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马说
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到北京某中学当数学教师时,竟然
不会教书,以至积忧成疾。厦门大学王亚南了解陈景润,认为
这是用人不对路,便让他回厦门大学工作,专心致志地研究
数学。陈景润不久就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寄给了中国
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华罗庚一眼看出了文章中的奇光异彩,提
议把陈景涧选调到数学研究所。1956年,陈景润到了北京数学
研究所。在老一辈数学家的指点下,陈景润废寝忘食地研究,
勇猛地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1973年春,他证明了(1+2),
轰动了全球的数学界。
人们赞誉说陈景润是个出类拨萃的人才,更敬佩举贤荐才的王亚南和华罗庚。如果说陈景润是社会主义建设大道上疾驰向前的千里马,那么王亚南和华罗庚就是慧眼识马的伯乐了。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问题,唐朝的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马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言杂文。
“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
请选择与“马说”的“说”相同的选项。
A.《说说我自己》
B.《爱莲说》
C.《捕蛇者说》
D.《说勤》
关于“说”
不同
相同
相同
不同
您的位置:>>马说>课文分析
关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 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 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开
作者简介
lè
zhǐ
rǔ
pián
cáolì
shí sù dàn
sì
xiàn
yé
cè
槽 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外见
伯乐
祗
辱
骈
邪
策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朗读
zhǐ
pián
shí
sì
sì
shí
xiàn
dàn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两马齐驾
辱没
著称
吃一顿
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
这种,这样
等同
能够
“见”通“现”。
怎么
正确的方法
能力
拿着
面对
用鞭子打
难道
通“才”,才能
通”饲“喂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而”“其”的基本用法: (1)表转折关系
(2)表顺接关系
(3)表修饰关系。
(1)代词:他、她、它
(2)难道,表反问语气
(3)恐怕,表推测语气
重点句子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栃之间
(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栃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办到,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了吗?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练 习 一
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虽”字的用法:
A.虽然 B.即使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
A
B
B
您的位置:>>马说>课堂练习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驾驭,鞭打
鞭子
表反问语气,难道
代词,指说“天下无马”的人
Shí 吃(一顿)
Sì 饲养,或通“饲”
Shí 吃
Sì 喂养
练 习 二
您的位置:>>马说>课堂练习
自读,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3、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
千里马
伯乐
决 定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 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接连,连续
扩展阅读
您的位置:>>马说>扩展阅读
早晨
过问
同“环”,环绕
回头望
同“价”,酬金
分析文段二: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3、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1、 概括第二段内容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分析文段三:
3、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概括第三段内容
抨击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托物寓意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昏庸的统治者
食马者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拓展问题:
“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那位古人的做法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骨暗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求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2000年金华市、衢州市。 )
世有伯乐
千里马常有
中考试题选
您的位置:>>马说>课后练习
关
开
1.依次写出文中“----------”处应填入的语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A.才美不外见 B. 食不饱,力不足
C.策之不以其道 D.执策而临之
3.指出句中加粗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驾驭,鞭打
通“现”,表露
面对
即使
虽然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吃
有才能的人。
中考试题选
您的位置:>>马说>课后练习
关
开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在上文横线上填上确切的文字。
2.从上文中找出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
3.从上文的阅读中,围绕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2000年湖州市)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评分标准:有正确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可以给满分。
中考试题选
您的位置:>>马说>课后练习
关
开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2000年嘉兴市、舟山市、丽水市、台州市)
中考试题选
您的位置:>>马说>课后练习
关
开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通“饲”,喂养
驾驭,鞭打
怎么
有时
中考试题选
您的位置:>>马说>课后练习
关
开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