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教材58-61页)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
教学难点:利用用“温度—时间”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
导入新课
按照教材3.31的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80
℃以上的热水中(酒精的沸点是78℃)。
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么解释这些变化?
现象:热水中:液态酒精消失,袋子体积变大;取出后:袋子上出现液态酒精小液滴,袋子变瘪。
教师解释: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体积变大,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体积缩小。
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注意:强调汽化的“汽”字的写法,和气态写法不一样。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液化和汽化现象。
推进新课
知识点一
沸腾
教师总结:第一个知识点:沸腾,第二个知识点:蒸发,其实蒸发和沸腾这两个过程都可以让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因此它们的作用和汽化这种方式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叫蒸发和沸腾时汽化的两种方式。
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经过沸腾后,水壶里的水会逐渐慢慢变少,这些水变成了水蒸气,因此水经过沸腾后,也可以实现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因此我们可以叫沸腾为汽化的一种方式。
沸腾:物理学中把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称为沸腾。
注意:①沸腾的发生部位:液体内部和表面;②沸腾与汽化的关系:沸腾是汽化的一种方式,汽化可以叫物态变化名称,沸腾不能叫物态变化名称。
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
进行实验
①组装实验装置,在烧杯中装入水,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用温度计测水温,并观察水温变化;
②当水温达到90℃时,去掉硬纸板(2个考点),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值,直到水沸腾5min后为止。同时注意观察沸腾前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变化;
③撤掉酒精灯,停止对烧杯加热,观察水的变化情况。
实验记录表格如图(将课本59页的坐标图纵坐标改一下)
分析数据、绘制“温度—时间”图象
分析与论证
(1)我们可以将烧水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AB阶段属于沸腾前,BC阶段属于沸腾时,对应的温度变化特点。
答:沸腾前,温度升高,沸腾时,温度不变。
交流与讨论:
③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曲线上的哪一段对应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总结水沸腾的条件。
答:沸腾前温度逐渐升高。达到沸点,持续吸热。
②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变化吗?总结水沸腾时的特点。
答:不变。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①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有什么特点?
答:水沸腾前,气泡少,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水沸腾时,气泡多,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
图1
沸腾前
图2
沸腾时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100℃的水不一定沸腾,液体达到沸点以后不一定沸腾。
沸腾时的特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汽化吸热
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
注意事项:
①实验中,为什么烧杯上盖有孔的硬纸板?如果不把纸盖拿走,会导致什么结果?
答:减少水的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烧杯内的气压会升高,水的沸点会增加,温度计的示数会变大。
②实验中,如何缩短实验时间?
答:①提高水的初温;②减少水量;③加大酒精灯火焰;④加盖。
③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不是100℃,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答:若低于100℃,则当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若高于100℃,则当地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④如果酒精灯拿走以后,水继续沸腾一段时间,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答:石棉网余温高于水的沸点,对烧杯继续加热。
归纳总结: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继续吸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小资料:一些液体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1)根据表格可得出哪些有用的信息?
①沸点大小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家里用高压锅煮食物更容易煮熟。)
②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酒精的沸点为78℃,水银的为357℃。
(2)酒精的沸点是多少?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应该用哪种温度计?
答:水银温度计的凝固点是-39℃,酒精的凝固点是-117℃。低温环境更适合用酒精温度计,高温环境更适合用水银温度计。
(3)液态氢的沸点是-253℃,表示什么含义?常温下的氢是什么状态?
答:当温度高于-253℃时,液态氢就会沸腾,变为气态。注意:对比测低温环境温度,用酒精温度计(凝固点-117℃,水银-39℃),测沸水的温度,用水银温度计(水银沸点357℃,酒精沸点78℃)
想想做做:对“纸锅烧水”的现象解释。(强化理解)
答:(1)关于这个实验放置在这个位置的原因解释:这个实验安排在这个位置的原因是为了说明水沸腾后仍然要继续吸热,同时也说明纸的导热性比较好,会吸收来自于纸锅的热量,因此纸锅的温度不会高于自身着火点,但是由于纸导热性不是最好的,因此温度会略高于水的沸点,但不会高于自身着火点。
(2)纸锅吸收热量后将热量传递给水,当水沸腾时,水的沸点是100℃(标准大气压下),而纸的着火点是183℃,仍然需要从外界不断吸热,使与水接触的纸的温度始终保持在100℃左右,从而达不到纸的着火点,因此,纸锅不会燃烧。
这个实验其实说明了2个问题:①纸的导热性比较好;②水沸腾时仍然会吸收热量。
知识点二
蒸发
情景创设:洒在地上的水,晒在阳光下的湿衣服,温度没有达到沸点,也会变干,此过程中水由于汽化,变成了气体。
归纳小结: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注意:①蒸发发生的部位:液体的表面;②蒸发与汽化的关系:蒸发也是一种汽化现象,但不叫物态变化名称;③蒸发的条件:在任何温度下。
沸腾和蒸发是根据发生的剧烈程度不同来划分的,都是汽化现象。
(1)酒精擦在手背上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答:酒精蒸发时要从人的皮肤上吸收热量,使皮肤感到凉;
(2)夏天在地上洒水感觉很凉快,人们在高温天气会大汗淋漓,人游泳上岸后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狗会把舌头伸出来。请解释这些物理现象。
(3)想想做做:如果不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酒精,那么用扇子扇,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吗?
实验表明:液体蒸发时,从周围吸热,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
拓展探究:在晒衣服时,常将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最好把衣服摊开放在通风处,这是为什么?
总结:熔化吸热,沸腾吸热,蒸发吸热。
归纳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上方空气流速: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注意:在探究3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时,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有关影响蒸发快慢的实例在生活中的现象与应用
(1)天热时,我们喜欢扇扇子;
(2)农民晒粮食时,将粮食摊开;
(3)向手背上吹气时,手绘感觉到很凉爽;
(4)农民们经常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把粮食放在通风处摊开来晒,这是为什么呢
总结:这些事例不仅说明蒸发现象的存在,同时可以说明蒸发会吸热。
学生交流讨论:比较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项目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物态变化
都属于汽化现象
吸、放热情况
都是吸热过程
不同点
发生的位置
只在液体表面处进行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发生的快慢
缓慢
剧烈
发生时的现象
不容易观察到
迅速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气泡
发生需要的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只在一定的温度——沸点下进行,且与气压有关
液体自身温度变化情况
吸热,液体自身温度降低具有制冷作用
吸热,液体温度保持在沸点处不变
主要应用
制冷,降温,制冷业
水浴加热,制糖业
知识点三
液化
刚才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
情景创设:
(1)北方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雾滴;(烧水时的白气)
(2)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
(3)清晨,路边的草或树叶上结有露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结论:(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所有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液化的方式:(1)降低温度:所有气体;(2)压缩体积:部分气体
汽化时需要吸热,相反,液化就会放热。
常见液化现象:云、雾、露、白气的形成都是液化
(4)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开水烫伤厉害,为什么?
(5)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缓慢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儿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而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笔记:吹气时,是加速了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加快了液体的蒸发;哈气时,是利用水蒸气液化放热。因此感觉不一样。
1.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部分家庭安装了热风干手器,利用热风干手器可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
A.提高了水的温度,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
B.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减小了水的表面积
D.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
2.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冰不经过熔化也可以变成水蒸气
B.90℃的水也可以沸腾
C.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B.液体沸腾时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蒸发时温度不升高
C.蒸发和沸腾都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D.蒸发和沸腾都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4.水烧开时,壶嘴冒出许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
A.水蒸气 B.小水珠 C.热空气 D.白烟
5.一块金属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如果马上用干毛巾擦,能擦干吗?为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出来。
6.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解析:“白气”形成在温度高的一侧,因为白气的形成都是热空气遇到冷物体液化形成的。例如夏天车窗外空气温度高,遇到冷玻璃要液化,冬天室内热空气遇到冷玻璃形成在内侧。冬天从室外走到室内,热空气遇到冷镜片液化形成小水滴。若是车窗内水雾要消失,吹冷风好还是热风好?(冷风,让内外的温度趋于一致,就不在发生液化现象)
7.在寒冷的冬天,爸爸开车带小明外出,小明坐在开着空调的车里发现一个现象,车窗上有水雾出现妨碍了驾驶视线,爸爸调整了风挡附近空调的出风口对着车窗吹风,水雾就消失了。请同学们分析:
(1)车窗上的水雾是怎么形成的?
(2)水雾在车窗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3)车窗上的水雾为什么会消失?
答:(1)寒冷的冬天,车里开着的空调吹出的是暖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液化放热,是车内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会附着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3)对着车窗玻璃吹风,可加快小水珠蒸发,水雾就消失了。
8.关于液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降温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B.压缩体积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C.液化过程是个吸热过程
D.液化过程是个放热过程
9.下图是水的沸腾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象的AB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处于沸腾状态
B.在图象的BC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处于沸腾状态
C.在图象的AB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处于沸腾状态
D.在图象的BC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处于沸腾状态
13.刚从开水中捞出的熟鸡蛋在手中不太烫,待蛋壳表面的水干后,会觉得很烫,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14.探究蒸发快慢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上等量的水,如图所示:
(1)选择A、B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
是否有关。
(2)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是否有关。
(3)某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他依据“谁先蒸发完,谁蒸发的快”,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他的依据和结论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
A.同时沸腾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解析:本题的考点:热传递,热平衡,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沸腾的条件。
热传递:两种物质接触以后,若温度相同,则热传递停止。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变式训练:无论是否有盖或无盖,则碗里的水都不会沸腾,因为不能再吸热,但是二者的温度是可以达到相同的。
变式训练1:将碗里的水改为酒精,则酒精能够沸腾,因为外面的水温度已经超过酒精的沸点了,可以沸腾。
物态变化中,在写物态变化名称时,一定要注意物质的状态,然后对应的写出名称。
洗完澡后看到洗澡间的镜子上变的非常模糊,打开窗户,过一会镜子又变得清亮起来,这种现象先后经历了(
)的过程。
A.汽化?熔化
B.熔化?汽化
C.汽化?液化
D.液化?汽化
本题可以进一步的拓展:
洗澡间镜子上有一层水雾,那么这个雾的形成就是通过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过一段时间以后,镜子又变得清晰,又是液化后再汽化;包括烧水时,水壶里的水在壶嘴处由白气产生,这个白气就是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
4(共31张PPT)
1
3.3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记住酒精、水银等常见物质的沸点.
4.知道什么是液化.了解液化和汽化的实际应用.
5.了解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6.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知识点一
汽化现象
将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水壶中
的水逐渐减少,水壶中的水到哪
里去了?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知识点二
沸
腾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器材:
实验中:
(1)注意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2)气泡的多少与大小关系。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过程中气泡的变化
沸腾前
沸腾时
注意事项:
(1)实验中,为什么烧杯上盖有孔的硬纸板?如果不把纸盖拿走,会导致什么结果?
(2)实验中,如何缩短实验时间?
(3)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不是100℃,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4)如果酒精灯拿走以后,水继续沸腾一段时间,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沸点与气压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海拔越低,空气越密集,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小资料:一些液体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1)根据表格可得出哪些有用的信息?
(2)酒精的沸点是多少?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应该用哪种温度计?
(3)液态氢的沸点是-253℃,表示什么含义?常温下的氢是什么状态?
纸锅烧水:纸锅为什么能够将水烧开,而纸锅底部不会被烧坏?
盘子里的水、晾晒的衣服,温度没有达到水的沸点也会变干。
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知识点三
蒸
发
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及蒸发吸热
(1)酒精擦在手背上,一段时间后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夏天在地上洒水,一段时间后发现了什么?感觉很凉快,这是为什么?
(3)人们在高温天气会大汗淋漓;人游泳上岸后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狗会把舌头伸出来。请解释这些物理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现象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很快干了,在阴凉处干的慢;
现象2:衣服打开晾晒干的快,弄成一团就干的很慢;
现象3:秋天有风的天气里衣服干的快,没有风的时候干的慢。
判断通过什么方式来加快水分蒸发的:
(1)天热时,我们喜欢扇扇子;
(2)农民晒粮食时,将粮食摊开;
(3)向手背上吹气时,手绘感觉到很凉爽;
(4)农民们经常在太阳底下晒谷子。
(5)想想做做:温度计玻璃泡上没有酒精,用扇子扇时温度会下降吗?
想一想:以下是从哪些角度加快或减慢蒸发?
针叶林
阔叶林
普雅花
蒸发和沸腾异同点
早晨树叶上的露珠是怎么形成的?
雪糕为什么会冒白气
下雨天,车窗玻璃内表面为什么会“冒汗”?
液化: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所有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知识点四
液
化
(1)北方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结成的小雾滴;(烧水时的白气)(2)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3)清晨,路边的草或树叶上结有露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液化的两种方式
(4)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开水烫伤严重,为什么?
(5)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缓慢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儿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而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液化放热
1.利用热风干手器可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A.提高了水的温度,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B.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C.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减小了水的表面积D.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
典例赏析
2.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B.液体沸腾时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蒸发时温度不升高
C.蒸发和沸腾都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D.蒸发和沸腾都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3.水烧开时,壶嘴冒出许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
A.水蒸气 B.小水珠
C.热空气 D.白烟
4.一块金属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如果马上用干毛巾擦,能擦干吗?为什么?
5.关于液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降温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B.压缩体积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C.液化过程是个吸热过程
D.液化过程是个放热过程
6.下图是水的沸腾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象的AB段时,水不断吸收热
量,温度逐渐升高,处于沸腾状态
B.在图象的BC段时,水不断吸收热
量,温度逐渐升高,处于沸腾状态
C.在图象的AB段时,水不断吸收热
量,温度不变,处于沸腾状态
D.在图象的BC段时,水不断吸收热
量,温度不变,处于沸腾状态
7.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冰不经过熔化也可以变成水蒸气
B.90℃的水也可以沸腾
C.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
8.在北方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暖和的屋子里,镜片上会出现水珠,这是______现象。
9.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时,水会发生各种物态变化:春天,冰雪消融是______现象;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这是______现象。发生以上两种物态变化时都______热。
10.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11.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水污染日益加剧,因此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所示为小明设计的太阳能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熔化,后凝固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凝固第3节
《汽化和液化》同步基础试题
一、单选题
1.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金属块,擦干后放一会儿,其表面会变湿.此现象屮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固
【答案】B
【解析】由于从冰箱中取出的金属块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金属块上,使其表面变湿.
故选B.
2.下列各种常见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A.春天,清晨河面淡淡的白雾
B.夏天,玻璃上的水很快变干
C.秋天,日出后薄雾渐渐消散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答案】A
【解析】A.春天,清晨河面淡淡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B.夏天,玻璃上的水很快变干,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属于汽化现象;
C.秋天,日出后薄雾渐渐消散,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属于汽化现象;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故选A.
3.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
A.冬日冰花
B.山河云海
C.冰川融化
D.朝露晶莹
【答案】C
【解析】A.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
B.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冰川融化是熔化现象,此过程吸收热量,故C符合题意;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小华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如图甲所示),由此她联想到了烧开水时壶嘴里冒“热气”的情景(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
冷气和热气都是气化形成的水蒸气
C.冷气形成的过程要放热,热气形成的过程要吸热
D.“冷气”液化形成的,“热气"是汽化形成的
【答案】A
【解析】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即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雪糕时,液化而成的小水滴,这一过程放出热量;而烧开水时壶嘴里冒“热气”,是由于从壶中热水汽化成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外界较冷的空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故“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但水蒸气的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是由热水汽化生成的.
故选A.
5.下列措施中,能够减慢蒸发的是( )
A.将湿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B.用吹风机的热风挡,吹湿头发
C.用保鲜袋包装蔬菜放入冰箱
D.用扫帚将雨后操场上的积水扫开
【答案】C
【解析】A.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增大了表面积,提高了衣服的温度,加快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用电吹风机的热风档吹头发,即加快空气流动速度也提高头发温度,加快蒸发速度,故B不符合题意;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降低温度,减小空气流通速度,使蒸发速度减慢,故C符合题意;
D.用笤帚把地上的水向周围扫开,增大表面积,加快蒸发速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如图所示,是某游泳爱好者在游泳上岸后站立时的情境示意图,由图可知(
)
A.蒸发和沸腾是液化的两种方式
B.图中游泳爱好者的姿势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
C.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热,使水和它依附的人体温度上升
D.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答案】B
【解析】由图知,游泳后,从水中上岸的人觉得冷,这是因为人从水中上岸后,身上有水,水蒸发吸热,所以感觉冷;将胳膊抱在胸前,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可减少水分的蒸发,使人感觉不那么冷。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该A错误,A不符合题意;
B.图中游泳爱好者将胳膊抱在胸前,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故B正确,B符合题意;
C.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热,蒸发具有致冷作用,使它依附的人体温度下降,所以游泳者上岸后感到冷,故C错误,C不符合题意;
D.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该选项与题干无关,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某学校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该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中A、B所示,则水沸腾前后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图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B.B图是水沸腾后的情况
C.A图是水沸腾后的情况
D.以上说法都有可能正确
【答案】C
【解析】A图中的气泡在上升时由小变大,是沸腾时,气泡上升,受到压强变小,气泡逐渐变大,所以A是沸腾后的现象。
B图中的气泡在上升时由大变小,是沸腾前上面温度低于下面温度,气泡根据热胀冷缩,变小。
故选C。
8.如图是某同学在探究热现象实验中,所得的撕去了一角的图象,下列关于该图象的说法正确是(
)
A.一定是某种晶体的熔化图象
B.一定是某种液体的沸腾图象
C.若是熔化图像,AB
段内物质为固液共存状态
D.无论是熔化还是沸腾图象,AB
段内不需要吸热
【答案】C
【解析】图中AB段前期为温度升高,AB段温度保持不变,后面温度是否有变化不知道,所以AB段可能是晶体熔化或者是液体沸腾的过程。如果为熔化图像,AB为熔化过程,为固液共存状态,无论是熔化还是沸腾图象,熔化过程或水沸腾都需要不断吸热。
故选C。
9.小雨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根据实验记录分别绘制了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丙所示。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实验的安装顺序应自上而下,并选择颗粒较小的冰块进行实验
B.图乙中,冰的熔化过程不需要吸热,冰有一定的熔点,说明冰是晶体
C.比较图乙中AB段与CD段可以得出冰的比热容比水的大
D.图丙中,水的沸点是98°,说明水面上方的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答案】D
【解析】A.图甲中,实验的安装顺序应自下而上,并选择颗粒较小的冰块进行实验,使冰块受热均匀,故A错误;
B.冰的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温度不变,冰有一定的熔点,说明冰是晶体,故B错误;
C.比较图乙中AB段与CD段可知,质量相同的冰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可以得出冰的比热容比水的小,故C错误;
D.图丙中,水的沸点是98°,说明水面上方的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故D正确。
故选D。
10.(多选)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实验装置和根据记录画出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用到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表
B.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99℃
C.实验加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损失
D.实验环境的气压可能高于标准大气压
【答案】ABC
【解析】A.温度计测量烧杯内水的温度,表测量加热时间,用加热时间的长短体现吸收热量的多少,故A正确;
B.由图像可知,水持续吸收热量,水的温度达到99℃并保持不变,故水的沸点是99℃,故B正确;
C.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缩短实验时间,故C正确;
D.由图像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99
℃
,由于液体的沸点随着液体上方气压的增大而升高,所以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D错误。
故选ABC。
二、填空题
11.自然界中的雨、雾、冰、霜、露等都是水的不同状态,其中露和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填物态变化)形成的;冰在熔化过程中需要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液化
吸热
【解析】[1]露和雾是小水滴,属于液态,水蒸气属于气态,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所以露和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物态变化中的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所以冰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
12.如图所示是一位坚守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为了阻断病毒传播,医护人员需要穿戴防护衣、口罩、护目镜。护目镜内侧常常会出现起雾的现象,这是由于医生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需要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液化
放出
【解析】[1]护目镜内侧常常会出现起雾的现象,这是由于医生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液化形成的。
[2]液化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13.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医护人员工作时戴上口罩和护目镜。护目镜的玻璃片常常模糊不清,这是由于水蒸气_________而形成的;防疫人员定时将消毒液喷洒在地面。不久,喷洒过的潮湿地面会逐渐变干,这是_________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液化
汽化
【解析】[1]护目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护目镜和面部之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所以会出现起雾的现象。
[2]喷洒在地上的消毒液会吸收热量,从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过程。
14.小明正在进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沸腾时,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沸腾时的情景如图_____(选填“A”或“B”)所示;小明前后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像,得到了a、b两种不同图像,其原因是_____。
【答案】A
见解析
【解析】[1]A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体积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情况;B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情况。
[2]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水的多少、水的初温、是否加盖、是否用酒精灯的火焰加热等,由图C可知,a、b两次加热初温相同,则考虑水的质量、是否加盖、是否用酒精灯的火焰加热等。
15.如图是冰箱制冷剂循环路线示意图,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此过程_____(选填“吸热”、“放热”、“不吸放热”)。制冷剂在冰箱外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
【答案】汽化
吸热
液化
【解析】[1][2]液态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汽化为气态制冷剂,此过程吸热,使冷冻室温度降低。
[3]气态制冷剂在冰箱外的管子里液化为液态制冷剂。
16.沙漠居民发明了一种不耗电的“沙漠冰箱”,如图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沙子,外罐用透气性好的陶土制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根据上文,请回答:
(1)这种“沙漠冰箱”降温原理是:_____________;
(2)将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好还是放在“潮湿避风”的地方好:________;目的是:_______。
【答案】蒸发吸热
干燥通风
能加快水份的蒸发
【解析】(1)[1]经常向沙子上洒水,保证了水分的持续蒸发,蒸发有致冷作用从而降低了食物的温度,对食物起到保鲜的作用。制冷原理:水在蒸发过程中,吸热,使罐的温度降低。
(2)[2][3]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由于空气流动加快、加速水份的蒸发,蒸发吸热,使制冷加快。
三、实验题
17.小明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做
“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如图甲组装器材时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应适当将______(
选填“A处向上”
或“B处向下”)调整;
(2)当水沸腾时,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并不断上升
、体积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水沸腾前后一段时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曲线如图乙所示
。由甲、乙两图可知:
①图甲时刻烧杯中的水___________(选填
“己”
或
“未”)沸腾;
②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4)在同样的环境下,给一大杯滚烫的热水降温,现有两种方法
:
①先让滚烫的热水冷却5min,然后加一小杯冷水
;
②先在滚烫的热水中加入一小杯冷水
,然后冷却5min。
结合图丙提供的信息,
分析可知___________。
A.方法①冷却效果较好
B.方法②冷却效果较好
C.两种方法冷却效果相同
【答案】A处向上
变大
未
温度保持不变
A
【解析】(1)[1]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即在组装仪器时,根据酒精灯外焰,固定B处的铁圈,在实验时一般不再调节;故当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应适当将A处向上调整。
(2)[2]水沸腾时,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并不断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受到水的压强减小,要达到气泡内压强的平衡,体积变大。
(3)①[3]由乙图知,水的沸点为100℃,由甲图知,此时水的温度为96℃,水未沸腾,故此时,图甲时刻烧杯中的水未沸腾。
②[4]由图乙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4)[5]由图乙知,液体降温时先快后慢,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给一大碗滚烫的热水降温,应选择方法①效果好。
故选A。
四、简答题
18.寒冬时节的早晨,汽车司机上车后常发现在前挡风车窗上出现白色的“哈气”,于是他打开暖风,很快就能除掉“哈气”;夏天,在下大雨后,前挡风车窗上也出现“哈气”影响安全驾驶,于是司机打开空调制冷,很快“哈气”也被除掉.为什么同样的现象,司机采取不同的方法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答案】在冬季,司机用暖风提高风挡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气不能在风挡玻璃上液化而形成“哈气”;在夏季大雨后,司机打开空调制冷,使车内温度低于风挡玻璃的温度,车内水蒸气不能在风挡玻璃上液化,从而起到预防“哈气”产生的作用.
【解析】在冬季,司机用暖风提高风挡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气不能在风挡玻璃上液化而形成“哈气”;在夏季大雨后,司机打开空调制冷,使车内温度低于风挡玻璃的温度,车内水蒸气不能在风挡玻璃上液化,从而起到预防“哈气”产生的作用。
1第3节
《汽化和液化》同步提高试题
一、选择题
1.(多选)从冰箱取出一瓶可乐,过了一会,可乐瓶上有很多小水滴,再过一段时间,小水滴慢慢消失。这一现象与下列对应描述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的过程和出现小水滴的过程吸放热情况相同
B.夏天,绿叶上露珠的形成和小水滴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不同
C.秋天,雾的形成与散去和小水滴出现与消失,吸放热情况都相同
D.冬天,可乐瓶上更容易观察到上述现象
【答案】BC
【解析】A.冰箱取出的可乐瓶出现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放热。而冰雪消融是熔化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吸热,故A错误;
B.露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小水滴的形成也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
C.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雾的散去是汽化现象,而小水滴的形成是液化、小水滴慢慢消失是小水滴汽化成了水蒸气,故C正确;
D.冬天,空气的温度与可乐瓶的温度相差不大,冷的空气遇到冷的可乐瓶不容易发生液化,所以上述现象不容易观察到。而在夏天,空气与可乐瓶的温差大,上述现象更容易观察到,故D错误。
故选BC。
2.新冠状病毒疫情形势严峻,冲在最前线的医务人员需要同时佩戴N95口罩及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但由于护目镜镜片经常起“雾汽”导致了医疗护理过程中的诸多不便,对此,正确的解释是(
)
A.眼镜上的“雾汽”就是水蒸气
B.“雾汽”形成过程需要吸热
C.“雾汽”形成是水蒸气液化现象
D.“雾汽”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答案】C
【解析】医护人员口中呼出的气体含有水蒸气,比护目镜片温度高,护目镜镜片上的“雾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相对较低的镜片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雾气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是放热过程。
故选C。
3.在抗击新型冠状肺炎期间,医务人员进入病房前必须要穿戴好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护目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起雾的现象。这是由于( )
A.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附着在玻璃片外侧造成的
B.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附着在玻璃片内侧造成的
C.护目镜和面部之间的水蒸气液化附着在玻璃片内侧造成的
D.护目镜和面部之间的水蒸气液化附着在玻璃片外侧造成的
【答案】C
【解析】护目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起雾的现象,这是护目镜和面部之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玻璃片造成的。
故选C。
4.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吸水性好的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图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下列关于简易冰箱制冷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①纱布有较好的吸水性,可以增大水的蒸发面积;
②放在通风的地方,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③水蒸发时吸热,可以使食物的温度降低;
④提高水的温度,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液体蒸发吸热可以使物体的温度降低,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湿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的速度等。
①纱布有较好的吸水性,可以增大水的蒸发面积,加快水的蒸发,所以①分析正确;
②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水的蒸发,所以②分析正确;
③液体水蒸发时从周围吸收热量,可以使食物的温度降低,所以③分析正确;
④提高水的温度,虽然水的蒸发加快了,但是不能起到制冷的作用了。
故选C。
5.某房间里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入被密封在玻璃瓶内的酒精中,丙玻璃泡用浸有酒精的湿棉花包裹着放在空气中,关于它们的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甲温度计的示数与室温相同
B.甲的示数为室温,乙、丙的示数相同,并都低于室温
C.甲、乙示数相同,都等于室温
D.甲、乙、丙示数都相同,都等于室温
【答案】C
【解析】蒸发是汽化现象,蒸发吸热.因为空气中的温度计测的是室温,密封玻璃瓶中的酒精可以认为是不挥发的,那么乙温度计所测酒精的温度和室温是相等的.丙玻璃泡用浸有酒精的湿棉花包裹着放在空气中,棉花上的酒精蒸发,从周围环境中吸热,使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所以丙温度计测的温度比室温偏低.故选C.
6.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有煎炸炖烤焖等多种烹饪方法。下图是生活中常用碗炖食物的示意图(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里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
A.同时沸腾了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答案】D
【解析】开始锅与碗中的水都会吸热升温,但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时吸热会沸腾起来,但温度不再升高,此时碗中的水也会达到沸点,但由于碗中的水与锅中水的温度相同,所以不能继续吸热,所以碗中的水不会沸腾。
故选D。
7.春节期间,小雪在家中帮助妈妈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她锅里的水量太少了,于是,小雪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冷水。下面四幅图像中,最能大致反映整个烧水过程中水温着时间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BC.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据此分析可知,
C图像符合题意,B图像的沸点与原来不同,不符合题意;
D.图像中水的温度不可能直接从很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A.A图像中水的温度从很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纸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
做“纸锅烧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C.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会再升高,没有达到纸燃烧的温度
D.纸锅里的水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不会沸腾
【答案】A
【解析】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虽然不能沸腾,但会蒸发,所以水会发生汽化现象。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由于纸的着火点较高,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水不能继续吸热,水将停止沸腾。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不会变化,所以水的沸点不会改变,但水量增加会使水的温度上升变慢,即加热时间变长.故D选项符合题意.
10.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铁路要通过“千年冻土”区,“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为解决“冻土”难题,保证路基的稳定性,采取了下列措施(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在路基的坡面上铺设一层遮阳板,减小太阳的辐射加热,可防止“冻土”液化
B.路基两旁插有很多管形“热棒”,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温度升高时会汽化,从路基内部吸热,使路基温度降低
C.“热棒”中氨气上升到上部会液化,液化会吸热
D.“热棒”中氨气上升到上部会凝固,凝固会吸热
【答案】B
【解析】A、路基变软是因为“冻土”熔化而形成的,故A选项不正确;
B、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路基温度升高时会汽化,从路基内部吸热,使路基温度降低,冻土就不会熔化,故B选项正确;
C、液化要放热,故C选项不正确;
D、“热棒”中氨气上升到上部,这是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路基温度升高时汽化的结果,故D选项不正确.
三、填空题
11.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棍上有一层白霜,它是冰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填物态变化各称)形成的。仔细观察会发现冰棍在冒出“白气”,“白气”是向上飘还是向下落?_____;“白气”是_____(填“水蒸气”、“小水珠”)。
【答案】凝华
向下落
小水珠
【解析】[1]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棍上有一层白霜,是由冰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
[2][3]“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由于小水珠的密度大于空气,故向下落。
12.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
2015
年生理医学诺贝尔奖,这是中国在科学领域获得的诺贝尔
首奖,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她回忆当年带领课题小组实验尝试加热青蒿水溶液使其沸腾,从
而去除水份以提取药物,做了大量实验但并没有发现有效结果.她猜想:可能在高温的情况
下,破坏了青蒿里面的有效成分,于是改为乙醚提取.最终成功地从青蒿乙醚溶液中提取出有效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1)青蒿素的提取是利用乙醚的____________
(选填“熔点”或“沸点”)较低.
(2)我们可以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
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慢慢消失,这是一种_______现象(填物态
变化名称);然后反向推动活塞,观察到慢慢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___________方法
可以使气体液化.
【答案】沸点
汽化
压缩体积
【解析】(1)[2]根据题意:“尝试加热青蒿水溶液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份以提取药物”,可见青蒿素的提取是利用乙醚的沸点较低.
(2)[2][3]我们可以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
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慢慢消失,液态变为气态,所以这是汽化现象;然后反向推动活塞,观察到慢慢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
可以使气体液化.
13.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选填“内侧”或“外侧”),为了防止影响视线,司机师傅应该对挡风玻璃吹_______(选填“冷风”或“热风”)
【答案】内侧
热风
【解析】[1]冬季,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2]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的越快,因此应吹热风。
14.请根据表格数据判断:当温度为30℃时,水银为________态,萘为_________态。
熔点(°C)
沸点(°C)
水银
-39
357
氮
-210
-196
萘
80
218
【答案】液
固
【解析】[1]由表可知,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
30℃时水银是液态。
[2]萘的熔点是80℃,当温度为30℃时,没达到萘的熔点,故萘还是固态。
15.如图甲所示,在液体的表面上,某些能量较大的分子能克服液体内其他分子的束缚而“飞离”液体表面,这就是________;如图乙所示,在液体内部,有一些分子由于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进入液体内部的小气泡中,从而使小气泡逐渐变大并上升到液面,气泡破裂,其中的水蒸气“飞”到空气中,这就是________.(选填汽化的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答案】蒸发
沸腾
【解析】图甲中,在液体的表面上,某些能量较大的分子能克服液体内其他分子的束缚而“飞离”液体表面,属缓慢的汽化现象,这就是蒸发;图乙中,在液体内部,一些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进入液体内部的小气泡中,从而使小气泡逐渐变大并上升到液面,气泡破裂,其中的水蒸气“飞”到空气中,整个过程较为剧烈,这就是沸腾.
16.如图所示,让沸腾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水蒸气在试管中遇冷将____,过一段时间,容器B中的水温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
【答案】液化
升高
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解析】水蒸气在试管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容器B中的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
四、实验题
17.小华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组装实验装置时,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夹位置放置非常重要,实验时,应当先调整固定_____的位置(选填“铁圈”或“铁夹”);
(2)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如下表。表格中(A)、(B)两处应填的内容是:(A)_____(B)_____;
(A)
0
1
2
3
4
5
6
7
8
(B)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3)请在图乙的方格纸上画出“(B)—(A)”关系图像;
(________)
(4)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5)在探究结束后,有一个学习小组绘制出如图丙所示的水的(B)和(A)关系图线,其中错误的线段是_____。
【答案】铁圈
见解析
移开酒精灯
CD
【解析】(1)[1]组装实验装置时,器材的组装应该从下向上,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在下,悬挂温度计的铁夹在上,所以应当先调整固定铁圈的位置。
(2)[2][3]由题意可知,90到100应该是温度的示数,0到9应该是时间的示数,所以(A)是,(B)是。
(3)[4]根据表中的数据描点,然后连线,可得到相应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4)[5]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移开酒精灯,这时水没有吸收热量,再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5)[6]从图丙可以看到,其中错误的线段是CD,因为水沸腾后,继续吸热,温度不会再升高。
18.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微观结构。很早以前,科学家们发现了物质是由微粒(分子)组成的,从而建立了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如图所示)。固体中分子间的束缚能力很强,分子只能在某个位置附近做小幅的振动,不能自由移动;气体分子间的束缚能力很弱,所以分子运动相对强烈,如果没有容器的限制可自由运动,尽可能占据更多的体积;液体介于三者之间(与固体更接近),大部分分子在大部分时间内只能在某一位置附近做幅度相对大的振动,某些能量较大的分子能克服液体内其他分子的束缚而“飞离”液体。
(1)由材料可知,当物质从气态变化到固态时,需__________(选项“吸热”或“放热”),使其温度__________,分子只有的能量减小,分子的活跃程度需急剧变弱。
(2)在液体的表面上,某些能量较大的分子能克服液体内其他分子的束缚而“飞离”液体表面,这就是__________;在液体内部,有一些分子由于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进入液体内部的小气泡中。从而使小气泡逐渐变大并上升到液面,气泡破裂,其中的水蒸气“飞”到空气中,这就是__________。(以上两空选填汽化的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答案】放热
降低
蒸发
沸腾
【解析】(1)[1][2]物质从气态变化到固态叫做凝华,凝华需要放热,使其温度降低;
(2)[3]在液体的表面上,某些能量较大的分子能克服液体内其他分子的束缚而“飞离”液体表面,属缓慢的汽化现象,这就是蒸发现象;
[4]在液体内部,一些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进入液体内部的小气泡中,从而使小气泡逐渐变大并上升到液面,气泡破裂,其中的水蒸气“飞”到空气中,整个过程较为剧烈,这就是沸腾。
五、简答题
19.炖汤深受人们的喜爱,它是把食物和水置于炖盅内,炖盅浸在大锅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炖盅与锅底隔离,如图所示.请问:
(1)大锅内的水沸腾了,而炖盅里的水却始终不沸腾,这是什么原因?
(2)当大锅内的水沸腾时,冒出大量的“白气”但当水沸腾一段时间后,虽继续加热,但“白气”减少了许多,这是什么原因?
【答案】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①达到沸点,当大锅中的水达到沸点后,炖盅内的汤水也达到沸点;②沸腾需要继续吸热,但由于大锅中的水和炖盅内的汤水温度相同,不再发生热传递,所以炖盅内的汤水不会沸腾.
水蒸汽遇冷液化成大量的小水珠,形成“白气”;当水沸腾一段时间后,由于水蒸气液化放热,锅的上方温度变高,水蒸气不容易液化,“白气”就减少了许多.
【解析】(1)因为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当煲中的水达到沸点后,盅内的汤水也达到沸点。汤水如果沸腾需继续吸热,但由于煲中的水和盅内的汤水温度相同,不再发生热传递。所以蛊内的汤水不会沸腾。(2)当大煲内的水沸腾时,锅外的温度较低,此时水蒸气液化成大量的小水珠,形成“白气”;当水沸腾一段时间后,由于水蒸气液化放热,锅的上方温度变高,水蒸气不容易液化,“白气”就减少了许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