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语文高考阅卷心得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语文高考阅卷心得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07 19:5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十年磨枪,一朝上阵,高考是一场庄严的人生搏斗。考生十几年的努力很辛苦,要尽量减少因为阅卷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感谢 收获 分享
高考阅卷心得
一、关于书写
答卷马虎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字迹潦草,让改卷老师如看天书。这种卷子,改卷老师因为看不懂,常常就不给分,或者给很少的分数。
二是卷面脏乱、错号或改动不统一。有的地方画横线,有的地方画个圈,有的地方又涂成黑块,有的划一个长长的箭头把答案写到了另一题的空白处,改卷老师得到处找答案,视觉无比疲劳。这种卷子,得不了高分是肯定的,万一老师找不到关键点,没给分也是常有的事。
答题整体技术要求
1.答题笔的选择:颜色较重、粗细一致,答题过程中不要换笔。
2.字的书写:大小匀称、美观好认、切勿连笔。
3.答题位置:切勿超出扫描纸边框。
对策:坚持练字
每天花十分钟左右,抄写名句美句等,这样一举两得不浪费时间 。抄写过程首先重在把笔画写清楚,然后注重字的结构最后注重整体。只要能坚持,足够产生成效。
二、规范作答 聪明作答
按程式,有一定的答题方向
按要求,千万别问牛答马
重条理,分点作答,一目了然
重技巧,不放过任何得分的可能性
15.在下面横线上分别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然后加以解释。(2分)
在汉语里,含有“明”字的成语可以表示褒扬、赞美、例如“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再如①           。含有“明”字的成语也可以表示批评、贬责,例如“明抢暗偷”,斥现公开抢劫、暗中偷盗的行为;再如②         。
答案示例:①“明人不做暗事”,赞扬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
②“明哲保身”,多指为了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如:成语分不清褒贬时 只想出一个成语时
有把握与没把握如何区别对待
答案的字数最好不要超过试卷上答案线的长度,因为标准答案都很简短,尤其是踩分点只是几个字,把答案写的太长,阅卷人找不到踩分点的时候,即使答的再好,给的分也不会太高。
在主题明确的情况下,倒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多答,尽可能地全面,因为若只从一个角度或只回答一个方面,再完整也只有一个得分点。
三、加强积累 扩大知识面
四、关于作文教学
1、审题上可以适当放宽,“一个角度”不等于材料的中心。
2、求真是第一位的。不论是人生的经历还是感悟,都应该是真实心灵的呈现。
3、语言是重中之重,需要用心积累与锤炼。
4、迷信作文的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5、避免硬伤,争取印象分。
今年福建卷高考作文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与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审题上可以适当放宽
“滋味”是具有统摄意义的、弹性空间宽广的核心词。三个人喜欢的“滋味”不同,这是想像、联想思维的突破口。三种滋味,可联系的对象十分广泛,可以是生命体验,世态感悟,阅读品位;也可以是艺术趣味,人生境界,价值取向等。
就材料提供的情境之整体上对三种滋味的内在关联进行挖掘,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对其加以概括,提炼出更深层次的主题,且言之成理:这些都是允许的。诸如“个性”“差异”“选择”“喜欢”“趣味”“爱好”“品位”“多元”“包容”等等,都是允许的角度。
2、求真是第一位的
文贵乎真”,好文章无不是个人生命体验的结晶。今年福建卷这道作文题鲜明地突出了“贴近自我的生活,贴近自我的真实”这一写作命题的导向
以我之眼眸,观缤纷社会;以心底波澜,照世间万象;以我手,写我心;如此,文章才能显现出真和美。
几个典型的误区
老是重复别人昨天的故事,抱着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李叔同、鲁迅等古人或名人不放而毫无个性色彩和生活气息。
生拉硬拽地大谈1·25雪灾事件、3·14藏独事件以及5·12汶川地震事件等等对时事过于敏感,把高考作文一味写成时事评论文章而让人昏昏欲睡。
生搬硬造,情节太巧。
一考生写自己某天考试失利,放学时只好独自一人心灰意懒地回家,到家后只觉口渴难耐,就径直往厨房找水喝,未找到凉水,倒发现锅盖上放着一本杂文集,第一篇文章即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于是信步来到客厅津津有味地看起来。看完后顿觉很爽,就打电话邀几个同学一起到球场打球。大家约定谁输球谁请客,要请果汁和咖啡。结果对方输了,但对方带的钱太少,果汁和咖啡买不起,只好请一元一瓶的矿泉水。文中果汁、咖啡和矿泉水无一遗漏,说的也煞有其事,但总给人矫揉造作、巧合太多的不实之感。
《女孩的成长滋味多》
鲜活的文字和充满青春气息的朝气充溢于屏幕,这是一篇典型的以我手写我心的真情作文!可爱的形象,飞扬的个性,斐然的文采折射出一个中学女孩真实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对策:引导 定位
现在的中学生与自然和社会接触不多,但个体生活的空间相对较丰富,平时应该引导他们亲近生活,关注现实社会,学会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才能拥有厚实的生活积淀,才能真正在作文中求真。
3、语言是重中之重
记叙的语言,具体形象;议论的语言,严谨周密;说明的语言,平实准确;描写的语言,或辞佳句丽,清新优美;或娓娓动听,含蓄隽永;或刚健有力,痛快淋漓,或幽默诙谐,令人捧腹……美丽的语言给人以享受,美好的思想需要美丽的语言来表现。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规定,基础等级50分(语言25分,思想25分),发展等级20分。其中发展等级包括“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有文采”、“有创新”四项 , “生动形象”、“有文采”纯粹是语言方面的要求,语言占分可以达到45分,所以写好作文的关键是语言,高考优卷无一不是语言精彩之作。
从标题折射语言优劣
第1组:
《随便写写》《想法》《一则故事》《心灵的选择》《论人生》《季节》《无题》《滋味》
第2组:
《给父亲的情书》《真水无香,落叶无痕》
《淡韵一点味悠圆》《淡如清水,雅若幽兰》《清欢》《那年,青春无痕》《扯“淡”》
语言苍白贫乏的典型表现
一例到底,文体不清。议论文的例子要短而精,不能在举例时拖泥带水,过多地描写与论点无关的人物或事件。例证要丰富,才有说服力。一例到底只会给人以叙议不分,文体不清的坏印象。
罗嗦拉杂,硬凑字数。部分考生平时缺乏训练,一到考场上心乱如麻,手足无措,只好东拼西凑,硬着头皮乱写。一考生写到:“……完了,太紧张了,我没有思绪了,邻座的同学都快写完了,而我……我又一次体验了不会写的滋味。唉!”如此对应材料中的三种滋味,显然不妥。
4、太注重作文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可以有模式,对作文水平低的同学甚至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强调,以致束缚了好学生的思维。
“套话作文”训练,即将“材料熟烂、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三要素进行拼盘的一种模式化的作文训练。这样的训练一时也许有效,甚至不失为应试的一种对策法。但它从根本上说是悖于语文教学规律的,是术而不是道。
作文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长期的模式化的训练,养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的提高。
5、避免硬伤,争取印象分
标题缺失,扣除2分。
错别字太多,书写潦草。
引用不准,弄巧成拙。
错别字太多,书写潦草
评分标准规定:“作文每错一字扣一分,最多扣三分。”一些考生作文远远不止出现三个错别字,虽按规定只能扣三分,但客观上总会给人以基础不牢的印象,加上标题缺失,书写潦草,这些“硬伤”都会严重影响作文的得分。
引用不准,弄巧成拙
不少考生在写作中有意引经据典,以体现自己信手拈来、知识储备丰富的特点,这当然是一种无可非议的包装技巧,但引用时务必忠实原作,决不能随意篡改,万一忘了原作,就不能直接用引号。下面的例子就有丢三落四之弊,结果只能弄巧成拙。
“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上下句不对应)
“马辚辚,车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上下句颠倒)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西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