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1 认识折线统计图 冀教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1 认识折线统计图 冀教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29 22:24:38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下册《认识折线统计图》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活动:
一、生活情境导入
1、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这是学校气象小组的两位同学,你知道她们在干什么吗?
气象小组的同学将他们一天内观测到的气温情况记录成表,(出示)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呢?(时间:从7时到19时,每间隔2小时记录一次,共7次;最高气温13时24℃,最低19时9℃……)
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表中的气温情况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课件出示)
二、认识特征:
1、结构分析:
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它由哪些部分组成?
(统计图名称、制作日期、横轴、纵轴、描点连线标数据)
②再仔细观察这条线,它是由几条线段连接而成的,一折一折的,我们把这样的线形象地称作“折线”,那么你能给这张统计图取个名称吗?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数据分析:
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
②几时气温最高?几时气温最低?
③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
(1)四人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并说说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气温是从横轴上相邻两个时刻都相差两小时知道的;
·折线上最高的点所表示的气温最高,折线上最低的点所表示的气温最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折线由下往上说明气温上升,反之说明气温下降:7时至13时气温上升;13时至19时气温下降;
·某段折线越陡,说明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变化得越快:上升的3段折线中,第二段最陡,所以9时到11时气温升得最快;下降的3段折线中,第三段最陡,所以17时到19时气温降得最快。
3、图、表比较;图、图比较
①小结:看来刚才统计表中告诉我们的一些信息在折线统计图中都能反映出来,并且我们还可以从图上很明显的了解到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情况。如果我们要统计分析气温的变化情况,是用统计表和用折线统计图,哪个比较合适呢?为什么?(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②谈话:其实我们还可以制成这样的一张统计图,还记得这是什么统计图?(条形)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师生交流后完成:
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
相同点
图名、制作日期、横轴、纵轴、数据
不同点
描点、连成折线
矩形(条形)
还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如果我们还是要统计分析气温的变化情况,用条形统计图,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哪个更合适?为什么?
③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楚的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的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4、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还见过类似这样的统计图吗?
学生回忆生活经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一些相关图片,加深印象。(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体温情况图、股票分析图等。)
三、制作统计图
谈话: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下面我们来制作折线统计图
这是湖光小学四年级一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请谁来介绍一下,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如果请你将它制作一张折线统计图,你有信心完成吗?
小组讨论:你认为在制图时应做哪些工作?有什么注意点?(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在交流中,教师顺应学生回答,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名称: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日期的前后;
(2)纵轴:标明数据,反映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
(3)制表日期和单位。
学生独立在书上尝试练习。
教师指名演示,同学互相评价并改正。
统计分析:从这张统计图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相互交流,也可以提问请同学回答。
你能预测今后几年中他们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呢?(可能逐渐稳定,也可能还有上升空间,但上升的空间不是非常大。)
比较统计图、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本班同学家庭计算机拥有量的一种变化情况。)
四、综合运用:
1、同学们都喜欢运动吧,你有没有注意过运动前后咱们的心跳情况?谁能说说?
这是小红在跳绳前后每分钟心跳的统计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
从这张图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你能猜一猜跳绳后5分钟小红的心跳吗?6分钟呢?7分钟的?(趋于稳定,不会一直下降,因为小朋友的心跳稳定在80-90左右。)
2、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
出示小明的身高情况,及空白统计图,请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横轴与纵轴的情况,并说说这份统计图与前几幅有什么不同点(纵轴的数据0-110间有一段折线,并且格子图上有虚线表示)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吗?(同桌间讨论后再交流,这些数据中的最低数据高于110厘米,如果将单位长度定于5厘米并且将0-110厘米全部画出的话讲比较浪费纸张,而且也不美观。
学生独立制作并且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后更正。
同桌间统计分析,交流自己从图上了解到的信息,或者互相提问问答,教师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析情况。
3、智慧城堡:学生按要求回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
用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有什么特点或优势。
PAGE
2《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把简单的数据表示成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读图、分析。
2、使学生在读、画、分析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折线统计图能直观形象的表达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体会其分析、预测、判断的功能。
3、使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掌握一定的读图能力;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和预测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1、谈话: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县教育局准备组织一次小学数学知识竞赛,老师对班里两名比较优秀的同学进行了测试统计,希望同学们能帮老师分析一下应该派谁去参加竞赛。现在我们就先来看一看我班岳佳琪同学这几次的测试情况。(出示统计表)通过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2、为了更好的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数据用我们学过的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条形统计图)
3、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能更快的看出哪次成绩最高,哪次最低。
4.课件展示折线统计图,导入新课
师:刚才同学们都分析的很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统计图
课件展示折线统计图;这种统计图叫“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索新知
1、自主探究,体会“点”和“线”的作用
同学们,你们能看懂折线统计图吗?你能告诉我它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吗?(点和线)
(1)那我们一起来思考看看这些点能告诉我们什么?这些线又能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3)点和条形统计图里的长条一样都表示了数量的多少,那点已经有这么大的作用了,还要线干什么呢。
分析比较,体会“线”的变化情况
提问:最后两次上升的线一样吗?为什么?
这幅折线统计图中有几条上升的线段。这几条上升的线段都表示数量是增加的,哪条线段可以反映出数量增加的最快?
2、画法
(1)折线统计图是怎么画的呢?同学们你们想学吗?生:想
课件展示画法
黑板展示未完成的统计图,让生帮忙完成
(2)、总结画法
总结:先描点,再标数,最后连线。
师:你们学会了吗?要不要试一试。请完成手中另一位同学李墨涵的折线统计图
(3)、学生试画
师辅导并评价学生做图。
3、分析趋势,合理预测
思考:如果让你从这两个中挑选一个代表班级参加知识竞赛,你会挑选谁,说说你的理由。
4、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说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折线统计图?
3、对比分析,凸显特点
1、初步体会两种统计图的异同
(课件出示岳佳琪测试情况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思考: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两种统计图,分别是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请大家想一想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借助实例比较辨析
课件出示:
下面这两组数据,分别选择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年(1)班5位同学的视力测试情况统计表
张籽妤的的视力情况统计表
看到这张籽妤的视力统计图,你想对她说点什么呢?
四、运用提升、感知内化
把数据隐去,让学生猜测谁是进步最快的?
五、
全课总结、反思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小组成员分享一下你的学习心得。
六、布置作业
收集自己这学期六次考试成绩,绘成折线统计图。并为自己给出合理建议。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
1、
描点
数量的多少
画法:
2、
标数
3、
连线
数量的增减变化
姓名
张佑轩
孔德韬
朱凌薇
崔山佳
贺怀博
视力
5.2
4.2
5.0
4.8
4.6
时间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视力
5.2
5.1
4.8
4.5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