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9 18:4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竹里馆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多才多艺,能诗能书能画,而且还精通音乐。
王维少年得志,满腔政治抱负,但仕途、人生坎坷,而政局又变化无常,晚年无心仕途,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走近诗人
XIA ZHI YU
仕 途 际 遇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太乐丞。
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
安禄山兵败,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
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天宝末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
仕途坎坷 心境淡泊 半官半隐
竹里馆,建在竹林深处的屋舍 ,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
(资料补充:王维晚年曾隐居陕西蓝田辋川,这里环境清幽,以湖为中心,王维在屋舍旁边依自然景物设了二十个景点,比如“白石滩”、 “临湖亭”、 “竹里馆”等,以此独享“山间之明月与江上之清风”。诗人闲暇时每到一个景点便赋诗一首,与好友裴迪各作二十首结集《辋川集》。)
题解
竹 里 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味道
诗情画意读诗歌

:诗人主观情感

:诗中客观形象



意象
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
问:请找出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幽篁、深林、明月
竹: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通常被用来表示文人君子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德。
苏东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朱熹:我种南窗竹,戢[jí]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资料链接:竹]
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中人物有哪些活动?
想象联想探诗意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江上琴兴
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资料链接:古琴]
(líng)
想象联想探诗意
啸:撮(cuō)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打口哨。
典故“苏门啸 ”
当年“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去拜访一位隐居苏门山里的高士孙登,可无论他谈什么话,孙登都不回答,阮籍只得长啸几声,起身离去,没想到走到半山腰,忽然听到一阵啸声,穿林而来,如数鼓合奏,如鸾凤鸣叫,原来是孙登在用“啸”声回应他。遂归著
《大人先生传》。
[资料链接:“啸”]
诗中有景有声更有人!诗人在此独坐、弹琴、长啸,从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
思考探究悟诗情
人:?
高雅
安闲自得
高洁脱俗
淡泊
宁静
自在愉悦
填一填
1. 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2. 写人物 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安闲自得,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
3. 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4. 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走近诗人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真情实感读诗歌
1.“谁家玉笛暗飞声”
笛声暗暗地送来,似乎专意飞来给客居在外的人听,以打动他的离愁别恨。“暗”字也刚好跟黑夜相配合,这笛声摸索着断断续续的传出来。正因为是暗送,所以不知道是谁家,呼应的特别巧妙。
思考探究悟诗情
2.“散入春风满洛城”
“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思考探究悟诗情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是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折杨柳》曲
思考探究悟诗情
填一填
1.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2.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
3.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
4.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 :
5.诗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6.诗中由听到“折柳”从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语是:
7.表达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是:
逢入京使
①建功边陲的思想鼓舞着他。
“功名只应马上取,
真正英雄一丈夫”
②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万里奉王事,一生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走近诗人
岑参:唐代诗人,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其诗与高适其名,并称“高岑”。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岑参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创作背景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真情实感读诗歌
一、二句中“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中“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于是诗人赶紧托入京使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即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中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思考探究悟诗情
填一填
1.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2.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3. 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4.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晚春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走近诗人
3
4
1
2
24岁以前

25-35岁
36-49岁

50-57岁病故

韩愈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
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
——《与凤翔刑尚书书》
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幼年苦读
三试不中
科举之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宏词不入选,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便先后赴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

考中进士
三次上书宰相
“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任监察御史,因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关中大旱
为民上书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谏迎佛骨表》,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

朝奏夕贬
韩愈祭鳄鱼
兴办教育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文学是他最大的成就。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韩诗成就虽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影响颇大。
韩柳倡导古文运动,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
  后人把他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并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把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晚 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真情实感读诗歌
1.《晚春》一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思考探究悟诗情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知春已无多久,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都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作者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2、《晚春》中,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
的愿望?
思考探究悟诗情
“杨花榆荚”虽然没有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吐露芳香,但是它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而是加入了“百般红紫”的“斗芳菲”行列,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
“无才思”和“惟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不失时机的美好愿望。
填一填
1.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
2.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
3.通过拟人的修辞写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的句子是:
4.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
5.(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