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十册语文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S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十册语文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07 13:1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目 录
TOC \o "1-2" \h \z 1、快乐的杉树林 3
HYPERLINK \l "_Toc94105243" 2 火烧云 5
即兴说话 慰问 7
HYPERLINK \l "_Toc94105245" 3、让马 8
一次 的小实验 10
HYPERLINK \l "_Toc94105247" 4、瓜棚夜话 11
5、我躺在波浪上读书 13
HYPERLINK \l "_Toc94105249" 听读欣赏 春笋 16
6、赶花 17
HYPERLINK \l "_Toc94105251" 我跟 逛商店 19
7、我家门前的龙眼树 19
HYPERLINK \l "_Toc94105253" 9、古诗四首 20
10、小读者 23
HYPERLINK \l "_Toc94105255" 生气了 25
11、寓言三则 25
HYPERLINK \l "_Toc94105257" 12、春燕 28
听读欣赏 美丽的小鸟 30
HYPERLINK \l "_Toc94105259" 13、智取生辰纲 31
做客 32
HYPERLINK \l "_Toc94105261" 14、中彩那天 33
第一次 35
HYPERLINK \l "_Toc94105263" 17、我爱牵牛花 36
18、又见蜻蜓 39
HYPERLINK \l "_Toc94105265" 19、古文二则 41
20、山泉流过的地方 43
HYPERLINK \l "_Toc94105267" 照片中的 45
1、快乐的杉树林
教学要求:
了解杉树林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知道杉树林给我的童年带了无穷的快乐,体会我喜欢杉树林的思想感情。
了解课文的重点段是按时间顺序来写一年四季的景色。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节。
运用“抓中心学课文”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内容是围绕总起句或总结句来写的。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揭示预习要求
自学以下生字新词:
倘若 毫不在意 避暑胜地 不约而同 粉妆玉砌 呼啸而来 生机
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示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杉树林一年四季的景色?
学生预习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查字词自学情况。
回答问题。
课文是围绕“我家门前有一片杉树林,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这句话来写的。也可以说是围绕最后一句话来写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杉树林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色。
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自由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读一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议。
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这些杉树林的景色到底如何?它给作者带来了那些快乐呢?我们下节课再讲。
布置作业。
抄写带有生字的新词。
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喜爱杉树林的思想感情;并能学习课文中的句式,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习第二段。
读第二段,想想杉树林的景色一年四季有什么变化?
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杉树林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欢乐?
几个同学一组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师总结:杉树林给我的童年增添那么多的快乐,再加上它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不仅让我喜爱,让我为之陶醉,更让我难以忘怀。
板书: 喜爱之情
练习设计。
出示句子:
照样子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具体。
例:杉树的叶子全变成红色,红得那样鲜艳,远远看去,好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师:我读前半句,你们读划线部分。边读边想,是怎么写具体写生动的?
师总结:后半句是把红得怎样写得更具体了,不仅写出了它的颜色,还用比喻写出了它的样子和动态。请你学习这种方法,做下面的练习。
出示练习:
(1)下雪了,到处一片白, 。
(2)春天到了,田里的麦苗绿了, 。
(3) , 。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四节。
找一些你自己或家人在不同季节拍摄的照片,说说衣服和周围景色有什么变化。
2 火烧云
教学要求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审美情趣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了解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的分段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4~7节。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下列词语:紫檀色、威武、惶惶惚惚;并能积累课文中一些有关描写色彩的词语。会用“镇静”、“偏偏”造句。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充分发挥想像,有顺序的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掌握以时间先后顺序的分段方法理解霞光及火烧云颜色的特点。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尝试读懂课文
1、组织学生根据自读提示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抽读生字。
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解释什么叫火烧云。
文中的火烧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交流分段情况,完成课后练习2。
学习第一段,理解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的颜色。
1、自读课文第一段,说说火烧云与霞光有什么区别?
2、听课文第一段录音,质疑讨论:霞光有什么特点?课文抓住那些事物的颜色变化写霞光的红?
3、句式练习。
仿照“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上红红的”,用“霞光照得什么变成什么样”的句式说说第一节中的五个句子。
4、有感情地读第一节,与刚才说的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学习第三节,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变化快。
1、默读,读后交流:这节从哪个方面写火烧云的变化极多?
2、哪些词语写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变化快?
交流明确: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3、把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分成三类,说说这么分的原因。
4、想像“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要求学生照样子写几个描写火烧云颜
色的词,代入课文说一说,注意火烧云的基本色彩为“红色”。
5、有感情读第三姐,体会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变化快。
存疑。
火烧云的颜色有那些变化?(回家自学)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
理解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及课文的叙述顺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师背课文第二节。
1、问:这句话讲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呢?
2、问:刚上来时的火烧云有什么特点呢?
3、问:火烧云上来以后怎么样呢?
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学习2~6节。
1、默读、思考,课文这部分又从哪方面写出了上来时的火烧云变化极多呢?
2、问:作者把火烧云的形状想象成什么?这三种动物是否同时出现在天空的呢?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从天空中出现马、狗、狮子,又从“一会儿出现,忽然又来了、接着又来了”,可以看出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3、重点学习第四节。
看一看、理一理段落的写作顺序。
读一读、想一想像马的火烧云变化的特点。
按顺序,说一说,复述第四节。
总结第四节的学法。
4、自学第五、第六节。
布置自学任务。
学生自学。
课堂交流。
5、想象说一段话,说说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6、小节。
学习第七节。
1、抽读。
2、课文最后一句话该读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让学生质疑。
五、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即兴说话 慰问
教学要求:
慰问就是对别人进行安慰和问候。
学习例话,理解提示,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启发式谈话,揭示课题。
回忆即兴说话的方法:根据情况 确定话题 结合板书 练习说话
今天,我们又要学习“即兴说话”
板书:慰问
学习例话
指名读引子。
思考:什么是慰问?
过渡:春节前夕,梅林小学五(3)中队部分队员想去慰问军属张伯伯,大家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听录音)
自由读例话,对照提示学习、讨论。
把称呼、礼貌、问候的词语划出来。
想一想,为什么梅林小学的少先队员要去慰问张伯伯,他们说了哪些让张伯伯得到安慰的话?
交流。
个别同学朗读例话。评读要求:热情、亲切。
归纳小结。(板书)
慰问时:
要注意礼貌,见面后要先问候;
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讲合适的话,使人得到安慰;
态度要热情,语气要亲切。
如果你是张伯伯,听了这些话会怎么样?
(板书):得到安慰 表示感谢
齐读提示。
观看录象,创设情景,练习说话。
烈日底下,正在指挥交通的民警叔叔。
寒冷的冬天,正在清扫马路的清洁工人。
时刻为学生操劳的老师。
对以上情况进行慰问。
在座的同学,如果你们就是被慰问的对象,感到满意吗?
结合提示,出示课后练习进行说话。
看看下列三种情况是否全是安慰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情况:有人生病、受伤,有人遇到不幸,对于他们,我们也应该进行安慰。
(板书) 受到伤害 有痛苦的人
各自选择,在小组内互说互评。
班级交流、评议。
实践操作,表演小品。
总结。
3、让马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贺龙同志关心、爱护小战士的高贵品质。
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领会中心思想。
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课文中描写合龙关心、爱护向伢的句子。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自学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教学过程
交流信息、揭题。
交流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及贺龙生平的故事。
小节过渡,揭示课题。
针对课题质疑,教师归纳,并板书:
谁给谁“让马”?
为什么“让马”?
让了几次马?
自学课文。
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理解词语。
词语质疑,师生合作解答。
思考:
⑴课文写谁给谁“让马”?
贺龙为什么要把马让给向伢呢?
⑵课文写了几次“让马”?每次让马的内容是第几节到第几节?除了写“让马”外,课文还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学习情况。
交流、讨论思考题。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通过贺龙给象牙“让马”这件事,你觉得贺龙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指到朗读。
小节。
质疑。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
学习课文2~4段,从从中找出关键句体会人物的品质。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把事情具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阅读理解。
阅读第三段。
⑴、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贺龙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让马”的?
⑵、贺龙是怎样给向伢“让马”的?课文是通过描写人物的那些方面把事情写具体的?
⑶、找出表现贺龙关心、爱护小战士的有关词句,并加以体会。
小节: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不仅把第一次“让马”写具体了,而且让读者深感贺龙对战士的关心和爱护。
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
用学第三段的方法自学第二、四段。
轻声读课文,自学。
交流。
小结。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质疑问难,总结全文。
作业。
摘录课文中描写贺龙关心、爱护向伢的句子。
用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学写一段话,内容、字数不限。
一次 的小实验
教学要求:
选择一次自己最感兴趣的小实验,按照先后顺序把实验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语句要通顺,连贯。
注意写出实验过程中人物的心情。
教学准备:
铁夹、铁架、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平时我们都做过那些实验?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次?为什么?
阅读文章: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一找文章中的小实验分了几步走?
把文章中的动词用笔划出来。
按照先后顺序讲一讲实验过程。
找一找文章中体现同学们心情的词句,用浪线划出。
做课本28页的练习。
讨论交流。
哪些小实验比较好写,容易写好。
写小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组交流,大组讨论。
教师总结:
写实验不但要写出实验的顺序,而且还要注意实验中大家的表现以及科学道理。
4、瓜棚夜话
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从“我”在瓜棚买瓜时所听到的三个老汉对话中,体会改革开放的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过上了甜蜜幸福的生活。
自学字词,理解重点词语。
按照提示和例句,仿写句子。把意思写具体。
有感情地朗读三个老汉的对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师述:如今,每家、每户都有彩电、冰箱、微波炉,有的甚至买了别墅,添了汽车,过着舒适的生活。这一切,都来自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开放,人民的生活有改变,城市建设有了改变,农村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的第4课,讲的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有了好转的一个小故事。
板书课题:4:瓜棚夜话
指名读课题。
解释课题:“夜”、“话”分别是什么意思。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过渡:夜晚,谁在瓜棚下谈话,谈些什么呢?带着问题,我们一起听课文录音。
夜晚,谁在瓜棚下谈话?三位老汉又具体指谁?
自学生字新词。
读准音,认清形。
读通、读懂课文。
可借助字典,理解重点词语。
绝技 了如指掌 朦朦胧胧 一言为定
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憋 兜 潺 瓤 籽 洵 幢 鞋 攒 惬
指名读生字,师正音。
出示形近字:憋——瞥 说说部首与字义有什么联系?
指名书写:瓤
出示“绝技”、“了如指掌”
⑴联系上下文解释“绝技”
⑵了如指掌的“了”是什么意思?
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学生自由选一节朗读。
点评并朗读指导。
听写练习。
在瓜棚下,“西瓜张”请买主们吃西瓜。
我买了西瓜,回家的路上感到特别清爽和惬意。
在一个闷热的夜晚,妈妈让我去向“西瓜张”买西瓜。
在瓜棚下,我听到了三位老汉甜蜜的对话。
师:这四句话是四段段意,但排列的次序都乱了,请学生重新排列。
学生据意分段。
学习课文第一段。
自由轻声朗读第一段。
指名读自己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出示句子:夜晚,天气闷热。人们好像呆在一个大蒸笼里,憋得喘不过气来。“西瓜张”有一手种瓜的绝技。他种出来的瓜,个大,皮薄,味甜……⑴男女分读
⑵师:这句话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即后一句是前一句的补充说明。
总结全文。
在这样一个闷热的夜晚,有一手种瓜绝技的 “西瓜张”会和另外两位老汉说些什么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
精读第二、三、四段。
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
讲读第四段。
过渡: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本课记叙的事情发生在一个夜晚。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
(板书:闷热)
在第四段中,这样一个闷热的夜晚为什么会让小作者产生另外一种感觉?轻声读第四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板书:清爽惬意)
解释:清爽惬意
指导朗读第四段
齐读第四段,思考:为什么在闷热的夜晚会感到清爽惬意?(板书:吃了清凉甘甜的西瓜,听了老汉的夜话)
讲读第二段
过渡:到底是因为吃了那清凉甘甜的西瓜,还是听了几个老汉的夜话,让小作者感到清爽惬意?让我们来学习第二段。
轻声读第二段,找出有关描写夜晚景色的句子。
指导朗读第二段,重点指导描写夜景的句子。形式可个别读、齐读、,并配上音乐及画面。
讲读第三段。
过渡:在如此美丽的夜晚,大伙儿边吃西瓜,边听三个老汉说着话。那么,他们说了写什么呢?一起来学习第三段。
请学生合上书,仔细听课文第三段录音:听到了些什么?
请学生边看书,边听课文第三段录音:是哪三个老汉?
用“ 说: ”讲一句话。
分角色读第三段。
“甜蜜”的本意是指比蜜还甜。在课文中“甜蜜”是指什么?
学到这里,我们应该知道了让小作者在一个闷热的夜晚感到清爽惬意的原因。请学生回答。
总结全文。
附板书: 4、瓜棚夜话
闷热 吃了清凉甘甜的西瓜 清爽惬意
听了老汉的夜话
5、我躺在波浪上读书
教学要求:
阅读课文,了解“死海”名称的来历,懂得死海创造的奇迹——人能躺在波浪上课书的原因,并体会作者在死海里游泳的快乐。
自学本课字词,体会“蹦跳”、“沉默”、“絮语”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能用“从容”、“奇特”等词语造句。
能复述“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的有关内容,能收集并交流一则世界趣闻。
继续学习确定课文重点的方法,并会选用恰当的方法给本文确定重点。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按要求预习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给课文分段。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出示课题,激情引入。
读题,你想知道什么?
引入:躺在波浪上读书的事真不可思议,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叙述去聆听一下这则奇闻吧。
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按要求自学课文。
检查自学情况。
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思考:
以提问开头好不好?为什么?
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
按提示给课文第二段分层。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
继续学习确定课文重点的方法,并选用恰当的方法确定重点。阅读课文,了解“死海”名称的来历,懂得死海创造的奇迹——人能躺在波浪上看书的原因,并体会作者在死海里游泳的快乐。体会“蹦跳”、“沉默”、“絮语”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过渡:在座的有谁曾躺在波浪上看书?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习第二段。
学习第一层(第2节)
⑴图像引入,创设情境。
⑵过渡:去死海的一路上,我们有些什么见闻和感受呢?
学习第二层(第3、4节)
⑴指名分节读,边听边思考。
⑵理解“世界的肚脐”的含义
⑶体会“蹦跳”在句中的意思(与“流淌”比较)
⑷指导朗读。
⑸小结。
学习第三层(第5、6、7节)
⑴图像引入,创设情境。
⑵默读,边读边圈划:在海滨浴场,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⑶交流讨论:
体会“沉默”在句中的意思,师生读第五节。
感知“奇特的光晕”,指导朗读。
填空:因为水中含盐量特别高,达33%,竟高于一般海水的九倍,所以( )。
实验演示。
书面填空(课堂练习一)。
学习第四层(第8至12节)
⑴听课文录音,边听边体会:作者亲身躺在波浪上读书时有什么感受?同时又有什么见闻?
⑵交流讨论:
理解“温润”、“舒服自在”、“浮力强劲”
投影演示,体会“絮语”在句中的意思,指导朗读
投影演示“身体一歪”,指名复述。
小组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一件难得的快事?
⑶小结。
确定文章重点
全文总结,完成板书。
布置作业:收集一则世界趣闻,准备交流。
第三课时
课时重点: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交流趣闻,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的2朗读课文。
二、详细复述“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的过程(课堂练习五)
三、用“从容”、“奇特”造句。
四、交流收集的世界趣闻。
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附板书: 地势之底 含盐量高 难
见闻
浮力极大 得
游览死海 我躺在波浪上读书 的
浮力强劲 快
感受
温润 舒服自在 事
听读欣赏 春笋
教学要求:
通过听听读读,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体会春笋那种“你追我感,竞争向上”的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到了,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你们能说说描写春天的句子吗?
教师师范读第二节。
⑴下面老师为你们诵读一段内容,请你们仔细听、用心记,等会儿请你们来说说听到了什么?
⑵教师诵读第二节。
⑶学生汇报。
⑷电脑显示:教师配音,边听边欣赏。
这段文字多优美啊!它就是节选于我们的课文听读欣赏《春笋》
电脑显示:听读欣赏 春笋
学习课文内容
出示学习要求:通过听听读读,理解课文内容,摘录喜欢的语句。
学生自由地、轻轻地朗读全文。
检查生字组成的词语:琴弦、渗进、吮吸、尖锥、欢畅、婆娑
小组检查朗读
老师检查朗读
初步理解课文
齐读第一节,想想第一节写了什么?你出哪个字看出?
电脑显示,填空练习
春雨(潇潇),雨雾(纷扬),小水珠(渗进土里),笋芽儿(吮吸着母亲的乳汁,积聚力量)。
⑴“母亲的乳汁”指什么?
⑵说说这节写了什么?
默读3至5节,找出能概括这一节内容的句子。
学生朗读,:理解并积累重点语句。
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副景象?
师生合作理解句意。
春雷一动,它们就从地皮、沙砾、石缝里出来。
春雷一动,它们就冲破地皮蹦出来,顶开沙砾冒出来,穿过石缝钻出来。
比较以上两句句子,哪一句写得好。
练习朗读
小结
学生交流描写春笋的句子
显示:“山泉……鸟雀……山花……松柏”欢笑的景象。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
全班诵读全文
积累句子
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听、读、欣赏,并且积累了优美的语句,了解了春笋那种“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精神。
6、赶花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理解养花人艰辛而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敬仰那些所有为追求幸福与芬芳而卜辞辛劳的人.
2、复习巩固单元训练重点项目,识别课文重点,并能抓住课文重点进行阅读.
3、通过阅读,能了解全文分别描写花\蜂\人,读懂有关描写.
4、学生自学课文与讲\读\议结合.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了解养蜂人是怎样赶花的.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赶花
二、自学生字.
三、自学课文.
1、思考:
⑴选择”赶花”的”赶”的意思并结合课文有关内容说出理由.
⑵思考:谁赶花 怎样赶花
2、填表.
四、交流反馈.
1、交流.
2、结合学生回答,指导理解下列句子.
⑴我惊讶了:“养蜂为什么要千里迢迢跑这么多的路 ”理解千里迢迢的意思.
⑵“我们是和蜂儿一样……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
⑶可蜂歇下人不能歇,人要作出远门的准备.
⑷我们养蜂人逢年过节也难得和家人团聚.理解团聚的意思.
3、交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五、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养蜂人是怎样赶花的
2、齐读课文7~~17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
理解养蜂人工作的艰辛和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朗读上一课时着重学习的写养蜂人怎样赶花的五句话.
二、继续学习7~~17自然段.
1、指名读第15自然段.
2、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养蜂人生活是这样艰辛而又充满诗情画意
3、讨论交流.
4、齐读7~~17自然段.
三、学习1~~6自然段.
1、过渡谈话.
课文7~~17自然段写了养蜂人是怎样赶花的,那么,课文1~~6自然段又分别写了什么
2、自学填表(略)
3、交流反馈
⑴结合课文1~2节描写洋槐花的句子,体会花的香、美、多.
⑵结合课文中养蜂人介绍蜂的对话,体会蜂的忙碌和无私奉献.
⑶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介绍的蜜蜂的忙和后文描写养蜂人在“忙碌”和“无私奉献”上是一致的,所以这里写蜂实质是写人,对蜂的赞美也就是对养蜂人的赞美.
四、总结.
我跟 逛商店
教学要求:
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把“逛商店“的经过写清楚。
重点部分要写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回忆一下,自己曾经跟谁去逛商店,在商店里看见什么商品,自己对哪些柜台比较有兴趣,有什么见闻和感受。
学习例文:
仔细阅读例文,思考问题:“我”跟妈妈逛了什么商店?文章写了哪几个柜台?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文章重点写了什么柜台的商品?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的?
同学小组交流,大组讨论一下,文章有哪些写得好的地方。
扩散思路,讨论交流。
写作文的要点:按照逛商店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先看到的先写,后看到的后写,把文章组织好。
写作文时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样样都写,要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不同的重点,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7、我家门前的龙眼树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门前的龙眼树不择土壤、不求索取、无私奉献品格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石隙”、“盎然”、“索取”、“如获至宝”等词语;会用“每当……总……”、“无论……都……”造句。
认识和学写因果关系的句式。
初步学习根据段落大意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按要求预习课文,学习第一段和第四段。
教学过程:
审清题意。
出示实物,介绍龙眼。
(板书课题)今天学习的《我家门前的龙眼树》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和以前学习的《故乡的田螺》、《家乡的桥》、《快乐的杉树林》一样,都是借景抒情的。
齐读课题。
按要求预习课文。
出示预习要求。
学生预习。
检查自学。
⑴指名拼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和“课堂练习二”中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首尾照应,学习课文第一、四段
学习第一段。
⑴男生读第一段,抓住重点词语,初步理解句子意思。
⑵感情朗读第一段。
⑶过渡:为什么作者离家三十多年了,那棵龙眼树仍然在他心中常绿?
初步学习第四段。
⑴师:课文的第四段直接点出了作者喜爱龙眼树的原因。轻声读,口答填空。 我喜欢龙眼树,是因为 ,还因为 。⑵引导学生联系第四段的内容,进一步理解第一段这句话的意思。
⑶师:作者喜爱龙眼树不择土壤、无私奉献的精神,喜爱它不求索取的品格,更爱它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教师引读第四段,再一次体会。
小结。
作业。
9、古诗四首
教学要求:
理解每首的内容。学习《清明》,体会诗人凄迷纷乱、茫然若失的情绪;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体会诗人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学习《村居》,感受诗人所表达的对春天勃勃生机的赞美之情;学习《游园不值》,感受诗人所赞美的春天万物勃勃的生机。
正确读写生字,理解生字在诗句种确切意思。准确把握“遥”、“散”、“怜”、“小”等词语的意思。
把《宿新市徐公店》。背诵四首古诗并默写。
加强朗读吟颂,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领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清明》和《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过程:
道人新课。
揭示课题
学习《清明》和《宿新市徐公店》。
学习《清明》
听录音。
自由读
反复读,理解全诗。
再次读,体会意境。
表演、评价,加深理解。
概括学习《清明》的方法。
同学们,现在老师请你们一起来背一背《清明》这首诗,好吗?
你们背得很熟,很有感情,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们刚才在学习《清明》的时候,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学习的呢?
接下来,我们就按这样的方法学习以下几首诗。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听录音,听清生字新词的读音及语速、语调。检查“疏疏”、“径”的读音是否正确。
自由读,要求读通,并读出语调。
反复读,理解全诗。
再次读,体会意境。
演一演、评一评,加深理解。
小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按照以上五步学习法学习了《清明》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诗。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同时也从诗人短小精练的诗
句中获得无穷回味。希望这两首诗能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记忆中。
作业。
抄写《清明》和《宿新市徐公店》
背诵、默写《清明》。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
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村居》和《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背诵《清明》和《宿新市徐公店》
说说学习古诗的五步学习法。
学习《村居》和《游园不值》
1、学习《村居》
听录音,听清生字新词的读音及语速、语调。
自由读,要求读通,并读出语调。
反复读,理解全诗。
再次读,体会意境。
演一演、评一评,加深理解。
学习《游园不值》
五步学习法自学《游园不值》。
质疑、释疑:“值”是什么意思?“久不开”说明什么?它与题目有着怎样的关系?
作者是怎么知道里面满园春色的?
检查朗读并指导背诵。
演一演,加深理解。
小结
  刚才,我们又学习了两首古诗,相信你们通过听、读、演后已经能理解,能背诵了。是的,古诗它短小精练,想象丰富,感情强烈,而且节奏鲜明,便于我们朗读吟诵,尤其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脍炙人口,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希望同学们在课外多读、多积累一些古诗,丰富自己的知识。
作业。
朗读、背诵《村居》和《游园不值》。
第三课时
课时重点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朗读、背诵四首古诗。说说每首诗的意思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小结。
本课四首古诗,虽然跨越了唐宋清三个朝代,但写的都是春天,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春天的景致,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完成课堂练习2、3
把《宿新市徐公店》译成白话。
要注意句子的连贯性。可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写下来。
默写《清明》《村居》和《游园不值》。
附板书:
清  明
                   〔唐〕杜 牧
         清明 雨纷纷
                  茫然若失的心情
         行人 欲断魂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花落未成阴
                 喜悦心情
         儿童追黄蝶
村居
     〔清〕高 鼎
草长莺飞
拂堤杨柳  赞美春天勃勃的生机
儿童散学
忙放纸鸢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春色满园关不住
    赞美春天万物勃勃的生机
一枝红杏出墙来
10、小读者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姑娘把杂志当作朋友,对朋友的错误“及时帮助他改正”的真诚态度。
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概括第二段段意。根据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摘入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并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
审题。
板书课题并理解题意。
小读者是谁?课文写了这位小读者的一件什么事?
初读课文。
运用已学的方法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其音、形、义。为课文分段。
读课文,思考:“良师益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编辑、诧异。
照样子写词语。例:火辣辣。
演示“尴尬”的偏旁。
分段。
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自由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思考:在这两段中,“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什么是良师益友?这段话中“他们”是谁?“我们”又是谁?
小结: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作者的心情,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是什么引起作者心情变化的?我们下节课再学。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熟练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学习课文第二段。
按照要求读课文第二段,找到有关语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姑娘是我的良师益友?
小姑娘为什么敢于向编辑提意见?
讨论句子:“你们编的杂志是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老师说,朋友有了错误,要及时帮助他改正。”
为什么说杂志是我们的好朋友?(这句话不仅写出了小朋友欢迎少年儿童刊物、需要少年儿童刊物的心声,同时也写出了小姑娘对杂志的态度,既能在杂志上发现错字,还能去编辑叔叔那儿提出。表现了小姑娘一丝不苟的读书态度和真诚待人的处世原则。)
感情朗读第二段,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
小结。
归纳主要内容。
回忆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用课题扩展法归纳主要内容。
用抓重点段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
用段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
确定归纳方法,并说明理由。
归纳主要内容。
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生气了
教学要求:
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生气的事。重点把生气的情况写具体。
条理要清楚,语句要通顺、连贯。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
回忆你熟悉的人,如母亲、老师或好朋友等等,曾经为什么事生过谁的气?选一次印象深的写下来。
学习例文,加深印象。
仔细阅读例文。
思考问题:妈妈生谁的气?她为什么生气?
妈妈生气时,有哪些表现?文章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的?
找找哪些句子表现妈妈生气时的神态表现。
指导写作:
师总结:写熟悉的人生气的事,要把她生气的原因、过程写具体,写清楚。重点要把她生气时的情况写具体。例如:当时的神态、动作、表情,说了哪些话等。
11、寓言三则
教学要求:
读懂课文,理解寓意,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不能只重表面华丽而不追求实际价值”;“办事要行动和目的一致”的道理。
读、写、默本课11个生字,理解读读写写中指定的有关词语,重点理解:“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南辕北辙”在句中的含义。
借助想象创造性复述《滥竽充数》。
利用批注、自责自解、辩论明理等不同的方法,加深对寓意的自悟。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滥竽充数》的寓意。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寓言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去年,我们曾学过两则。今天,让我们再来欣赏三则。
出示课题
自学字词:
明确要求:掌握生字新词的音、行、义,通读寓言,了解内容。
生自学,师巡视。
交流所得。
学习《滥竽充数》
针对课题质疑
生质疑,师整理后根据重点解决下列问题。(板书)
谁?
为什么能?
怎样?
结果?
生用批注法、板书法或其它方法自读课文,自己解疑。
小组交流,师指导。
小组交流,师板书。
声势浩大(有机可乘)
投机取巧(混日子)
装腔作势(欺骗)
狼狈出逃(没有好结果)
想象复述
小组合作
大组交流、点评。
笑声中理解寓意,生归纳。
(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课后兴趣作业:南郭先生的悔悟。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
学习《买椟还珠》、《滥竽充数》,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上节课作业
学习《买椟还珠》
听课文录音,理出寓言中人与物的主要关系。
生边听边理,听候边读课文边理解。
交流学生作业,点评。
用“然后”
对所理出的人物关系自己质疑。
商人为什么把盒子做的如此考究?
郑人出高价 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要《买椟还珠》?
读课文自解,提示寓意。
出示填空,同桌议论
郑人拿着精美的盒子,瞅着那两颗珠子,乐滋滋地想着:( )。
揭示寓意
(看事物不能只重华丽外表而不追求实际价值。)
朗读指导。
学习《南辕北辙》。
听课文内容,了解寓意内容,质疑。
师根据学生讨论归纳。
估计问题有:
楚人为什么一心背道而驶而不听劝告?
他最终能达到目的吗?
楚人的方法正确吗?
生自学解疑。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揭示寓意
(办事要行动目的一致,如果方向错了,再好的条件也只能白费。
解决最后一个问题:楚人的想法是否正确?
错误:背道而驶。
可行:绕地球一圈可到达楚国。
辩论读课文找依据。
小组准备、辩论、深刻明了寓意、揭晓辩论结果。
总结全文。
12、春燕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春燕做事认真、关心热爱集体的好思想、好品质。
正确认读生字、新词,理解读读写写中的有关词语;能用“郑重”“眉开眼笑”等词语造句。
理解课文中比喻句的意思,认识文中省略号的含义。
能按时间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自学生字、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了解内容。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描写人物的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为什么?
学生交。
出示课题:12、春燕
听课文录音,思考这篇文章写了春燕的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春燕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习课文
预习。
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行。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郑重,陡峭、胸有成竹、毫不在意。
读课文,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质疑
反馈。
读准字音“篓”“捋”等。
读词语。
理解词语
指名分节读,读通全文。
分段。
质疑,初步解疑。
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
学习课文的第一、二段,体会春燕做事认真负责,关心热爱集体的好思想、好品质。
教学过程:
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习第一段
给课文分层次。
默读第一段,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三层。
交流。
学习第一层。
自由读,思考:从课文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老人们风风火火地来到果园抢收苹果?用笔划出。
想象一下人们当时会怎么想?
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齐读第一层。
学习第二层
轻声读,思考:春燕说的什么话引起大家的议论?用括号括出有关词语。
交流。
读句子,想想语气怎么样?
指导朗读句子。
再读第二层,思考:春燕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哪些议论?标出有关语句。
四人一组讨论朗读。
学习第三层。
默读,思考:春燕的什么理由使爷爷信服呢?
交流。
指导朗读春燕的话。
训练说话:今晚不会有风,是因为( )。
听了春燕的话,爷爷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
齐读第一段,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春燕在青石岭说了几句话?划出有关语句。
四人一组,任选一句讨论,体会春燕有什么好品质。
交流
春燕的言行说明了什么?
自由读第二段,找出爷爷心理变化的词语。
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概括节意。
联系生活,仿照课文学习写几句人物的对话。
第三课时
课时重点
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文中的比喻句。造句练习。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找出文中因果关系的内容,用“因果句式”说一句话。
齐读第一、二段。
学习第三段。
指名读,思考:春燕管天的结果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交流。
齐读。
总结全文。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质疑、解疑。
指导完成课后练习。
造句练习:郑重、眉开眼笑。
摘录比喻句。
完成练习册有关练习。
课后作业。
摘录有关描写高兴、天气的词语。
从课外读物中摘录三句比喻句,体会好处。
听读欣赏 美丽的小鸟
教学要求
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交流中增强听读欣赏能力。
通过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设一定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在听读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要爱护小鸟的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时重点
在品词品句中,提高学生的听读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
讲述故事内容
质疑问难
四人一组读故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小作者那么喜欢小鸟,可还是失去了它,她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跟录音读一遍课文。
品词品句
交流表示心情变化的句子。
这些句子该读出怎样的心情?
读一读喜欢的句子,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
配乐自由读课文。
激情明理
13、智取生辰纲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七条好汉的足智多谋。
知道本文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
读、写、默本课10个生字。抄写新词,积累课文中七条好汉机智的句子。
继续学习抓住人物在整个故事中的表现,调动生活积累,展开合理想象,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时间
1教时
教学过程
回忆感知。
出示课题、说题。
说说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什么?
看了课题后,你还想知道什么?
下面,你准备按怎样的步骤自学课文?
个别交流:
初读:学习字词,了解内容。
再读: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三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感情。
自学探索。
初读:学习字词,了解主要内容。
再读: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质疑。
交流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认为重要的想提醒大家深入了解的问题。
师生共同确定一个重点问题深入研究。
合作理解:七条好汉的“智”表现在哪里?
提示:解决这个问题可用学过的方法?小黑板出示: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一划二圈三品四读。(小组学习,大组交流)
三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感情。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回答问题时,可调动生活积累,展开想象。
学生各抒己见
说说你所体会的作者感情。
训练与延伸。
1、谈谈学了课文受到什么启发。
2、课堂练习。
填空补缺
课文是根据《 》第十六回改写的。“纲”的意思是( ),“生辰纲”的意思是( ),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
理解句中带线词语的意思。
那十几个军汉顿时头重脚轻,眼皮发沉,一个接一个倒在地上打起呼噜来。
3、七条好汉截取了梁中书的不义之财后,又发生了什么事?你还想知道梁山好汉的故事吗?请看〈水浒传〉。
布置作业。
读、写、默本课生字,抄写新词,积累课文中描写七条好汉机智的句子。
做客
教学要求: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一次做客的过程写清楚,重点把做客时的有关活动写具体。
条理要清楚,语句要通顺、连贯。
教学过程:
回忆经历,交流体会。
写作前,回忆一次做客的过程,重点说说在做客时什么使你最感兴趣,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重点的经过写具体。
阅读例文,加深理解。
仔细阅读作文,理清文章顺序。
思考问题:“我”到旗忠村表叔家做客,看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是怎样把旗忠村和表叔家的情况写具体的?
作者在描写上下了哪些功夫?
指导写作,开阔思路。
写作的思路很开阔,可以写到同学家去做客,也可以写到亲戚、朋友家去做客,但是要挑选一件印象最深的来写。作文不一定要写家庭条件的改善,还可以写在别人家里的见闻、做了哪些游戏等。
14、中彩那天
教学要求
通过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懂得“一个人只要活的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哲理。学习父亲正直、诚实的思想品质。
能读写本课生字,理解读读写写中指定的词语,并用“安慰”“梦寐以求”造句。
能根据课文内容,按“先果后因”的句式把句子补充完整。
能照样子回答指定的问题,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听说过中奖的事吧。人要是中了奖,会表现得怎样的呢?
课文中的主人公中奖后是怎样的呢?
揭示课题:板书:中彩那天
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听录音,思考:文中写谁中了彩?中了什么彩?中彩后怎样?
交流
板书:父亲 盼车——得车——还车
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按预习三的要求,查字典,自学不懂的字词。
自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检查自学情况。
朗读训练。
四人小组朗读课文
自选描写“父亲”的语句并自读。
朗读交流。
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
学习课文,体会“父亲”正直、诚实的思想品质,学会用先果后因句式把句子说完整。
教学过程
导入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谁?你喜欢他吗?喜欢他什么?(学生交流)
学习第二大段
默读第二段,找出不理解的句子。
学生提问
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道德难题”指什么?)
现在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但还留有淡淡的痕迹。(谁擦的?为什么要擦?说明了什么?)
中奖以后,父亲为何“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为何他还“甚至咆哮着让我滚开”?
第二天吃饭时,为什么“父亲显得特别高兴”?
如果父亲把轿车占为己有的话,别人会不会发现父亲的不道德?
指名朗读出示的问题,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个别学生质疑,师声解答。
自学开头和结尾。
同桌合作学习。
提出问题。
讨论。
交流自学情况。
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成。
“我”的家是贫困的,因为( )。
“我”的家又是富有的,因为( )。
总结谈话。
学习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一次
教学要求:
选择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写出“第一次”特有的感受和心情。
语句要通顺、连贯,条理要清楚。
教学过程:
学习例文,加深理解。
仔细阅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了解顺序。
思考问题:文章写“我”第一次坐飞机,重点写什么?是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的?
哪些地方具体写出了“我”第一次坐飞机特有的心情和感受?
哪些地方表现了首尾呼应?
写作指导,开阔思路。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学本领,“第一次”特殊的经历等。
在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中,哪一次印象最深?为什么印象最深?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来写。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重点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尤其要写出“第一次”特有的感受和心情。反映出“第一次”的特点。
17、我爱牵牛花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作者喜爱牵牛花的原因。
2、查字典,自学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下列词语:障碍、盘踞、坚忍不拔、不屈不挠、脚踏实地。
3、理解句子,体会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课文最后两小节。
教学具准备
投影、纸花、花索。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初读课文,预习、自学生字新词,了解作者喜欢牵牛花的原因。
教学过程
谈话,创设情景。
1、出示纸花:同学们,这是什么花?(牵牛花)你能描述一下你所见过的牵牛花吗?生自由交流。
2、师:牵牛花是一种草本植物,缠绕茎,花冠喇叭形,所以我们平时也叫它“喇叭花”。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却对这并不起眼的小花特别喜欢,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3、板书课题:我爱牵牛花(齐读)
预习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字形。
2、查字典,自学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下列词语:障碍、盘踞、坚忍不拔、不屈不挠、脚踏实地。
3、想想作者为什么最喜爱平凡的牵牛花?小组讨论。生操作。
交流、反馈。
1、检查下列字的读音:
{纤(xian)细 {茎蔓(man)
{千(qian)万 {缓慢(man)
{椽(chuan)子 {高亢(kang)
{缘(yuan)故 {杭(hang)州
形近字的字音辨析,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
2、理解词语,生自由交流。
3、作者为什么会喜欢牵牛花呢?
生交流:
牵牛花很美。
牵牛花乐于攀登‘,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
牵牛花把种子和花朵都无私地献给了人类。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默读这一节,说说哪些词写出了牵牛花的美丽?
2、生交流:“缀满了篱笆”、“编成了一只大花篮”、“格外漂亮”、“就像一个美丽的小花园”……
3、指导朗读。
课内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注意字形:竹蔑、化妆、盘踞、不屈不挠。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
学习课文,理解牵牛花乐于攀登、乐于奉献的精神,通过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牵牛花把花池子编成了一个大花篮,把院子打扮成小花园,给我小小的院子增添了光彩,作者喜爱这迷人的小花。不过,她还有更美、更令人喜爱的地方,是什么呢?——牵牛花勇往无前的攀登精神。
学习新课。
出示句子:“牵牛花最乐于攀登,勇敢地越过障碍,一生都向着高处攀登,这是她地本色。”
理解重点词语。
攀登:抓住东西往上爬。
本色:本来面目。
理解句意:牵牛花的本色是她的攀登精神:最乐于、勇敢地、一生都在攀登。
师生对读。
出示投影: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地思想感情,从哪里看出?
写的内容 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哪里可以看出(表达手法有什么特点)
本色:最乐于、勇敢、一生都在攀登。 对牵牛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把牵牛花看作人,看作是在攀登中勇敢战胜困难的人。
(设计表格,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
根据表格,完整说说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地思想感情。
齐读这句话。
自由轻声读课文3~6小节,完成课后练习一。
讨论交流。板书:千方百计、脚踏实地、一生攀登。
默读课文3、4两节,找找哪些句子写出了牵牛花攀登地“千方百计”?
(1)“她那纤细而坚韧的茎蔓,……慢慢地,篱笆被牵牛花全部占满了。”
1)、理解“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
2)、找出有关动词,体会牵牛花攀登的“千方百计”。
3)、师生对读,体会牵牛花攀登时的美感。
4)、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2)“那翠绿的叶片……引来了一片彩霞。”
1)、出示实物:花索。教师引读。
2)、小组讨论,完成表格,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人小组组合朗读。
(3)“距篱笆不远处有一棵挺拔的柏树……她竟盘踞了整株柏树。”
1)、“竟”字表达了作者出乎意料的心情。
2)、齐读这句话。
(4)“清晨,当太阳还在东海沐浴时……发出高亢音符的小喇叭。”
1)、师生提问式朗读。
2)、你觉得这句话写得美不美?美在哪儿?
哪些句子体现了牵牛花攀登地“脚踏实地”呢?
(1)“牵牛花的攀登是脚踏实地的……竟在葵花秆上勒出一道道深沟。”
1)、理解“脚踏实地”(人的良好作风)
2)、自己填写表格,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齐读。
(2)“正因为它缠得牢,攀得紧……她有着坚韧不拔得毅力。”
齐读。
学习课文6、7两节。
出示投影:“她虽然枯萎了……则可以制成化学试剂。”
完成表格,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完成填空。
牵牛花是( )。她奋斗一生,把( )留给人类。她那( )的精神,多像一位( )的勇士啊!这样可爱的花,怎能不让人喜爱呢?
指导朗读,指名背诵。
总结。
牵牛花是平凡的。她没有康乃馨的温馨,没有玫瑰的浪漫,没有梨花的纯洁,更没有牡丹的娇艳,但她却是可爱的、可敬的。
她给院子带来了生机,增添了光彩,她奋斗一生,乐于攀登,乐于奉献,她的精神更美。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地小花,最后让我们怀着对牵牛花地喜爱和赞美之情,再由衷地说一声:“我爱牵牛花!”
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观察、了解一种你喜欢地花。(颜色、形态、习性等)
(课外延伸,为交流作铺垫。)
第三课时
课时重点
复习、练习巩固、课外延伸。
教学过程
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的最后两小节。
2、默写词语。
把文中描写牵牛花地好词好句摘录下来。一小组为单位交流。(及时积累语言)
你最喜欢什么花?说说它的特点。
1、自由准备。
2、交流、评议。
(向课外延伸,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完成课堂练习册。
18、又见蜻蜓
教学要求
1、让学生从作者对童年生活甜蜜的回忆中感受到作者热爱家乡的无限深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继续学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
4、积累描写“我”喜爱蜻蜓地句子。
教学具准备
录音、音乐、投影。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初读课文,练习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审清题意。
你见过蜻蜓吗?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地?
学生自由发言。
(说话练习,为积累“喜爱蜻蜓”地句子作铺垫。)
板书课题:又见蜻蜓
明确:“又见”指不是第一次见到蜻蜓。
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出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按“所见—回忆—所感”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思考:我又见的蜻蜓是怎样的?用“——”划出并朗读。
(阅读课文贵在学生的自学,而自学中又贵在一个“读”字。)
检查预习。
出示练习: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嘈杂( ) 嬉戏( ) 疲倦( )
栖息( ) 娴静( ) 阔别( )
指名分节朗读,指导分段。
要求:读准确。
指导:过渡小节一般情况下在下一段。
检查预习三的思考题。
指导朗读“它们的身子,在阳光下…….是在找寻那迷失了的稻浪翻滚的田野吗”?
明确:“找寻那稻浪翻滚的田野”的其实是“我”的思绪。
(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说作者写的蜻蜓和你刚才说的一个样吗?你能学他的样子说得更具体些吗?
小结。
读了第一段,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提出问题。
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
着重学习3~5小节,继续进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训练,积累描写“我”喜爱蜻蜓的句子。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师:(音乐)三十年了!三十年来,我第一次在城市的小巷中看到蜻蜓,它们是怎样的呢?(音乐先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出示投影)
填空:
它们的身子,在阳光下,闪烁着 ___________的光泽。它们__________的翅膀,在快速的振动中,看去像__________________。
(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
交流。(鼓励不同填法,注意感情朗读)
师:是啊,多美的蜻蜓啊!它引起了我对童年,对故乡,对金色的田野甜蜜的回忆……
(音乐停)
学习3~5小节,体会感情。
1、理清层次。
2、复习学法。
抓关键句体会感情。
积累词句。
总结。
(配乐)师生合作朗读。
作业。
19、古文二则
教学要求
1、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古文,能借助注释等读懂内容,初步体会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
2、通过学习,懂得读书要三到,做事要敢于实践、不要拖拉的道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初步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从理解字词入手进而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收录机、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激趣,导入新课。
1、师配音朗读课文《菊》;学生背或朗读《莲》。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想请大家先听老师读一篇课文,想想;这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听了以后感觉如何?
老师配音范读课文《菊》
(配音朗读《菊》、《莲》,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知古文的美感。
师:还记得另一则古文吗?
学生回答。板书:莲
放投影(《莲》课文内容)。
师:大家一起读好吗?我也给你们配上悠扬的音乐。学生配音齐读。
2、师小结,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古文也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有着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所以,从小读一点古文是十分有益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再学两则古文,想不想学?(边讲边在课题左上方打上“*”号)
板书:*19、古文二则
带上星号说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主要是自学。
学习第一则古文:读书有三到。
出示读书方法(要求)。
(看投影)三读:(1)读准字音;(2)读通内容;(3)读出感 受。
个别读,谈谈对“三读”的理解。
师点拨,帮助明确。
读准字音:不读错,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序。
读通内容:理解字词意思,内容意思。
读出感受:体会文章意思、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读出感情。
打开书,自学《读书有三到》。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内容。
板书:读书有三到
(提示:读不通时可看注释、译文,请教同桌等。)
检查。
看投影:第一则古文。
个别读,学生评点;齐读。
看投影:第一则古文(部分字词带点,如下)
重点理解字词:余、尝、谓、到、既、浪漫、亦、也、急、矣、岂、乎。
看投影:第一则古文(译文)
师范读,学生体会。
朗读,读出感受。
个别读,齐读。
师:你觉得这篇古文想说明什么道理?怎样理解“心到”?
师小结: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很有价值的读书经验,我们一定要记牢。
男女分开读,评点。
学习第二则古文:要做则做。
板书:要做则做
1、四人小组合作,自学讨论交流。
师:运用“三读”的方法,先读准,再读通,最后读出感受。记住,要取长补短,互帮互学。等一会推荐本组最好的同学来交流。
自学,讨论。(放音乐,创设交流氛围)
2、检查、交流。
看投影:要做则做(重点词语带点)
请两组学生代表分别朗读,理解字词和句子。其他学生评点。
重点理解的字词为:后生家、临、辄、吾、谬、凡、安能、耶、且、一味、因循。
看投影:要做则做(译文)
齐读体会:这则古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3、配乐朗读,体会。
质疑。
1、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感兴趣的问题可提出。
2、解疑。
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通过“三读”的方法来自学古文的,大家学得非常好。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古文能够产生兴趣,因为古文里面有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
20、山泉流过的地方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那位年轻老师用自己的心血把文化传授给山区儿童,把深沉的爱倾注在山区儿童身上的美好精神境界。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体会课文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描写山区景色的句子2~3句。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光盘一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讲述故事,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女孩(多媒体),她生活在落后闭塞的山区,而且又下肢瘫痪。尽管她的家乡很美,山高林密,又有清泉潺潺流过,可是,她去不了学校。后来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帮助了她,每天,这位女老师背着她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把她接了又送,送了又接,年年月月,朝朝暮暮。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0课,讲述的就是这个动人的故事。(板书:20、山泉流过的地方)
了解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平时我们是如何来学习这一类课文的?
2、交流出示学习目标。
(1)自学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感情朗读,理解重点句。
(3)用多种方法积累词句。
3、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情况。
(1)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
(2)边默读课文,边完成课后的填空,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女教师?
(3)引读填空。
深入学习课文。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位富有爱心的山区女教师(板书:女教师),她帮助一位下肢瘫痪的小女孩上学(板书:小女孩),使她有了认识世界的机会。
2、第二次默读课文,读了之后,你觉得文中哪些地方很感动?用笔划下有关词句,四人一组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
(1)出示句子:看到这些,她的心碎了。
A、联系上下文,“这些”是指什么?
B、联系上下文,“她的心碎了”表达了女教师怎样的感情?
C、指导朗读,引读课文。
(2)交流“年年月月……不幸的孩子身上”(多媒体图像展示)。
(3)文中还有哪些词句你读了后觉得感动的?
4、师过渡:这真是一位好老师,难怪小女孩万山青发自内心地说:“对,我喜欢花,可是更喜欢您。”“我妈说,你长得像花一样好看,心比花还美!”
出示小女孩说的话,指名读。
看录像,体会感情。
交流板书:喜欢 赞美
带着感情齐读这两句话。
巩固学习,积累句子。
1、师:同学们,这篇课文赞美了一位具有奉献精神的山区女教师。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大家可以用平时我们学过的方法或是自己的方法把这些词句积累下来,等会儿我们来交流。
2、全班交流。
总结课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还积累了文中的好词佳句。下节课,我们在今天学习的基础上,写写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我喜爱的老师》。
照片中的
教学要求:
挑选一张自己的或同学的照片,写一些有关照片中人物的事情,要抓住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来写,写具体。
语句要通顺、连贯,条理要清楚。
教学过程:
阅读例文,加深理解。
仔细阅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弄清顺序。
思考问题:文章中主要写了“我”的什么事,是抓住“我”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是怎样写具体的?
写“我”的事情,同照片有什么关系?
注意过渡句的作用。
写作指导,开阔思路。
请大家挑选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带到学校里来。
介绍照片中的人,要抓住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他平时的表现,通过他的具体事例来介绍。所写的内容,要和照片中的人有关。
反映人物的特点,打开思路,不一定都要写好品质,还可以写才能、特点、爱好、性格以及其它方面的特点。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