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与情感(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与情感(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9 13:0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与情感
【训练目标】
一、明确高考考查题型,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情感的技法。
二、开展规范训练,提升欣赏能力和做题能力。
【导入学习】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因此,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诗歌鉴赏的重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思想内容,是指诗人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以及诗歌借此表现的思想情趣。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借诗歌所表现的生活现象,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往往借助形象去传递与表达。
【自主学习】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鉴赏诗歌形象“五角度”
1.看标题、注释。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苦笋”的“苦”,就是暗示。
2.赏景物、意象。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如用“白玉婴”来形容“苦笋”。
3.抓言行、描写。要抓住诗歌中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细节等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形象特点。如魏征的“妩媚”。
4.析典故、暗示。有时诗人为了表达得含蓄而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要注意典故暗示性的内容。
5.用想象、联想。古典诗歌中的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需要读者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二)鉴赏诗歌中的景象
赏析景物形象“三环节”
1.找意象,组画面。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或运用的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2.抓特点,联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指明景物或意境的特点,用恰当的形容词表述,如雄浑壮阔、萧瑟凄冷等。
3.悟情感,明作用。分析景物、意象在诗歌中的具体作用。一般包括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等方面。
(三)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赏析诗歌意象的技巧
1.抓住意象特征。意象包含“意”与“象”两个方面。所谓“意”,指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感情(情、理);所谓“象”,指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中的景物、事物等。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2.分析意象内涵。意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流露,月、雁、笛、落花等传统意象更因沉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显得意蕴丰富。
二、赏析诗歌的情感
(一)把握情感特点
赏析诗歌情感“五角度”
1.抓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
2.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3.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
4.多元分析。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5.用术语。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二)评价观点态度
评价观点态度“三步骤” 二
第一步:明确观点。明确观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让我们评价的观点,二是我们自己的观点。这是评价的前提。
第二步:具体分析。结合相关的诗句或作者的情感、作品写作的背景等,阐明原因或理由;或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对他人观点给予赞同或反对,或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释与证明。
第三步:归纳总结。扣住题目要求,照应分析要点,重申观点态度。
(三)分析情感变化
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三方法”
1.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怀古抒情类诗歌,其情感变化往往与诗人的观察顺序、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找出这些活动的线索,一般就能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
2.切分诗歌的层次。根据诗歌所写的内容或者诗歌本身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逐句逐联分析写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注意诗歌的抒情特点和情感的复杂性。如欲扬先抑、乐景哀情、悲喜交集等,要注意辨析。
【合作学习】
[典例 1] (2020·高考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 游
藜荤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明①藜:藜和蕾。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典例2] (2020·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典例 3]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注]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自幼博学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严酷的现实使敏锐于思考的年轻的龚自珍认识到时世与人才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这首《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
[典例4](2020·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粮顺文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滕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裙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典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日访同人
李咸用
忽忆金兰①友,携琴去自由。
远寻寒涧碧,深入乱山秋。
见后却无语,别来长独愁。
幸逢三五夕,露坐对冥搜②
[注]①金兰:牢固而融洽的友情。C)对冥搜:面对景象苦思冥想。
为什么说颈联中的“无语”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典例6]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赴彭州山行之作[注]
高 适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
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夏,时年五十九岁的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考场作答:
【应用学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寄秦州田元均①
欧阳修
由来边将用儒臣,坐以威名抚汉军。
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著耕耘。
梦回夜帐闻羌笛,诗就高楼对陇云。
莫忘镇阳遗爱②在,北潭③桃李正氛氢。
[注] ①田元均:在镇阳做官时与欧阳修交好,后调任秦州。②遗爱:遗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贡献等。3北潭:镇阳一处风景幽丽的池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强调田元均虽以儒臣身份出任边将,却能凭借其威盛的名声来安定军心。
B.战马没有嘶鸣,与将士静听号令,军容整肃,此描写是诗人对田元均的赞扬。
C.边疆无战事,诗人勉励友人当带领军民积极从事农业美生产,建立守边新功绩。
D.北潭桃花李花芬芳馥郁,象征田元均曾化育一方,也寄寓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2.第三联刻画出田元均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赠李白①
杜 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简洁却饱含着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4.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