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班级
课题 17 连续的图形 教时 1课时 类型 剪纸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连续图形的特点,学会用折、剪方法制作连续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借助平板电脑,在欣赏与对比过程中,发现连续图形的特点,尝试用学会连续图形的折剪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连续图形整齐排列的艺术美,体验动手制作小花灯的乐趣。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连续图形的折剪方法
教学难点 ——图形设计得连续性和创意性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在对折的纸上剪出图案,形成连续图形
拓展层面——用折剪方法表现出创意的连续图形
教学准备 学具:剪刀、固体胶、彩纸、罐子、LED灯、平板电脑
教具:示范作品、多媒体课件、平板电脑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连续的图形》是上教版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感受民间艺术》中的第一课。在此单元中主要让学生了解二方连续纹样与民间传统节日习俗活动,运用剪纸手法美化生活环境,传递节日祝福。单元教学重点是,纸艺的折叠、插接。
在本课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连续图形的特点,学会用折、剪或者绘画的方法绘制连续纹样,并将折剪出的连续纹样装饰罐子。在此过程中鼓励 新颖、创意的连续图形。
在本课的教学中渗透连续图形在民间传统文化、生活中的运用。由于其具有重复、条理、节奏等形式,应用非常广泛,原始社会的彩陶器上,连续图形装饰已有了很高的成就。本课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对称连续图形的美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传递节日祝福。
2.学生实际
本班学生是二年级的学生。一年级《摇啊摇》和《克隆小动物》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分别已经学过了对折剪的方法和接触过复印效果产生的连续图形。本课是在此基础上的多次对折剪和又一次的认识连续图形。学生对学习折剪连续图形兴趣浓厚并且他们有过对折剪和绘制连续图形的经历,所以大多学生对折叠和图形的连续性有一定意识,但并不是很清楚,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花灯,又名灯笼。_??????_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花灯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现代社会多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教学设计方案(二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