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14.1故都的秋/郁达夫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给人以艳丽;夏天是热情的,给人以昂扬;冬天是寒冷的,给人以萧索。那么,秋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们归纳一些有关秋的诗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这些诗词的作者借秋景尽情抒发了他们的情感,有的惆怅落寞,有的乐观旷达。比如,《天净沙·秋思》抒发的是天涯游子惆怅落寞的思归情感,秋味是悲凉的;《赤壁赋》表现的是被贬文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秋味是淡雅的;这些写秋的诗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都是情景交融、情景浑然一体的佳作。面对秋景,郁达夫先生又是如何描摹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先生的《都的秋》,体味文中的情味。
2、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因而写下此文。
3、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被追为烈士。主要作品有《沉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4、题目解说
题目明确深沉,“故都”指北平。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寄寓了一种文化色彩,“故都的秋”也就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5、层次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
总起,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第3~12段)
主体部分,按照“清”“静”“悲凉”三个层次,描绘故都秋天的景色。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第13~14段)
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6、全文分析
1.要品“秋味”为何“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明确: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文人被压抑被摧残失意潦倒的太多太多。所以,中国的文人到了人生的秋天,联想到自己事业不成功名无望,就不免发出种种的哀叹。《秋声赋》《赤壁赋》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里的秋已经不限于自然的秋天,而是指人生的秋天。“这秋的深味”,是中国文人几千年品尝出来的。“北方”是指“故都”,历代王朝京城所在之地,多少文人在这里铩羽折戟,败家丧身,所以说,只有置身故都,才能深刻体会到“秋的深味”。
2.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明确:
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3.重点研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明确: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4.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明确:
“秋槐落蕊”图:
“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秋蝉嘶鸣”图:
“静”——处处蝉鸣声;
“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闲话秋凉”图:
“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
“静”——息列索落的雨声;
“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秋果胜景”图:
“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
“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5.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明确:
①从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全新的感受。
②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行文思路的开阔,显示文采的灵秀,章法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
③从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是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对此,中国人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6.《故都的秋》彰显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明确: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能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
7、写作特点
1.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用词上,名词,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与“蓝朵”“飞声”等微观的秋色、秋声,搭配得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再如动词与形容词,那北国的秋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南国的秋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使读者感到平易亲切、酣畅明快。
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多用短句,长短相间;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整散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如文章的后半部分从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出发,引导读者领略“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的深意。接着笔锋一转,对南国之秋进行速写,以映衬北国之秋的特色。这段“速写”中运用了多种句式,但仍以短句、整句为主,雅俗熔于一炉,特别能代表作者的语言风格。
2.巧用排比句,增强感染力。
文中运用了许多并列的句子或短语,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同时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如“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其中,“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运用排比,既有流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且“来得悲凉”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共32张PPT)
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演讲人
2021-03-28
01.
02.
03.
04.
目录
故都的秋/郁达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故都的秋/郁达夫
教学设计
01
故都的秋/郁达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02
KINGSOFT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01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02
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03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04
教学重难点
0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教学过程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01
题目解说
04
写作背景
02
层次结构
05
作者介绍
03
(第1~2段)
06
教学过程
(第3~12段)
01
(第13~14段)
02
全文分析
03
要品“秋味”为何“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04
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05
重点研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06
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从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全新的感受。
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行文思路的开阔,显示文采的灵秀,章法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
从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是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对此,中国人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故都的秋》彰显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写作特点
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巧用排比句,增强感染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01
02
03
04
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给人以艳丽;夏天是热情的,给人以昂扬;冬天是寒冷的,给人以萧索。那么,秋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们归纳一些有关秋的诗词?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05
——苏轼《赤壁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06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刘禹锡《秋词》
这些诗词的作者借秋景尽情抒发了他们的情感,有的惆怅落寞,有的乐观旷达。比如,《天净沙
秋思》抒发的是天涯游子惆怅落寞的思归情感,秋味是悲凉的;《赤/壁赋》表现的是被贬文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秋味是淡雅的;这些写秋的诗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都是情景交融、情景浑然一体的佳作。面对秋景,郁达夫先生又是如何描摹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先生的《都的秋》,体味文中的情味。
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因而写下此文。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被追为烈士。主要作品有《沉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教学过程
题目解说
题目明确深沉,“故都”指北平。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寄寓了一种文化色彩,“故都的秋”也就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教学过程
层次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第1~2段)
教学过程
总起,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3~12段)
主体部分,按照“清”“静”“悲凉”三个层次,描绘故都秋天的景色。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教学过程
(第13~14段)
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明确: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文人被压抑被摧残失意潦倒的太多太多。所以,中国的文人到了人生的秋天,联想到自己事业不成功名无望,就不免发出种种的哀叹。《秋声赋》《赤壁赋》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里的秋已经不限于自然的秋天,而是指人生的秋天。“这秋的深味”,是中国文人几千年品尝出来的。“北方”是指“故都”,历代王朝京城所在之地,多少文人在这里铩羽折戟,败家丧身,所以说,只有置身故都,才能深刻体会到“秋的深味”。
教学过程
要品“秋味”为何“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教学过程
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明确:
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教学过程
重点研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明确: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教学过程
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
明确: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秋槐落蕊”图: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秋蝉嘶鸣”图:
教学过程
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静”——处处蝉鸣声;
01
“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02
“闲话秋凉”图:
03
“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
04
“静”——息列索落的雨声;
05
“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06
教学过程
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秋果胜景”图:
01
“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
02
“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03
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明确:
用词上,名词,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与“蓝朵”“飞声”等微观的秋色、秋声,搭配得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再如动词与形容词,那北国的秋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南国的秋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使读者感到平易亲切、酣畅明快。
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多用短句,长短相间;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整散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如文章的后半部分从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出发,引导读者领略“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的深意。接着笔锋一转,对南国之秋进行速写,以映衬北国之秋的特色。这段“速写”中运用了多种句式,但仍以短句、整句为主,雅俗熔于一炉,特别能代表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教学过程
巧用排比句,增强感染力。
文中运用了许多并列的句子或短语,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同时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如“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其中,“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运用排比,既有流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且“来得悲凉”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