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1
2.2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3.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音乐一
音乐二
对比两段音乐,说说音乐一有何特点?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知识点一
音
调
实验探究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振动部分长度
振动快慢
音调高低
3/4锯条长
1/4锯条长
结论:
慢
低
快
高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
有关。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
;振动得越慢,声音音调
。
振动快慢
越高
越低
(1)定义:物理学上将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2)物理意义:频率是描述发声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频率的国际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物体在1秒种内若振动100次,频率为100Hz。
(4)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决定音调的高低。频率越高,则音调越高;频率越低,则音调越低。
(5)频率的波形图:
频率越高,对应的波形越密集;
频率越低,对应的波形越稀疏。
注意事项:
1.在实验时要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用力大小相同),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与音调的高低。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2.实验时要紧压钢尺,和桌面接触部分不能发出声音,避免产生干扰。
1.男低音、女高音,男生音调低,女生音调高;
有关音调高低的辨析
敲击瓶子时,质量越大,振动越慢,频率低,音调低
敲击编钟时,质量越大,振动越慢,频率低,音调低
敲击瓶子时,质量越大,振动越慢,频率低,音调低
1.男低音、女高音,指男生音调低,女生音调高;
2.向温水瓶中加水时,空气柱越来越短,音调越来越高;
3.在音符中,从1、2、3音调逐渐升高;
4.相同力气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孔,改变了空气柱长度,
音调发生了改变,孔越短,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
5.在装有不同高度水量的瓶口上方吹气,可发出音调不同
的声音,水面越高,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6.编钟质量不同,在敲击时发出的音调也不同,质量越大,
相同力度敲击编钟,编钟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例1.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声音音调高
C
典例赏析
例2.你认为不能够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实验是( )
D
知识点二
超声波和次声波
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频率
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大约:20Hz—2000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
超声波与次声波:
海豚
蝙蝠
大象交流
超声波、次声波和可闻声波三者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
超声波、次声波和可闻声波统称声。那么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传播仍然需要介质,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影响其传播速度的都是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
不同点:三者频率不同。
1.合唱队的“高声部、低声部”中的“高、低”是指声音(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音量
2.如图所示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编钟。这套编钟共65件,制作这么多钟是为了产生更丰富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典例赏析
3.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
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
的缘故。
4.如上图所示,说明鱼能够听到火山爆发而产的
,而人不能听到。
用不同大小的力弹击钢尺,我们听到的声音大小不一样。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强弱)叫做响度。
思考:什么因素来决定响度的大小呢?
知识点三
响
度
实验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做一做】如图,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听响度的大小。
次数
力度
乒乓球弹开幅度
响度的大小
1
小
2
大
分析得出结论:响度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_,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________。
物理学中用
振
幅
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小
小
大
大
振
幅
大
振幅波形图
【微思考】
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利用了什么实验方法?
参考答案: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转换法
人距离敲击的音叉越远,听到的声音越_
_______,这说明听到声音大小还与
有关。
弱(或小)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1)增大振幅;
(2)缩短听者与声源的距离;
(3)减少声音的发散。
生活中“高”“低”对响度的描述
如:声如洪钟、响鼓还需重锤敲、震耳欲聋、音量的大小、轻声慢步、窃窃私语、低声细语、引吭高歌、高声喧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男低音、女高音:
(2)“高音我唱不上去”、“低音我唱不下来”
(3)放声高歌、引吭高歌、高声谈笑
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1.在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应用了转换法,
即通过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远近来反映音叉振动幅度
的大小.
2.增强人听到声音响度的方法:①增大振幅;②缩短听
者与声源的距离;③减少声音的发散.
3.区分响度大小与音调高低的方法:音调由频率决定,
响度由振幅决定,同时听到声音的强度还和
力量
、
距离
相有关.
1.如图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用不同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
,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
(“音调”、“响度”、“音色”)。
典例赏析
2.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此时噪声分贝数为114.0dB,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
3.下列四种表达方式中:①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她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指音调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物理老师上课声音洪亮,大家听得很清楚,这里的“洪亮”是指声音的
;小华在唱《青藏高原》的“--------青藏高”时唱不上去,是因为此处要求声音的
。
5.人们在田野里,为了让较远的人听清说话声音,往往
将手罩在嘴边成喇叭状,并且用力喊话(如图所示),
这是为什么?
点击播放
点击播放
点击播放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唯一特性。
知识点四
音
色
不同音色的波形:
观察声音的波形图,从波形的疏密程度来认识音调的高低,从波形的高低来判断响度的大小,从波形的形状来判断音色。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们能区分蛙声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2.关于声音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B.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C.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D.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典例赏析
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响度分辨不同乐器演奏的声音
B.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笛子振动产生的
C.教室内安装噪声检测装置,学生可以免受噪声干扰
D.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
和强度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产生声音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2)组织不同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及本人参与发声来认识音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和体会音调、响度和音色。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考点梳理】
1.音调;2.频率与音调的关系;3.超声波与次声波;4.响度;5.响度与振幅的关系;6.音色;7.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叉一个、乒乓球一个、细线、铁架台、麦克风一个、示波器或计算机、长笛、钢尺、硬卡片、鼓、碎纸屑、课件等
学生准备:
1.完成助学中三个知识点的预习,带着问题在课下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各组小组长检查课前预习。
2.器材准备:音叉一个、乒乓球一个、细线、铁架台、钢尺、鼓、碎纸屑、课件等5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用力鼓掌和轻轻拍掌发出的声音,哪次发出的声音大?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
(2)振动会发出声音,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是因为蚊子声大吗?
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研究声音的特性。
二、新课讲授
【总结并过渡】
我们接触到的各种声音,有的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
探究一: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学生分组】
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力度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沉;钢尺伸出桌面越短,钢尺振动越快,声音越尖锐;即:物体振动快,音调高;物体振动慢,音调低。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2,能理解和掌握频率的有关知识。并能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频率?
答: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2.频率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答:物体振动的快慢
3.频率的单位是什么?符号为什么?
答: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4.100Hz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答:1s的时间内振动100次
5.在刚才的实验中应用到了哪种实验方法?
答:控制变量法
6.振动的快慢,频率的高低与音调的高低,它们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来表示,振动的快慢或频率的高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备课资料:频率是用来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因此可以说,振动的快慢决定了音调的高低,或者是频率的高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二者表述方式都一样。
7.频率的波形图
结论: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则音调越高。
8.注意事项:紧压钢尺,和桌面接触部分不能发出声音,避免产生干扰。
9.生活中有关描述音调的实例
1.男低音、女高音;2.向温水瓶中加水时,声音会越来越尖锐;3.在音符中,从1、2、3音调逐渐升高;4.相同的力气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孔,改变空气柱长度,音调发生了改变,孔越短,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5.在装有不同高度水量的瓶口上方吹气,可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水面越高,振动越快,音调越高;6.编钟质量不同,在敲击时发出的音调也不同,质量越大,相同力度敲击编钟,编钟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乘势追问:只要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人都能听见吗?
思考: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大象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人类听不到呢?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阅读课本20页,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1)蝴蝶发出的是次声波,而蚊子发出的可闻声波;
(2)大象是通过次声波进行交流,而蝙蝠是通过超声波定位;
10.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20
Hz到2000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例题赏析:
1.合唱队的“高声部、低声部”中的“高、低”是指声音( )
A.响度B.音调
C.音色
D.音量
2.如图所示是我国湖北随州曾侯乙蓦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距今2400余年,是世界上现存
最大的编钟。这套编钟共65件,制作这么多钟是为了产生更丰富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3.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
振动比较的缘故。
4.如上图所示,说明鱼能够听到火山爆发而产生的,而人不能听到。
【学生朗读】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则音调越高。
2.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为赫兹,符号为HZ;
3.100HZ表示物体在1s内振动100次;
4.有关音调的生活实例:
①男低音、女高音;②向温水瓶中加水时,声音会越来越尖锐;③在音符中,从1、2、3
音调逐渐升高;④相同的力气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孔,改变空气柱长度,音调发生了改
变;⑤在装有不同高度水量的瓶口上方吹气,可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⑥编钟质量不同,
在敲击时发出的音调也不同,质量越大,相同力度敲击编钟,音调越低。
5.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20
Hz到2000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
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它们都统称为声。
设计思路:学生朗读2遍,然后记笔记,记忆30s。
【学生笔记】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则音调越高。
2.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为赫兹,符号为HZ;
3.100HZ表示物体在1s内振动100次;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20
Hz到2000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
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它们都统称为声。
5.如果人每分钟心跳72次,则心跳频率为多少?
探究二: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大小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什么因素决定声音的响度呢?
1.猜想与假设
学生很容易想到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更大些,关键是应该让学生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实验来证实他们的猜想。
2.进行实验
(1)学生利用可行器材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2)教师演示图2.2-3实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一】
3.实验设计:用大力不同的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时,观察乒乓球振动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实验现象:几次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用力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归纳总结: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声音的响度越小。
5.振幅: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6.振幅波形图
过度讲解:尽管发声体的响度与振幅有关,但是人耳听到声音的强弱不只是与振幅有关,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7.实验拓展:人听到声音的强弱大小,不仅与响度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与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如:听喇叭广播,远近听声音大小不同;声音越到远处越分散,所以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
8.实验方法:通过乒乓球被弹开距离的远近来反映音叉振动幅度的大小,叫做转换法。
9.增强人听到声音响度的方法
(1)增大振幅;(2)缩短听者与声源的距离;(3)减少声音的发散。
10.生活中“高”“低”对响度的描述
如:声如洪钟、响鼓还需重锤敲、震耳欲聋、音量的大小、轻声慢步、窃窃私语、低声细语、引吭高歌、高声喧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1.有关“高”“低”在音调与响度中的对比辨析(本节重点、难点)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与“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响度一般和力量、距离相联系,音调则无关。日常生活中常用“尖”、“细”、“脆”等词形容声音的音调很高,例如“脆如银铃”就是指音调。
(1)男低音、女高音:男生声带振动慢,音调低,女生声带振动快,音调高,故指音调。
(2)“高音我唱不上去”、“低音我唱不下来”指的是音调
(3)放声高歌、引吭高歌、高声谈笑:是指声带振动幅度大,即发出声音的响度大。
【其他演示实验】
1.让钢尺伸出桌面边缘一定的长度,固定好钢尺,然后用不同力度来压弯钢尺,比较钢尺弯曲程度大小与响度大小之间的关系。
2.音箱喇叭纸盆里绿豆的跳动
【学生朗读】
1.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是振幅,振幅越大,则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则响度越小;
3.人听到声音的强弱不仅与发声体响度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距离远近,声音是否分散有关;
4.在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应用了转换法,即通过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远近来反映音叉振动幅度的大小;
5.增强人听到声音响度的方法:①增大振幅;②缩短听者与声源的距离;③减少声音的发散,例如听诊器和喇叭,其目的都是为了减弱声音的分散,增强人听到声音响度大小。。
6.生活中有关“高”“低”对响度的描述。如:声如洪钟、响鼓还需重锤敲、震耳欲聋、音量大小、轻声慢步、窃窃私语、低声细语、引吭高歌、高声喧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7.区分响度大小与音调高低的方法:响度一般和力量、距离相联系,音调则无关。例如:震耳欲聋——与距离有关,指响度;响鼓还需重锤敲——与力量有关,指响度;例如男低音、女高音、脆如银铃——与力量、距离均无关,指音调。
【学生笔记】
1.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是振幅,振幅越大,则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则响度越小;
2.人听到声音的强弱不仅与发声体响度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距离远近,声音是否分散有关;
3.在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应用了转换法,即通过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远近来反映音叉振动幅度的大小;
4.增强人听到声音响度的方法:①增大振幅;②缩短听者与声源的距离;③减少声音的发散,例如听诊器和喇叭,其目的都是为了减弱声音的分散,增强人听到声音响度大小。。
5.区分响度大小与音调高低的方法:响度一般和力量、距离相联系,音调则无关。
设计思路:学生朗读2遍,此部分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内容,然后记笔记,然后再思考30s。
【例题赏析】
1.如图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
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用不同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
2.如图所示,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此时噪声分贝数为114.0,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3.下列四种表达方式中:①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她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指音调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物理老师上课声音洪亮,大家听得很清楚,这里的“洪亮”是指声音的;小华在唱《青藏高原》的“--------青藏高”时唱不上去,是因为此处要求声音的。
5.人们在田野里,为了让较远的人听清说话声音,往往将手罩在嘴边成喇叭状,并且用力喊话(如图所示),这是为什么?
探究三:音色
【活动】
①让学生听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的录音,请学生说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课件展示:钢琴古筝萨克斯演奏)
②让后排的两位同学朗读短文,前排的同学不看后排,辨识刚才是哪一位同学在朗读。
③教师在讲台下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各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分辨出不同声音的?仅仅根据音调和响度行吗?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知音色的含义。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出它们的不同。这表明在声音的特性中还有一个特性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唯一特性。
听声辩人、辩动物、辩乐器等主要是根据音色不同来判断的。人也有各自的音色,但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不同,音色会发生改变。
【演示】
用计算机播放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几个声音片段及对应波形图,边听边比较它们的波形有何异同。
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的波形总体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即频率相同;但是波的形状不同,即音色不同。
【例题赏析】
1.某学校艺术节的演出会场上,伴奏演员用钢琴和古筝两种乐器合奏出的《梁祝》优美动听,下列因素能够辨别出这两种乐器的声音是( )
A.音色B.音调C.响度D.频率
2.如图所示,目前声纹锁在门禁系统得到很好的应用,实现了传说中“芝麻开门”的神话。声纹锁辨别声音主要依据的是( )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3.关于声音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B.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C.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D.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响度分辨不同乐器演奏的声音
B.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笛子振动产生的
C.教室内安装噪声检测装置,学生可以免受噪声干扰
D.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5.如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能从不同乐器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响度不同
B.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
C.发音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1第2节
《声音的特性》同步试题
一、单选题
1.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C.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
D.声音可以在月球上空传播
【答案】C
【解析】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A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物体振动,发出了声音,但是否能被人听到,还取决声音的响度、音调等情况,并不是所有的声音都能被人听到。B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了振动,就不会再发出声音。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状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不能像在地球表面那样直接
面对面地交谈,而需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其原因是(
)
A.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B.月球上是真空环境声音不能传播
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答案】B
【解析】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的交谈也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古代人在旷野地区常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附近有无猎物,其应用的知识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C.声音的反射
D.回声
【答案】B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所以古人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附近有无猎物,能及早发现猎物,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4.二胡是我国的民族乐器。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小梦同学用二胡演奏了优美的乐曲。
关于二胡演奏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手触摸发声的弦,弦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声
C.二胡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D.二胡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108m/s
【答案】C
【解析】A
C.二胡声是由二胡的弦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故A错误,C正确;
B.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停止,故B错误;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40m/s,故D错误。
故选C。
5.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不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
C.小儿回答路人的询问声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
D.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C
【解析】AD.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变大,故AD说法都错误;
B.因为人的声音先经空气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水传播而被鱼听到,所以声音能在水中传播,故B说法错误;
C.因为人的声音先经空气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水传播而被鱼听到,就可能吓跑将要上钩的鱼,所以空气和水都可以传声;故C说法正确;
6.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沿笔直公路正对山崖驶近,途中司机鸣了一声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的距离为(声音的速度为340m/s)(
)
A.300m
B.680m
C.340m
D.320m
【答案】D
【解析】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行驶的路程
s车=v车t=20m/s×2s=40m
声音传播的距离为
s声=v声t=340m/s×2s=680m
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的距离
s=(s声-s车)=
×(680m
-40m)=320m
故选D。
7.用力敲鼓,鼓面振动发声.为了显示鼓面的振动情况,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撒一些泡沫球.下面关于敲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泡沫球的振动就是鼓面的振动
B.我们听到的鼓声是泡沫球振动产生的
C.我们听到的鼓声是鼓槌振动产生的
D.泡沫球振动可以用来说明鼓面在振动
【答案】D
【解析】将一些泡沫球撒在鼓面上,敲鼓时,通过观察泡沫球的跳动我们可以知道鼓面在振动;
A.
泡沫球是随鼓面一起振动的,故A错误;BC、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BC错误;
D.
鼓面振动会引起泡沫的振动,通过泡沫球振动可以用来观察鼓面的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故D正确。
故选D.
8.下列的实验和实例: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其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两次纸片振动的快慢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锣声就消失了;
综上所述,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故D正确为答案。
9.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C
【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泡沫塑料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故选C。
10.下列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吹一细管,并将细管不断剪短,听其声音的变化
B.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面颊,感到发麻
C.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接着慢慢向外抽气
D.瓶口对着点燃的蜡烛,敲击瓶上的橡皮膜,火焰向左摆动
【答案】C
【解析】A.
吹一细管,并将细管不断剪短,随着细管越来越短,其中的空气柱越短,所以振动加快,声音的音调变高,说明音调与振幅有关;B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面颊,感到发麻,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接着慢慢向外抽气,声音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听不到声音,所以此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瓶口对着点燃的蜡烛,敲击瓶上的橡皮膜,火焰向左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C选项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
11.雷雨中,小明看到闪电后
2.5s
才听到雷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响雷处到小明的距离是_____m。小明听到的雷声是通过_____传来的。
【答案】850
空气
【解析】[1]由v=得,响雷处到小明的距离
s=vt=340m/s×2.5s=850m
响雷处到小明的距离为850m。
[2]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小明听到的雷声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12.2017年5月5日,凝聚着国人梦想的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C919首飞时,由于发动机的____而产生的轰鸣声是通过____(填具体介质)传入人耳。
【答案】振动
空气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飞机的轰鸣声是由发动机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飞机的轰鸣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13.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小说——《太空漫游记》.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之后又看见闪电四射.哇!太空真美啊!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一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听到空中传来的雷声
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文中写道: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这是不可能的,太空中没有空气,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听不到声音;
14.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挂在钟罩内,如图所示:用抽气筒把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声音
_____;此实验可以推理得出______的结论?。实验中声音无法完全消失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写出一种)
【答案】逐渐减小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通过上方的固体传声
【解析】[1]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挂在钟罩内,用抽气筒把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传递声音的介质变少,所以将会发现声音逐渐变小;
[2]此实验可以推理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3]实验中声音无法完全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声音通过上方的固体传声,或空气抽不干净。
15.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_____m/s,人耳能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则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要大于_______
m,才能区分原声和回声。
【答案】340
17
【解析】[1]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2]根据回声测距的原理,声音从发出到人接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故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要大于17m,才能区分原声和回声。
三、实验题
16.小明做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如图所示。
(1)如图,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_____;
(2)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_____;
(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_____;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
(4)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真空不能_____。
【答案】减小
增大
小
介质
传声
【解析】(1)[1]在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减少,即声音传播的介质减少,所以,听到声音将会减小。
(2)[2]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则声音传播的介质增多,所以,听到声音将会变大;
(3)[3]由于介质(空气)逐渐减少,则声音逐渐减小,如果完全没有空气了,将会听不到声音。
(4)[4][5]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真实的实验是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铃声越来越弱,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如果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于是形成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四、简答题
17.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当路人问路时,学钓鱼的小儿为何要远远地摆手,不答应呢?请联系所学的声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答案】见解析
【解析】人们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和水传播被鱼听到;声音能够传递信息,鱼听到人的说话声会被吓跑。
五、综合题
18.频率越高的声波方向性越好,力量越强,现代声纳技术就是利用频率很高的超声波制成探测器.声波探测器利用回波(声)可探测海中的冰山、鱼群、沉船的位置和海底的深度.因此在海洋和江河的考察船上都装有声纳.如果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
1500m/s,在考察时向水底发出声音0.8
s后接收到了回声,
求(1)则这里的水深是多少?
(2)用这种方法能不能测出地球到月亮的距离?为什么?
【答案】(1)600m;(2)不能;理由见解析
【解析】(1)由题可知,v声=1500m/s,声音从水面传到水底的时间为:
t=×0.8s=0.4s,
那么这里的水深为:
s=v声t=1500m/s×0.4s=600m;
(2)
因为月亮周围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超声波不能到达月亮,更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地球到月亮的距离.
答:(1)则这里的水深是600m;
(2)用这种方法不能测出地球到月亮的距离,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7第2节
《声音的特性》同步试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演奏者在敲击编钟时,下列有关编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敲击编钟发声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
B.观众听到的悠扬的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编钟,声音的音色不同
D.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声音的音调不同
【答案】C
【解析】A.敲击编钟发声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观众听到的悠扬的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编钟,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不正确,符合题意;
D.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声音的音调不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陕西秦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有关秦腔表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观众听到的戏曲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拉板胡时,琴弦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观众依据听到声音音色的不同,可辨别出是哪种乐器在演奏
D.观众逐渐靠近琴师的过程中,听到的琴声大小不变
【答案】D
【解析】A.通常人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琴弦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观众依据听到声音音色的不同,可辨别出是哪种乐器在演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距离越近,人感知的声音就越大,观众逐渐靠近琴师的过程中,听到的琴声变大,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使之发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振动产生的
B.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C.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
D.当塑料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它,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声音的响度太小
【答案】D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拨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发声,故A正确;响度和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正确;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保持塑料尺的振动幅度不变,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频率发生改变,音调随之变化,故C正确;当塑料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它,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声音振动频率太低,发出的是次声波,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4.2018年2月,世界首位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来到中国,并做客央视《对话》节目,与主持人对话。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主持人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D.可以根据音色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
【答案】D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C错误;
D.声音的音色与物体的材料、结构有关,可以利用音色分辨物体,故D正确。
故选D。
5.如图所示,将甲、乙两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得到甲、乙两种波形,从波形上可以得出( )
A.甲、乙两种声音的音调相同
B.甲、乙两种声音的响度相同
C.乙声音的音调高于甲声音的音调
D.甲声音的响度高于乙声音的响度
【答案】A
【解析】振幅描述物体振动幅度,振动幅度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图甲的波形,振幅小,图乙的波形,振幅大,所以甲声音的响度低于乙声音的响度.故选项BD都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观察图形,相同时间内,甲乙两种波形经过的周期相同,即甲的频率与乙的频率相同,所以甲的音调等于乙的音调.故选项A是正确的,符合题意;选项C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故选A.
6.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中,能够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关系的是( )
A.发生的音叉靠近乒乓球
B.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
D.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直尺
【答案】D
【解析】A.发生的音叉靠近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减弱,探究的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探究的是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D.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直尺,物体振动幅度相同,振动频率不同,可以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关系,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B.调节吉他的琴弦松紧,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
C.钢琴和小提琴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响度相同时,音色也相同
D.次声波频率很低,不容易被空气吸收,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远
【答案】C
【解析】A.声速的大小不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调节吉他的琴弦松紧,可以改变振动的频率,进而改变发声的音调,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钢琴和小提琴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响度相同时,音色不相同,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次声波频率很低,穿透性好,不容易被空气吸收,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远,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要放低些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频率高
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A
【解析】A.不同的人说话,音色是不同的,所以“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音色不同,故A正确;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指人们的说话声要小些,在物理学中,我们是用响度来表示声音的大小,所以“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响度小些,故B错误;
C.“高声语”是指大声说话,即响度大,不是音调高,故C错误;
D.“余音绕梁”是指声音遇到“梁”、“墙”等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不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9.小凯把同一根橡皮筋先后套在两把不同的直尺上,如图所示。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时,能发出声音,同时观察到橡皮筋变“胖”变“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后两次拨动同一直尺上的橡皮筋,橡皮筋变得更“胖”的那一次,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
B.大力拨动甲图中的橡皮筋比小力拨动乙图中的橡皮筋所产生声音的音调要高
C.用相同的速度拨动两图中的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
D.用相同的速度拨动两图中的橡皮筋,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
【答案】B
【解析】A.先后两次拨动同一直尺上的橡皮筋,橡皮筋变得更“胖”的那一次,说明橡皮筋振动频率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较低,故A错误;
B.大力拨动甲图中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的频率快,产生的音调高,小力拨动乙图中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的频率慢,所产生声音的音调低,故B正确;
C.甲图中两铅笔之间橡皮筋的长度大于乙图中铅笔之间橡皮筋的长度,说明甲图中橡皮筋绷得比较紧,用相同的速度拨动两图中的橡皮筋,它们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
D.甲乙两图中橡皮筋松紧程度不同,用相同的速度拨动两图中的橡皮筋,两图中橡皮筋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10.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甲图中,通过改变敲打鼓面的力度来探究音调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B.在乙图中,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弹起来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C.在丙图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D.在丁图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直尺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答案】C
【解析】A.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甲图是探究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A错误;
B.图乙正在发声的音叉把静止的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故B错误;
C.图丙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故C正确;
D.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直尺,则直尺振动的频率不同,探究的是频率与音调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8
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
3、4、5、6、7、duo”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
,音调从左到右_________,若用嘴巴吹,也能发出“1、2、
3、4、5、6、7、duo”,此时音调从左到右________(选填“越来越高”或“越来越低”)。
【答案】水和瓶子发生了振动
越来越高
越来越低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击它们时,振动的物体是水和瓶子,声音产生的原因是水和瓶子发生了振动。
[2]如图,敲击时,瓶子中盛的水越来越少,瓶子和水的质量越来越少,水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如图,若用嘴巴吹,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空气柱振动发声,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是空气柱的长度,空气柱越长,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12.疫情期间,正在家中上网课的小明,突然听到小区门口有人在大声争吵,严重干扰了自己的学习,隔窗一看,原来是一个不戴口置就要出小区的人,被防疫人员拦住而发生了争执。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声争吵描述的是的_________:此时小明突发奇想,如果能制造一个类似月球环境的空间,坐在里面学习就不会被干扰了,他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答案】响度
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辐有关,振辐越大,响度也越大,大声争吵描述的是的响度。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果能制造一个类似月球环境的空间,因真空不能传声,就不会被干扰。
13.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即响度较________,音调较________.(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呐系统收录的500
kg的海豚和100
t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其中,________(填“甲”或“乙”)是蓝鲸发出的.
【答案】大
低
甲
【解析】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故响度大,音调低;由图象知:甲的振幅大,频率低,故甲是质量大的蓝鲸的叫声的波形图,相反乙是海豚的叫声的波形图.
14.当声音的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也会改变。如图所示的是两个不同发声体A和B在相同时间内振动发声的波形图。其中______波形的音调低。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在相同时间内,A振动了2.5次,B至振动了1次,A比B振动快,则A的音调高;A比B偏离原位置大,即A的振幅大,所以A的响度大。
15.如图甲,金属片一端固定,另一端静止时位于O点,弹拨金属片,金属片发生振动,金属片末端相对于O点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可知金属片振动发出的声音的_____(选填乐音的三要素)随时间发生变化。
【答案】响度
【解析】响度与振幅有关,由图乙可知,金属片振动幅度随时间的增长而变小,所以金属片振动发出的声音的响度随时间发生变化。
16.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其声带的_______产生,并通过_______传到学生耳朵里的;物理课上,老师让大家玩一个游戏,某同学说“猜猜我是谁?”,其他闭着眼的同学立即说出了他的名字,同学们是根据_______来辨别的;用抽气设备将真空罩内气体逐渐抽出,听到的罩内电铃发出的声音会逐渐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
【答案】振动
空气
音色
变小
介质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它通过空气传到学生耳朵里的;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闭着眼的同学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个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用抽气机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变小;如果把罩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真空罩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真空罩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三、实验题
17.在“声现象”一章的学习中,李老师在课堂上和大家一块完成了以下几个实验:
①如图甲: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
②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空气,发现铃声明显减小;
③如图丙:拨动同一把钢尺,在保证其振幅相同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下述填写研究方法的下划线中选填“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实验推理法”等)
(1)图甲实验中,此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产生的.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
(2)图乙实验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真空_____传声(选填“能”或“不能”),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
(3)图丙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_____的关系,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
【答案】振动
转换法
不能
实验推理法
频率
控制变量法
【解析】(1)甲图中: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该实验中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大振动,所以该实验中用到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转换法;
(2)乙图中,玻璃钟罩中的空气越少,声音越小,所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推理法;
(3)丙图中,在保证其振幅相同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尺子伸出的越长,拨动时振动的越慢,音调越低,所以可以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此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四、简答题
18.小林在物理活动课上用橡皮筋、图钉、宽木片、纸盒等器材制作“四弦琴”,他制作的过程如图所示.制成并进行调节后就可以用它演奏简单的“乐曲”.请你根据上述情境,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____.
【答案】示例一:四弦琴发声的音调与橡皮筋粗细有关吗?
示例二:四弦琴发声的音调与木板位置是否有关?
【解析】利用图中器材可以探究四弦琴发声的音调与橡皮筋粗细的关系;
探究过程:选用②将不同粗细的橡皮筋固定在图钉上,分别用相同的力拨动橡皮筋,听声音的音调,然后得出结论;
也可以探究四弦琴发声的音调与木板位置的关系;
探究过程:选用③④;分别用相同的力拨动橡皮筋,听声音的音调,然后得出结论。
五、综合题
19.喜欢课外探究的小凯,拆开自己的口琴,口琴的琴芯结构如图所示,在琴芯的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这铜片在气流的冲击时振动,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1)在图中,A区是_____音区,B区是_____音区,C区是_____音区(以上三个空都选填“高”、“中”或“低”)。理由是:较厚较长的铜片在气流的冲击下的振动要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_____(选填“快”或“慢”);
(2)往气孔用力吹气时,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3)停止吹气后,口琴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_____。
A.这是声音的回声
B.铜片在继续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的缘故
D.铜片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答案】低
中
高
慢
不变
B
【解析】(1)[1][2][3]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由图知:A区的铜片较厚较长,振动较慢,B区次之,振动较快;C区比B区的铜片又薄又短,振动最快,故A区发出的音调最低,C区发出的音调最高。
[4]理由是:较厚较长的铜片在气流的冲击下的振动要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2)[5]往气孔用力吹气时,其振动幅度变大,即响度变大,但其振动的快慢是不变的,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变。
(3)[6]由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停止吹气后,口琴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铜片在继续振动,故B符合题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