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下载】语文:第4单元同步练习(4份)(语文版八下)

文档属性

名称 【打包下载】语文:第4单元同步练习(4份)(语文版八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07 09:07:27

文档简介

我有一个梦想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偌大(nuò) 骇人(gāi) 情谊(yí) 尽情(jìn)
B.急迫(pǎi) 苦难(nàn) 决心(jué) 改变(biàn)
C.欢愉(yú) 虹霓(ní) 诺言(nuò) 流亡(liú)
D.扎根(zhā) 沙漠(mò) 优劣(liē) 绿洲(zōu)
2.下列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芜杂 诽谤 豁然开郎 轻轻抹去
B.纷繁 敷浅 卓有成效 尊敬爱载
C.藏蜇 楔子 夜啼达旦 隐居修道
D.擂同 春暮 悦耳动听 鹃而啼瘦
3.在文中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
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__________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__________,犹如海之波涛,__________,滚滚而来。
A.将来 自由 巨浪高扬 B.将来 平等 汹涌澎湃
C.将来 公平 巨浪高扬 D.将来 公正 汹涌澎湃
4.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大诗人白乐天,偿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
B.关于杜鹃的一切,这里说得很明白。
C.我虽然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D.死了之后,忽然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了心酸。
5.依次填入下面四句话中横线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兄弟我再糊涂,也__________好话歹话都听不出来。
②我们先看录像,__________又唱起了歌。
③问题__________点破,大家便会明白真相。
④这真是一件__________妙的艺术品。
A.不至于 继而 一经 绝 B.不至于 既而 已经 决
C.不致于 既而 已经 决 D.不致于 继而 一经 绝
6.文中空缺处应填的最恰当的是(  )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①__________。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②__________。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③__________。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①a人人生而平等 ①b为自由而战
②a共叙兄弟情谊  ②b情同手足
③a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③b沙漠不复存在
A.①a②a③b B.①b②a③a C.①a②a③a D.①a②b③a
二、阅读部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现在黑人社会充满着了不起的新的战斗精神,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单独行动。
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向前进。我们不能倒退。现在有人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
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贫民区转移到大贫民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他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7.文中提到心急如焚的人们指谁?
8.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错误的做法指什么?
9.文中提到两种境界的斗争,你怎么理解?
10.文中提到的我们绝不会满足的原因是什么?
11.对这场种族的斗争,谁是你支持的一方,申述理由。
参考答案
一、1.C 2.B 3.D 4.A
5.A(不至于:是不会达到某种程度。不致于是不会导致某种后果。继而是侧重表示前后两件事的发生紧紧相接。既而是侧重前后两件事的发生时间相隔不久。已经是达到某程度。一经是连词用于条件复句。决是强调肯定,坚决。绝是最、极)
6.C
二、7.为自由而战的黑人。
8.使合理正义的斗争成为暴力行动。
9.略
10.选文未存在的几种不平等现象。可展开说。
11.略《你是你的船长》同步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一、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呱呱(  )坠地 掐(  ) 抽屉(  ) 无动于衷(  )
心扉(  ) 讥讽(  ) 歧(  )视 鄙(  )视
二、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呱(  )______ 创(  )_______ 系(  )________
(  )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呱呱坠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动于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幸灾乐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居高临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
既然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就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没有障碍地去感受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于是,“一身化作千万身”,许许多多人的幸福和快乐便都印在我们的心中,许许多多人的不幸和痛苦便都看在我们眼里。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类原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不是孤独的、孤立的,作为人类成员我们在生命的根部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就不应该对别人的弱点和不幸抱讥讽嘲笑的态度,不应该对别人暂时的失败或某些缺陷持幸灾乐祸的立场,因为你自己也同样会有弱点、不幸、失败或缺陷。你没有任何理由对别人居高临下、歧视或鄙视,没有任何理由伤害或继续伤害一个人。
同学们,让我们逐渐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等你们长大了,从中还要发展出更重要的观念──正义的观念。一个人要有正义感,一个社会要有社会公正。你们要做自己的船长,把握自己生命的航程,希望你们将来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这样,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1.解释加粗的词语。
①歧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鄙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一段里哪几句话能够看出:“作为人类成员我们在生命的根部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么理解公平、公正和正义 结合文中的内容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994年4月9日下午,就读于阳江市一中初三(2)班的利春晓与10多位同学到市郊田螺山照相留念。突然,附近的连环水库传来一阵阵呼救声。他们循声望去,只见水面有一个人时浮时沉。①利春晓即向出事地点跑过去。同学紧紧拉住他的手,想跟他商量救人的办法。“没时间了,救人要紧!”②利春晓一把甩开同伴的手,沿着水库边飞快地跑了700多米,连衣服都来不及脱就扑入水中。③一米,二米,三米……他奋力游向溺水者。此刻,同伴们下至齐腰深的水中,将一棵六七米长的小树伸出去,大叫“抓住树,抓住树!”④春晓只要回头就可以拉着树安然脱险,但他没有回头,依然奋力向出事地点游去。到了!他一手拖着溺水者,一手划水,艰难地往回游。不幸,溺水者在本能的挣扎中猛然紧紧地抱住了利春晓,春晓气力不支,他再也划不动了,随后便慢慢下沉了。
利春晓的花季年轮,永远定格在青春亮丽的17岁。
利春晓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家庭。他的父亲经过艰苦创业,现拥有建筑公司、家具厂和鳗鱼养殖场等企业,拥有自己的小洋楼和小汽车。利春晓从八九岁起就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但是,他的父亲从农村到城市,勤劳俭朴、助人为乐的美德一直没有丢。家里人的衣食住行与常人并无多大差别,家里购物花钱,也从不大手大脚。但为公益事业,却从不吝啬。这些年,他家先后为家乡建设和扶贫捐款超过100万元。每次做善举时,他的父母都与孩子们一起商量,告诉孩子们:一个人要有爱心,多为他人、多为公众做事,自己的生活才会充实和有价值。
置身于这样的家庭,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晓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品格。他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一为助人为乐的好少年。读小学时,他经常帮助家乡的孤寡老人做家务,挑水劈柴,买菜买米。他曾经有过三次舍己救人的历史:一次冒着被撞伤的危险,拉住一头奔向小孩子们的受惊牛牯;两次跳入水中救起在水中挣扎的一名小孩和一位女同学。
1.用简短的文字说明第①自然段记叙的要素。
答:(1)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
(1)第①自然段记叙的人物是利春晓、利春晓的10多位同学、溺水者,事件是利春晓勇救溺水者不幸牺牲。 (  )
(2)“利春晓的花季年轮,永远定格在青春亮丽的17岁”这一句集中表达了作者痛惜少年英雄牺牲的情感。 ( )
3.指出对文中标有序号的句子的内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①句;利春晓有帮助他人的自觉性。
B.②句;利春晓救人果断勇敢。
C.③句;利春晓游水动作缓慢。
D.④句;利春晓救人义无反顾。
4.第4自然段为何要写利春晓家庭的“不寻常” 选择分析确切的一项 (  )
A.表现利春晓的父母勤劳俭朴、助人为乐的美德。
B.说明利春晓做出英雄壮举是因为他有富裕的生活环境。
C.说明富裕人家很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
D.说明英雄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5.文中追述利春晓以前助人、救人的事迹,这与文段开头写利春晓最后的英雄壮举有什么关系 指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前后对比,突出利春晓最后英雄行为的壮烈。
B.前后联系,说明英雄的行为不是来自偶然的感情冲动。
C.说明利春晓最后的英雄壮举是他以前助人、救人行动的继续和发展。
D.说明利春晓最后的英雄壮举是有深厚的思想基础的。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gū qiā tì zhōng fēi fěng qí bǐ
二、gū呱呱坠地 guā呱呱叫 chuāng创伤 chuàng创造 jì系鞋带 xì关系
三、1.婴儿哭泣的声音。 2.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3.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 4.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四、(一)1.①不平等地看待。 ②轻视,看不起。 2.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没有障碍地去感受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于是,“一身化作千万身”,许许多多人的幸福和快乐便都印在我们的心中,许许多多人的不幸和痛苦便都看在我们眼里。 3.公平是指平等待人,不对别人的弱点和不幸抱讥讽嘲笑的态度,不对别人居高临下;公正是指正确看待和评价别人,不对别人暂时的失败或某些缺陷持幸灾乐祸的立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既而要使整个社会符合公正的原则;正义是对真理的认识和支持,对真善美的坚持和倡导,对假恶丑的坚决反对和斗争。(答案不惟一,可以有自己的见解。) (二)1.(1)1994年4月9日下午 (2)阳江市连环水库
2.(1)√ (2)√ 3.C 4.D 5.A《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基础能力测试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格物致知:
②袖手旁观:
③一帆风顺:
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    ]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
3.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
[    ]
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
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
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
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6.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8.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9.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探究能力测试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的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 蝂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10.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
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
11.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
[    ]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
12.文中概述柳宗元《 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是
[    ]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
B.小虫贪得无厌。
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
D.书呆子食书不化。
13.“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    ]
A.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
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
C.书呆子如小虫只知负物一样,食书不化。
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
参考答案
1.①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②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③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B 
3.A 
4.A 
5.D 
6.A 
7.采用了讲道理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 
8.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一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明力。 
9.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10.C 
11.D 
12.C 
13.C《为人民服务》同步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tài shān hóng máo xīng wàng wǔ hú sì hǎi
(  ) (   ) (    ) (      )
āi sī lì yì chè dǐ jīng bīng jiǎn zhèng
(  ) (  ) (    ) (         )

二、给加粗字选择正确读音
1.兴旺 A.xīng B.xìng (  )
2.追悼 A.dǒo B.dào C.diào (  )
3.受苦受难 A.nán B.nàn (  )
4.李鼎铭 A.dǐng B.dǐn (  )
三、将下列词语正确搭配在一起
遵守 看到 提高 战胜 改正 改进
工作 缺点 制度 成绩 困难 勇气
(  )──(  ) (  )──(  )
(  )──(  ) (  )──(  )
(  )──(  ) (  )──(  )
四、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2.(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
3.(  )你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  )应该坚持到底。
4.王鹏(  )接受了大家的批评,(  )改正了错误。
五、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六、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先解释下列加粗的字,再说说全句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 于: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句和后面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3.“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你怎么理解这
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于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 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截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1.国民党政府对学生请愿事件所持的谬论的论点是 (  )
A.学生是应该读书的
B.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C.友邦人土,莫名惊诧
D.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2.如果将文中“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改为“人们都知道”,其结果将是(  )
A.意思一样,语气更加简洁了
B.意思相反,与作者的本意相抵触
C.意思基本一样,但强调和讽刺的意味没有了
D.意思基本一样,但更加通俗易懂了
3.“报上不是说过”“说过”的内容是 (  )
A.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
B.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
C.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
D.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
4.下面所列的词语与文中加粗的“又”相呼应的是 (  )
A.但
B.一面
C.不是
D.已经
5.“国将不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泰山 鸿毛 兴旺 五湖四海 哀思 利益 彻底 精兵简政
二、1.A 2.B 3.B 4.A
三、遵守制度 看到成绩 提高勇气 战胜困难 改正缺点 改进工作
四、1.因为……所以 2.只要……就 3.既然……就 4.不但……而且
五、1.这句话是讲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且做到“完全”“彻底”,也就是除了为人民服务,没有任何别的目的,还得做到底,不达目的决不休止。只有这样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人活着才有意义。 2.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3.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为人民服务而集中到一起。
六、(一)1.固:本来。 或:有的。 于:表示比较。 全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2.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总分 3.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二)1.D 2.C 3.C 4.D 5.国家将要不能成为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