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认识毫米1-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认识毫米1-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29 07:4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毫米》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分解目标】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分解过程】
行为表现 行为条件 表现程度
核心概念 行为动词

毫米 认识 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 能
整理后得到如下学习目标:
1.通过故事情境“辩论赛”,使学生了解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借助直尺,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指出1毫米的大小,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量一量、摸一摸、比一比”学具袋里厚度都是1毫米的物品,初步地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4.借助身边的物体,学生能够积极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5.通过小组活动能够精确测量出练习本的厚度,估算出一摞纸的张数,体会毫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渗透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6.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感受毫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
测量。
【预设学习难点】理解并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测量较薄的物品。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
课堂预设 设计意图 对应教学目标
第一版块: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故事导入
智慧王国的国王组织了一场辩论赛,长度单位的兄弟们都来参赛了。米说:“我能很快的测量国王权杖有多长,我最强了!”分米说:“我能很快测量出国王皇冠有多高,哈哈,怎么样很厉害吧!”厘米这时候出声了:“哼!你们这都算什么啊,我能测量的出国王指甲盖的长度。”国王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算谁赢呢?这时候国王灵光一闪,拿出了属于胜利者的徽章,说:“这样吧,你们谁能测量出这枚徽章有多厚就颁发给谁!”同学们猜一猜,最后谁赢得了徽章?
师:当我们需要测量更精确的长度,就需要用到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 “毫米”。 通过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知,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毫米”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目标1
第二版: 自主探索,
获取新知。
认识1毫米
师:同学们,关于毫米,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师: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你能从上面找到1毫米么?找到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认识1厘米=10毫米
师:刚才有同学说1厘米=10毫米,到底是不是呢?拿起你们的直尺,任意找出1厘米,用笔尖指着数一数有几毫米。
随机提问:那么2厘米是( )毫米?4厘米是()毫米??50毫米是( )厘米? 使学生能够通过直尺初步认识1毫米;
通过在直尺上数1厘米有几毫米的过程,学生自主发现“1厘米=10毫米”;
通过快问快答的形式使学生及时巩固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 目标2
感知1毫米
打开我们的学具袋,测量一下袋中物品的厚度。
摸一摸、比一比,感受一下1毫米有多长。
③ 学生谈生活中见过长度或厚度大
约是1毫米的物品。
④闭上眼睛脑海中想一想1毫米有多
长,再用手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看谁比的更准确。
通过学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的活动,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通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1毫米,闭上眼再次感知1毫米,对1毫米的长度表象进一步巩固。
目标3
第三版块: 动手操作,
体会应用。
1.自由选择身边的物品测量。
通过测量物品,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物品的长度或厚度。 目标4
2.测量练习本的厚度。
估测一摞纸有多张。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测量较薄的物品。 目标5
生活中用毫米表示的物品。(课件
展示)
感受毫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目标6
第四版块: 巩固拓展,
提升能力。
1.单位换算
90毫米=( )厘米
6厘米=( )毫米
1厘米-8毫米=( )毫米 让学生通过换算单位进一步掌握“1厘米=10毫米”。
本题考察目标4
2.我会填

学生根据尺子上的刻度写出物品的长度,进一步掌握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本题考察目标2
3. 火眼金睛(把你认为不恰当的地方,用“----”画出来并改正。)
2016年9月17日?星期四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毫米长的铅笔和8?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根据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让学生判断日记中的长度单位运用的是否合理,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再次加深毫米的长度观念。
本题考察目标3
第五板块: 总结收获,
课外延伸。 介绍更小的长度单位
出示长度单位家族族谱


板书设计: 认识毫米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教学反思: 小学生的认知带有浓厚的情绪化色彩,所以本节课我创设了智慧王国举办辩论赛这一故事情境,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当提出“猜猜谁赢得了徽章时?”,孩子们异口同声说出了徽章的厚度要用毫米测量,我认为达到了所预设的目标,使学生了解了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测量更短的物品或需要精确测量物品的时候需要用到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学生能够自主在直尺上找到1毫米,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课上学生演示、快问快答等环节,可以看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掌握。
由于“毫米”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帮助学生建构“1毫米”长度观念的尤为重要。然而学生形成一个概念,通常要经历活动过程,然后转变为对象的认知过程。活动阶段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背景材料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创设活动,体验过程,引导概念生成。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的是学生对1毫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借助学具袋的东西,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充分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1毫米长度的表象。在用手指捏住卡片的厚度再抽出卡片感知1毫米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一抽走卡片,两个手指就粘住了。”我追问“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说是因为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这样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在操作中发现、探索、体验,建立测量单位的表象——奠定估测基础。紧接着,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1毫米,对1毫米的表象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为了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安排了测量身边的物体。学生有测量铅丝、笔芯直径、指甲盖的厚度......说明学生已经建立起了1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复习测量方法的这一环节,并不是本节课重点,学生早在二年级已经学习过测量方法了,所以删掉了此环节。
本节课的学习难点与我备课时预设的难点是一致的。测量练习本所体现出来的转化思想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当提出:“一个本太薄了,不好测量。”通过小组讨论,本节课学生呈现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几本的厚度÷本数=一本的厚度。另一种是将数学书压在练习本上,再去测量。
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这一活动因为不想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我并没有出示红红和亮亮的对话,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在这里回答问题的学生,课外知识比较丰富,他知道微米和纳米,并且利用自己折纸的经验知道一张纸对折3次,厚度大约是1毫米,最终学生将估测的方法表达出来了。但在课堂上这名学生测量完一摞纸的厚度就要回座位,说明他没有想出完整的方法,只是老师一提出问题,就急于回答问题,可能只是想上台表现下自己。今后对学生的关注度是我一个改进方向,当一个问题抛出的时候,应该去观察学生的表情或动作,去了解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状态。尤其是比较难的问题,应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整理清楚答题思路再回答。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以及能力提升的宝贵机会。虽然是一部分学生能够想出方法,但就需要这一部分学生带动全班的发展,让学生与学生思想之间进行碰撞,从而渗透数学转化思想。
4.在巩固练习中,对于钉子的长度是8毫米这个问题,两名学生都是从0开始数有几个小格就是几毫米。当学生没有出现1厘米减去2个小格的方法时,老师应该及时抓住生成,进行追问,提升学生思维方式。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认识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都需对照教学目标来考量,教师所做的一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精、要准,同时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学生表情、动作,与其真诚的交流进而了解学生当下的所思所想,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及时抓住学生动态的生成,增加课堂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