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2020
公元1405年7月11日,在我们这个星球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航行——郑和下西洋。
????六百多年过去了。追述壮举,我们依稀可以想见那时的帆影和波涛。我们在自豪与敬佩中思考:郑和是谁?是什么力量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以思议的航行?他穿越了怎样的暴风骤雨,才成为这场海上奇迹的主角。
传播和平
捍卫和平
守望和平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经过等概况,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并对郑和下西洋进行评价;
2.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能够分析其成功原因及体现的精神;
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第一幕
传播和平——郑和下西洋
何为西洋?
谁下西洋?
郑和
郑和是谁?
名片: 姓名: 小名:
生活时代: 民族:
宗教信仰: 职业:
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因立下战功,明成祖朱棣赐郑姓,史称“郑和”。
思维敏捷,才智过人,具有一定航海知识,知兵习战,深得明成祖朱棣的器重。
出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回族家庭,家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他熟悉佛教教义、教规和宗教习俗。
马和
三宝
明朝
回族
伊斯兰教
航海家、外交家
航海家(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外交家。
1、目的
材料一: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chai)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1)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示中国富强”P70
(2)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材料二: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明史·郑和传》
(3)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明成祖朱棣(di)
时间:
次数:
郑和的宝船
郑和的船队
1405-1433年
共7次
2、经过
材料一:第一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船队最多是有船200艘。
材料二: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修四十四丈(约150米),广十八丈(约60米)。
151.8米
24.5米
郑和宝船
哥伦布旗舰
3、装载物品:
4、装载物品的用途:
明《武备志》载郑和航海图(局部)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P71
出发点: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七次
郑和的船队先后达到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到达的范围
6、主要交往方式
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之意,进行贸易。
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使节随行。
概况与特点
{8A107856-5554-42FB-B03E-39F5DBC370BA}
郑和
哥伦布(西)
达伽马(葡)
比较结果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
4
1
人数
27000多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最多时约200艘
17艘
4艘
所载货物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
到达范围
亚洲和非洲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美洲
印度
到达做法
赠送物品,表达通好之意,进行贸易
时间早、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掠夺、侵占
友好交往
地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P72
论从史出 合作探究
榜葛剌进麒麟图
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探究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影响?
(关键词: 中外交往 交通路线)
材料一
教材72页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材料二
榜葛剌进麒麟图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史料:材料一
结论
榜葛剌进献麒麟图
影响(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郑和受到非洲黑人的热烈欢迎当地居民并把长颈鹿赠送给了郑和。
郑和到了东南亚,他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史料:材料二
结论
影响(2):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除了圆满完成外交使命外,郑和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航线,他发现经过印度古里(今科泽科德)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可避开风暴区,直达到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影响:P72
(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并做出了伟大贡献。
1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迷失方向;
缺少淡水、食物、药品等物资,疾病、语言不通,;
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2
3
想一想:郑和和他的船队在航行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郑和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 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 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 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 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根本原因)
(2)明成祖的鼓励与支持
(3)先进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和指南针的应用
材料四:郑和,出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跋涉千里,朝觐麦加。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随明军征战,屡立战功,明成祖赐马和郑姓,史称“郑和”。
(4)郑和不畏艰险,个人组织能力突出。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条件/原因
郑和墓
1433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病逝。享年62岁,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启示:
以和平友好交往为目的,致力于文明的传播和交流,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共赢。
印度尼西亚三宝庙
泰国三宝塔寺
柬埔寨三宝公庙
爪哇三宝井
课后活动:在东南亚-些国家和地区,有-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爪哇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新加坡有“三宝山”。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
这是为了纪念郑和。
说明郑和曾经到过这些地区,促进了明朝和这些地区的友好往来。
、郑和下西洋
但是...郑和下西洋44年之后,明朝皇帝宣布:下西洋为一大“弊政”,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档案销毁殆尽......
材料: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
——《明史.郑和传》
消极影响:
七次大规模远航和馈赠性贸易,十分劳民伤财,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走向开放。
不同的声音:
△郑和七下西洋后之后,为何航海运动戛然而止?
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从此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然而,明政府的海禁能够禁止中国人民出海,却阻止不了来自于海上的威胁——到明中后期,中国对外交往变为主要以冲突为主。
△再无郑和后的中国与世界:
捍卫和平——戚继光抗倭
第二幕
何为倭寇
为什么会在明朝中期“倭患”猖獗?
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何为倭患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抢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日本倭寇
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
画面描绘了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千船。” ——《倭变事略》
倭寇侵扰浙江台州的桃渚村,杀人放火,掘坟挖墓,甚至把婴儿束在竿上,用开水浇,看着婴心啼哭,拍手笑乐。
倭寇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国的主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民族英雄,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后考中武举,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童谣
天皇皇,地皇皇,
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倭来,不要慌,
我有戚爷来阻挡。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1)戚继光整顿军队
①目的:提高军队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②举措:大力整顿军队,招募农民和矿工,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③结果: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戚家军
冷兵器时代的无敌阵型
过程
鸳鸯阵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过程
(2)阶段:
① 1561年台州之战
结果: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2)阶段:
① 1561年台州之战
结果: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②前往福建、广东
结果:带领广大居民与倭寇激战,最终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课后活动】“遥知百国(指日本)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戚继光什么样的情感?
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如何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如何评价戚继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自1559年至1566年,戚家军历十三战,每战横扫敌军,几近全歼,最大伤亡仅69人,敌我伤亡比例30:1
--《明朝那些事》
戚继光的军事著作
材料二
抗倭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
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的配合
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
材料一 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军民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合作讨论: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原因?
友好
交 往
暴力冲突
国力强盛
国力衰落
启示: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
“国力渐衰” 后的中国——
背景: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的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自1840年至1940年的一百年间,据史家不完全统计,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之多,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50多个。其中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与清政府签订条约,占领澳门为殖民地。
结果: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注意:澳门主权仍属于中国)
澳门问题后续
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归了祖国的怀抱。
第三幕
守望和平——以史为鉴
你能说出中国古代史上对外交往的使者还有谁?
张骞、鉴真、玄奘
郑和
知新温故
张骞通西域
宋代海外贸易图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国力强盛时:友好往来是主流
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要增强综合国力
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吸收先进文化;
重视科技,发展科技
坚持和平交往,互相尊重;
面对外来侵略,要坚决捍卫祖国
……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枕戈待旦,强我国力。
有了更坚实的支撑,才有每个国民的岁月静好。
1.2016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国海军“郑和”号训练舰访问斐济。最早派郑和出使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英宗 D.明仁宗
2.“凤凰卫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特制作一艘中为“凤凰号”的单桅帆船,进行探寻当年郑和下西洋海路的壮举,但他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是(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3.“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明朝国威的树立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B
D
C
实战演练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B
C
实战演练
5.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 )
A.山东 B.浙江 C.福建 D.广东
6.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A
回答问题: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么特点?
和平交往,友好交往
(3)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被称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并做出了伟大贡献。
(4)请说说纪念郑和远航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假如你生活在15世纪中国,并随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请回答:
(1)郑和远航的出发点是哪里?最远抵达哪里?
刘家港
(2)当时你若是一名商人,你会携带哪些你认为销路好的商品?(举两例)
丝绸,瓷器.
(3)郑和作为“世界海洋第一人”,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的?
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无畏的气概,吃苦耐劳和百折不饶的精神
纪念郑和远航,能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促进东南亚的和谐稳定等.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