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同步练习
《次北固山下》同步练习
1.《次北固山下》作者______,______人,______代诗人,他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走,当舟次北固山下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题目中“次”是________的意思,本诗属______言____诗。
2.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以第二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 )
②“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因为有时风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包含为“顺”与“和”的内容,表现了风平浪静的景色。( )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都表现了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生思乡之情呢?( )
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紧承三联而来,与首联遥相呼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
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
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A
5.B
6.D陋室铭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题
1.找出各组中注音有错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A.陋室(lòu) B.德馨(xīng) C.调素琴(tiáo) ( )
(2)A.鸿儒(hóng) B.案牍(dú) C.西蜀(shǖ) ( )
(3)A.诸葛亮(gé) B.嗫嚅(rú) C.磐石(pán) ( )
2.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调素琴(弹)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有仙则名(著名,出名)
B.无案犊之劳形(劳累)山不在高(在于)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C.孔子云(说)谈笑有鸿儒(大)惟吾德馨(香气)
D.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是陋室(这)阅金经(佛经)
3.下列句中加粗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无案牍之劳形
C.春冬之时 D.观之正浓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佳句默写
1.山不在高,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4.____________,西蜀子云亭。
四、阅读《陋室铭》,回答文后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列举你所知道的含文体标志的题目。(不少于两个)
2.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3.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5.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7.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1)B (2)C (3)A 2.A 3.B
二、略
三、略
四、1.捕蛇者说 西游记 五柳先生传 “友邦惊诧”论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因人生辉。4.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5.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6.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室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7.用它们作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陋。8.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黔之驴
自主积累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 好事者( ) 庞然大物( ) 远遁( )
窥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己也( )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 ) 憖憖然( ) 他日( ) 虎大骇( ) 益习其声( ) 驴不胜怒( ) 计之曰( ) 技止此耳( )
三、填空。
1.《黔之驴》选自 ,作者___ _____ ,字 _
____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 、 等省的部分地区。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___相对的文体。唐朝__ 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能力训练
四、认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___憖憖___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阚__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间窥之( )
⑵ 远遁 ( )
⑶ 以为且噬己也( )
⑷ 蹄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
⑶驴不胜怒,蹄之。
译: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 ⑵
4.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5.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答:
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
答:
开放拓展
五、阅读下边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久之,母思还故里
C暮归,亡其牛 益习其声
D录为弟子 以为且噬己也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 _ __ 。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 。
参考答案:
自主积累:一、qián hào pang dùn kuī xiá liàng shì 二、巨大的样子 小心谨慎 另外 害怕 渐渐 忍受 考虑 本领 三、1.《柳河东集》柳宗元 子厚 唐 四川 贵州 2.骈文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能力训练:四、1.⑴偷看 ⑵逃走 ⑶咬 ⑷用脚踢 2.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⑵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⑷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3.⑴庞然大物 ⑵黔驴技穷 4.一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二层:(“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三层:(“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5.①以为神 ②莫相知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觉无异能者 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6.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开放拓展:五、1. A 2. A 3. ①偷偷地进学校去听学生读书 ②(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何不)就让他去读书呢? 4 勤奋好学 孝敬父母。
口技
第一部分:
1、《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这篇文章节选自 朝 编选的笔记小说 。
2、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
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 。
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 。
3、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
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
⑵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
⑶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京中有善口技者(善: )
⑵会宾客大宴(会: )
⑶施八尺屏障(施: )
⑷众宾团坐(团: )
⑸妇拍而呜之(呜: )
⑹奋袖出臂(奋: )
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几: )
5、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
6、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
7、下列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指: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B、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毕:众妙毕备 群响毕绝
D、坐:满坐寂然 口技人坐屏障中
8、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B、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C、听众的反应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
D、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9、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时间词语: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10、翻译下列句子:
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第二部分:
(一)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1、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 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 、 、 。
12、与“宾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舒筋活血
13、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相同的是( )
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14、选文第三段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 )
A、声音由小到大 B、声音由远到近
C、声音由内到外 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
15、翻译下列句子:
⑴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⑵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⑶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16、按要求摘出原句:
对声音作概括描写的句子:
文中议论的句子:
17、将选文第三段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
18、作者在选文第一段中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
19、你认为口技人的表演“妙”在何处?
(二)
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
20、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
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匹帛: )
⑵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慵: )(伛: )
⑶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仄: )
⑷性之缓者宜衣长(缓者: )
⑸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蓄: )(觊觎: )
21、翻译句子:
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⑵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
⑶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
22、这是一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3、文章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口技》答案
1、略 2、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俄而百千人大呼……泼水声 3、满坐宾客……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几欲先走。 4、擅长;正赶上;设置,安放;围绕;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扬起,举起;几乎,差点儿 5、首尾呼应;同时强调道具的简单,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突出了其技艺之“善”。 6、善 7、C 8、C 9、忽、忽然;一时;既而;是时;俄而、少顷、未几 10、在同一时间一齐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有。满座的宾客没有不伸着脖子,侧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着,认为妙极了。在这种情况下,宾客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的,他们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跑。 11、醒而复睡、深夜救火;听众的反应;道具的简单;对表演的描绘。 12、C 13、A 14、D 15、略 1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有人……一处也。 17、言之有理即可。 18、既有正面描写各种声音,又有侧面描写宾客为表演所陶醉、折服的神态,这样共同表现其表演之“善”。 19、略 20、一匹绸缎;懒;曲背,驼背;狭窄,窄;温和的人,慢性的人;心里藏着;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21、以前有个人拿着一匹绸缎要裁缝裁剪做衣服。我以为这个裁缝师傅可以和他谈论做衣服方面的事情了。现在的裁缝,总是用旧衣服定下尺寸,把新样子作为当时的风尚,不知道哪儿该短哪儿该长这些道理,先存着贪污布料的心思。 22、说明办事须从具体情况出发,做到胸有成竹,没有不成之理。 23、对比、引用,例子略《爱莲说》
默写全文
水陆草本之花,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甚: 蕃: 独: 自: 予: 濯:
益: 净: 亵: 谓:
鲜: 宜: 清涟: 植:
翻译下列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表现莲花高洁品质的语句:
写出君子不同流合污而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写出比喻君子行为方正的句子:
写出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
结尾这一感叹表达了作者对 恶浊世风的鄙弃。
本文作者歌颂的是莲花,却为什么要提到菊花和牡丹?
五、课文选自《 》,作者( ),( )著名( )家,
字( ),世称( )先生。
六、本文以( )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 )( )的人生态度,同时,委婉批判了当时( )( )的恶浊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