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北京) 二年级下册美术 第9课 参观海洋馆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北京) 二年级下册美术 第9课 参观海洋馆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3-30 18:2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参观海洋馆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通过表现参观海洋馆这一内容,引导学生发掘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积累的关于海洋动植物及海洋馆的感性经验,运用自己逐步提高的造型表现能力,结合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与大胆的创造力,创作出一幅同学们参观海洋馆的情景作品,并注意表现好人物的背面动态,巩固大小对比、前后遮挡等表现方法的知识。 海洋馆又称海洋博物馆,是利用海洋生物活体、标本及其影像、图片和文字说明,向游人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提供游人观光、游览、学习的场所。通过丰富的鱼类展示、珍贵濒危物种的保护宣传、精彩的海洋动物表演和各种科普活动,向游客介绍水生生物的知识,讲述海的故事,倡导环保意识。游客在游览中既得到陶怡又受到教益,增强了“关爱海洋动物、保护地球家园”的自觉意识。
2.教学背景分析(从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技术准备几方面阐述)
教学内容: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馆是人类了解海洋的窗口。广大少年儿童无不对浩瀚无际的海洋充满美好的向往,无不对奥妙无穷的海底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无不把海洋馆列为自己想要参观游览的博物馆之首选。《参观海洋馆》一课恰恰是针对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安排的。
通过对本册教材第3课《花羽毛的鸟》、第4课《美丽的植物》、第5课《到天空去旅行》和第6课《大人国小人国》等课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创作表现参观海洋馆这一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学生学习后面第10课《公交车站》、第15课《我们戴上红领巾》和第16课《中国杂技》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学生情况: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作为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了部分的美术基础和对美术的部分感知能力。学生基本能够概括表现植物及动物的形态和颜色特征,能够在创作中运用大小对比、前后遮挡等表现方法,能够运用主体与背景的色彩搭配知识创作表现作品。但本课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方式:
观察、探究、体验、示范。
教学手段:
在学生创作表现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针对本课的学习重点,对背面人物动态的表现及大小对比、前后遮挡、夸张变形等方法予以关注,又要对构图、造型、色彩等基本方法给予必要的指导,这些都是提升学生作品质量的保障。
技术准备:
自制课件、欣赏作品。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海洋馆是浓缩的神秘海洋,参观海洋馆是人类近距离欣赏神奇的深海生物、了解海洋知识的捷径。
2、学习表现人物的背面动态,巩固大小对比、前后遮挡等表现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以查阅书刊、上网浏览等手段搜集海洋馆资料的过程,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引导他们尝试自主学习的方法。
2、通过艺术实践的过程,学习表现人物的背面动态,并巩固大小对比、前后遮挡等表现方法,提高造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向学生渗透保护海洋环境的环保理念,激发他们探索奥妙无穷的海洋世界的兴趣。
2、有效利用学生普遍对海洋馆兴趣浓厚这一契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大小对比、前后遮挡、夸张变形等方法,表现人物和海洋生物的动态特征,生动地表现同学们参观海洋馆的情景,注意表现好人物的背面动态。
教学难点:
如何紧扣“参观海洋馆”的主题,生动表现出人与海洋生物共生共存、各得其乐、相互呼应的生动画面;如何表现好人物的背面动态。
4.教学流程示意图

5.教学过程(写清主要环节的设计意图)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讲授新知识

学生实践
作品展示
拓展
学生演讲导入:介绍海洋馆
海洋馆是浓缩的神秘海洋,参观海洋馆是我们近距离欣赏神奇的深海生物、了解海洋知识的捷径。
北京海洋馆是大型的、现代化的、海洋生物科普馆。场馆外形采用了别具一格的“海螺”形状,色彩以蓝色和橘黄色为基本色调,分别代表了神秘浩瀚的海洋和海洋生物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北京海洋馆通过丰富的鱼类展示、珍贵濒危物种的保护宣传,精彩的海洋动物表演和各种科普活动,向游客介绍水生生物的知识,讲述海的故事,倡导环保意识。置身其中,人们不但可以领略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还可亲身感受人类与海洋的关系。
教师点评总结并引出课题——参观海洋馆。
欣赏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多彩的鱼类、海豹、鲸鱼、海豚、鲨鱼等。
提问:这么多的海洋生物,我们怎么表现它们呢?
出示两幅作品,小组讨论:你觉得哪张画得更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
海洋里的动物有大有小,掌握好动物的大小比例画面会更真实。
创作时不仅要注意大小的比例关系,还要注意前后遮挡关系。
海洋馆里除了海洋生物还有参观的人,我们要把参观者也画到画面中,这样画面才和谐,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有和谐这个词。
出示海底隧道绘画作品,创设情境:如果你站在海底隧道中,你会用什么姿势来观察海洋生物?请你站起来试一试。
教师挑选学生上台展示不同的观看姿势——背面,侧面,仰视。结合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背面动态。
用模特示范背面仰视姿势与画面中的仰视姿势相对比,分析两者不同,鼓励学生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大胆创作。
学生初步尝试创作背面人物动态,教师讲解绘画要点——夸张。
欣赏作品,提问这幅画好不好?好在哪?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大小比例、前后遮挡关系、夸张变形等方面分析。
艺术实践:
画一画参观海洋馆的情景
实践要求:
用大小对比、前后遮挡及夸张等方法
注意人物背面的动态
学生互评
1、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2、作品的优缺点。
教师点评
展示被污染的海洋画面,向学生向学生渗透保护海洋环境的环保理念,激发他们探索奥妙无穷的海洋世界的兴趣。 学生倾听,并对介绍进行点评。
学生欣赏
学生思考
学生讨论,并汇报
学生感受观看姿势
学生仔细观察他们的动态。
学生练习
学生欣赏、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一幅作品。
欣赏同学作品,交流感受。
掌握本课的 知识技能,引出课题。
了解海洋生物,激发创作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表现海洋生物
回顾大小比例及遮挡关系等知识,为创作做准备。
为讲解人物的背面动态做准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体会观看姿势,为创作做准备。
解决本课重点
解决难点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感知能力。使学生明确创作标准。
辅导学生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审美标准。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评价方式: (1)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当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客观的评价,在肯定优点、提出意见的同时,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针对学习时遇到的困惑谈谈解决的办法。
(3)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过程、结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对结果的评价
本科难度较大,根据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我预测有近75%的同学能够比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本课创作。有近25%的学生由于自身对于造型能力的约束,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内容完成本课创作。
3、评价量规
(1)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对本民族传统绘画产生浓厚兴趣,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的知识和技能。
7.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教师将大量时间教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 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对这些事物的感知、
理解和表现之中。
3、本课的教学实施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海洋馆及海洋动植物的感性认识为前提,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搜集大量有关于海洋馆、海洋动植物的图片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个人单独完成或小组共同创作的形式,创作出表现参观海洋馆的美术作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