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孔雀东南飞并序
生平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北)人。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
作品
《徐孝穆集》。选编诗集《玉台新咏》为继《诗经》《楚辞》后的一部诗歌总集。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刘兰芝一边,表现出与刘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代表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和北朝民歌《木兰诗》被喻为“乐府双璧”。这首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诗前小序,为徐陵所加。据小序,该诗写成于汉末建安年间(196—220)。明人胡应麟称其为“百代而下,当无继者”的“古今绝唱”。这首诗对后世的诗文创作有深远影响。
1.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主管音乐的一个官署,主要职能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及制作歌词等。魏晋时期,这一官署采集、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或“乐府诗”。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乐府按内容可分为贵族文人之颂歌、军乐、民间歌辞三部分。其题材特点为:反映战争、徭役的痛苦;反映游子漂泊羁旅之悲;歌咏爱情婚姻,表现妇女悲惨命运及封建礼教束缚;反映统治者的荒淫、人民的劳动生活;表达饮酒求仙、人生无常的思想等。
2.汉末建安中
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其首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各朝沿其年号制度,直到清末废止。
3.结发同枕席
(1)即束发,扎结头发。古代男子20岁始束发加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以表示成年。
(2)成婚。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名。本文即指此义。
(3)指妻。江淹《杂体诗·李都尉从军》中有“而我在万里,结发不相见”。
4.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名。罗敷,是邯郸城(今河北邯郸)一个姓秦的农家女,以采桑为生,大约生活在汉末至三国时期。她忠于爱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是古赵邯郸美女的代表。其故事被广为传颂,为乐府《陌上桑》的主人公。本文中“秦罗敷”代指美女。
5.新妇入青庐
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北方民族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此风俗。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
6.涉及历法(时间称谓)
(1)往昔初阳岁: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2)初七及下九: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用针作各种游戏)。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3)六合正相应:古时候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共6个字)都相适合,这叫“六合”。
(4)鸡鸣外欲曙/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夜夜达五更: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或日昃)、脯时、日入、黄昏、人定。汉武帝时又以十二地支与之相配。每个时段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鸡鸣,丑时,相当于1时至3时;黄昏,戌时,相当于19时至21时;人定,亥时,相当于21时至23时。旧时又把夜间从19时至第二天5时设置五个时间点,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五更即3时至5时。
安徽潜山一带。府小吏: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遣(qiǎn):指
层解:诗前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结局以及成诗的原因,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剧气氛,有提摄全篇的作用。
层解:第一部分,托物起兴,引起下文,渲染气氛。
竖式两种。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这里泛指书籍。为:成为,做。守节:遵守府里的规则。移:改变。贱妾:仲卿妻自称。妾,旧时女子自称的谦辞。稀:少。鸡鸣:古时计时以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时辰,鸡鸣是丑时,相当于现在的夜里1时至3时。息:歇止,休息。断:(把织成的布匹从织机上)截下来。匹(pǐ):量词,用于整卷的绸或布等(五十尺、一百尺不等)。大人:相当于现在说“老人家”,指婆婆。故:仍旧。堪:能忍受、承受。驱使:使唤。徒:
层解:第二部分,故事的开端,写刘兰芝对焦仲卿的诉说,揭示了故事中刘兰芝与婆婆之间的矛盾。
由:凭自己的意思。意:心中,心里。忿:怒。自由:自作主
一个人。恩义:恩情。会:一定,必然。相:副词,表偏指,表
层解:焦仲卿向母亲请求不要遣归刘兰芝,焦母严词拒绝。
口讲话。新妇:这里指妻子。下文“新妇初来时”中的“新妇”是已婚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卿:古代表示亲热的称呼。这里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但:只,只是。报府:赴府,到庐江太守府里去办事。报,同“赴”。还:回来。相:副词,偏指双方中的一方,你。迎取:迎接你回家。
做事,行事。循:依照。进止:行动。自专:自作主张。作息:劳作和休息。这里是偏义复词,单指劳作。伶俜(pīnɡ):孤单的样子。萦(yínɡ):缠绕。谓言:以为。供养:侍奉。卒:尽、完成。绣腰襦(rú):绣花的齐腰短袄。葳蕤(wēi
ruí):草木繁盛的样子。这里形容刺绣的花叶繁多而美丽。复:双层。斗帐:帐子像倒置的斗的样子,故称。垂:挂着。帘:同“奁(lián)”,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六七十:形容多。后
遍、次。蹑(niè):穿。玳瑁(dài
mào):一种同龟相似的爬行动物,甲壳黄黑色,有黑斑,有光泽,可做装饰品。纨(wán)素:洁白精致的绢。著(zhuó):戴。珰(dāng):耳坠。
更加,加倍。钱帛:金钱和丝织品,指聘礼。念:记挂。却:
如此。见录:记着我。见,加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起称代作用,称代受事者,但只称代第一人称,译成“我”或“自己”。如“见教”“见谅”“见恕”等。录,收留。磐石:厚而大的石头。纫:同“韧”,坚韧。亲父兄:即同胞兄。父兄,
层解:第三部分,全诗的发展。刘兰芝被遣回家,她与焦仲卿、仲卿母、仲卿妹一一道别。焦刘二人依依不舍,焦仲卿誓言再接刘兰芝回家。
许:答应。寻:接着、不久。丞:郡丞,辅助太守的官。承籍:承继祖辈的仕籍。宦官:做官的人。娇逸:娇美文雅。为:
如此如此。部:府衙。白:报告。下官:郡丞自称。缘:缘分。利:适合。六合:阴阳家以月建与日辰的地支相合为吉日,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相应:适合。良吉:“良辰吉日”的简称。交语:互相传告。装束:整理行装,这里是准备结婚一应事物之意。络绎:接连不断。舫(fǎnɡ):船。龙子幡(fān):绣花的旗帜。婀娜(ē
nuó):这里形容轻轻飘动的样子。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这里是“缓慢地走”的意思。青骢(cōnɡ)马: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流苏:下垂的缨子,是五彩羽毛或丝线做的。赍(jī):赠送。杂彩:各色
饰着琉璃的榻。琉璃,一种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榻,坐具,即上文的“床”。置:放在。左手、右手:
层解:以上为第四部分,全诗的再发展。刘兰芝遭母兄逼婚,假意应允。
行走的样子。逢迎:迎接。这个词古今异义,今义是奉承拍马。怅然:失意的样子。故人:这里指前夫。嗟叹:叹息。
层解:焦仲卿夫妻决定殉情,仲卿与母诀别,此为全诗的再发展。
沉沉的。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xū)时(相当于现在的
层解:以上是第五部分,故事的高潮,写刘兰芝、焦仲卿双双殉情。
一座小山。傍(páng):同“旁”。东西、左右:互文见义。交通:互相通连。古今异义。五更:早晨3时至5时。驻足:
层解:以上为第六部分,本部分是全诗的尾声,描绘了焦、刘二人合葬化鸟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这对不幸夫妻的深切同情。
1.通假字
(1)终老不复取(“取”同“娶”,迎娶)
(2)蒲苇纫如丝(“纫”同“韧”,坚韧)
(3)摧藏马悲哀(“藏”同“脏”,脏腑)
(4)府吏见丁宁(“丁宁”同“叮咛”,嘱咐)
(5)箱帘六七十(“帘”同“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6)吾今且报府(“报”同“赴”,到……去)
2.古今异义
(1)共事二三年
古义:在一起过日子。
今义:在一起工作。
(2)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怜悯;(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
(3)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4)本自无教训
古义:教养。
今义:教育训诫;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5)处分适兄意
古义:处理、处置。
今义: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也指这种处罚的决定。
(6)叶叶相交通
古义:相互通连。
今义:往来通达;指运输事业。
(7)多谢后世人
古义:多多劝告。
今义:客套话,表示感谢。
(8)奄奄黄昏后
古义:暗沉沉的。
今义:形容气息微弱。
(9)便利此月内
古义:就很适合。
今义:使用或行动起来不感觉困难,容易达到目的;使便利。
(10)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3.一词多义
(1)适
(2)谢
(3)见
(4)故
(5)会
(6)若
(7)相
(8)且
(9)区区
4.词类活用
(1)交广市鲑珍(名词作动词,买,购买)
(2)孔雀东南飞(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3)逆以煎我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煎熬)
(4)留待作遗施(动词作名词,遗施之物,纪念品)
(5)戒之慎勿忘(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警戒)
(6)千万不复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7)足以荣汝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8)以此下心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下)
5.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偏指“姥”,婆婆)
(2)昼夜勤作息(偏指“作”,劳作)
(3)我有亲父兄(偏指“兄”,兄长)
(4)我有亲父母(偏指“母”,母亲)
(5)逼迫有弟兄(偏指“兄”,兄长)
6.文言句式
(1)为仲卿母所遣(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2)渐见愁煎迫(被动句,“见”表被动)
(3)便复在旦夕(状语后置句,即“便在旦夕复”)
(4)仕宦于台阁(状语后置句,即“于台阁仕宦”)
(5)踯躅青骢马(主谓倒装句,即“青骢马踯躅”)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从内容上看,游离于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能删。
(2)这是民歌常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奠定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渲染氛围、引出下文的作用。
2.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烦琐。
(2)这是一种铺排手法,称为“赋”。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与下文兰芝被逐作对比,以引起读者的同情。
3.这首诗的许多地方注意了前后照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真实自然,整首诗的结构也显得非常紧凑。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故事一开头兰芝向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感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这样不避重复地再次用一串铺排句,既与前面相呼应,表明此前兰芝所言非虚,也再次强调了兰芝的无辜与委屈。后来写兰芝做嫁衣时,这样写道:“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这几句突出了她心灵手巧,也照应了“十四学裁衣”一句。
(2)故事开头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结尾处仲卿自尽前拜别焦母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3)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作了铺垫。
(4)仲卿送兰芝回家,两人作别时,兰芝说:“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后来仲卿误以为兰芝攀高枝时重提誓言,说:“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
4.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感情极为深厚,但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遣,最后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试作探究。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兰芝被驱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①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却是倔强的,因而为焦母所不容。②兰芝多年不育,文中说“共事二三年”,结婚二三年还没有孩子,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③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等,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④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礼记》中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悦),出。”“槌床便大怒”“何敢助妇语”表现了焦母对两人恩爱感情的介意乃至忿怒。⑤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正是因为刘兰芝是个“才”女,才引起婆婆的不满,以致被休。
5.“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详细写了兰芝严妆、诀别婆婆、告别小姑三个场景,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答。
①
兰芝严妆
②
诀别婆婆
③
告别小姑
答案 ①写兰芝之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②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柔中有刚,与“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人格上形成鲜明的对比。③表现了刘兰芝倔强而又温柔、善良的性格。
6.刘兰芝形象有哪些动人之处?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理。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可见她的善良、懂礼。②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③兰芝身上还有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焦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看来,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口吻。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向焦母辞别时没有流眼泪,而是不卑不亢地说了一番合乎事实且略带不满的话,面对小姑子才泪流涟涟,这表现出她的坚强与理智,同时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后来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
7.焦仲卿在焦母面前唯唯诺诺,不敢抗争,最后只能自挂东南枝,那么,在焦仲卿身上到底有没有反抗精神?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有反抗精神。①古时候讲孝义为先,他死则不孝,这是对封建制度的抗争。②母亲不让他死,他违背了父母之命,这是对封建家长制度的抗争。③不去娶母亲给他新说的人,而是去死,这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抗争。
观点二:没有反抗精神。①顺从母亲的命令休妻。②遇事不果断干脆,而是优柔寡断,拖拖拉拉,没有担当。说是“卿但暂还家……还必相迎取”,结果无论是母亲那里,还是岳母、舅兄那里,都没有任何行动,将压力全丢给兰芝。③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却自杀,懦弱至极。
『读写能力』
对比手法的运用
仔细阅读《孔雀东南飞并序》文本,我们可以发现,焦家和刘家的人口组成结构完全一致,即焦、刘两家都是由母亲、哥哥以及妹妹这三种社会身份构成的家庭,具有人物形象的“对称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称性”又带来了隐含的对比效果。这种对比可以分为三组:焦仲卿和刘兄同为儿子,刘兄强势(刘母两次谢绝媒人,可见是怜惜兰芝的,但刘兄却能一句话决定兰芝的命运),焦仲卿在母亲面前却懦弱得很,丝毫不敢据理力争;同为兄长,焦仲卿对妹妹是疼爱的,虽然诗歌中没有直接的描写,但我们由刘兰芝的寥寥数语完全可以体会到,而刘兄则对刘兰芝极尽苛刻之能事;刘兰芝和小姑同为妹妹,在家中的待遇却是不同的;焦母和刘母,焦母的“恶婆婆”形象读者是有目共睹的,相对而言,刘母则是温和的。在如此两两对比中,我们能够更清晰地得出焦、刘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
对比的作用: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
『针对练笔』
请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下午5点多,外面下了很大的雨,很多人在公交车站等车。有两个女孩非常显眼,一个女孩身穿超短裙,烫着最时髦的发型,蹬着一双镶满水钻的高跟鞋,手里摆弄着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另一个女孩穿着一件白色衬衫和一条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脚上穿着一双简单的帆布鞋,手里只拿着一部老式的旧手机。她们的旁边是一对母子,儿子百无聊赖地拍着篮球,那位穿着时髦的女孩瞪着拍篮球的男孩,一边不停地把脚往上抬——她是担心自己的高跟鞋被弄脏了。突然,球滚到雨里了,男孩想去捡球,可是被母亲硬拉回来了。这时,穿白色衬衫和牛仔裤的女孩跑到雨中,捡起篮球,交给了男孩,男孩腼腆地说了声:“谢谢!”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便可白公姥
白:告诉,禀告
B.堂上启阿母
启:禀告
C.却与小姑别
却:表转折,但是
D.不堪母驱使
堪:能忍受、承受
答案 C
解析 却:动词,退下来。
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登即相许和
②好自相扶将
B.①因求假暂归
②于今无会因
C.①君家妇难为
②阿母为汝求
D.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
答案 A
解析 A.都是副词,偏指一方“他(她)”;B.于是/机会;C.做/替;D.没有(人)/同“暮”,晚。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共事二三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B.府吏见丁宁
寡妇起彷徨
C.本自无教训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可怜体无比
叶叶相交通
答案 B
解析 B项,“丁宁”,古今义均为“反复嘱咐”;“彷徨”,古今义均为“走来走去,犹豫不定”。A项,“共事”,古义为“一起过日子”,今义为“在一起工作”。“穷困”,古义为“(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为“经济困难,生活贫困”。C项,“教训”,古义为“教养”,今义为“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今义为“程度副词,很,十分”。D项,“可怜”,古义为“可爱”,今义为“值得怜悯;怜悯;(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交通”,古义为“相互通连”,今义为“运输事业的总称”。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卿当日胜贵
手巾掩口啼
B.自名秦罗敷
交广市鲑珍
C.足以荣汝身
必固其根本
D.逆以煎我怀
千万不复全
答案 D
解析
D.“煎”,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煎熬”;“全”为形容词作动词,译为“保全”。A.均为名词作状语。B.均为名词作动词。C.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便可白公姥
B.昼夜勤作息
C.否泰如天地
D.我有亲父母
答案 C
解析
C.否:坏运气;泰:好运气。A.偏指“姥”,婆婆;B.偏指“作”,劳作;D.偏指“母”,母亲。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节选自《孔雀东南飞并序》)
6.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夜不得息
息:歇止,休息
B.何意致不厚
致:招致,招来
C.谢家来贵门
谢:告别,辞别
D.昼夜勤作息
作息:劳作和休息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D项,“昼夜勤作息”,意思是“早晚辛勤地劳作”,“作息”,偏义复词,偏指劳作。
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焦母驱遣刘兰芝的理由的一项是( )
①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②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④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⑤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 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认真分析可知:②是结果,不是原因;⑤是焦母对焦仲卿的训斥,不是驱使的原因;⑥是兰芝的诉说。
8.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部分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无能、兰芝的软弱。
B.第二段写兰芝诉苦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反映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故事的悲剧性蓄势,有利于激起读者对兰芝的同情。
C.第九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铺陈手法表现了兰芝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突出兰芝的“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铺垫。
D.刘兰芝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面对封建家庭制的专横,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反映了仲卿的无能、兰芝的软弱”说法错误,应该是“反映了仲卿的不舍、兰芝的温情”。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既然受不了你家的使唤,白白地留着也没有什么用处,你就立即禀告婆婆,趁早送我回娘家去。
(2)人卑贱东西也轻薄,不配送给后来的人,留着作为我赠送(给你)的纪念品吧,(我们)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驱使,使唤;徒,白白地;施,用;白,禀告。(2)遗施,赠送、施与;会,见面;因,机会。
阅读《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回答下面的问题。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长篇叙事诗双璧。二者的思想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都是优秀的叙事长诗,都有歌颂主人公的意思在里面。
不同点:《木兰诗》歌颂了木兰孝顺勤劳,坚毅勇敢,淳厚质朴,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的高贵品质。而《孔雀东南飞》歌颂了兰芝夫妇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2.《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在语言上分别有何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木兰诗》的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精妙工整的律句。句型或整或散、长短错落,排句的反复咏叹,譬喻的新颖出奇,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孔雀东南飞》全诗语言朴素通畅,叙事中兼有浓厚抒情,描写上铺张排比,是当时五言叙事诗的代表作品。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部经典的爱情史诗讲述的是我国汉末建安年间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仲卿和兰芝两情相悦,却不能长相厮守,便有了【甲】“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苍凉。为了摆脱独自( )的悲凉,他们选择了共同殉情。留下了【乙】“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千古盟誓。《孔雀东南飞》被称作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 )千古的爱情神话。
看完《孔雀东南飞》,心中一片戚然,依然还在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缠绵的悲剧爱情而感叹、而惋惜,一对多么恩爱的少年夫妻就那样匆匆地离去了,一段多么美丽的佳话就那样匆匆结束了,他们还不满二十岁,正值青春年华,却走得那么仓促、那么凄婉……“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那坚定( )的誓言穿越了时空,时常回响于耳畔。焦仲卿不是没有抗争过,当焦母坚持遣兰芝走时,只听到仲卿绝望而悲怆的呼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但在那个所谓【丙】“孝”字当头的年代,母亲举起“孝”的大棒逼散鸳鸯,贤惠美貌的儿媳含冤受屈被遣送回家,从此人隔两地,两颗心也隔绝了。悲剧的序幕被慢慢拉开……【丁】“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生不同衾,死同穴”,害人的休妻制度,吃人的封建礼教,让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一个无奈而无悔的选择。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感情的忠贞,他们用生命拒绝了私欲的诱惑,写下了如歌如泣的凄婉爱情故事。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引号,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甲乙丁三处的引号都表示引用,丙处的引号表示强调。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徘徊 留传 凄婉
B.徘徊 流传 凄楚
C.徜徉 流传 凄婉
D.徜徉 留传 凄楚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第一处,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根据语境显然用“徘徊”。第二处,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多指抽象事物。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多指具体事物。这里指“爱情神话”,应用“流传”。第三处,凄婉:指悲伤;形容声音凄切婉转。凄楚:凄惨痛苦。此处用于修饰“誓言”,应用“凄楚”。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们的感情是忠贞的,没有被私欲诱惑,他们的爱情故事是可歌可泣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句运用整句,形式整齐,具有很强的气势;原句运用主谓句和主动句,表意更加明确,表达了对焦刘的反抗精神及忠于爱情的赞颂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与改句相比,原句“他们用生命捍卫了……,他们用生命拒绝了……”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且原句运用了主谓式和主动句式,前后主语一致,表意更加明确,能更好地表达对焦、刘反抗精神和忠于爱情的赞颂。
4.某校举行把课文改编成独幕话剧的晚会。下面是这次演出的部分节目单:
《孔雀东南飞》演出:高一(2)班
《氓》演出:高二(5)班
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氓》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衔接的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合葬化鸟,夜夜相鸣。高一(2)班同学的演绎,给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点染上浪漫的色彩。面对封建礼教,刘兰芝的结局只能如此。但爱情的悲剧千差万别,即使没有专横家长的干涉,也仍有爱情悲剧上演。下面请看高二(5)班的同学为我们表演的《氓》。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的综合能力。串联词写作的关键是确立前后对象之间的连接点。要衔接自然,首先,要找到二者之间的相似点,比如这两部作品都是爱情悲剧等;其次,要找出二者的不同,就《孔雀东南飞》和《氓》而言,造成二者爱情悲剧的原因迥异。
5.《孔雀东南飞》被明人胡应麟称为“百代而下,当无继者”的古今绝唱,这部作品是古代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歌颂了刘兰芝的忠贞与反抗精神。假若刘兰芝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请你为她写一则颁奖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刘兰芝坚强地与宿命抗争,像在沙漠里幻想绿洲一样,追寻着美好的爱情。那清池中的层层涟漪是长夜里耀眼的火花,是痴男怨女血泪的控诉,是对自由与幸福最强烈的呼唤。“举身赴清池”的那一瞬展现着为爱情献身的悲壮。这是执着于自由的无奈选择,这是对封建礼教无声的控诉!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生动、鲜明的能力。颁奖词的拟写,要侧重对人物事迹的高度概括,以及对其精神品质的赞颂,同时语言须有文采。
二、阅读素养提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
韩凭妻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选自晋·干宝《搜神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康王舍人韩凭
舍人:门客
B.论为城旦
论:定罪
C.以示左右
示:命令
D.遗书于带曰
遗:留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C项,示:给……看。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论为城旦
阿母为汝求
B.言愁且思
吾今且报府
C.其妻乃阴腐其衣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屈体相就,根交于下
仕宦于台阁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项,都是介词,在。A项,动词,做/介词,替、给。B项,连词,表并列/副词,将。C项,副词,就、于是/副词,竟然。
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韩凭夫妻相亲相爱的一组是( )
①妻密遗凭书 ②其妻乃阴腐其衣 ③俄而凭乃自杀
④妻遂自投台 ⑤王与之登台 ⑥根交于下,枝错于上
⑦晨夕不去,交颈悲鸣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⑤⑥⑦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②韩妻暗中使自己的衣服朽烂,是为自杀作准备;⑤与其夫无关,是“王”与“妻”的活动。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凭妻何氏以信誓爱,曲折地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B.文章以鸳鸯鸟和相思树为衬托,突出了韩凭夫妻不畏强暴、坚贞不渝的爱情。
C.韩凭和妻何氏是一对忠于爱情、誓死不屈的夫妻,何氏宁死也不愿做康王的妻子,最后被逼投台而死。
D.文章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概括能力。C项,“最后被逼投台而死”不当,投台是何氏的自杀行为。
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其
雨
淫
淫
言
愁
且
思
也
河
大
水
深
不
得
往
来
也
日
出
当
心
心
有
死
志
也
答案 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句中三个“也”字为句末断句的标志,再根据句中前后内容的对应,即可正确断句。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两棵树)树干弯曲着相互靠近,树根在地下相交,树枝在地上交错。
(2)宋国人都为这叫声而悲哀,于是称这种树为相思树。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关键点:(1)就,靠近;根交于下,倒装句,“根于下交”;枝错于上,倒装句,“枝于上错”;错,交错。(2)哀,为……悲哀;遂,就;号,称、叫。
参考译文
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娶何氏为妻,何氏貌美。宋康王把何氏霸占了。韩凭心怀怨恨,宋康王把他囚禁起来,并定罪判韩凭服城旦这种苦刑。韩妻何氏暗中送信给韩凭,故意使语句的含意曲折隐晦,信中说:“久雨不止,河大水深,太阳照见我的心。”不久宋康王得到这封信,把信给亲信臣子看,亲信臣子中没有人能解释信中的意思。大臣苏贺回答说:“久雨而不止,是说心中愁思不止;河大水深,是指两人不得往来;太阳照见心,是内心已经确定死的志向。”不久韩凭就自杀了。
韩妻于是暗中使自己的衣服朽烂。宋康王和何氏一起登上高台,韩妻何氏于是从台上跳下自杀;宋康王的随从想拉住她,因为衣服已经朽烂,经不住手拉,何氏自杀而死。韩妻何氏留在衣带上的书信说:“王以我活着为好,我以死去为好,希望把我的尸骨赐给韩凭,让我们两人合葬!”
宋康王发怒,不听从韩妻何氏的请求,使韩凭夫妇同里之人埋葬他们,让他们的坟墓遥遥相望。宋康王说:“你们夫妇相爱不止,假如能使坟墓合起来,那我就不再阻挡你们。”很短时间内,就有两棵大梓树分别从两座坟墓的端头长出来,十天之内就长得有一抱粗。(两棵树)树干弯曲着相互靠近,树根在地下相交,树枝在地上交错。又有一雌一雄两只鸳鸯,长时间在树上栖息,早晚都不离开,交颈悲鸣,凄惨的声音感动人。宋国人都为这叫声而悲哀,于是称这种树为相思树。相思的说法,就从这儿开始。南方人说这种鸳鸯鸟就是韩凭夫妇的精魂变成的。
现在睢阳有韩凭城。韩妻何氏作的歌谣至今还在流传。(共128张PPT)
《导学案》新教材·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孔雀东南飞并序
课前自主预习
“取”同“娶”,迎娶
“纫”同“韧”,坚韧
“藏”同“脏”,脏腑
“丁宁”同“叮咛”,嘱咐
“帘”同“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报”同“赴”,到……去
在一起过日子。
可爱。
自作主张。
教养。
处理、处置。
相互通连。
多多劝告。
暗沉沉的。
就很适合。
迎接。
动词,旧指女子出嫁
动词,顺从,依照
副词,刚才
动词,往,去
动词,辞别
动词,谢绝
动词,劝告
动词,谢罪
动词,看见,见面
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起称代作用,称代第一人称“我”或“自己”
介词,被
动词,同“现”,出现
名词,见识
副词,仍旧
连词,所以
形容词,旧的
副词,有意,故意
副词,一定,必然
动词,相会,相见
连词,如果
动词,像
代词,如此
副词,将要
副词,暂且
连词,又,并且
形容词,愚拙
形容词,情意深挚
名词作动词,买,购买
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煎熬
动词作名词,遗施之物,纪念品
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警戒
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下
偏指“姥”,婆婆
偏指“作”,劳作
偏指“兄”,兄长
偏指“母”,母亲
偏指“兄”,兄长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被动句,“见”表被动
状语后置句,即“便在旦夕复”
状语后置句,即“于台阁仕宦”
主谓倒装句,即“青骢马踯躅”
课堂任务学习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写兰芝之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
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柔中有刚,与“怒
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人格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刘兰芝倔强而又温柔、善良的性格。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读写能力提升
答案
答案
随堂任务作业
答案
解析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解析
群文对比研习
答案
答案
课后课时作业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