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学常识整理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学常识整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9 15:2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学常识
1社戏——选自小说《呐喊》(民俗)
《故乡》也选自《呐喊》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二心集》、《三闲集》、
2回延安(风土人情)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枣庄人,《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3安塞腰鼓(民俗)
刘成章,陕西延安人,当代诗人、散文家。
4灯笼(传统文化)
吴伯箫,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5大自然的语言(事理说明文)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
7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
8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主要普及地质矿物知识。
9
桃花源记——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主旨: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景色优美,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对社会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心声,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及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含蓄的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0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文学家,与韩愈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为“刘柳”
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是他《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主旨: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游踪为序,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含蓄地表现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摆脱的凄凉落寞的心境。含蓄的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1
核舟记—选自清代人张潮的《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yī](约1596年—约1625年),字子敬,号茅檐,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人,明末散文家。
雕刻的作者:王叔远
核舟微雕:王叔远赠送给魏学洢[yī]
主旨:本文通过对王叔远所刻核舟“大苏泛赤壁”的细致描绘,表现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12
《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或《诗三百》,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关雎》是诗经的首篇,通常认为本诗是我国爱情诗之祖。《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各地的民歌民谣
雅—宫廷乐歌
颂—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表现手法
赋、比、兴
赋—直接铺陈叙述,如“舜发于......市”
比—比喻
兴—烘托、衬托,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事做铺垫。如“山不再高......灵”
主旨:《关睢》:通过写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念、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中的苦与乐,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兼葭》:以深秋的芦苇起兴,通过描述访求“伊,人”而难得的实际情景和想象之景,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不变的追寻以及强烈的思念之情
和所思
不见的惆怅之情。
课外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主旨:这是首送别诗。全诗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不舍之情,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旷达的胸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唐代诗人,擅长写景,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代表作《春晓》、《过故人庄》
主旨:这是一首投赠诗。侍人借观洞庭湖之感,委婉地向张九龄表明了自己的心愿,表达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暗喻自己正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13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新月派代表诗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王选,江苏无锡人,被誉为“当代毕昇”被誉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顾拜旦,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17壶口瀑布
梁衡,当代作家、新闻理论家、学者。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作家。被誉为“西藏的行者和歌者”
19登勃朗峰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阿来,藏族,四川人,当代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21
《庄子》二则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在政治上,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
主旨:本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并借大鹏“去以六月息”,“野马”“尘埃”凭借气息吹拂来表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主旨:
本文通过写庄子惠子在濠梁之上关于“鱼之乐。”的辩论,
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境界。
22
《礼记》二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记”得意思是“记载,记述”。礼记的意思是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记述。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课文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解集》),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虽有嘉肴》主旨:本文先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论证了“学”与“教”
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大道之行也》主旨:本文通过阐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特征,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23马说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马说》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主旨:文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
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针砭、讽刺和控诉。
24唐诗三首
《石壕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杜拾遗”,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并称“大李杜”,诗风“沉郁顿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主旨:诗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含蓄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杜拾遗”,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并称“大李杜”,诗风“沉郁顿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主旨: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过程,表达了自己生活的不幸,(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1.推己及人地想到了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士人,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2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3忧国忧民的感慨。
《卖炭翁》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主旨:
本诗通过对卖炭翁的贫困艰辛和宫使公开掠夺行径的描绘,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及其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