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毫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34~35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系列活动,经历认识毫米,以及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测量活动,丰富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发展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通过系列数学活动,积累用标准单位进行估测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难点:
建立正确的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设想:
《认识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长度单位有初步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及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初步建立长度观念。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经验,在认知冲突中引入毫米,完善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从知识经验方面来讲,学生在二下年级学习过长度单位,对于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已有初步的认识,并建立起了一定的空间表象,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用尺度量的能力。从生活经验方面来讲,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验,有部分孩子已经知道一小格就表示长度单位“毫米”,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即10毫米。基于这样的经验基础,本节课从“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这样一个简单的任务出发,在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毫米的必要性;利用“关于毫米你知道些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来再现学生对毫米的真实认知起点;直接利用“1厘米=10毫米”,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即让学生“从1厘米中标出1毫米”。整个探究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真实起点,突出对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知识的自主构建。
2.丰富数学活动,在不断地感受中积累表象,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长度单位又比较抽象。如果仅仅停留在“几个小格就是几毫米”,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低层次的,教学中我们力求创设自主探索环境,设计“不用尺找出1毫米厚的物体”“用毫米测量物品的厚度”“1毫米纸大约有几张”“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毫米”等,这些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探索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结果,来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直观的物品,建立1毫米、几毫米等长度的表象,突破难点。
3.突出验证方法,借助活动在反复矫正中建立标准,积累经验
长度观念的建立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本节课在帮助学生利用直观手段建立长度观念的同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寻找标准进行灵活对比”的方法,并与验证相结合。每个环节的反馈设计,都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解决问题方法、多角度验证结果的机会,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之间比照,让学生能运用并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一摞A4纸
学具准备:直尺、1分硬币、1元硬币、1张扑克牌、一本练习本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份礼物,想看看吗?
生(齐答):想。
师: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
(出示4毫米和5毫米厚的书,让学生猜,老师不加以断定。)
(生纷纷猜测,并互相交流)
师: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又快又有根据地正确判断出哪本厚哪本薄?
生1:可以平放在桌上比一比。
生2:通过两本书平放作比较就可以看出哪本薄哪本厚了。
师:如果要知道这两本书分别有多厚?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呢?
生:可以用尺子量就知道了。
师:用尺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请同学们用手分别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
(学生纷纷进行比划)
师:这本书厚有1米吗?有1分米吗?有1厘米吗?
生:都没有。
师:那为了量出这本书的厚度,同学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这个愿望是什么?
生: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师:其实你们的愿望前辈们已经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就藏在你们的尺子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将一个简单的问题“比较两本书的厚薄”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于是需要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二、 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一)观察尺子,让学生自主建构1毫米的长度观念。
1. 找1毫米
师:1毫米到底有多长?我们到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指给同桌看。
师: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上的尺子,它已经被韦老师放大了,谁能在上面找到1毫米?
还有吗?(大家在不同的位置找到了1毫米,其实1厘米中间每1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师: 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1毫米)
师: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
师: 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师:闭上眼记一记1毫米有多长。
强化1毫米:我们去找找生活中的1毫米。
(1)出示学具:1分硬币、1元硬币、1张扑克牌
(2)眼力大考验:从三样学具中找出1样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学生活动)
(3)验证:举起来看看。谁的眼力准呢?量量这三样物体,哪一样的厚度真正是的1毫米?
反馈1:1分硬币
反馈2:1元硬币
反馈3:1张扑克牌
(4)小结:通过观察和验证,我们知道像1枚1分硬币这样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而1枚1元硬币这样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些,1张扑克牌的厚度又不够1毫米。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你们是否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愿望呢?
生:想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师:是呀!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看一看兔博士网站怎么说。
(5)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厚度大概是1毫米的物体。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老师也允许学生在允许范围内求异,这些看似对教学程序不利的“突发事件”,我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的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识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二)自主探索,发现“1厘米=10毫米”规律
1. 师: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
2.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
齐读,往返各一遍
3. 师:那2厘米=( )毫米 5厘米=( )毫米 40毫米=( )厘米
4. 师: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下面我们来做一下练习。
(1)你知道这根曲别针有多长吗?这根铁钉呢?
(2)填一填:6厘米=( )毫米 70毫米=( )厘米
5厘米3毫米=( )毫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一)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探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你们想不想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呢?
生:想。
1. 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
师: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测量时要精确到毫米。
师:在量之前,老师想请教一下大家:我的尺子量数学书的宽都不够长,更别说量长了,我该怎么办?你又什么好办法吗?(学生汇报自己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4人小组分工合作,用你喜欢的方法测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并记录下来。(指名小组汇报)
2. 测量一本练习本的厚度。
师:一本练习本的有多厚呢?练习本太薄啦! 怎样做能够测量得更精确呢?
(指名学生发表意见)
(生测量,然后汇报)
3. 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
师:老师这里有一摞纸,我已经测量过了,它的厚度刚好是3厘米,请大家估测一下,这一摞纸有多少张?你又什么好办法吗?
(指名学生发表意见)
(二)生活举例,拓展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地方会用到毫米,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屏幕呈现)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生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