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六国论》(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六国论》(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9 13:2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知识点巩固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C、后秦击赵者再
D、始速祸焉
E、可谓智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削月割
B、以地事秦
C、义不赂秦
D、不能独完
E、李牧连却之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日”“月”,名词作状语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省略宾语
状语后置句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判断句
4、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丧失,丢失,动词
灭亡,动词。
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被,介词
治理,动词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朝着,动词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
动词,好象
副词,还
如果,连词
或曰……
或未易量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也许,或许,连词
起初,副词
才,副词
鉴赏能力目标
从梳理论证思路入手,体会作者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
理解能力目标
思维能力目标
联系史料与现实,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比较探究,辨识文本的局限性,培养理性质疑的思辨精神。
情感价值观目标
涵养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目标
目标一:梳理论证思路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
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
(讽今)
(并
列)
不战胜负判
智力孤危败亡
中心论点
分论点






(分
总)
“古人云:…”
引证法
加强论证说服力
六国灭亡史实
例证法
证明观点正确性
秦与六国、六国之间的对比
对比法
证明破灭必然性
因果论证(第一段)
比喻论证(第三段)
假设论证(第四段)




探究一:文中二、三两段分别论证“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二者的顺序能颠倒吗?
论证思路角度
探究二:文章前三段已将问题论述得十分清楚了,为何还要写第四、第五两段?这样做是否画蛇添足呢?
1、主旨角度分析
2、论证思路角度分析
3、现实意义角度分析
目标二:比较阅读——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六

论》
《过

论》
《阿房宫赋》
阅读比较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相同点
评论的内容
写作的意图
分析的结构
论证的方法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
语言的运用
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
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篇目
立意
论点
意图
《六国论》
《过秦论》
《阿房宫赋》
六国破亡的教训
秦亡的教训“过秦”的角度
秦亡的教训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爱纷奢”而亡国
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妥协投降,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仁义治天下。
借古讽今:提醒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不要重蹈秦亡之覆辙。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不同点
目标三:辨识本文的局限性,培养理性质疑的精神
探究三:论点辨析
有人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失误,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理解。
1、论据和论证角度分析
2、史实角度分析
3、抒发情感角度分析
4、主旨角度分析
北宋所处的时代和战国有何相似之处
地缘战略
探究四:主题拓展
以《六国论》为题总结“六国”教训的文章,苏轼、苏辙和清代李桢也曾写过。请阅读这三篇文章,然后梳理归纳三者的论点与苏洵有怎样的不同。
苏轼:
苏辙:
李桢:
(重视人才)
(重情势)
(重仁义)
“皆争养士自谋”。强调“士”的作用
“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现代人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在充分尊重文本、认真领会文本、虚心学习文本的同时,也要放出自己的眼光,敢于质疑,勇于超越。
目标四:涵养爱国主义情怀


本文着重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袭扰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避让政策。作者希望北宋统治者以六国为鉴,不要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抚今追昔,以史为鉴
历史和事实表明,这几个国家想当人权教师爷,但他们根本不配。他们既非圣人,更无实力。希望他们明白,今天的中国不是伊拉克、利比亚,也不是叙利亚,更不是120年前的中国。外国列强架起几门大炮就能打开中国大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几个所谓学者和媒体同官方勾结就能肆无忌惮抹黑攻击中国而不受任何惩罚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奉劝他们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的坚定意志。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们终将为他们的愚蠢和傲慢付出代价。
美、加、英和欧盟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以人权为由对中国新疆有关人员和机构实施制裁,中方予以强烈谴责。中国外交部负责人已分别召见欧盟、英国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中方已第一时间表明严正立场并宣布对欧方有关机构和人员实施制裁。中方也已向美方和加方提出严正交涉。
《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
《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
《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写作意图
精神品格
在中国古代,家国情怀作为一种集体意识,是国人从情感和理智上认同和维护民族共同体,将爱亲敬长这一天然血缘亲情上升为报效国家服侍黎民的社会责任。特别是一代代文人士子怀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遵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操守,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志向,以家庭为根基,以天下为己任,竭诚担当,勤笃作为,谦恭自律,严谨持家,以光耀千秋的道德文章和福泽百姓的勤政善举,书写着绵长醇厚、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
拳拳爱国心
对天下黎民的责任感
鉴赏能力目标
从梳理论证思路入手,体会作者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
理解能力目标
思维能力目标
联系史料与现实,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比较探究,辨识文本的局限性,培养理性质疑的思辨精神。
情感价值观目标
涵养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目标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