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离骚(节选)》导学案+课件8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离骚(节选)》导学案+课件8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9 22:00:11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1课 氓 离骚(节选)
离骚(节选)
生平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作品
《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评价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战国时期,诸侯已经归并成为七个大国,这七个大国都想统一中国。在七国中,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韩、赵、魏三国较小。屈原是楚王的同姓贵族,起初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联齐抗秦。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公元前305年,屈原因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盟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离骚》是诗人在流放期间所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373句,93节,2
464字,课文为节选内容。离,通“罹”,遭受;骚,忧虑、忧愁。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心情,揭露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的政治现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不附和邪恶势力的自爱精神及对楚王朝至死不渝的忠诚之情。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1.楚辞体
文体名,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这类作品,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其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为“楚辞体”,又名“骚体”。
2.回朕车以复路兮
先秦时期,“朕”为第一人称代词“我”,不分尊卑贵贱,人人可自称“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朕”成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古时上曰衣,下曰裳。古人下身穿的是一种类似裙子一样的“裳”。《诗经·邶风·绿衣》中有“绿衣黄裳”。
4.背绳墨以追曲兮
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规则、准则;法度、法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
苗裔:远代子孙。朕:我。古时不论贵贱都可自称朕,至秦始皇始定为皇帝的自称。皇考:对亡父的尊称。皇,大、美。伯庸:屈原父亲的字。摄提:即摄提格,古代纪年的术语,相当于寅年。贞:正当,当。孟陬:夏历正月,也即寅月。庚寅:庚寅日。降:降生。皇:指皇考。览:观察。揆(kuí):测度、衡量。初度:初生时的情况。肇:开始。锡:同“赐”。
段解:交代家世出身,意在塑造血统高贵、身世不凡、器宇轩昂的自我形象。
江离:香草名,又名蘼芜。辟芷:生于幽僻之处的白芷。辟,同“僻”,幽僻。芷,香草名。纫:连缀、连接。秋兰:即泽兰,秋天开花,属菊科,并非属于兰科的兰花。古人用来驱虫除臭。佩:佩戴在身上的饰物。汩(yù):水流很快的样子,这里比喻时光流逝得快。与:侍。朝:早晨。搴(qiān):拔取。阰:土坡。木兰:香木名,皮似桂,状如楠树,高数仞,去皮不死。揽:采。洲:水中陆地。宿莽:香草名,经冬不枯。日月:指时光。忽:迅速。淹:久留。代序:时序更替。序,次序。惟:思。零落:飘零,坠落。美人: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一说指楚怀王,一说是屈原自喻。迟暮:指年老。迟,晚。不:即“何不”。抚:循,握持。壮:指壮盛之年。秽:指秽恶之行。度:法度。骐骥:骏马,比喻
段解:表白自己的品德、才能、理想,表达焦虑、忧患、劝导之意。
相当于“而”。(jī
)羁:喻指束缚、约束。,马缰绳。羁,马络头。謇(jiǎn):楚地方言,助词,无实义。谇(suì):谏诤。替:废弃。以:因为。“以蕙”为状语后置。蕙(huì):香草名,俗名“佩兰”。(xiāng):佩带。申:重复、加上。揽茝(chǎi):采集白芷。揽,采集。茝,香草名,即白芷。蕙、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善:崇尚、爱好。虽:纵然、即使。九死:泛指多次死亡。灵修:神仙,这里指楚怀王。浩荡:荒
层解:诗人心情极度苦闷、难以排解,而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
淫”为状语后置。淫:淫邪。固:本来。时俗:世俗。工巧:善于取巧。工,动词,擅长、善于。偭(miǎn):违背。规矩:比喻法则。规,用以校正圆形的工具。矩,用以校正方形的工具。错:同“措”,举措。以:连词,相当于“而”。绳墨:喻指准绳、准则。竞:竞相,争着。周容:迎合讨好。以为:“以之为”的省略。度:法度、准则。忳(tún)、郁邑:均为“忧愁、烦闷”之意。侘傺(chà
chì):失意的样子。穷困:(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乎:于,在。溘(kè):突
层解:周围风气败坏,群小诬陷自己。面对如此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诗人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却不会因此改变节操。
方圜(yuán):方枘(ruì,榫头)和圆凿(榫眼)。圜,同“圆”。周:合。孰:何、怎么。异道:不同道。尤:责骂。攘(rǎng):容忍。诟(gòu):辱骂。伏:同“服”,保持。以:连词,相当
层解: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诗人在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兮”。
段解:诗人追忆往昔,自述遭贬原因,表达“正道直行”的决心。诗人决心以前贤为榜样,不论环境如何险恶,也要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
行迷:走入迷途。步:缓行。兰皋(gāo):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皋,水边地。驰:车马疾行。椒丘:长着椒树的山冈。且:暂且。焉:兼词,于彼,在那里。止息:停下来休息。不入:不被容纳。以:连词,相当于“而”。离:同“罹”,遭受。初服:指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制:裁剪。芰(jì)荷:菱叶与荷叶。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
层解:诗人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内心犹豫、彷徨,苦苦思索,但倔强依然。诗人详细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表明自己修身之严。
置,即“不知吾”。亦已兮:也就算了啊。苟:如果、只要。信:确实。芳:美好。高、长:用作动词,加高,加长。岌岌:高耸的样子。陆离:修长的样子。芳:芳香。泽:光泽。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唯……犹……:唯独(只有)……还……。亏:减损。反顾:回头看。游目:放眼观看。往观:去观察。四荒:指辽阔大地。繁饰:众多装饰品。菲菲:香气浓烈。弥章:更加显著。章,同“彰”,显著。好修:爱美,比喻修身养性。修,美好。以为:“以之为”的省略。常:常规,准则。虽:即使。体解:肢解。犹:还是。未变:
层解:诗人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诗人回到了“九死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深沉。
段解:诗人通过对自我的反思,表达了保持美好品质的强烈愿望,抒发了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1.通假字
(1)肇锡余以嘉名(“锡”同“赐”)
(2)来吾道夫先路(“道”同“导”,引导)
(3)偭规矩而改错(“错”同“措”,措施,举措)
(4)伏清白以死直兮(“伏”同“服”,保持)
(5)何方圜之能周兮[“圜”同“圆”,圆凿(榫眼)]
(6)进不入以离尤兮(“离”同“罹”,遭受)
(7)芳菲菲其弥章(“章”同“彰”,显著)
(8)扈江离与辟芷兮(“辟”同“僻”,僻静,幽静)
2.古今异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2)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3)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善于取巧。
今义: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品或诗文、书画)。
(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5)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6)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3.一词多义
(1)善
(2)修
(3)固
(4)信
(5)虽
4.词类活用
(1)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2)謇朝谇而夕替(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
(3)鸷鸟之不群兮(名词活用为动词,同群,结为一群)
(4)何方圜之能周兮(名词活用为动词,合)
(5)屈心而抑志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抑)
(6)伏清白以死直兮(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7)固前圣之所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推崇)
(8)高余冠之岌岌兮(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加高)
5.文言句式
(1)恐年岁之不吾与(宾语前置句,“不与吾”)
(2)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替”含被动意味)
(3)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以蕙”“以揽茝”后置)
(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乎此时”后置)
(5)步余马于兰皋兮(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于兰皋”后置)
(6)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岌岌”做“冠”的定语,“陆离”做“佩”的定语)
(8)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解”含被动意味)
1.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独好修以为常”,其中的“独”字说明了什么?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自觉态度,带有一点自豪的味道。
2.比兴手法不是《诗经》的专利,在《离骚》中也有“香草美人”之喻,请根据提示,写出下列事物比喻的内容。
蕙、揽茝、蛾眉

绳墨

制芰荷、集芙蓉、高余冠、长余佩

芳菲菲

答案 ①比喻高尚美好的德行 ②比喻准绳、准则 ③比喻修养品德 ④比喻品德更加高洁美好
3.诗人一生“好修姱以羁兮”,却又“謇朝谇而夕替”。其中有哪些原因?请从三个方面概括。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人嫉妒、诽谤(“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②君王“浩荡”“不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③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4.“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中的“悔”字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四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此并不矛盾。
5.《离骚》读起来非常有乐感,在这方面诗人采用了哪些技巧?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之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2)大量使用对偶句。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等结构整齐,抑扬顿挫。
(3)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这些词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达到了细腻生动、绵密曲折的表达效果。
6.《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任能。第二,他主张美政,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一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他们带来了力量。
7.“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为什么一腔忠诚却劝不回那一心入秦自投罗网的君主?为什么君主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易听信周围群小的挑拨?“举世皆醉我独醒”,于是在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后,他选择了汨罗江的清流。屈原抱石沉江的举动,你赞成吗?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不赞成。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你;虽然楚国国都暂时被攻破,但造成这一结局的楚王及其权臣尚且未曾殉国,未曾放弃,你又何必抱石沉江,做无谓的牺牲?况且你不是说要“退将复修吾初服”吗?就算不能“兼济天下”,“独善其身”著书立说也好啊!究其因,这实在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屈大夫啊,你应坚强地活下来!你不知道吗?活着就有希望。
观点二:理解屈原的行为。屈原对楚王尽了一个臣子的责任,可楚王不接受他、不信任他,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再加上国都被秦军攻破,他自然以为楚国要就此灭亡了,他区区一介逐臣,纵有满腔救国救民之理想,又能做什么呢?他一生主张抗秦,想来如何愿意活在秦人统治之下?就算活着,楚文改秦文,楚音改秦音,还要看着秦人骑在楚人头上作威作福,这样活着,普通楚人尚且要椎心泣血,何况屈大夫?身处如此绝境,自尽殉国,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了。并且可以说,也算体现了一个个体对于自己的国家的忠诚。
『读写能力』
比喻手法的运用
《离骚》多用比喻手法,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即美貌)比喻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类比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鸟”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这里比喻诗人自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里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喻诗人的美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喻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美好。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即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在写作中运用比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被比喻和比喻的关系。如“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它不是繁花,如梦似锦;却如青松,雪压不倒”一句中用“青松”比喻信念,通俗易懂。
(2)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如“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它不是高天辽阔无际,却如大海,容纳百川”一句中把“气度”(胸怀)比喻成“大海”,贴切生动,抓住了二者的相似点。
(3)注意创新。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如“工人们背后议论:‘新来的赵厂长,这人——不赖!’王栓说:‘敢是!这人心里没假。他的心是一块阳泉炭,划根火柴就能点着,烧完了是一堆白灰。’”但是,如果故意标新立异,也常常造成比喻不伦不类,弄巧成拙,下面就是这样的例子: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顿时好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以令人难以想象也无法理解的现象作喻体,也就丧失了比喻的意义。
(4)比喻要有感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恩和赞美之情。)
『针对练笔』
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运用比喻修辞。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就像下棋一样,如果一个棋子走错了,整盘棋都可能会输掉,人生这盘棋每一步都要走好。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偭规矩而改错
B.伏清白以死直兮
C.芳菲菲其弥章
D.不吾知其亦已兮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掌握通假字。A.“错”同“措”,举措;B.“伏”同“服”,保持;C.“章”同“彰”,显著。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謇朝谇而夕替
替:废弃、贬斥
B.延伫乎吾将反
延:久久
C.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D.岂余心之可惩
惩:惩罚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D项,惩:因受创而戒止。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又申之以揽茝
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
②鸷鸟之不群兮
C.①屈心而抑志兮
②忍尤而攘诟
D.①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①连词,表顺承;②介词,因为。B.“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而”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D.“虽”都是连词,“即使”。
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长余佩之陆离”中的“长”相同的一句是(  )
A.哀民生之多艰
B.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
C.步余马于兰皋兮
D.长太息以掩涕兮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A.形容词作动词,哀伤,与例句的用法一致;B.名词作动词,束缚,约束;C.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缓行;D.无词类活用。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时俗之工巧兮
时俗:世俗
B.竞周容以为度
周容:迎合讨好
C.忳郁邑余侘傺兮
侘傺:失意的样子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穷困:贫穷,困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D项,“穷困”,(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D项混淆了“穷困”的古今义。
6.下列对选段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理想无法实现,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
B.“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以香花香草装饰自己,实际上是以此比喻自己高洁的志向。
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理解自己的忠心。
D.“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指责当时世俗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选文内容的能力。C项,诗人不是在“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而是埋怨楚怀王太荒唐,没有准则,不理解自己。
7.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表达了屈原对不被人理解、遭人诽谤的不满和愤懑。
B.诗人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引出议论感叹。
C.诗中表明了诗人绝不墨守成规,要与世俗周旋的处世态度。
D.诗中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诗中表明的不是“绝不墨守成规,要与世俗周旋的处世态度”,而是对世俗的批判,批判世俗违背准绳,歪曲事实,竞相把迎合取悦于人奉为法度。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
(2)雄鹰和一般的鸟不合群啊,自古以来本就是这样。
(3)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关键词:(1)“虽”,虽然;“修姱”,美德;“以”,连词,来;“朝”,早上;“而”,连词,表转折;“替”,废弃,意译为遭贬黜。(2)“群”,合群;“自”,从;“固”,本来。(3)“伏”,同“服”,保持;“死”,为动用法,为……而死,也可译为献身;“厚”,推崇、看重。
阅读《氓》和《离骚》,回答下面的问题。
1.比较《氓》和《离骚》在创作风格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经》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氓》作为其代表作之一,正集中体现了这一创作风格。《氓》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叙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揭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
《离骚》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作的高峰。体现了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氓》和《离骚》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二者在运用比兴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多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段,《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来表现它的内容。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氓,我不懂,不懂千年前我离去时你的眼角竟没露出泪光,你只是凝望着窗外的槐树林旁那位放纸鸢的女子,那个着红衣的女子在嬉戏。在那红衣的衬托下,远处的槐树林显得那么幽深,蔚蓝的天空显得那么清纯。你笑了,嘴角轻轻地上扬,勾勒出美丽的弧度。我不懂你望向我时眼中的冷淡,就如我只是个与你无关、人老珠黄的陌生女子。你深邃的眼光,是我千年来忘不掉的痛,擦不完的泪。昙花飞落,一念千年。
氓,那个住在复关的氓啊,那个拉我到槐树下许愿的氓啊,那个忠厚老实的氓啊,你是否早已忘记我们曾经刻在那棵槐树上的誓言了?也许,那些字迹早已被尘埃掩盖;也许,那些字迹早已被其他的字迹所磨灭;也许,你早已忘记了。那棵槐树,那棵见证了我们的爱情的槐树,淹没在槐树林中,躲藏在黑暗里。但是,我能够找出来,氓,你能吗?鸳鸯的相思泪,点点滴滴,湿了槐花。氓,你要明白我对你的爱,你要明白我未喝孟婆汤的缘故。我不想忘记你,不想忘记关于你的一切,永远都不会忘的。我蹀躞在孟婆桥旁,我等你来。当你掀开第一块砖瓦时,就注定了我撕心裂肺的痛。心如止水,捧一壶烈酒与你同醉,醉于心中的那份记忆。
氓,我手捧槐花等你,在那棵槐树下,一直等……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B.在广州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C.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假如看见一缕炊烟……在饥肠辘辘的旅途中,假如看见一缕炊烟……
D.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认错了。”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的作用。A项,表示引文的省略。B项,表示列举的省略。C项与文中的省略号均表示余意未尽,用以引发思考。D项,表示说话或声音断断续续。
2.排比手法便于表达情感,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排比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也许……也许……也许……”三个单句构成排比句,具有节奏感,增强语势。②以女子的口吻,作了三个假设,突出表达了其内心深深的怨恨与醒悟。
解析 本题考查对排比手法的分析。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想和你沉醉在那份回忆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捧一壶烈酒与你同醉”表达了女子借酒浇愁的沉痛心情;“醉于心中的那份记忆”既是顶真形式,又采用文言句式,既音韵和谐,又显得厚重凝练,利于表达内心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心如止水,捧一壶烈酒与你同醉”写出了女子沉痛的心情,想用酒精来麻醉自己。“醉于心中的那份记忆”运用顶真和文言句式,显得音韵和谐又凝练厚重,更能表达出女子的强烈的感情。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不超过10字。
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屈”实际上是和姓相关的另一个称呼——氏。历史资料记载,屈原为芈姓屈氏, ① ,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 ② ,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而“芈”姓衍生出来的“氏”, ③ ,如白氏、景氏、叶氏、伍氏、项氏、查氏等。“西楚霸王”项羽便与屈原同姓不同氏。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与楚王同姓不同氏 ②姓、氏有别 ③有不少大家熟悉的(意思正确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材料以屈原的姓氏为例,介绍了姓、氏的不同。所给三个空,第①处,结合后面内容可知,应该是强调屈原与楚王同姓不同氏;第②处,结合前后内容可知,应该是强调姓、氏有别这一点;第③处,通过后面列举的氏可知,应该是突出从“芈”姓衍生出来的“氏”有很多是大家熟悉的这一点。
5.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为了缅怀他,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班级特组织了一次朗诵会,请你为屈原拟写一段颂词作为开场白。要求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汨罗江中滔滔水,暗锁英魂得永生。几千年的烟尘、岁月将你瘦削的身影拉伸,投射在历史的长卷上,记下了你民族脊梁的风骨。你高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唯有心为你指引方向。屈原,你涉过时间的长河向我们走来,你的歌声越唱越响!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作答此题要注意两点:一是“颂词”,二是“开场白”。“颂词”要求我们对屈原的优秀品质进行颂扬,“开场白”要求所写内容有引导性。可以运用一定的修辞,使语言富有文采。
二、阅读素养提优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 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②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比喻修辞技巧,其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D.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B项,“运用比喻修辞技巧”错误,应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7.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前两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几个词语,如“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
作用:①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②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③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的作用是: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8~9题。
屈原庙
梁辰鱼①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②。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③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④,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⑤,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 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臣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香草名。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寒云”来渲染凄清的氛围,人们祭献白蒿来表达对屈原的哀思之情。
B.颔联展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日夜陪伴屈原,使屈原的灵魂得到慰藉,表达作者对屈原的深深缅怀之情。
C.颈联写楚怀王“巫山云雨”之事和屈原投水而死的事件,表达作者对楚怀王的荒淫无道的辛辣讽刺,也暗含对屈原大业未尽的惋惜之情。
D.全诗以情感为线,情随境转,步步深入,言近旨远,可见诗人用笔之娴熟。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D项,“以情感为线”有误,应是以行程所见景物为线索。
9.本诗的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歌的尾联用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的手法来表达情感。②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衡低泣,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的景象,渲染了人们前来拜谒屈原庙的凄清氛围。③诗人借这种景象表达了对屈原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技巧。题目要求回答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首先明确尾联所用的表达技巧,即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接着分析景物描写烘托出的氛围,最后明确表达的感情。(共80张PPT)
《导学案》新教材·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氓 离骚(节选)
离骚(节选)
课前自主预习
“锡”同“赐”
“道”同“导”,引导
“错”同“措”,措施,举措
“伏”同“服”,保持
圜”同“圆”,圆凿(榫眼)
“离”同“罹”,遭受
“章”同“彰”,显著
“辟”同“僻”,僻静,幽静
荒唐。
改变措施。
善于取巧。
(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
随流水而消逝。
修长的样子。
动词,爱好,崇尚
动词,善于,擅长
动词,交好,亲善
形容词,好的,美好的
动词,整理
形容词,善,美好
动词,修建,修造
名词,身长,身高
副词,本来
形容词,顽固
动词,巩固
副词,确实
形容词,诚实
动词,信任
动词,同“伸”,伸张
动词,讲信用
连词,虽然
连词,即使
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
名词活用为动词,同群,结为一群
名词活用为动词,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抑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推崇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加高
宾语前置句,“不与吾”
被动句,“替”含被动意味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乎此时”后置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于兰皋”后置
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
定语后置句,“岌岌”做“冠”的定语,“陆离”做“佩”的定语
被动句,“解”含被动意味
课堂任务学习
答案
比喻高尚美好的德行
比喻准绳、准则
比喻修养品德
比喻品德更加高洁美好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读写能力提升
答案
随堂任务作业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解析
答案
解析
群文对比研习
答案
答案
答案
课后课时作业
答案
解析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他与楚王同姓不同氏
姓、氏有别
有不少大家熟悉的(意思正确即可)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解析
答案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