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蜀相》导学案 +课件5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蜀相》导学案 +课件5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9 22:04:11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导学案》新教材·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蜀道难 
蜀相
蜀相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任务学习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读写能力提升
答案
答案
随堂任务作业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群文对比研习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课后课时作业
答案
解析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本课结束

m-0
向同回第3课 蜀道难 
蜀相
蜀相
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约见李白,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
作品
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评价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
层解: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的所在。
层解:颔联写祠堂内的景色,这里情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寻”的结果是祠堂寂寥冷落、悄无人迹,从而形成了一种情感落差。
层解:颈联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层解:尾联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也夹杂着对自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叹。
1.《蜀相》首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请具体分析。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传神的是“寻”字。杜甫借“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用了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深沉的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2.诗题为“蜀相”,诗歌首联、颔联却从祠堂写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见解。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物千古风流已去,而祠堂长存,历数百年犹在,正可由丞相祠堂想见丞相功业。若不从祠堂写起,颈、尾两联的议论就成了无本之木。写祠堂实为伤情,为下文写心志做铺垫。祠堂冷落荒凉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泪满襟”的“英雄们”中间,自然少不了作者自己,但却并非只是他个人。一个“长使”二字,便大大地扩充了感染的范围,把普天之下的、千百年所有的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部包括在内了。
4.《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5.如何理解杜甫在后两联中对诸葛亮的评价?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后两联诗人评述了诸葛亮定大计帮助刘备开创基业和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最终病死军中的史实,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及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表达了对其献身精神的景仰以及对其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读写能力』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的所见所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里面包含着诗人的感叹,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地转到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感到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就曾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针对练笔』
请选择一位古人,借助其事迹或诗句等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怀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徜徉橘林中,我仿佛听到了屈子从橘林深处发出深情的吟哦,他赞叹这生于南国的嘉树,热爱着滋养它的这片土地,恍惚中,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好像站在了我的面前:头戴高冠,腰佩长剑,俯视脚下的土地,眸含深情……我赶紧擦一擦眼,屈子高大的身影变作了一棵橘树,每一片叶子上,都漾着明亮的阳光,一如屈子的眼眸。我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原来这荆楚大地的橘树,正是被屈子的爱国诗魂浇灌,才这般“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我向往你啊,橘树,一生站立成一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姿态,热爱家乡,献身家乡,矢志不移。
一、基础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祠堂(cí)
伺机(sì)
开济(jì)
劲爆(jìn)
B.犀利(xī)
夙愿(sù)
朔风(sù)
柏树(bǎi)
C.晕车(yùn)
采撷(xié)
马厩(jiù)
沙砾(lì)
D.否泰(fǒu)
笔砚(yàn)
诏书(zhào)
巉岩(chán)
答案 C
解析 A项,“劲”应读jìnɡ;B项,“朔”应读shuò;D项,“否”应读pǐ。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朝开济老臣心(名词,朝代)
皆朝于齐(动词,朝见,朝拜)
B.朝辞白帝彩云间(读zhāo,名词,早晨)
素面朝天(介词,向)
C.直挂云帆济沧海(救助)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动词,成就)
D.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动词,救助,救济)
人才济济(众多的样子)
答案 C
解析 C项,“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济”,动词,渡过。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答案 D
解析 第一个“自”有“独自”“自顾”的意思,第二个“自”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句中    ,    ,    ,    ,    ,    ,其间也自然包含当世缺少济世英才的感慨。
①也包含着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
②它是借凭吊诸葛亮
③抒发了古今英雄也包括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共同悲愤
④一个“泪”字
⑤正是惺惺相惜
⑥凝聚着诗人对诸葛亮北伐精神的赞叹
A.④⑥①⑤②③
B.④⑥⑤①②③
C.③④⑥①⑤②
D.③⑤②④⑥①
答案 A
解析 解答这类题,最好用排除法,先确定容易的。②③连在一起是毫无疑问的,“借……抒发……”是诗歌分析常见用语,排除C、D两项。A、B都是④⑥开头;⑥后跟①还是⑤呢?①中的“也”字,表示出前后的逻辑关系,说明⑥后应该跟①,排除B项。故选A。
二、课内阅读
阅读《蜀相》,完成5~6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门的哀伤。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B.“……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错,此处是借乐景写哀情,表达对诸葛亮的深切悼念之情。
6.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了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另一方面则想到英雄尚且事业未竟,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聊以自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情感既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又要联系作者的处境,同时注意题干中的“怀吊”一词。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前人的仰慕,又有对自己处境的感叹。分析时要结合颈联和尾联的具体内容来谈。
一、比较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与《蜀道难》,回答下面的问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①。
[注] ①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在成都以卜筮为生。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也有一段对“蜀道之险”的描写的句子: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这两首诗歌都描绘了蜀道之险,但是所选取景物及特点各不相同,渲染的氛围也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四句运用衬托手法,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运用夸张手法,渲染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惊险气氛。而《送友人入蜀》中“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四句写悬崖峭壁迎面而来,就在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马头蒸腾升起,人似腾云驾雾。生动表现了山岭的迂回险峻、栈道的狭窄高危,想象很诡异,境界很奇美。尤其是“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两句,写出了蜀道瑰丽迷人的风光,对于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安抚与鼓舞。
2.《送友人入蜀》尾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尾联运用典故。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可谓循循善诱,凝聚着对友人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二、比较阅读《蜀相》和《书愤》,回答后面的问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两首诗歌都有“空”“自”二字,试体会其各自流露的情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蜀相》中“映阶碧草”虽春色盎然,却独自泛绿而无人来赏,“隔叶黄鹂”虽鸣声动听,却空自宛转而无人来听。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寥冷清,景中融情,流露出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的独特感受。《书愤》中“空自”写出年华已老,却空留一腔守边御敌、收复失地的壮志,流露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两首诗都歌咏了诸葛亮,但寄寓的个人情感各不相同,请略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慕、对其功业未就的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书愤》则以诸葛亮自况,表达自己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白在长安待了总共一年多的时间,就痛苦地叫喊着“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后人据此认为他在朝廷遭到了谗毁,处境险恶。这话其实信不得。玄宗认为他不是担负朝廷重任的人才,应当说这是非常准确的评价。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来衡量,读书就是为了出仕,出仕只有成为将相,成为方面大员,才算不虚此生。后人就是用这种心态来看李白,为李白鸣不平的。他们不知道,如果李白不以出将入相,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政治家自诩,没有这种狂傲的自信,他就成不了伟大的诗人。
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的人格,因而在他笔下,一切高山大川都像是他这种内心世界的外化。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伺御虚舟》)。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未必真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根本谈不上壮观的庐山瀑布,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总之,他处处都以自己吞吐宇宙的豪气,赋予自然景物以崇高的审美价值。
1.括号可以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和文中括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B.《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修纂,十年之后,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完成。
C.据《史记·匈奴传》所载,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张家口境内),中间经过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为止。
D.南方古猿的……脑量(450~650毫升)高于一般化石猿类和现代类人猿。(李四光《人类的出现》)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文中括号与A、B、C三项均为句内括号,注释作用。D项,“(李四光《人类的出现》)”为句外括号。
2.引用能丰富内容,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引用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三句话引用了李白三首诗歌里的名句,丰富了文章内容。(2)虽然引用了不同作品里的句子,但是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那就是表现李白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和毫不卑屈的人格。(3)这些作品是李白内心世界的外化,这样写内容更加充实,有说服力。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这三句话引用了李白三首诗歌里的名句,表现李白毫不卑屈的人格,比直接评论更有说服力。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成为伟大的诗人是因为这种狂傲的自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文采用假设关系的复句,和前面句式协调一致,语气贯通,表意准确严密,强调的意味更浓。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原句运用假设关系的复句,表意上更加严密,语气更加肯定。
4.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某中学“巴蜀名人研学团”的同学所准备的解说词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莅临“杜甫草堂”拜谒游览!今天由我担任导游,实乃荣幸之至。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居,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堂,观赏杜甫的风采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女士们、先生们”改为“同学们”;(2)“莅临”改为“来到”;(3)“拜谒”改为“参观”;(4)“实乃荣幸之至”改为“真的非常高兴”;(5)“观赏”改为“一睹”。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解说的对象为某中学学生,“女士们、先生们”应换为更符合语境的“同学们”;“莅临”为书面用语,使用对象为贵宾,尤指上级到来,应改为“来到”;“拜谒”用于参拜瞻仰陵墓、碑碣等,此处应改为“参观”;“实乃荣幸之至”指荣耀而幸运,此处为年轻导游为中学生解说,谈不上荣耀而幸运,应用接近口语的“真的非常高兴”;“观赏”与“风采”不搭配,改为“一睹(……风采)”。
5.下面是一段关于杜甫草堂的介绍性文字,请概括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哪三方面的内容。每方面不超过10个字。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当年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建造了草堂。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在了,后来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的,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今日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幽深宁静。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个草堂既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草堂之建成;②草堂之维修;③草堂之现状。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从内容上看,文段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杜甫草堂的建成过程(开头至“便依溪建造了草堂”)、历史上的维修过程(“杜甫离开成都后”至“规模和布局”)以及今日草堂的情况(最后三句话)。明确了这些即可得出答案。
二、阅读素养提优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蜀道难
阴铿①
王尊②奉汉朝,灵关③不惮遥。
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
轮摧九折路④,骑阻七星桥。
蜀道难如此,功名讵⑤可要。
[注] ①阴铿:南朝梁、陈时期诗人。字子坚,武威姑藏(今甘肃武威)人。以郡文学官为师,升为虢县令,又提拔为安定太守。不久再提拔为益州刺史。②王尊:汉朝涿郡人,字子赣。③灵关:剑阁附近灵官峡。④九折路:即今四川荥经县西邛崃山,山路险阻弯曲,须九折乃得上,故名九折路。⑤讵(jù):岂,怎。
6.这首诗的哪几句描写了蜀道的艰险难行?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的第三至六句描写了蜀道之艰难,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三、四两句正面描写了高高的岷山上终年积雪不化,阴森的栈道多次被战火烧毁的景象。五、六两句从侧面写蜀道的艰险,用车轮在回转曲折的山路上被摧毁、车骑在七星桥上受阻,来衬托蜀道艰险难行。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意和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诗句,找到描写蜀道艰险难行的诗句。三、四两句描写岷山的高峻、寒冷,栈道的阴森、险要,属于正面描写蜀道难行;五、六两句写车轮被摧毁、车骑受阻,属于侧面描写蜀道难行。
7.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的结尾两句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然藐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这首诗结尾两句抒情较直接,即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思想感情也较为直白,即漠视功名。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去蜀①
杜甫
五载客蜀郡②,一年居梓州。
如何③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注] ①这首诗当作于永泰元年。这年4月,诗人的朋友严武病逝;5月,诗人离蜀。②蜀郡:即成都。③如何:岂料。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回顾五年流寓之足迹,万千感怀尽在其中。
B.颔联写关塞险阻不能北返长安,只好远游潇湘,可见离蜀之不得已。
C.第五句诗人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已黄发满头,表明身衰体弱至极。
D.“随白鸥”,即与鸥鸟相随隐居湖山。此句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即与鸥鸟相随隐居湖山”错误,“随白鸥”在本诗中应为随白鸥四处漂泊之意。
9.明人王嗣奭评此诗“结语乃失意中自宽之词”,请结合此评对尾联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看似自我解脱自我宽解,实则是位卑忧国理想难酬的失意之语。尾联字面上说的是国家安危大计自有当政大臣支撑,自己不必为此泪水长流;实则是在说,这些当政大臣承担不起国家安危大计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忧心流泪。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结语乃失意中自宽之词”的含义,即指诗歌的尾联是诗人在人生失意中自我宽慰的话。然后我们需要判断尾联的情感是失意还是自我宽解。尾联字面意思是:国家安危大计自有当政大臣支撑,自己就不必泪水长流了。显然从字面意思看此联为自宽之词。但结合此时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可知此联实为反语。由颔联“如何关塞阻”可知,此时社会动荡不安,尾联“安危大臣在”,实为对大臣们承担不起匡扶社稷的重任的不满,而“何必泪长流”,则饱含诗人得不到重用、理想难酬的失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