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中考复习要点
第四单元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9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可分作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二战期间和二战后至五六十年代:霸主地位的确立:
①政治上:霸主地位确立。
②经济上:工业生产空前发展,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获取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美元危机,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开始出现贸易逆差,并不断扩大。美国由世界最大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1973年,由石油危机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战后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美国、欧盟、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3)第三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经济:
①1980年,里根为美国总统,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1982年,经济开始复苏。
②1992年克林顿为总统,调整经济政策,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状况大大优于其他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第10课 欧洲联盟
一、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二战后西欧的经济状况: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苦,百废待兴。
2、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1)西欧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技术素质高;
(2)各国政府实行干预经济和社会福利的政策;
(3)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大量美援涌入欧洲。
3、状况: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经济基本恢复,各国工业生产大体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
4、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是联邦德国。
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欧共体):
1、成立经过:
(1)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先后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
(2)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洲共同体。
(3)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其成员国后来扩大到12个。
2、欧共体成立的意义:促进了成员国相互交易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也增强了成员国之间的企业竞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到1979年,欧共体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首次超过美国。
三、欧洲联盟的建立
1、重要条约: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1年,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签定《马斯特里赫条约》,决定成立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总称《欧洲联盟条约》。
2、1993年11月,欧共体发展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3、历史意义:
(1)欧盟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盟各国的竞争力。
(2)现在欧盟已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11课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
1、日本经济陷于崩溃的状况:
二战中有300万人丧生,所有大城市因空袭而遭到严重破坏,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广岛、长崎成为一片废墟。全国四分之一的财富被毁,生产水平只相当于战前的三分之一。
2、二战后初期,美国占领日本,强制推行民主改革:在政治上废除天皇统治权,保障人民基本自由,实行非军事化的国策;经济上解散财阀,废除日本企业中的封建家族式统治,促进企业经营的现代化;实行农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变化: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胜利和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持。
4、美国对日政策的影响:民主改革扫除了经济发展的障碍;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政策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增长。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二、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1、原因:美国采取扶植日本的政策;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引进外国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把投资主要放在发展经济上。
2、表现:
(1)60年代末,日本经济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日本、欧共体和美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中心。
(2)198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缺陷和局限:日本经济存在严重的对外依赖性,工业生产的许多原料主要依靠进口,粮食自给率只有30%左右。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开始衰退。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产生很大冲击。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日本推行经济改革,以振兴经济。
三、日本发展经济值得借鉴的经验:要重视教育和发展高科技,培养人才;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要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