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时作业(含答案+)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时作业(含答案+)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9 22:06:54

文档简介

课后课时精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53分
[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A.前一个“见”当“引见”讲,读“xiàn”;后一个“见”当“看见”讲,读“jiàn”。B.前一个“食”当“给……吃”讲,读“sì”;后一个“食”当“粮食”讲,读“shí”。C.两个“为”均为动词,读“wéi”。D.前一个“与”当“参与”讲,读“yù”。后一个“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读“yú”。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都是代词,他的。A.前“以”为介词,用;后“以”为介词,把。B.前“之”为结构助词,的;后“之”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前“是”为代词,这样;后“是”表判断,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欲洁其身”中的“洁”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B.而乱大伦
C.耰而不辍
D.子路从而后
答案 B
解析 B项和例句都是使动用法。A.名词用作动词,唱歌;C.名词用作动词,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也指覆种;D.名词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B.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C.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D.而谁以易之
答案 B
解析 A.“辟”通“避”;C.“反”通“返”;D.“而”通“尔”。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而”全表转折。A.介词,在/介词,比。B.介词,用/介词,把。C.名词,风尚/名词,德政。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子见夫子乎
B.子路从而后
C.鸟兽不可与同群
D.遇丈人,以杖荷蓧
答案 C
解析 A.“夫子”在句中指“老师”;B.“从而”在句中指“跟随而”;D.“丈人”在句中指“老年男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仪封人请见时称赞孔子为“君子”,见后赞叹“    ”,刻画出仪封人超人的见识和孔子的个人魅力。
(2)荷蓧丈人见到子路时,批评他“    ,    ”,实际是在变相批评孔子,表明只有像他一样躬耕而食的人,才堪当“夫子”。
(3)在“楚狂接舆”中,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相似的两句话是“       ,      ”。
答案 (1)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3)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精段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杖荷蓧
荷:担、背负
B.植其杖而芸
芸:通“耘”,除草
C.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第二天
D.行其义也
义:正义
答案 D
解析 义:道术或主张。
9.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子路拱而立 ②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③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 B
解析 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③助词,的;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是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上述文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自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D.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出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了“不仕无义”的严厉的批评。
答案 B
解析 “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不正确。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孔子世家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B.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C.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D.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时,主要根据句意断句,同时,参考句子的结构。此句只有一个主语“季桓子”,可根据谓语动词“观、受、语、往观”,形容词“怠”断句。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世家”是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的事迹。
B.司寇,商已有之。西周时期,中央设大司寇,负责实践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
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不世袭,有封地。
D.(帝王或摄政的人)上朝听取臣子报告,并决定政事,称为“听政”。
答案 C
解析 “大夫不世袭”错。
13.下列对文章意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做了大司寇以后,有喜色。门人批评了他,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
B.孔子把鲁国治理得很好,齐国人很害怕,想送土地给鲁国,黎提出不同意见,齐国国君采取了他的建议,先送舞女和骏马给鲁国。
C.齐国人用女乐迷惑鲁国国君,鲁君三日不理政务,祭祀时又不守礼制,孔子就离开了鲁国。
D.师己送走孔子后,把孔子走时的话告诉季桓子,季桓子叹息着说:孔子是怪罪我收下了齐国的女乐。
答案 A
解析 “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理解错误,“乐其以贵下人”的意思是“以有了高位能礼贤下士为乐”。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译文: 
 
答案 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在路上出行的男人和女人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管事官员求情送礼,都给予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关键词:粥、饰、别)
【参考译文】
定公十四年(前946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人生的)乐趣在于能(凭借显贵的地位仍)谦虚地对待别人’吗?”于是就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在路上出行的男人和女人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管事的官员求情送礼,都给予他们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齐国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有人说:“孔子主持政治,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我国离它最近,我们会先被吞并。何不先送给它一些土地呢?”黎说:“请先试着阻止它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哪能算迟呢?”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漂亮的少女,都穿着华美的衣服,能随着《康乐》而舞,又挑选一百二十匹毛色光鲜的马,一并送给鲁君。这些女乐文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南面高门这个地方。季桓子再三微服前往观看,即将接受,就对鲁国的国君说让他环游观看。鲁国君臣整日前去观看,对国事就懈怠了。子路看到这种情形便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孔子说:“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法把典礼后的烤肉分给大夫们,那么我还可以留下不走。”季桓子终于接受了齐国送来的女子乐团,一连三天不过问政务;在郊外祭祀结束后,又违背常礼,没把烤肉分给大夫们。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当天就在屯地住宿过夜。鲁国一个名叫师己的乐师来为他送行,说道:“先生您是没有过错的。”孔子说:“我唱一首歌,好不好?”于是唱道:“那些妇人的口,可以把大臣和亲信撵走;接近那些妇女,可以使人败事亡身。悠闲啊悠闲,我只有这样安度岁月!”师己返回后,季桓子问他说:“孔子说了些什么?”师己如实相告。季桓子长叹一声,说:“先生是怪罪我们接受了齐国那一群女乐的缘故啊!”
[语言运用]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① :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 ②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 ③ 。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答:① 
② 
③ 
答案 ①人都是具有两重性的 ②必须受礼仪的规范 ③也就与禽兽无异了
解析 这是一道补写题,补写时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才能补写出与前后语意贯通、修辞和句式相照应的句子。本段主要写礼对人的意义。①处根据冒号可知应是对其后内容的总领,即人都有两种属性;②处根据所在句子内容可知,应填作为社会属性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又根据其后面的句子可知,这个“区别”应是“受礼仪的规范”;③处根据所在句子推断人只剩下自然属性的后果,又根据前文“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可推断应填“人就是动物”之类的内容。(共54张PPT)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第一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课前自主学习
课上交流探究(共35张PPT)
课后课时精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