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共32张PPT)+教案+练习 打包4套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共32张PPT)+教案+练习 打包4套 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3-29 21:58:42

文档简介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检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声
B.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D.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答案】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故A正确.
2.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被悬吊起来的小球,会发现小球多次被弹开.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A.小球仍能被弹开,也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B.小球不能被弹开,也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C.小球不能被弹开,但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D.小球仍能被弹开,但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答案】D
【解析】在月球上,敲击音叉时仍会振动,这种振动会使小球弹开;但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听不到声音.
故选D.
3.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A.
B.C.D.
【答案】C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敲击水瓶,水瓶会振动,所以会发出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响铃的闹钟在振动,能够产生声音,但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我们听不到真空罩内的声音,故B不符合题意;收音机没有打开,没有电流喇叭不振动,就没有声音,故C符合题意;吹着哨子是哨子内的空气振动,能够产生声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用嘴吹笔帽能够发出鸣叫声,这个声音的声源是(

A.嘴
B.笔帽
C.空气
D.手
【答案】C
【解析】用嘴吹笔帽能够使笔帽中的空气振动发出鸣叫声,所以这个声音的声源是空气。故选C。
5.如图所示的四个事例中能说明固体可以传声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A、能听出声音是鼓声,靠的是音色,故A不符合题意;
B、机械手表放枕头下面也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B符合题意;
C、声呐探测鱼群,利用了声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故C不符合题意;
D、能听到回声,说明声音可以反射以及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人在池塘边的脚步声会吓跑附近水域的鱼,声音传播的主要途径是(

A.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岸——空气——鱼
D.岸——水——鱼
【答案】D
【解析】人在池塘边的脚步声,可以通过空气和岸进行传播,但固体传播速度较快,因此正确的应该是岸——水——鱼为主要途径.正确选D.
7.我们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大雪过后,大地披上厚厚的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里的微孔能吸收声音.根据这一描述,你认为会堂、剧院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的形状,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这主要是为了(

A.减小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装饰的美观些
【答案】A
【解析】由于会堂、剧院的面积比较大,声音从舞台传出后遇到墙壁再反射回来的时候,用的时间较长,回声和原声间隔的时间较多的话,人耳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这样观众就可以听到两个声音,影响听众的收听效果.会堂、剧院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的形状,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要是因为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从而减弱声波的反射,增强听众的收听效果.故选A.
8.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A.大于17m
B.大于34m
C.小于17m
D.小于34m
【答案】A
【解析】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单程时间是大于0.05秒,距离为
s=vt=340m/s×0.05s=17m
因时间必须大于0.1s,故距离必须大于17m。
故选A。
9.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_____(大/小);空气中的声速约为_____m/s.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答案】

340
小于
小于
【解析】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声音;通常情况下,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10.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则闹钟的声音将逐渐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则闹钟的声音将逐渐

(3)此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4)此实验中采用到了
方法.
【答案】(1)变小;
(2)增大;
(3)介质;真空;
(3)理想实验.
【解析】(1)当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声音传播所靠的介质逐渐减少,所以声音逐渐变小;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则闹钟的声音逐渐增大;
(3)此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进一步验证了声音不能再真空中传播.
(4)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把可靠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可以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

能力提升
1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
D.声音是一种波
【答案】C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最慢,声音可以传播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即具有能量.所以A、B、D都正确.
故C
12.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
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D.
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答案】A
【解析】钟罩实验中,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罩内空气变少时,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罩内空气变多时,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说明声音的传播效果与罩内的空气多少有关,进一步推理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没有时,将听不到声音,可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答案选A。
13.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B.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C.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D.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答案】D
【解析】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听不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大。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故只有D正确。
故选D。
14.下面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哪哪”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答案】C
【解析】A、流水的“哗哗”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B、小鸟的“唧唧”声也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C、因为声音可以通过水进行传播,所以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符合题意;
D、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弹奏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出美妙的乐音,用手掌按住琴弦就听不到琴音了,这是因为(

A.琴弦发出的声音全被手吸收了
B.琴弦发出的声音被手掌挡住无法听到
C.琴弦被按住之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弹奏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出美妙的乐音,用手掌按住琴弦就听不到琴音了,这是因为琴弦被按住之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故选C.
16.在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B
【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
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当把悬挂的乒乓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乒乓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乒乓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
故选B.
17.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A.振动
B.静止不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一直向左运动
【答案】A
【解析】当喇叭振动会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泡处,由于声音有能量可以使肥皂泡产生振动,因此又会发出声音;
A符合题意.
18.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一个大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响声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
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
D.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响声
【答案】D
【解析】A.
球皮被吹大时,由于球皮发生形变而引起球皮振动产生声音,但这种声音很小;B.
吹气时,当气被吹进去以后,就会和球内的气发生碰撞振动产生声音,但这种声音也是很小;C.
破裂时,球皮的形状会立即发生变化,恢复到原状引起振动产生声音,但不是“嘭”的一个大响声;D.
球破裂时,球内的气体冲出来,与外界空气激烈碰撞,空气振动产生声音,发出巨大的响声.
故选D.
二、填空题
19.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听到的二胡声是
产生的,清脆竹笛声是靠______发声的,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答案】振动
琴弦的振动
空气柱振动
空气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听到的二胡声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清脆竹笛声是靠笛子里面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20.在地球上做这样的实验:一人在一根较长的空心钢管的一端微击一下,另一人在钢管的另一端将耳朵贴近管口会听到两次声音.两次响声的时间间隔一定大于______s;后一次听到的响声是经______传来的.
【答案】0.1
空气
【解析】[1]因为只有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0.1s,人耳才能够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所以,两次响声的时间间隔一定大于0.1s.
[2]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在敲击钢管时,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钢管传播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经空气传来的.
21.2015年1月,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一个陨石凹坑,形状如圆形平底锅,如图所示.小明在圆心A点大喊一声,经过6s听到回声.设空气中声速为340m/s,圆形凹坑的直径为______m.
【答案】2040
【解析】圆形凹坑的半径为s=vt=340m/s×3s=1020m;圆形凹坑的直径为2040m.
22.同学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下面两种看法,请根据你的知识,对每种看法做出评论。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运动产生的”,评论:______。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速度是”,评论:_________。15℃时声音在______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的。
【答案】错误
振动
振动
振动
错误
空气中
不相同
【解析】(1)[1][2][3][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是物体运动产生的。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就停止了。
(2)[5][6][7]声音在15℃时,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才是340m/s,温度相同时,在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三、实验题
23.小黄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如图甲所示,当小黄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_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下列与此研究方法相同的实验是:_________.
A.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
B.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要保持拨动钢尺的力大小相同
C.在空气中喷洒水雾可以显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_________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答案】乒乓球多次弹开
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转换法
C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解析】(1)[1][2]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小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3][4]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5]
A.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运用了模型法,不符合题意
B.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要保持拨动钢尺的力大小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不符合题意;
C.在空气中喷洒水雾可以显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运用了转换法,符合题意.
(3)[6]如图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7]如果将甲的实验拿到月球表面去做,由于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将会观察到的现象是:只看到乒乓球被弹开,但听不到音叉发声;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乒乓球不能被弹起,原因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4.国庆节的晚上,小伟在家里的阳台上看到一簇绚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3S后他听到爆炸声.
(1)这爆炸声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2)计算烟花绽放处与小伟相距多远的距离?
【答案】(1)通过气体传播的.
(2)1020m
【解析】(1)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爆炸声是通过气体传播的.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340m/s,传播到小伟耳朵用的时间是:t=3s
根据公式:S=vt=340m/s×3s=1020m.
25.在海洋上航行的船,可以利用船上汽笛声的回声来测定冰山与船之间的距离。如果船以60
m/s的速度正对着冰山直线行驶时,测出在鸣笛后6s听到回声,求这时船与冰山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声音传播速度为340
m/s)
【答案】840m
【解析】设鸣笛时船与冰山间的距离为s,接到回声时船与冰山之间的距离为s
′.
则:

即:
解得:
.
接到回声时船与冰山的距离为:

故答案为:840m。
9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种类有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2.初步体会猜想和假使在探究中的作用,培养在实验中收集证据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在学习物理中的作用。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探究产生声音的条件;
2.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3.声速大小与介质种类和温度的关系;
4.生活中的回声现象及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考点梳理: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条件;3.声速;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5.声速的大小与介质温度的关系;6.回声现象。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观察视频和图片,感受喉咙的振动: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
1.在敲响鼓面时,听到声音时看到了什么?
2.拨动琴弦时,听到声音时看到了什么?
3.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你在发声时声带处感受到了什么?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目的: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换法)
教师讲解:实验中,音叉的振动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看见乒乓球在多次被弹开,来反映音叉在振动,这就是转换法。
转换法:物理学中,将不能直接观察研究的对象,转换为可以直接观察研究的对象,叫做转换法。例如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拓展举例:在敲击桌面时,桌面在振动,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以在桌面上放一些米粒,碎纸片等。
乘势提问:如果此时音叉的振动停止了,那么还会发出声音来吗?原来产生的声音还会继续传播吗?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了,则发声也就停止了,但声音的传播不会停止。
设计目的:讲授转换法和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引导解决:
1.指导学生看PPT,是什么物体或物体的哪个部分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教师归纳: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说明:没有发声的物体不叫声源。例如关闭的收音机不是声源。
常见的声源描述
管乐器的声源:空气柱。例如笛子、箫、小号发声、向温水瓶中加水发声;吹笔筒、吹瓶子发声。
弦乐器的声源:弦(琴弦)。例如吉他、二胡、古筝等。
打击乐器的声源:面。打鼓。
设计目的:讲授声源,尤其是固体、液体、气体的声源类型。
例题赏析:
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的原因。
2.如图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
A.手挡住了声音,锣声无法传播
B.锣面停止振动
C.声音被手传走,空气中无声波
D.锣面振动变小
3.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
B.发声停止了,但是声音可以继续传播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D.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4.小丽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2)在实验中放一个乒乓球靠近音叉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教师总结:
学生朗读: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发声体振动停止,则发声也停止,但声音的传播不停止;
2.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没有发声的物体不叫声源,例如关闭的收音机;
3.常见声源:笛子等管乐器发声、向温水瓶中加水、吹笔筒发声等都是空气柱在振动;
4.转换法:物理学中,我们将不能直接观察研究的对象,转换为可以直接观察研究的对象,叫做转换法。例如用乒乓球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设计思路:学生朗读2遍,然后记录笔记,然后再记忆30s。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方案:
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描述:随着抽气机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走,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弱,当空气几乎被抽尽时,已经听不到声音;再次将空气充入玻璃罩中时,闹钟声音又开始逐渐变大。
教师讲解: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等物质。
实验讲解思路:当将玻璃罩放到正在发声的响铃上方时,我们可以听到声音,当用抽气机逐渐抽走玻璃罩中的气体时,会发现声音越来越小,当再次把空气抽走时,我们就不能再听到声音,我们听不到声音我们可以看出是因为缺少空气所致的,当把空气再次放入玻璃罩中,又能听到声音,再次证明了听不到声音是因为玻璃罩中缺少空气所致。因此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等物质,真空不能传声。
乘势提问:除了空气能够传播声音,还有其他类型的物质能够传播声音吗?
学生讨论:敲墙、卧轨听声、土电话、隔墙有耳,《地道战》中贴耳听声,贝多芬故事,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鱼因为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被吓跑,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教师总结:我们把固体、液体、气体统称为介质。因此,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强化理解。
乘势追问:在上述实验中,我们能否将玻璃罩中空气抽干净,得到一个纯真空环境吗?
教师点拨:本实验应用了实验推理法。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么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2.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例题赏析:
1.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A.半导体
B.磁性物质
C.真空带
D.金属物质
2.如图所示,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
(1)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你
听到音乐(填“能”或“不能”)。
(2)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听到声音。(填“能”或“不能”),但实际操作还是能听微弱到铃声。请你分析原因是:

(3)该实验表明

(4)本实验应用到实验方法是:

3.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B
C
D
A.小“人”随着音乐起舞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
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
D.用不同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4.下列说法中能说明固体传声的( 

A.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
B.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
C.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
D.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5.古代的人在旷野地区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马群到来(如图),应用的知识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C.声音的反射
D.回声
学生朗读:
1.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一切
固体

液体

气体
都可以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
作为介质传播的;
真空
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交谈,通过电磁波的方式进行传声,声音以
声波
的形式传播着。
2.实验推理法。由于实验操作过程中,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玻璃罩中的空气全部抽尽,所以只能通过实验+推理的方式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因此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实验推理法。
学生笔记:
1.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一切
固体

液体

气体
都可以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
作为介质传播的;
真空
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交谈,通过电磁波的方式进行传声,声音以
声波
的形式传播着。
2.探究真空不传声应用了实验推理法。
设计思路:学生朗读2遍,非常重要,学生笔记。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
1.打雷时,为什么是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为什么?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阅读资料:从表中能够得到哪些有用的信息?
1.声音在15℃时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大小关系是;(软木除外)
3.声速的大小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拓展提问:古代战争时,士兵通过将耳朵贴在地上听敌方军情,或者是挖一个大坑,用一个碗贴在墙上去听,或者是晚上睡觉时枕着箭筒睡觉。从声速的角度解释一下这样做的原因。
问题五:1.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什么现象?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发生
反射
回来的现象
听到回声的条件:t>0.1s
即s>17m
强调:
1.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0.1s
以上人耳才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和原声相混合使原声
加强
,感觉声音更响亮,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
17m
才能听到回声。
2.同时注意,只要声音遇到障碍物,就会发生回声现象,但是并不是我们都能听见回声。
回声测距离:s=(、)
回声现象:
能听见:回音壁半径32.5m,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雷声轰隆隆。
听不见:空旷的房间说话特别响亮,声音特别响亮。
回声应用:声呐装置探测海底深度,探测鱼群。
例题赏析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传播速度与温度无关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够听到声音
2.下表是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液态介质中声速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B.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物态有关
C.固态介质中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D.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这个事实说明(  )
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
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
C.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D.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
4.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变成了超声波
B.圜丘上装有扩音器
C.建筑师利用了声音的折射原理
D.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
5.在一段较长的自来水管的一段敲击一下,如果把耳朵贴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先后听到三次敲击声,则传来三次响声的介质依次是(  )
A.铁管、水、空气B.水、空气、铁管
C.空气、水、铁管D.水、铁管、空气
6.一同学对着山谷大喊一声,4s后听到他喊话的回声,则他距山谷有多远?
7.在100短跑比赛中,计时员看到烟雾以后开始计时与听到枪声开始计时,哪个更准确?试通过计算说明。
学生朗读:
1.声音在15℃时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大小关系是;(软木除外)
3.声速的大小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发生
反射
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
5.听到回声的条件:听到声音的时间比发出声音的时间晚至少为0.1s,或者听众距离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为17m;回声不一定都能够被听见。
6.回声测距离:s=(、)
7.回声现象:
能听见:回音壁半径32.5m,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雷声轰隆隆。
听不见:空旷的房间说话特别响亮。
学生笔记:
1.声音在15℃时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大小关系是;(软木除外)
3.声速的大小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发生
反射
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
5.听到回声的条件:听到声音的时间比发出声音的时间晚至少为0.1s,或者听者距离障碍物
之间的距离至少为17m;
6.回声测距离:s=(、)
设计思路:学生做笔记,然后朗读,然后再思考30s。
PAGE
8(共32张PPT)
1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知道骨传导的原理和应用.
鼓面发声
琴弦发声
这些发声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14:21:12
知识点一
声音的产生
声带在振动
树叶在振动
鼓面在振动
共同特点:发声体在振动
14:21:12
将敲响的音叉靠近小球,会看到什么现象?
如果用手捏住音叉后,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结论: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是“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14:21:12
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是“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转换法:物理学中,将不能直接观察研究的对象,转换为可以直接观察研究的对象,叫做转换法。例如
乒乓球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14:21:12
声源的描述
14:21:29
1.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
A.手挡住了声音,锣声无法传播
B.锣面停止振动
C.声音被手传走,空气中无声波
D.锣面振动变小
2.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
B.发声停止了,但是声音可以继续传播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D.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14:21:29
典例赏析
3.小丽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2)在实验中放一个乒乓球靠近音
叉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研
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14:21:30
14:21:30
知识点二
声音的传播
真空钤实验
玻璃罩中放一个
小电铃,接通电
源,能听到铃声;
用抽气机把玻璃
罩内的空气抽出:
14:21:30
2.实验推理法。由于实验操作过程中,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玻璃罩中的空气全部抽尽,所以只能通过实验+推理的方式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因此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实验推理法。
14:21:30
声音的传播
声音既然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那你们猜猜看,声音可以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如何设计实验验证?
14:21:30
思考
声音在空气中是以什么形式传播?
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4:21:30
1.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一切
固体

液体

气体
都可以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
作为介质传播的;
真空
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交谈,通过
电磁波
的方式进行传声,声音以
声波
的形式传播着。
14:21:30
1.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A.半导体
B.磁性物质
C.真空带
D.金属物质
14:21:30
典例赏析
2.如图所示,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
(1)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你
听到音乐(填“能”或“不能”)。
(2)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听到声音。(填“能”或“不能”),但实际操作还是能听微弱到铃声。请你分析原因是

(3)该实验表明

(4)本实验应用到实验方法是:

14:21:30
3.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小“人”随着音乐起舞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
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
D.用不同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14:21:30
5.古代的人在旷野地区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马群到来(如图),应用的知识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C.声音的反射
D.回声
14:21:30
14:21:30
知识点三


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声速
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阅读资料:从表中能够得到哪些有用的信息?
14:21:30
1.声音在15℃时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大小关系是
;(软木除外)
3.声速的大小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拓展提问:古代战争时,士兵通过将耳朵贴在地上听敌方军情,或者是挖一个大坑,用一个碗贴在墙上去听,或者是晚上睡觉时枕着箭筒睡觉。从声速的角度解释一下这样做的原因。
14:21:30
回声测距离
自主学习:自学“回声”部分后,思考什么是回声,障碍物至少和声源相距多少m,能把回声和原声才可以区分开?
14:21:30
在较狭小的岩洞中说话,听起来比野外洪亮得多?这是为什么?
在狭小的岩洞中说话,声音被岩壁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就产生了回声。由于岩洞狭小,回声与原声几乎同时到达人耳,两者相差不到0.1秒,人耳就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这时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因此,在岩洞中说话听起来比野外洪亮,在屋子里说话比屋外说话响亮,也是这个原因。
14:21:30
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利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请想一想利用回声测海底的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然后怎样计算?
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14:21:30
回音壁的回声现象
14:21:30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传播速度与温度无关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够听到声音
14:21:30
典例赏析
2.如图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21:30
3.下表是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液态介质中声速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无关
B.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物态有关
C.固态介质中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D.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14:21:30
4.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这个事实说明(  )
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
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
C.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D.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
14:21:30
5.在一段较长的自来水管的一段敲击一下,如果把耳朵贴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先后听到三次敲击声,则传来三次响声的介质依次是(  )
A.铁管、水、空气
B.水、空气、铁管
C.空气、水、铁管
D.水、铁管、空气
14:21:30
6.一同学对着山谷大喊一声,4s后听到他喊话的回声,则他距山谷有多远?
7.在100m短跑比赛中,终点计时员看到烟雾以后开始计时与听到枪声开始计时,哪个更准确?试通过计算说明。
14:21:30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试题
一、单选题
1.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录音(  )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答案】C
【解析】由于复读机正常播放一段录音后如果再快速播放时,时间变短了,故发声的频率变大,所以音调会变高,但是由于音量不变,故其响度是不变的,故C是正确的.
2.如图所示,小恒同学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你听到了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D
【解析】A.做实验时,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通过“转换法”将音叉微小的振动转化为肉眼便于观察的“小球的弹开”,从而说明“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故B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本实验和声音的反射无关,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关于下列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片所示的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B.图片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图片所示的实验表明,噪声可以在人耳处减弱
D.图片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次声波
【答案】A
【解析】图片A所示的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图片B所示的实验表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图片C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C错;图片D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是超声波,故D错;应选A.
4.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李明同学百米赛时间是14.00s,当时气温是15℃(声速是340m/s),则李明同学跑百米的真实时间是(

A.14.00s
B.14.15s
C.14.29s
D.13.71s
【答案】C
【解析】由速度公式:v=可知,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的时间
t==≈0.29s
李明跑完百米的时间应为
14s+0.29s=14.29s
故选C。
5.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沿笔直公路正对山崖驶近,途中司机鸣了一声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的距离为(声音的速度为340m/s)(  )
A.300m
B.680m
C.340m
D.320m
【答案】D
【解析】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行驶的路程
s车=v车t=20m/s×2s=40m
声音传播的距离为
s声=v声t=340m/s×2s=680m
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的距离
s=(s声-s车)=
×(680m
-40m)=320m
故选D。
6.下列的实验和实例: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其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两次纸片振动的快慢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锣声就消失了;
综上所述,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故D正确为答案。
7.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平直公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85m
②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34m
③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18.9m/s
④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20m/s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①由图可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
t1=×0.5s=0.25s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s1=v波t1=340m/s×0.25s=85m
故①正确;
②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
t2=×0.4s=0.2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s2=v波t2=340m/s×0.2s=68m
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
s′=s1-s2=85m-68m=17m
③④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17m;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则17m共用时间为
t′=Δt-t1+t2=0.9s-0.25s+0.2s=0.85s
汽车的车速为
v车==20m/s
故③错误,④正确。
故选C。
8.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张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A.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水花四溅
D.周围的击掌声会惊动鱼缸中的金鱼
【答案】C
【解析】A.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符合题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说明物体发声时振动.符合题意;
D.周围的击掌声会惊动鱼缸中的金鱼,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9.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答案】C
【解析】AB、敲击瓶子时由于瓶子与水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故AB错误;
CD、往瓶中吹气也会听到声音,这是空气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0.俗语说得好:“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某些动物能感觉到地震之前发出的次声波,而人耳却听不见,这主要是因为
A.次声波的响度小于0dB
B.次声波的响度大于0dB
C.次声波的声源振动频率低于20Hz
D.次声波的声源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
【答案】C
【解析】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
Hz~20
000
Hz之间,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
Hz,故人耳听不到,很多的动物能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二、填空题
11.探测专家用超声波可探测到潜艇的确切位置,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在潜艇正上方海面向下发出超声波,从超声波发出直至接收到潜艇的回波经历的时间为0.4s,则潜艇沉没的实际深度约______m。
【答案】300
【解析】超声波从海面到潜水艇用的时间:
t=×0.4s=0.2s,
该处海水的深度(潜艇沉没的实际深度):
s=vt=1500m/s×0.2s=300m。
12.如图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槌敲击第一个音叉,第二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第一个音叉发出声音是音叉______产生的;第二个音叉会发出声音,说明_______能传播声音。
【答案】振动
空气或介质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第一个音叉发出声音是音叉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该实验中第二个音叉会发出声音,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引起第二个音叉振动发声。
13.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被_________,这个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月球表面做这个实验,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弹开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小球被弹开但听不到声音
【解析】[1]由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正在发声的音叉肯定在振动,当它靠近小球时,振动的音叉会将小球弹开。
[2]小球被弹开这个事实也充分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月球上空无大气层,是真空,而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所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时,只能看见小球被弹开,但听不到声音。
14.如图所示,“曾侯乙编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套大型编钟,用钟锤敲击编钟,编钟会因_____而发出声音,轻敲或重敲编钟同一位置所发出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
【答案】振动
响度
【解析】[1][2]用钟锤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编钟振动产生的,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编钟,编钟振动的幅度不同,产生的响度不同,轻敲,响度小,重敲,响度大.
15.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小说——《太空漫游记》.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之后又看见闪电四射.哇!太空真美啊!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一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听到空中传来的雷声
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判断分析时要明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解答:文中写道: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这是不可能的,太空中没有空气,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听不到声音;
故答案为
(1).
听到空中传来的雷声
(2).
真空不能传声
16.下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据此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空气(0℃)
331m/s
煤油(25℃)
1324m/s
空气(15℃)
340m/s
水(常温)
1500m/s
空气(25℃)
346m/s
海水(25℃)
1531m/s
(1)

(2)

【答案】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
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解析】(1)[1]由表格知道,声音可以在空气、煤油、海水、冰等物质中传播,说明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
(2)[2]由于声音在空气中0℃、15℃、25℃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说明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实验题
17.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它说明了________.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_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
【答案】乒乓球弹跳起来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空气
铃声越来越小
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发声体在振动;音叉的振动不能直接观察,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更容易直观观察;
(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3)敲击右面的音叉,左面的小球跳起来了,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4)瓶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传声.
四、计算题
18.在汽车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5m/s的速度向前行驶时,鸣笛一声,6s后司机听到鸣笛的回声,(设当时气温为15摄氏度)
问:(1)司机鸣笛时与高山的距离?
(2)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多远?
【答案】(1)1065m;(2)975m
【解析】(1)由速度公式得,在t=6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声音传播的距离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则有
所以司机鸣笛时与高山的距离
(2)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
答:(1)司机鸣笛时与高山的距离为1065m;
(2)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975m。
19.为了测量声音在某根铁管中的传播快慢,我们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人的耳朵贴在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次声音,其时间间隔2.6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铁管中的速度是4760m/s:
(1)人听到的两次声音中,后听到的声音是在什么介质传播的?
(2)铁管的长度是多少?
【答案】(1)人听到的两次声音中,后听到的声音是在空气传播的;(2)
952m。
【解析】(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声音在铁管中传播速度快,在空气的中传播速度慢,第一次是铁管传过来的,第二次是空气传过来的。
(2)另一端的人听到2次声音,间隔为2.6s,则

解得
答:(1)人听到的两次声音中,后听到的声音是在空气传播的;
(2)铁管的长度是952m。
20.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355m处鸣笛后2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的路程(用s1代替);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
(3)汽车的速度v。
【答案】(1)
680m;
(2)
325m;
(3)
15m/s
【解析】(1)声音传播的距离
s1=v声t=340m/s×2s=680m
(2)车走过的距离
s车=2s?s1=2×355m?680m=30m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s2=355m?30m=325m
(3)汽车的速度
v==15m/s
答:(1)
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的路程为680m;
(2)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为325m;
(3)
汽车的速度为15m/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