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三单元
9.3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教学设计
课型: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加强诵读,通过对作品的把握,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
2、借助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感受李清照哀婉凄凉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味它的语言风格。
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愁”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便是大家熟知的李清照,我们知道,李清照的后半生经历着无数磨难,国破家亡夫丧,对她而言,“物是人非”,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她满腹辛酸愁苦,她将所有的忧愁化作诗篇,飘进我们的思绪里,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李清照,走进《声声慢》,品味她的多愁善感。
2、写作背景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3、作者介绍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
4、题目解说
“声声慢”是词牌名。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所称道。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之风,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作。
5、层次结构
上片分为两个层次。从“寻寻觅觅”至“晚来风急”为第一个层次,写寒风袭人之时,自己却孤寂无依。从“雁过也”至“却是旧时相识”为第二个层次,点出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
下片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从“满地黄花”到“如今有谁堪摘”为第一个层次,紧承上片的悼亡,哀叹如今无人与我共摘。从“守着窗儿”至“怎一个愁字了得”为第二个层次,着重刻画自己愁苦悲痛的心境。
6、全文分析
1.仔细阅读本首词,说一说李清照的情绪如果用原文中的一个词表达是什么?这种情绪包含哪些方面?
明确:
“愁”字。
此处直接表达作者的愁绪包含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2.词中的主要意象都有哪些?
明确:
诗歌主要意象有: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3.开头七组叠字可否换成”寻觅、冷清、凄惨”为什么?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明确:
不可以,使用叠字能渲染出凄凉、萧条的意境。
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孤苦无依、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毫无生气、肃杀凄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凄然寡欢、惨然不乐
叠字修辞结构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具有音乐美、增强感情。
4.“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何是“淡酒?难道是李清照不胜酒力?
明确:
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这里淡酒是“愁情”的象征,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5.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雁”、“黄花”、“梧桐雨”等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明确:
(1)古代雁为信使,具有“鸿雁传书”之职,所以看到会想到远方亲人,而此时此人孤苦伶仃,只身南迁,膝下荒凉,身负亡夫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万千愁绪再也无人可诉,其情可悲!
(2)若黄花盛开——乐景哀情——反衬凄苦忧愁
若花残叶败——以花喻人——正衬凄苦忧愁
结论:黄花即菊花,比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3)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用极为简练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窗前的梧桐树飘下几片枯叶,夜幕深深,小雨淅淅沥沥,一声一声,“滴滴答答”彷佛苍天也在忧愁哭泣。伤心凄苦如诗人,见此梧桐,闻此细雨,更添愁情。
6.既是“旧时相识”,“雁过也”为何还要“伤心”呢?这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北雁南飞,点明时间“秋”,雁声凄切。——所见所闻皆是悲凉之感。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是旧时相识,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亡夫之痛
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
7.“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从结构和情感上看,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
这句以口语化的朴素清新的语言,直抒胸臆,与前文照应。
诗人写愁多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繁复杂,仅用一个“愁”字难以言说,表面“欲说还休”,实际万般愁苦上倾泻无遗。
7、写作特点
首先,叠字的运用。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其次是借景声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共33张PPT)
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三单元
演讲人
2021-03-27
01.
02.
03.
04.
目录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教学设计
01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02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加强诵读,通过对作品的把握,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
借助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感受李清照哀婉凄凉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0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01
02
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味它的语言风格。
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愁”情。
教学过程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01
题目解说
04
写作背景
02
层次结构
05
作者介绍
03
全文分析
06
教学过程
写作特点
导入新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便是大家熟知的李清照,我们知道,李清照的后半生经历着无数磨难,国破家亡夫丧,对她而言,“物是人非”,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她满腹辛酸愁苦,她将所有的忧愁化作诗篇,飘进我们的思绪里,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李清照,走进《声声慢》,品味她的多愁善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便是大家熟知的李清照,我们知道,李清照的后半生经历着无数磨难,国破家亡夫丧,对她而言,“物是人非”,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她满腹辛酸愁苦,她将所有的忧愁化作诗篇,飘进我们的思绪里,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李清照,走进《声声慢》,品味她的多愁善感。
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写作背景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介绍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
题目解说
“声声慢”是词牌名。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所称道。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之风,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作。
教学过程
题目解说
“声声慢”是词牌名。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所称道。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之风,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作。
教学过程
层次结构
上片分为两个层次。从“寻寻觅觅”至“晚来风急”为第一个层次,写寒风袭人之时,自己却孤寂无依。从“雁过也”至“却是旧时相识”为第二个层次,点出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
01
下片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从“满地黄花”到“如今有谁堪摘”为第一个层次,紧承上片的悼亡,哀叹如今无人与我共摘。从“守着窗儿”至“怎一个愁字了得”为第二个层次,着重刻画自己愁苦悲痛的心境。
02
层次结构
上片分为两个层次。从“寻寻觅觅”至“晚来风急”为第一个层次,写寒风袭人之时,自己却孤寂无依。从“雁过也”至“却是旧时相识”为第二个层次,点出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
下片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从“满地黄花”到“如今有谁堪摘”为第一个层次,紧承上片的悼亡,哀叹如今无人与我共摘。从“守着窗儿”至“怎一个愁字了得”为第二个层次,着重刻画自己愁苦悲痛的心境。
全文分析
仔细阅读本首词,说一说李清照的情绪如果用原文中的一个词表达是什么?这种情绪包含哪些方面?
词中的主要意象都有哪些?
开头七组叠字可否换成”寻觅、冷清、凄惨”为什么?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何是“淡酒?难道是李清照不胜酒力?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雁”、“黄花”、“梧桐雨”等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古代雁为信使,具有“鸿雁传书”之职,所以看到会想到远方亲人,而此时此人孤苦伶仃,只身南迁,膝下荒凉,身负亡夫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万千愁绪再也无人可诉,其情可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全文分析
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用极为简练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窗前的梧桐树飘下几片枯叶,夜幕深深,小雨淅淅沥沥,一声一声,“滴滴答答”彷佛苍天也在忧愁哭泣。伤心凄苦如诗人,见此梧桐,闻此细雨,更添愁情。
若黄花盛开——乐景哀情——反衬凄苦忧愁
01
02
01
全文分析
仔细阅读本首词,说一说李清照的情绪如果用原文中的一个词表达是什么?这种情绪包含哪些方面?
明确:
“愁”字。
此处直接表达作者的愁绪包含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全文分析
词中的主要意象都有哪些?
01
明确:
02
诗歌主要意象有: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全文分析
开头七组叠字可否换成”寻觅、冷清、凄惨”为什么?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01
明确:
03
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孤苦无依、若有所失
05
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凄然寡欢、惨然不乐
02
不可以,使用叠字能渲染出凄凉、萧条的意境。
04
冷冷清清——环境——毫无生气、肃杀凄清
06
叠字修辞结构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具有音乐美、增强感情。
全文分析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何是“淡酒?难道是李清照不胜酒力?
明确:
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这里淡酒是“愁情”的象征,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全文分析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雁”、“黄花”、“梧桐雨”等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明确:
全文分析
古代雁为信使,具有“鸿雁传书”之职,所以看到会想到远方亲人,而此时此人孤苦伶仃,只身南迁,膝下荒凉,身负亡夫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万千愁绪再也无人可诉,其情可悲!
全文分析
若黄花盛开——乐景哀情——反衬凄苦忧愁
02
01
结论:黄花即菊花,比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若花残叶败——以花喻人——正衬凄苦忧愁
写作特点
首先,叠字的运用。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其次是借景声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教学过程
写作特点
首先,叠字的运用。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其次是借景声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