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15.1《我与地坛(节选)》 教案+课件2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15.1《我与地坛(节选)》 教案+课件2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8 22:35:49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演讲人
2021-03-28
01.
02.
03.
04.
目录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教学设计
01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02
教学目标
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难点
03
教学重点
教学重难点
体悟作者以对母亲的感情并感爱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教学过程
04
导入新课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和不公平命运残酷地捉弄时,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不过,也有些人仍旧能够战胜困难,向不公平命运抗争,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海迪、海伦
凯勒、贝多芬等等。今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向命运抗争的人物:史铁生。那么,史铁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灾难?他怎么面对这个灾难的?他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和启示?
教学过程
写作背景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近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北京的地坛公园。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这些都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了《我与地坛》。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教学过程
题目解说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文章比较长。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01
(1-7):
由“我”与地坛的缘分引出地坛给予“我”的人生感悟。
02
(8-17):写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突出了母亲的爱时刻都陪伴着“我”。
03
全文分析
“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全文分析
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全文分析
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全文分析
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
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全文分析
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全文分析
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全文分析
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
: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
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全文分析
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
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全文分析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全文分析
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
“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
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全文分析
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全文分析
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融议论、记叙、描写为一体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感人,通篇都洋溢着对母亲的深切的爱。在抒情中夹杂一些议论,突出了主题,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记叙的一些细节深化了主题,如“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等等。在内容上,本文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内涵深厚。
2.本文还较多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地坛的荒芜却充满生机,与“我”的残废自伤对比;“我”不顾母亲的感受常来地坛,与母亲承受痛苦而总是顺着“我”对比;“我”重来地坛,想看到母亲的身影而母亲却不在,与过去母亲常来地坛看“我”而“我”却不理睬她对比等等。通过这些对比,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自省和哲理性的思考,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深深的关爱之情和“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感谢聆听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15.1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悟作者以对母亲的感情并感爱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和不公平命运残酷地捉弄时,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不过,也有些人仍旧能够战胜困难,向不公平命运抗争,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海迪、海伦·凯勒、贝多芬等等。今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向命运抗争的人物:史铁生。那么,史铁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灾难?他怎么面对这个灾难的?他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和启示?
2、写作背景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近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北京的地坛公园。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这些都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了《我与地坛》。
3、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4、题目解说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文章比较长。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1-7):?由“我”与地坛的缘分引出地坛给予“我”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8-17):写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突出了母亲的爱时刻都陪伴着“我”。
6、全文分析
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3、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①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
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②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③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4、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
: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
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5、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
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6、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7、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
“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
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8、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7、写作特点
1.本文是一篇融议论、记叙、描写为一体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感人,通篇都洋溢着对母亲的深切的爱。在抒情中夹杂一些议论,突出了主题,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记叙的一些细节深化了主题,如“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等等。在内容上,本文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内涵深厚。
2.本文还较多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地坛的荒芜却充满生机,与“我”的残废自伤对比;“我”不顾母亲的感受常来地坛,与母亲承受痛苦而总是顺着“我”对比;“我”重来地坛,想看到母亲的身影而母亲却不在,与过去母亲常来地坛看“我”而“我”却不理睬她对比等等。通过这些对比,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自省和哲理性的思考,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深深的关爱之情和“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