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有序观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纸盒、长短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建立关系 
1、几何画板展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引出长方体。 
2、联系生活,出示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使学生头脑中建立长方体模型。 
3、回顾一年级时所了解的长方体相关知识。 
二、引入课题,并提出大问题 
引入课题,并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长方体的特征。 
三、.观看小视频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预设问题 
1、看完小视频,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长方体的棱是怎样产生的? 
3、长方体的顶点又是怎样产生的?) 
四、分组尝试探究,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1.活动要求 
①四人一小组,观察长方体盒子说一说你的发现。 
②用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发现。③把你们验证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五、展示分享,深度对话 
1、顶点 
预设: 
①8个顶点,数一数顶点个数(不转动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盒子上的顶点,说一说你的感觉。 
2、棱 
预设: 
①12条棱 数一数:无序地数,有序地数,对比两种数法, 发现有序地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②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展示各种验证方法:比一比,量一量) 
③为棱分组 老师课件展示平移对比的方法来验证。引导学生为12条棱分组(分3组,每组4条),并补充结论。 
学生交流质疑,补充特殊的长方体有8条棱相等。 
3、面 
预设 
①六个面 
②每个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学生会以特殊长方体质疑,长方体中可以有两个面试正方形。) 
③相对的面相等(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把方法来验证。利用相对棱相等的推理来验证。) 
六、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观察长方体框架,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是否相等,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老师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把底面上较长的棱叫做长方体的长,底面上较短的棱叫做长方体的宽。而把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长方体的高。) 
2、学生辨别长方体的长宽高。 
3、同一个长方体,转动它的摆放方向。让学生再次辨别长方体的长宽高。从而得出同一个长方体,由于摆放方向不同, 长宽高的位置也不一样。 
4、引导学生把长方体的12条棱,按长宽高为一组,再一次将长方体的棱分组。 
七、共同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我们的发现 
面 6个、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棱 12条、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本节课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长方体的顶点棱面三个方面探索出了长方体的特征。下面我们就来验证大家本节课的收获。 
八、拓展延伸 
1、把缺少一条棱的长方体还原。学生选择棱,并说明理由。(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2、把缺少两条棱的长方体框架还原。 
3、思考: 
①一个长方体框架最少要保留几条棱,才能保证能把这个长方体框架还原。(3条) 
②要保留什么样的三条棱?(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4、出示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都为4cm),让让学生想象它会是一个什么图形。 
九、布置作业 
利用本节课探索长方体特征的方法,来探索正方体的特征,下节课展示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