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8 22:5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B】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A】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人名)。【B】文节选自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
④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
(3)【A】文谈到修身养性的方法,认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是修身养德的基础;【B】文孙权劝吕蒙_______________,认为这样会“大有所益”。
(4)【A】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中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5)简要分析【B】文作者写鲁肃与吕蒙“结友”这一情节的用意。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先生自海外还至赣上,寓居水南,日过郡城,携一药囊,遇有疾者必为发药,并疏方示之。
每至寺观,好事者及僧道之流有欲得公墨妙者,必预探公行游之所,多设佳纸,于纸尾书记名氏,堆积案间,拱立以俟。公见即笑视,略无所问,纵笔挥染,随纸付人。至日暮笔倦,或案纸尚多,即笑语之曰:“日暮矣,恐小书不能竟纸,或欲斋名及佛偈者幸见语也。”及归,人人厌满,忻跃而散。
【注】①先生:即苏东坡。②海外:海南岛。③忻(xīn)跃:欢欣鼓舞。
(1)下列词语中画线词的意思与文中“人人厌满”相同的一项是(????????)
A.不厌其烦
B.喜新厌旧
C.兵不厌诈
D.学而不厌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天晚了,恐怕不能写完所有纸张,或者将你们的斋名、佛偈告诉我吧。
B.天晚了,恐怕不能写完所有纸张,有人想要写斋名、佛偈的告诉我吧。
C.天晚了,恐怕字太小写不满纸张了,有人可以告诉我你的斋名或佛偈。
D.天晚了,恐怕字太小写不满纸张了,或者可以直接告诉我斋名及佛偈。
(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诗(节选)
陶渊明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①肆:致力。②菽(shū):豆类。稷(jì):谷类。艺:种植。③暧(àī):遮蔽。④俎(zǔ)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⑤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诣(yì):玩耍。⑥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仿佛若有光?
?
?
?
?
?
?
?
仿佛_______________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_______________
③便要还家?
?
?
?
?
?
?
?
?
?
要_______________
④日入从所憩?
?
?
?
?
?
?
?
?憩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记》中与“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诗文内容,说说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木兰诗(节选)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乙】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解释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
①关山度若飞(????????)
②出郭相扶将(????????)
③黄沙百战穿金甲(????????)
④不破楼兰终不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赏析诗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读了【甲】诗后你觉得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乙】诗表达了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二)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节选自《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书:写信。②让:责备。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孰若孤?
?
?
?
?
?
若:_______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
及: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翻译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4)根据两个语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②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③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中有两个成语流传至今,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__
②但当涉猎_______________
③治经为博士_______________
④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
①吕蒙拒绝学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②鲁肃对吕蒙学业精进表示吃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俗话说:“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选自刘向《说苑·敬慎》,有删改)
【注】①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闻寡人之耳者?
?
?
?
闻:_______________
②期年之后?
?
?
?
?
?
?
?期:_______________
③皆朝于齐?
?
?
?
?
?
?
?于:_______________
④有一老父衣粗衣?
?
?衣:_______________
⑤孙叔敖再拜曰?
?
?
?
再: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敬受命,愿闻余教。
(3)【甲】文中最直接表现君臣同心使国力变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一老父”认为正确处理与民、与君关系的谏言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4)从【甲】【乙】两段文字看,齐威王和孙叔敖都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__
②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_______________
④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蒙乃始就学。
(3)【甲】文虽然简短,但人物极有个性特征,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孙权或者吕蒙人物形象。
(4)【甲】【乙】两文中,孙权和颜真卿都在诚恳的劝他人学习,吕蒙也通过学习改变了“吴下阿蒙”形象。对此,你有哪些感悟?(可以结合劝学的内容、方式来说)。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
?
?

③遂往诣蒙(????????)
④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2)下列选项中画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
?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
肃于是越席就之
C.但当涉猎?
?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人不知而不愠?
?
?结友而别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说一说吕蒙的形象特点?
(5)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文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策勋(?
?
?
?

②著(?
?
?
?

③帖(????????)
④安(?
?
?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3)第二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
(4)诗中是怎样描述木兰回到家中的心情的?试简略分析。
(5)木兰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个形象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优秀品质?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
明日,宿。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才。③洵(xún):确实,实在。④浣:洗(衣服)。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中人语云/如有所语
B.寻向所志/寻病终
C.欣然规往/树数株郁郁然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语段(一)中的“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存在,但却给读者亦真亦幻的感觉。请结合相关语句说说文章是如何体现的。
(4)语段(一)中的桃花源人和语段(二)中的江北农人的生活都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读书有所见作
[清]萧抡谓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注】①理义:指儒家的经义,也可以泛指为书籍和知识。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_______________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_______________
③及鲁肃过寻阳?
?
?及: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
?
?更:_______________
⑤苗以泉水灌?
?
?
?
?以: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3)同样是劝人读书,《孙权劝学》中的孙权采用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说理,而《读书有所见作》则善用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说理。
(4)联系《孙权劝学》和《读书有所见作》来看,读书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
【答案】
(1)诸葛亮,资治通鉴
(2)①明确、坚定,②修养,③推托,④到,等到
(3)静,俭,读书
(4)“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
(5)①侧面烘托吕蒙的进步明显;②表现了鲁肃对人才的欣赏喜爱。
【解答】
(1)根据日常积累可知【A】文是出自《诫子书》,作者是诸葛亮,【B】文节选自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①句意为:内心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②句意为: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
③句意为: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辞:推托。
④句意为:等到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3)【A】文阐述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谈到修身养性的方法,认为“静”和“俭”是修身养德的基础;【B】文根据“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等句子可知,孙权劝吕蒙“读书”,认为这样会“大有所益”。
(4)“驰”意为“疾行,指迅速逝去”,“去”意为“消失”。“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意为“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驰”和“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时光迅速流逝,一去不返。诸葛亮借此告诫儿子要珍惜时光,坚定意志。
(5)根据【B】文可知,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
【答案】
(1)D
(2)A
(3)选文第一段记叙了苏轼随身携带药囊,给生病百姓发药、开方一事,体现出苏东坡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为人特点;第二段详写好事者的一系列行为,从侧面体现出苏东坡书法精妙的才能。
【解答】
(1)文中“人人厌满”的“厌”是满意的意思。
A项,嫌弃,讨厌。
B项,厌弃,讨厌。
C项,排斥。
D项,满意。
故选D。
(2)小书:作者对自己书法的谦称,并非是说字小。或:或者。正确句意:天晚了,恐怕不能写完所有纸张,或者将你们的斋名、佛偈告诉我吧。
故选A。
(3)文章第一段写“携一药囊,遇有疾者必为发药,并疏方示之”,苏轼随身携带药囊,给生病的百姓发药、开方一事,从中可看出苏轼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特点。第二段从“好事者及僧道之流有欲得公墨妙者,必预探公行游之所,多设佳纸,于纸尾书记名氏,堆积案间,拱立以俟”可看出众人对苏轼书法的喜爱,侧面表现出苏东坡书法精妙的才能。
3.
【答案】
(1)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②类,③同“邀”,邀请,④休息
(2)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②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桃花源的环境优美宁静;桃花源的生活安宁和睦;桃花源的民风热情淳朴。
【解答】
(1)①句意:隐隐约约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②句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属:类。
③句意: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
④句意:天黑后相伴回家休息。憩:休息。
(2)①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②乃:竟然,居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3)“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的意思是儿童欢跳纵情歌唱,老者欣然游憩玩耍。《桃花源记》中与其类似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根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桃花源的环境优美宁静;根据“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的生活安宁和睦;根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的民风热情淳朴。
4.
【答案】
(1)①越过,②外城,③磨破,④回还
(2)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3)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进行景描),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
(4)勤劳朴实,刚强坚毅,不贪功名,热爱家乡。【乙】诗抒发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誓杀强敌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戍守边疆的艰苦和思归之情。
【解答】
(1)①句意是: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度:越过。
②句意是:互相搀扶着走出外城(迎接木兰)。郭:外城。
③句意是: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穿:磨破。
④句意是: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还:回还。
(2)这句诗采用了互文的修辞,百、十:表示不确指,多,很多。归:胜利归来。
(3)对名句的理解赏析,主要是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入手。内容上,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写法上可以从借景抒情、运用典故、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意思是:在北方的寒气之中传来阵阵打更声;清冷的月光照在战士们的铠甲。这里用对偶句,并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极为简练地描绘了北方战地的艰苦环境,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栏的勇敢坚强。
(4)结合【甲】诗的故事内容及人物的具体表现来分析木兰的可敬可爱之处,了解木兰形象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从以上分析中提取相关词语作答即可。【乙】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直接抒发的感情,了解将士们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尤其把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进而把握将士们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戍守边疆的艰苦和思归之情。
5.
【答案】
(1)①比得上,②到,等到
(2)C
(3)①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
(4)①当孙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吕蒙进行劝说之后,吕蒙终于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于是“乃始就学”,终于有了很大的长进。
②傅永虽然很有气魄和才干,但有一次朋友给他写信“而不能答”,于是“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所以他才发奋学习。
③两个人起初都是武力超群,但缺乏知识,两个人又都在听从别人的建议后发奋读书,并最终都有很大的收获。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解答】
(1)①句意:谁能比得上我。若:比得上。
②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及:到,等到。
(2)A项,动词,掌管/副词,应当;
B项,介词,用/动词,认为;
C项,都是动词,了解。
故选C。
(3)①岂: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邪:语气词,同“耶”。
②乃:于是,就。才干:文才和武艺。
(4)①根据孙权的话“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和吕蒙“乃始就学”可以知道,孙权以自己为例,将自己的情况与吕蒙进行对比,说服了吕蒙,使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于是刻苦学习。
②根据“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可知,傅永“发愤读书”的原因是他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③从“卿今当涂掌事”“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倒立驰骋”可知,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从“蒙乃始就学”“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可知,两人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刻苦学习。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可知,两人都有了惊人的长进。两人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6.
【答案】
(1)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①当道,当权,②粗略地阅读,③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④指历史
(3)①军中多务,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示例:人只要肯学习,就会大有长进。
【解答】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是“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是“刮目相待”。
(2)①句意: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当涂:当道,当权。
②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地阅读。
③句意: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④句意:了解历史罢了。往事:指历史。
(3)①由“蒙辞以军中多务”可知吕蒙拒绝学习的理由是“军中多务”。
②由“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鲁肃对吕蒙学业精进表示吃惊的句子。
(4)这篇文章虽短,但是告诉我们的道理却很多。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非复吴下阿蒙”的故事,我们获得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大有长进的启示。
7.
【答案】
(1)①使……听到,②一周年,③到,④穿,⑤两次
(2)①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②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愿听您剩下的意见。
(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
(4)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头脑清醒,善于思考)。
【解答】
(1)①句意:能传到我耳朵里的。闻:使……听到。
②句意:满一年以后。期:一周年。
③句意:都到齐国来朝见。于:到。
④句意: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衣:穿。
⑤句意: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再:两次。
(2)①虽:即使。欲:想要。言:进谏。
②敬:诚恳。受命:接受指教。闻:听。
(3)根据【甲】文中的“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可知,齐威王虚心接受谏言,各国使臣都到齐国来朝见,由此直接表现出君臣同心使国力变强。根据“老父”的说法“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可以看出,地位越高就要越发将自己看低,官职越高思想就越要小心谨慎,这是正确处理与民、与君关系的谏言。
(4)由【甲】文“王曰:‘善’。乃下令……”可看出齐威王能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从谏如流,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坚定决心。由【乙】文“敬受命,愿闻余教”“甚善,谨记之”等句子可以看出孙叔敖虚怀若谷、善于纳谏,从善如流。据此概括出二人都具有的品质即可。
8.
【答案】
(1)①当道、当权,②指历史,③才干和谋略,④才
(2)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3)孙权:①善劝,从他首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然后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终于劝得吕蒙“始就学”可以看出;②爱学习,从他常读书可以看出。
吕蒙:①善学,从他通过学习让鲁肃大惊赞赏可以看出;②知错能改,从他听从孙权劝说开始学习可以看出。
(4)①劝说别人要讲求一定的方式。
②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所长进。
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或者事物。
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解答】
(1)①句意:你现在当权管事了。当涂:当道、当权。
②句意:了解一些历史罢了。往事:指历史。
③句意: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才略:才干和谋略。
④句意: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方:才。
(2)①治经:研究儒学经典。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②乃:于是。
(3)结合【甲】文内容来看,孙权善于劝导别人读书,并且自己也经常读书,他以身说法,促使吕蒙获得了极大的进步;而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能够听从孙权的劝说,并且他能令人刮目相待,证明他自身也是善于学习的。由此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4)【甲】文中孙权以自身为例劝导吕蒙要多读书,最终使吕蒙大有长进,【乙】文中颜真卿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由此从劝学的方式来看,劝说别人要讲求一定的方法、技巧,不能生劝、硬劝;从劝学的内容来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或事物,就像【甲】文中的吕蒙一样,哪怕自己先前做的不好,只要知错就改,及时改正,并且付诸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9.
【答案】
(1)①语气词,后写作“耶”,②推托,③于是,就,④才干和谋略
(2)C
(3)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4)虚心好学,听取意见,有勇有谋。
(5)①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②不能因为事务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③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④一个人只要广泛的涉猎,就会有所成就。
【解答】
(1)①句意: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②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
③句意:(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遂:于是,就。
④句意: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才略:才干和谋略。
(2)A项,介词,用/连词,表示目的,来。
B项,结构助词,无实义/代词,指吕蒙。
C项,副词,只,只是。
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故选C。
(3)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②即:就。更:另,另外。刮:擦拭。
(4)从【甲】文“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等语句能看出吕蒙善于听取意见,虚心好学的特点。从【乙】文“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能看出吕蒙有勇有谋的特点。
(5)结合【甲】【乙】两文中吕蒙的经历,可以从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待人,要多读书,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来作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0.
【答案】
(1)①记功,②穿,③同“贴”,④怎么,怎能
(2)①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
②打开我东阁的门,坐在我西阁的床上,脱下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衣裳。
(3)木兰与亲人团聚时激动与兴奋的情景。
(4)诗中通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等一系列句子表现了木兰欢乐高兴的心情。
(5)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等优秀品质。
【解答】
(1)①句意: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
②句意:穿上我以前的衣裳。著:穿。
③句意: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帖:同“贴”。
④句意: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安:怎么,怎能。
(2)①策勋:记功。转: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强:有余。
②著:穿。
(3)选文的第二段写了“爷娘”“阿姊”“小弟”听说木兰回家后的兴奋与行动,同时还写了木兰回家后的一些回归女儿身的行动。所以,第二段写了木兰与亲人团聚时激动与兴奋的情景。
(4)诗中描写了木兰回家后的一系列动作,“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从中可以体会到木兰在阔别家乡很久之后,回到家乡的高兴之情,同时,木兰脱掉战袍,不用在隐瞒身份,恢复了自己本来的女人的样子,“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等内容就表现了木兰对恢复女儿身的高兴的心情。
(5)通过诗中木兰织布的情节可看出木兰的勤劳,从她代父从军可看出善良、孝顺,从她隐瞒自己的身份可看出她的机智,从她在战场的表现可看出她的勇敢,而从她不恋权位回归故乡可看出她的淳朴。
11.
【答案】
(1)C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3)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4)从文章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可以看出(一)(二)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共同之处。
【解答】
(1)A项,告诉/说话;
B项,寻找/随机,不久;
C项,两个“然”的意思都是“.……的样子”;
D项,类/类似。
故选C。
(2)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贯通。相:互相。
(3)本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可以知道故事发生的时代、渔人的籍贯,这让读者觉得确有其事,之后作者以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了桃花源内美好自由的生活图景,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进行了描绘,最后渔人复寻桃花源“遂迷,不复得路”以及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等又让读者认识到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地方,整体给人以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
(4)解答本题可根据“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进行总结概括,从这部分内容可以看出一、二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共同之处。
12.
【答案】
(1)①当道,当权,②推托,③到,等到,④另,另外,⑤用
(2)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一个月不读书,连耳朵眼睛也失去了原来的清爽。
(3)现身说法,比喻(或对比)
(4)增长才干;滋养心灵;让人胸有佳想;让人耳目清爽。
【解答】
(1)①句意: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当涂:当道,当权。
②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
③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及:到,等到。
④句意: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更:另,另外。
⑤句意:用泉水灌溉禾苗。以:用。
(2)①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②精爽:清爽。
(3)根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知,孙权现身说法,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读书有所见作》中“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意思是“人的心灵如同幼苗一样,需要得到滋养才能成长;幼苗用泉水灌溉,心灵用道理滋养”,将人的心灵比作禾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全诗通过对比读书的益处和不读出的坏处,说明了读书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4)《孙权劝学》中鲁肃大惊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对吕蒙的进步刮目相待,由此可知,读书可以增长才干。《读书有所见作》中根据“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可知,读书可以滋养心灵;根据“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可知,读书可以让人胸有佳想、耳目清爽。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