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扬州慢(淮左名都)》导学案+课件5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扬州慢(淮左名都)》导学案+课件5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9 22:08:07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导学案》新教材·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望海潮(东南形胜) 
扬州慢(淮左名都)
扬州慢(淮左名都)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任务学习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读写能力提升
答案
答案
随堂任务作业
答案
解析
解析
答案
解析
并留下了许多诗篇
让作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群文对比研习
答案
答案
答案
课后课时作业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解析
答案
D
B
A
C
解析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解析
答案
本课结束

m-0
向同回第4课 
望海潮(东南形胜) 
扬州慢(淮左名都)
扬州慢(淮左名都)
生平
姜夔(1155—1221),南宋词人,文学理论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早年孤贫,屡试不第,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之间,与名公巨卿、骚人墨客交游。死于杭州。姜夔有深厚的艺术修养,精通音律,注重词法。他的词音调谐婉,辞句精美,结构严谨,风格清幽峭拔,善于描绘空灵活脱、恍惚迷离的艺术境界。
作品
《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
评价
姜夔是与辛弃疾并峙的词坛领袖,在文学史上有杰出的地位。浙西派词人把他奉为宋词中的第一作家,比为词中老杜。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及宋南渡,与金隔淮相守,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为边城。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扬州,大肆焚掠;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亲自带兵渡淮,再度攻陷扬州,使这座已受重创的名城更加残破不堪了。后因完颜亮被其臣下杀死于瓜洲,金兵方北退。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缅怀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就自度了这首《扬州慢》词来抒怀寄意。
1.江湖词派
江湖词派是南宋形成的流派,其风格清空骚雅,此风格源于姜夔。而姜夔的清空、骚雅分别源于苏轼、辛弃疾。苏、辛都是无意为词的,他们的清空、骚雅都是通过诗歌化的途径实现的。姜夔在引诗济词方面和苏、辛是相同的,但他有意为词,将词的音律、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纳入一定的法度之中,将原来并无必然联系的清空、骚雅联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南宋江湖词派的理论和创作就是阐释和普及这种清空骚雅词风的。
2.黍离之悲
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黍离》出自《诗经·王风》。《毛诗序》称,周大夫见故都的宗庙宫室倾覆,遗址上长满了茂盛的黍子,于是写了《黍离》一诗表达自己的忧伤。
即淳熙三年(1176)。至日:夏至和冬至都称至日,此指冬至。维扬:扬州的别称。初霁:指雪方止,天刚晴。霁,雨、雪停止,天气转晴。弥望:满眼。四顾:环视。戍角:指驻防部队的号角。悲吟:悲鸣。怆然:悲伤的样子。因:于是。自度:自创。度,谱写,作曲。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的自号,姜夔娶其侄女为妻,并跟他学诗。黍离:《诗经·王风》篇名,首句是“彼黍离离”。传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悲叹宫室宗庙毁坏,长满了禾黍,创
层解:交代写作缘由,“四顾萧条”“寒水自碧”写出景致的荒凉;“戍角悲吟”无比凄凉。序言已饱含悲怆之情。
置淮南东路。竹西:竹西亭,在扬州北门外。少驻:稍作停
层解: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的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
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这里指杜牧《赠别》
层解: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的不朽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也会吃惊和痛心。尾句写桥边芍药盛开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反问的语调蕴含的是无比的悲怆和无奈。
1.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为什么?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空城”,表现了扬州城的破败荒凉。(答“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等,言之有理也可)
2.《扬州慢》一词下阕的首句为“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扬州城现在的破败荒凉而惊。(2)侧面表现现在的扬州城是何等的凄清荒凉,何等的令人心痛;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词人对现在扬州城的感受,引起下文对杜牧感受的揣测,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
3.本词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渲染凄凉的氛围,表现词人的“黍离之悲”?找出这些意象,并分析其效果。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象
意蕴
效果
青青荠麦
凄凉荒芜。荒凉的空城,与往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凄清,渲染了沉痛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国、感伤时乱的无限痛惜之情
废池乔木
揭示战争的破坏程度,衬托出扬州人民的痛苦
二十四桥无声冷月
给人物是人非、凄清冷落之感
桥边红药
有“寂寞开无主”之感和生在乱世无人怜之叹
凄清的号角
军号凄厉,渲染空城的凄清
4.这首词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找出这些化用的诗句,并体会其作用。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姜夔词句
杜牧诗句
意蕴
过春风十里
春风十里扬州路
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兴盛与现实中的“荠麦青青”相对照,抒发感时伤乱、今不如昔的感慨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豆蔻梢头二月初,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虽然风流倜傥,才情过人,但面对满目疮痍的扬州,也难有风流情怀,从而曲折表达作者此刻难掩的忧伤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
作用
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可以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使作者的故国之思、今日之痛得以曲折、深刻地表达
5.理解词人的“黍离之悲”。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黍离之悲”指故国残破的悲思。《扬州慢(淮左名都)》抒发了作者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败的哀思。
『读写能力』
虚实结合
《扬州慢》中,作者写想象中扬州昔日的繁华盛况,是为虚写,又写今日扬州的破败、萧条,是为实写。
诗歌理论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①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②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③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④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针对练笔』
请运用寓情于景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杨柳岸,晓风残月”扩写成200字左右的完整文段。要求语言生动,符合原词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夜凉如水,残月高照,一个人,一叶扁舟。
雾气朦胧,一阵风,一腔愁。酒醒了,睁开双眼。
放眼四周,岸边杨柳依依,我仿佛看到了她站在码头边茕茕孑立的身影,仿佛看到了她黯然离去的背影。多想请柳枝挽住她婀娜多姿的倩影……此时的你,是否剪烛窗前,盼我归来?
再没有温柔乡,再没有痴情语。执剑江湖,快意人生时,我蓦然回首,佳人何在?
晓风习习,吹起尘封的记忆——蛾眉黛兮,杏眼嗔兮,巧笑倩兮,顾若盼兮。若再有来生,我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定不负相思意。
暮色苍茫,孤舟飘荡,徒留一地悲伤!
一、基础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牧生于唐末,为人风流潇洒。他曾经在扬州城做过短暂的停留,
 ① ,这些诗篇都是对扬州城繁华生活的歌咏。姜夔所化用的诗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那些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萧索又恰好形成了一种对比,正是这种对比, ② ,也就行而生悲,因此作下这首《扬州慢》抒发心中的“黍离之悲”。
认真地品读姜夔的这首词,你思绪会随着作者的情思而起伏,你闭目遐思之中,可以隐隐地望见:在一个雪后的清晨,正值风华年纪、西风瘦马布衣青衫的姜夔来到扬州,徘徊在竹西亭边,二十四桥下,希望寻找当年杜牧的踪迹,然而望见的却是满眼荒草废墟,因而悲从景生,哀从心起,缓缓行步中,惊叹“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啊,即使杜牧活到此时,也会被眼前景象惊呆,大诗人再也不会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意兴了。扬州破败了,破败在荒淫无能的南宋小朝庭手中,破败在一大群贪生怕死的文官武将手里,布衣青衫的姜夔来此,为她唱一首挽歌。他没有杜牧的依红偎翠,春眠不晓,他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了,在斜阳巷陌中,留下了瘦马枯缰的长长身影,留下他这首《扬州慢》。
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台秤。
B.记者:您二位一向关心中学语文教学,请谈一谈一个中学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C.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D.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A项,冒号与文中冒号均为提示下文;B项,在采访、辩论、座谈、法庭审讯等言谈的记录中用于说话人名之后,以引出说话内容;C项,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D项,用于总括性话语之前,总结上文。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何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想象的手法,(2)展现了姜夔创作《扬州慢》时的情景,形象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画线句子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姜夔写作《扬州慢》时的情景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答案 ①并留下了许多诗篇 ②让作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①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这些诗篇”可推测出应填内容;②处应填入“这种对比”之后的结果。
4.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本篇是姜夔二十一岁路经扬州有感而作。②扬州是唐代的名城,南北水陆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扬一益二”“十里长街市井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些都是就其繁华兴盛而言的。④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写下许多扬州的诗篇,给后人留下很深的印象。⑤在宋代早期,扬州城也基本保留其固有面貌,但南渡以后,由于女真贵族统治集团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乱,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⑥宋词中就有不少作品是反映扬州盛衰变化的,如赵希迈的《八声甘州·竹西怀古》、李好古《八声甘州·扬州》和刘克庄《沁园春·维扬作》等。⑦虽然他们也写出了扬州的今昔变化与残败凋零,但却都不如姜夔这首词写得深沉悲怆,情韵绵绵,令人百读不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句,应改为“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④句,改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写下许多歌咏(关于)扬州的诗篇”;⑤句,改为“但宋室南渡以后”;⑦句,改为“他们虽也写出了扬州的今昔变化与残败凋零”。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成分残缺,缺少与“枢纽”搭配的词,在“水陆”后加上“交通”;④句,成分残缺,“扬州”前缺少成分,应加“歌咏”或“关于”;⑤句,成分残缺,动词“南渡”前缺少对象,在“南渡”前加“宋室”;⑦句,语序不当,将“他们”放在“虽然”前面。
二、课内阅读
阅读《扬州慢》,完成5~6题。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以明丽的春景来抒写哀情。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C.词的上阕写景,主要是渲染气氛,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D.“波心荡,冷月无声”情景交融,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鉴赏的能力。A项,是萧条的冬景,而非明丽的春景;是今昔对比,而非以乐景写哀情。
6.请简要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三句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反衬(或对比),用杜牧笔下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萧条残破;②化用,化用杜牧“豆蔻”“青楼”等诗句,强调此时的扬州已面目全非,即使有杜牧的才华也难以描摹;③这三句表达了对扬州遭金兵洗劫后繁华不再的悲怆及哀恸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及艺术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从修辞、语言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凋残破败的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豆蔻”“青楼”化用杜牧的诗句,突出内心的感慨,表明一种悲怆的情怀。
阅读《望海潮》和《扬州慢》,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两句词运用了对偶、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词人赞美、喜爱的感情。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拟人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厌恶说到战争,可见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残酷战争的痛恨(或:对人民的同情)。
2.《望海潮》善用铺叙,《扬州慢》善用对比反衬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望海潮》善于铺叙,作品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这首词用浓墨重彩对杭州进行了充分的描绘,展现了一派昌盛的景象。
(2)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扬州慢》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手执磨得起了毛边的《宋词》,我被一望无边的哀愁和忧伤包围着。逸怀浩气的东坡感叹“江海寄余生”;多愁善感的柳永咏唱“执手相看泪眼”;深婉含蓄的晏殊于“小园香径独徘徊”;姜白石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300多年北宋南宋之动荡,产生了宋朝的词人和宋词。宋人写宋词,是心有所动,情有所发,是为一己而写,以浇一己之块垒。孰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宋词竟然从一代代文人手中流传千古。这正应了哲人康德的一句至理名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宋词中所弥漫的(    )的哀愁与忧伤,是“小我”之愁,亦是“大我”之愁。在国破家亡的战乱中飘泊天涯,万千愁绪哀思齐赴心头,创造了独特的而又极具普遍意义的宋词(    )。缘此,引起百代之后众生的共鸣。“哀愁”的(    )各不相同,但它恰恰是人们常常产生,而且永远具有的一种感情。情境相通的那一刻,宋词会跨越千年的门槛,跋山涉水而来,叩响我们心的弦索。感谢古典的宋词,感谢宋词带给我们的哀愁与忧伤。其实,我们是需要哀愁和忧伤,需要它滋润我们因为过度追逐娱乐而干燥的思想。读宋词,说明我们的灵魂和情感还没有真正板结和尘封。哀愁和忧伤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柔软,它不是凭理性所能获得,而是由爱来理解。一颗善良的悲悯的有着文化底蕴的心灵,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时,一定能够细致而深刻地感受到哀愁和忧伤及其价值。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边无际 情境 内涵
B.一望无际 情境 内含
C.无边无际 情景 内含
D.一望无际 情景 内涵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第一处,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语境中修饰“哀愁”,应用“无边无际”。第二处,情景:(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景象。情境:情景或境地。语境中突出宋词的意境,应用“情境”。第三处,内涵:一指语言、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二指内在的涵养。内含:指里头含有。根据语境,应用“内涵”。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是需要哀愁和忧伤的,需要它滋润我们因为过度追逐娱乐而干燥的心田。读宋词,说明我们的情感和灵魂还没有真正板结和尘封。
B.我们需要哀愁和忧伤的,需要它滋润我们因为过度追逐娱乐而干燥的心田。读宋词,说明我们的灵魂和情感还没有真正板结和尘封。
C.我们需要哀愁和忧伤的,需要它滋润我们因为过度追逐娱乐而干燥的思想。读宋词,说明我们的情感和灵魂还没有真正板结和尘封。
D.我们是需要哀愁和忧伤的,需要它滋润我们因为过度追逐娱乐而干燥的思想。读宋词,说明我们的灵魂和情感还没有真正板结和尘封。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画线句子有如下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应为“我们是需要哀愁和忧伤的”;二是搭配不当,“干燥的思想”搭配不当;三是与后文“板结和尘封”对应,语序不当,应为“情感和灵魂”。
3.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海寄余生
苏轼
《临江仙》

B
执手相看泪眼
柳永
《雨霖铃》

C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
《渔家傲》

D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
《扬州慢》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应为:晏殊《蝶恋花》。
4.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请选择最恰当选项,填写在序号处的横线上。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①    。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②    。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世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③    ,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④    。在有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A.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
B.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
C.抒写黍离之悲
D.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
答案 ①D ②B ③A ④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①处,与“不仅仅是”呼应,应填D项;②处,结合上句,此处谈的应是姜夔词的内容特点,应填B项;③处,根据后文的“深致慨叹”,应填A项;④处,根据上句“有感于……”,此处应填姜夔词抒发的情感,即C项。
5.“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是什么意思?结合下面一段文字的上下文,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要求语意连贯,不超过50个字。
我国语言文化中关于“井”的词语、成语、俗语比比皆是:市井、井田制、井然有序、井井有条、井底之蛙、背井离乡、井水不犯河水……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是南宋词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评价,说明                  ,是对柳词流传广度的一个形容。“有井水饮处”即指有人聚居处,就好像如今我们所说的大街小巷。井水、古井在以前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
答案 柳永的作品通俗易懂,易于风行,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盛行于市井巷陌,只要有井水喝的地方都能唱柳永作的词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古代大部分人的生活用水是井水,因此以“有井水饮处”代指有人聚居处。这句话意思是说,市井中经常能听到有人唱柳永的词。这说明柳永的词很切合市民实际,而且通俗易懂,深受北宋市民的欢迎。
二、阅读素养提优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
竹马子
柳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抓住物候时序的变化,描绘了特定时节和环境中的景色。
B.“神京”指汴京,这里作者用对曾经都城的思念表达自己的亡国之痛。
C.下片开头抒情,写旧情难忘,又添新愁,而友人难聚,愁闷无法排遣。
D.最后五句以景结情,巧妙地以黄昏之景来衬托和强化作者心中的悲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鉴赏的能力。B项,此处只是作者离开汴京后想念汴京,且作者为北宋词人,并没有亡国之痛。
7.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的上片,作者用孤垒、烟渚、雌霓、雄风、残蝉等意象,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意境;(2)烘托作者的悲秋情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及其作用。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营造的,如孤垒、烟渚、雌霓、雄风、残蝉,这些意象带有一种苍凉伤感的色调,作者悲秋的情绪自然流露,如此伤感的基调,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暗香
姜夔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①。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②。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③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 ①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②此处选《暗香》一词。③何逊:南朝梁诗人,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作《咏早梅》。
8.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前小序介绍了作词缘起。当时词人姜夔冒雪到朋友范成大隐居的石湖作客,范成大要求他创作新曲,于是词人就创作了这两首词曲。
B.开篇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那时,词人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境界幽雅。
C.“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两句,是说何逊年纪老迈,诗情锐减,面对红梅,也不能像词人一样,有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了。
D.下阕先写词人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次写想借酒浇愁,但面对盈盈翠盏,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泪”。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综合赏析的能力。C项,“是说何逊年纪老迈,诗情锐减,面对红梅,也不能像词人一样……”分析错误。这里是诗人以何逊自比。
9.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暗香》一词,以梅花为线索;(2)作者通过回忆对比,抒写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行文线索及思想感情。作品句句关涉梅,同时又借梅喻人,全词以梅花为线索。起句写旧时豪情,以月色、梅花勾连过去和现在,唤起与玉人月下摘梅的回忆;随即以“而今”转到当前,“长记”二字追忆赏梅雅事;末句又回到当下,惋惜片片落梅,暗含故人不知何日重逢之意。全词不断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往复摇曳,结构空灵精致,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