛,大气和水体中的游离氧明显增多
2.再探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亿年)
蝙蝠虫诞生
蝙蝠虫灭绝
寒武纪
问题一:
推测寒武纪之后蝙蝠虫灭绝的原因?
高等动物的出现,捕猎者越来越多,三叶虫进化等
问题二:除了动物发展出现重大飞跃之外,植物发展有没有实现飞跃?
陆生植物出现---蕨类植物
问题三:为什么动植物会登陆?
幻灯片
16
古生代生命的演化
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鱼类时代
两栖动物
寒武纪生命爆发之谜
从寒武纪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这些化石生物经研究确定为现生生物的祖先,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其明显的祖先化石。这一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连达尔文都感到迷惑不解。
古生代中期地表景观
思考:找出生物演化与地表形貌变化的关系。
思考:找出生物演化与矿产形成的关系。
晚古生代---重要的成煤时代
蕨类森林
设计表头:
要求:尝试总结,我们从哪几个角度出发能较全面的概括某一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
演化事项
生物演化
地壳运动
矿产形成
3.走进中生代(距今2.521~0.66亿年)和新生代(距今0.66亿年)
四、能力提升
小组活动:
要求:写一篇文案,内容为描述中生代、新生代的演化。(记叙文、散文或诗歌等,文体不限)
人类的发展:
地球面貌被改变:
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地球的演化过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解读:
要求学生会运用《地质年代表》中的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描述地球(地壳)的演化过程。相关其他资料可以是任何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球地质演化发展的文字和图像。这条标准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会使用这类资料去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描述”是对学生的要求,指学生会用文字或语言说出地球的演化过程,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描述”的机会。“地球演化过程”指“代”的更替过程,包括距今的年份、地球的基本面貌、地壳运动的情况、古生物情况等。因为是“演化”,需要学生在描述中突出各个年代的特征,注重动态发展的内容和年代间的转变,最终获得对地球演化整体上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包含三部分: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地质年代表,地球的演化史。
“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部分介绍了地球初期阶段发展的情况,让学生对地球诞生初期模样有个感性认识即可。“原始地壳”形成之后,地球进入地质时期,地质时期是指地球历史中有地层记录的一段漫长的时期。教材中介绍了地层和化石的作用,以及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本节课标要求学生会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这就需要让学生会利用地质年代表建立地表自然图景和不同地质年代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宏观视角下的时空组合。
“地球的演化史”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教材分“代”叙述了各个地质时期的特征,突出了地壳运动、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等核心问题。每个地质时代都具有各自的特征,一般是以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由低级到高级发展阶段划分的“代”。教材在描述各个时代的主要事件时,着重讲述了构造运动、生物演化、重要岩石和矿产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以这三个地质事物的演化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变化”这一线索,培养学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地球演化的问题。
教材地位: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在地球上创造了文明,人类在利用改造地球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地球原有的结构,《地球的演化过程》安排在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最后一节,目的就是要弄清我们的“前世”与“今生”,“现在”与“未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同时使学生明白认识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为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与现象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乐于接受感兴趣的知识;喜欢思考,乐于探究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他们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和地理素养,但对自然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他们对地球演化过程很多内容缺乏知识储备。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同学的研学和有趣的地质事件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拿出一些地质事件来让他们思考,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课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去野外地质考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直观观察地层和化石,分析地层与化石的形成过程,推测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地质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地理实践力。
2、通过相应的文字和图像资料,使学生理解地球每个演化阶段都有不同的地壳运动特点、生物演化特征和成矿规律,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并且能够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3、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地质资料,推测某些关键地质事件出现的可能原因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4、通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地球演化过程是有据可循的,其演化过程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5、通过让学生编写文案的活动,让学生描述中生代与新生代的演化过程。既能展现学生的能力,又能让情感教育和人地协调观自我生成。
五、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确定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地层与化石的作用,各个地质年代的地质构造、古生物及矿产资源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六、教学方法
野外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分组探究法
七、教学手段
野外实地考察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课时
1课时(45分钟)
九、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研学探究—新知探求—能力提升—情感升华。
第一部分:研学探究。通过馒头山寒武纪标准地质剖面研学,了解地层和化石,以及用地层和化石研究地球历史的方法,并试着尝试推测古环境信息。
第二部分:新知探求。通过穿越太古代、元古代;再探古生代;走进中生代、新生代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几个环环相扣并逐渐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不断思考,地球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规律?这一部分,我以“生物演化”为主线进行展开,让学生找出地壳运动、矿产资源和生物演化之间的关系,强调地球演化的整体性规律,并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每一个地球演化事项自身的发展规律。
第三部分:能力提升。根据课标要求,这部分我设计的是写一篇文案,内容为描述中生代、新生代的演化(文体不限)。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中、新生代地球的演化内容,还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既有情感的提升又有能力的展现。
第四部分:情感升华。从地球说到人类,人类之出现在地球24小时生命中的最后一秒,但就是这最后一秒,人类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也造成了大量的污染,通过身临其境般的观看图片和教师的言语描绘,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的正确人地观念。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既有课外的研学又有课上的分组探究,再有师生共同总结、提升,经过这一充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情景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过程,完成了对“地球的演化过程”这一重要知识的实践—探究—感悟提升,并发展了学生的综合思维、探究精神。推测、探究贯穿在整节课中,让学生在一个一个的地质事件探究中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人地协调观。
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引领
1、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直观观察地层和化石,分析地层与化石的形成过程,推测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地质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地理实践力。
2、通过相应的文字和图像资料,使学生理解地球每个演化阶段都有不同的地壳运动特点、生物演化特征和成矿规律,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并且能够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3、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地质资料,推测某些关键地质事件出现的可能原因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4、通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地球演化过程是有据可循的,其演化过程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5、通过让学生编写文案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中生代与新生代的演化过程,同时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两个年代,既有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又能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阅读体悟,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地球演化过程的学习要求,带着目标学习。
研学导入
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这46亿年发生的事情科学家是怎么知道的?答案是地层与化石。展示研学图片:济南长清区就有一处国家级标准地质剖面,下面让我们跟着研学的同学一起去看看吧。
研学导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探究兴趣。
研学探究
展示地层与化石。掌握地层与化石的概念。
学生熟悉地层和化石概念,准确把握。
务求学生准确把握,为后续学习做好概念铺垫。
展示学生们通过研学了解的研究古地层方法的视频,让同学们了解科学家研究古地理环境的方法。并展示挖到的蝙蝠虫化石(三叶虫的一种,寒武纪的标志化石)。引领学生讨论问题:化石能带给我们什么信息?
学生分组讨论作答,让学生会辨认实物化石,读取化石信息。
这是本节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环节,是本节的高潮,应充分讨论。
引领学生共同探讨,研学的同学们复原蝙蝠虫生活的自然环境,你赞同他们的观点吗?
学生通过查阅课本寻找依据。
通过课堂内外同学的探讨,鼓励课堂内的同学们同样用严密的逻辑去思考,严谨的语言去表达。
地质学家根据地层和古生物化石等资料把地球演化史编成地质年代表。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熟悉地质年代表。
让学生学会读取地质年代表。并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运用地质年代表,简要描述地球演化过程。
新知探求
我们来共同学习“地球的演化史”。一、穿越太古代和元古代:展示视频资料:初生的地球。展示三张地球早期演变的图片资料,
请学生们排序,地球早期的演变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让学生简单了解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承转:原始陆地、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形成了,那生命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早期的地球接下来又有哪些变化呢?问题一:最初的生命是何时出现的?(展示化石证据)
问题二:除了生命演化,太古代地球演化还有哪些表现?问题三:与太古代相比,元古代地球演化又有哪些特征?最突出的特点你认为是什么?
学生经自学后,分析太古代、元古代地球演化的表现。
给学生以化石证据展示,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通过“生命的演化”这一线索,引领学生独立思考,逐步了解地球演化具有三方面的表现。
二、再探古生代:在过去的40亿年中,生命没有太多的进步迹象,但是寒武纪一开始,蝙蝠虫这种教高级别生物就出现了,并且寒武纪结束它就灭绝了,1.请你分析蝙蝠虫灭绝的原因。展示古生代生命的演化:古生代是一个生物大量出现的年代,更是生物发展出现飞跃的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继续探究古生代生命演化过程。
回扣研学内容,再次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展示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相关资料,请同学们推测: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原因。
学生讨论推测。
鼓励同学们“头脑风暴”,大胆推测,不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
2.
除了动物发展出现重大飞跃之外,植物发展有没有实现飞跃?
3.为什么动植物会登陆?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深入思考。
问题环环相扣,将比较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展示古生代泥盆纪地表景观图片,思考:找出生物演化与地表形貌变化的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大胆分析,找出生物进化与地表形貌之间的关系。
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领学生步步深入学习。
展示晚古生代蕨类森林的图片:在晚古生代时期,陆地上的蕨类植物繁茂,形成广阔森林,这是当时主要的造煤植物。晚古生代是地质史上一个重要的成煤时代。思考:找出生物演化与矿产形成的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找出生物演化与矿产形成的关系。
让学生形成地球演化是一个整体性的观念。据此提高思维深度和广度。
设计表头,总结归纳从哪几个方面来认识一个地质时代。时代
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深化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能力提升
三、走进中生代与新生代:要求:写一篇文案,内容为描述中生代、新生代的演化。(文体不限)
每小组或相互讨论或独立完成。
落实课标要求,让学生自己编写文案,不仅落实地球演化知识,更能展现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情感教育和人地观念自我生成。
情感升华
观看“地球生命钟”的行走,再一次感受地球生命的漫长,重温地球演化过程,并导出人类出现的历史。如果地球历史是24小时的话,人类历史仅是1秒钟。展示“人类发展”的相关资料,然而就在这短暂的一秒钟里,我们走过了农耕时代,我们创造了工业文明,如今人类的足迹无处不在,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自然资源被大规模的消耗,气候变化不再是未来的影响而成为现实的威胁,水资源短缺影响着世界上40%的人口,活性氮污染成为全球面临的新的环境挑战,大量污染物已经让今天的地球净土难寻。面对未来,我们该何去何从?
情感升华让学生深悟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情感上引发学生共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