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幅对联中的“翁”是谁?
“亭”是哪座亭?课件制作/乐平市浯口中学/彭伟明醉翁亭记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欧阳修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编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并与宋祁等修《唐书》(《新唐书》)。 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这位散文宗师还是一位金石收藏学的先驱开拓者,编辑和整理金石遗文上千卷,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资料链接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写作背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初读课文,疏通词句⒈音形
壑( )蔚( )潺( )酿( )辄( )霏( )
瞑( )晦( )伛偻( )( )冽( )肴( )
蔌( )酣( )弈( )觥( )颓( )阴翳( )
⒉句式
⑴句末带“也”的句子。
⑵以“而”连接的句子。 ①用于陈述(如叙事、描写)
②用于肯定(如介绍人名)
③用于感叹(如抒发感情)①用于并列②用于转折③用于承接④用于修饰⑤用于调整音节再读课文,直至流畅⒈根据课文注释及相关资料,选取你欣赏的段落翻译。
⒉课堂尝试背诵。三读课文,赏析课文 (一)“醉”于山水
⒈朗读第一段①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⒉齐读第二自然段①这一段又写了哪些景物?②写景的顺序与前面相同吗?③当时身临其境的作者的心情如何?
山-林-水-泉-亭朝-暮,春-夏-秋-冬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乐亦无穷(二)“醉于人事”
⒊默读第三段,说说写了那些场景与活动?试用文中的语句概括。
⒋众人都表现的非常快乐,他们的父母官“太守”有何表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临溪而渔……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太守醉交流探讨、把握主旨⒈同学们,作者醉于山水之景,醉于人事活动,实际是借“醉”来写“乐”,那么作者真正“乐”的是什么?醉能同其乐 ⒉本文和《岳阳楼记》同写于庆历 六年,欧阳修因替范仲淹讲话,亦遭贬谪,现在我给出上联,请同学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填写下联:
上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下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本文脉络图解醉 翁 亭 记山水之乐滁人游乐宴酣之乐众宾欢乐太守醉乐与民同乐听录音,课堂总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课外延伸阅读 欧阳修对于《醉翁亭记》很满意,亲自写在石上,请人来刻。刻好以后,把碑竖在醉翁亭外面,因为欧刻碑文“笔画偏浅”,滁人“恐不能传远”,欲“改刻大字” ,知州王诏请远在颍州的苏东坡用行、草、楷三种字体,写成大字,可谓时尚,从此这篇千古美文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到醉翁亭。
文章有的语言吸引人,有的凭思想感情打动人,还有的凭借气氛来感染人,带着感情自由朗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什么地方触动了你? 作业阅读课文最后两段,完成问题。
1.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驱之别院 C.其邻人之父亦云 D.邑人奇之
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作于2010年5月·谢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