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同步习题三(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同步习题三(附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9 22:1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同步习题三(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⑥
D.
③④⑤
2.下列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B.
必固其根本
C.
则思知止以安人
D.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3.下列各句中与“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
戍卒叫,函谷举
B.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
族秦者,秦也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宋代的王安石及其领导的“王安石变法”,当时人和后来人都有不同的判断和评价,直到现在学术界还有很大的争议。大致来看,对其人品、学术水平等,当时人和后来人中多数人是肯定的;而对其变法的看法,则分歧很大。
从南宋到清末的700多年间,学术界和政界对王安石变法大多持否定态度,甚至把北宋亡国归罪于王安石变法。到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大变局,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革派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先进性,进而积极研究、赞扬王安石变法。梁启超的重新评价与高度赞赏,不仅在学术界产生广泛而长久的影响,而且在政界也有重要影响。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欢宴各军将领会上的演说中讲道:“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汉朝王莽所行的井田方法,宋朝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王安石变法确实想通过一系列的兴利除弊措施改善民生,特别是通过“农田水利法”,在全国掀起一场古代罕见的兴修农田水利的高潮,兴修了一万多处水利田。同时,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改革变法富国强兵,保证国家政权长治久安。从孙中山的讲话可以看出,他的“民生主义”思想,某种程度上受到王安石“新法”的影响。在清末民国时期,学界政界很多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在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带动下,政界很多人士积极研读王安石的著作,宣传王安石的“新法”。仅1935、1936年两年,各类报刊就发表了100多篇论述王安石的文章。他们对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非常欣赏,并尝试在制定政策时对某些变法思想有所借鉴。
清末民国,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传播到西方国家。担任过美国农业部长和副总统的华莱士,自述从20世纪初就深受中国留学生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的影响,深入研究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表现出来的“三不足”(天变不足惧,祖宗之法不足守,流俗之言不足恤)精神和气概,对现代许多政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曾引用“三不足”称赞他。据研究,“三不足”之说,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替王安石和宋神宗总结出来的。其实,王安石批评汉儒的“天人感应论”、人君过失导致天象异常灾变之论是“蔽而葸”;批评“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的说法是“固而怠”,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但王安石并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没有不加区别地笼统否定前人。比如,他对夏商周三代也是推崇备至,多次公开主张“法先王之意”。“三不足”之说,虽然不能表现王安石的全部真实理念和精神,但确实反映了他不畏艰难、果断变法的改革家风范。
(摘编自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宋朝至现在,大多数人都肯定王安石的人品和学术水平等,但是对其变法看法不一。
B.从南宋至清末,学术界与政界对王安石变法多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他要为宋亡负责。
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受到了王安石“新法”的影响的。
D.王安石对“天人感应论”“‘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进行批评,并提出了“三不足”。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等手法,突出清末民国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重视与肯定。
B.文章先阐述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看法不一,再肯定其变法的目的、影响及精神风范等。
C.文章在论证王安石变法所产生的影响时,大体上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论述的。
D.文章列举两年各类报刊发表100多篇论述王安石的文章的实例,论证其变法的作用。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末民国,中国面临的局势使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革派积极研究、赞扬王安石变法。
B.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等被借鉴到了民国时期的政策中,所以一些政界人士非常欣赏。
C.王安石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新法,源自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和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
D.“三不足”之说,虽然反映了王安石的改革家风范,但不能表现王安石的理念和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也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为人处世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也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苏洵在《辨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的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地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们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么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又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
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你们怎么会这样想?
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
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
第二天朋友们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上打盹。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就向他劝导几句。韩琦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
王安石立在那儿未作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作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的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王安石记日记甚勤,竟写了七十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還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20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是因为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21岁考中进士到他46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25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成荟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就越高。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还位居太守,政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他建堤筑,改革学校,创农民贷款法,把他的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政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他对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直到仁宗嘉祐三年(1058),朝延任命他为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
(节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七章,题目为编者加,有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仅因为他不会圆通机智地为人处世,仪表邋遢,不重衣食,把精力全部倾注在内在思想上。
B.这篇传记采用了对话的方式描写传主,如朋友与胖太太之间的对话等。
C.传记特意写韩琦这个人物,是为了更好地写王安石,对传主人物起一定的衬托作用。
D.作者在最后一段列举王安石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是对传主的客观评价。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还有一个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文字,可以说是作者的一种笔法,既表明所写有一定来历或根据,又能让读者看出有别于正式的史书记载。
B.“他又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话主要是批评王安石虽有政治抱负,但清高孤傲、不谙世事、自以为是。
C.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除了表达他对注重外表装扮的人的鄙视之外,更是意欲借此表达他对韩琦曾经对自己误解的憎恨。
D.文章采用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文字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这些议论,作者择事而写,写出了一个以往不为人所熟知的“怪人”王安石。
E.
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活泼易懂,读来有趣,这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9.宋朝朱弁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著,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这里以“不近人情”言之,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阐述。
三、语言表达
10.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
天空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我们的要求;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永不能实现的目标;最广的不是海洋,是人们的胸怀;我们的心灵是最美的,而不是天上的彩虹!
11.请运用归谬法反证法驳倒下面片断中律师的话。不超过30字
一名醉酒的司机竟然开车撞倒了天安门金水桥的护栏。在法庭上他的律师说“挂在桥头拦车辆和行人的钢索太粗了汽车撞上钢索之后它没有断所以才拉倒了汉白玉护栏因此责任不能完全归于肇事司机。”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①,孤飞自可疑。

[宋]王安石
北去还为客,南来岂是归。
倦投空渚泊,饥帖冷云飞。
垣栅鸡长暖,沟池鹜自肥。
怜渠不如此,更堕野人机②。
[注]①矰缴(zēng
zhuó),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也泛指短箭。②野人,村野之人;机,弓弩上的发射机关。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诗开篇交代雁离群北飞的背景,“独”照应标题“孤”,“念”字隐含同情心。
B.崔诗颔联写孤雁找到另一失群的雁,赶忙呼唤同伴到寒塘栖息,期盼它不要迟疑。
C.王诗颔联用“空渚”“冷云”营造的氛围来渲染雁南北飞迁途中的孤苦,极有感染力。
D.两诗尾联有惊人相似处,“逢矰缴”“堕野人机”表现了诗人对雁前途命运的担忧。
13.两诗写雁,颈联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默写
14.将下列各句中的名句补写完整。
(1)《阿房宫赋》用14个字“      ,      ,      ,
      ”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篇首“      ,
      ,      ,      ”的气势构成鲜明的对比。
(2)苏洵《六国论》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
六、作文
15.假如你是唐太宗,请你给魏徽写一段话,表达读了《谏太宗十思疏》后的感受。要求内容充实,用语得体,不需要写称呼、署名等。(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1厌:满足;2爱:吝惜;爱惜
3速:招致
4几乎;危险
5有的人;或许
6却:使?……退却。故答案应为C。
2.【答案】A
【解析】A项中“乐”为意动用法,“以……为乐”。其他三项中加点词均为使动用法。
3.【答案】C
【解析】“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属于判断句。A项属于被动句;B项属于状语后置句;
C项属于判断句;D项属于宾语前置句。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并提出了‘三不足’错,“三不足”之说,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替王安石和宋神宗总结出来的,并不是王安石提出的。故选D。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论证其变法的作用”错,文章列举报刊发表论述王安石的文章,是为了论证人们积极研读王安石的著作,宣传他的“新法”。故选D。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被借鉴到了民国时期的政策中,所以一些政界人士非常欣赏”错;因果倒置,是因为欣赏所以尝试借鉴。C项,“源自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和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错,原文并没有说明它们之间有渊源关系,原文是“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宋朝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D项,“但不能表现王安石的理念和精神”错,原文是“虽然不能表现王安石的全部真实理念和精神”。故选A。
7.【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仅因为”分析过于绝对,从原文看,“怪人”还表现在为政方面,如他虽政绩斐然,堪称能吏,但屡次拒绝朝廷的提拔。故选A。
8.【答案】A
E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文章中这句话并非批评王安石;C项,王安石的评论不一定是针对被误解的事情,也并非为了表达憎恨。D项,“抒情”分析不正确,全文没有运用“抒情”手法。故选AE。
9.【答案】同意。这里的“不近人情”并不是“不通人情”的意思,而是不谙人情世故,不为日常生活小节所牵制,是一种专注的治学状态。如王安石在洗澡之后,不知道袍子已经被换,吃饭只知道吃自己面前的菜,等等,这些部表现了他心无旁骛的特点。(如不同意,能自圆其说亦可)
【解析】此题考核探究能力,此题允许有不同看法,但应要求学生注意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结合自己平时对人物生平事迹的了解来谈,力求做到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答题时先明确观点,如同意。然后结合文中“王安石在洗澡之后,不知道袍子已经被换,吃饭只知道吃自己面前的菜解释”等内容分析这里的“不近人情”并不是“不通人情”的意思,而是不谙人情世故,不为日常生活小节所牵制,是一种专注的治学状态。
10.【答案】 最高的不是天空,是我们的要求;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永不能实现的目标;最广的不是海洋,是人们的胸怀;最美的不是天上的彩虹,而是我们的心灵!
【解析】 首先选择出恰当的句子作为“标本”,然后将其他句子按照统一结构和句式进行调整。如可以选择如下的句式:“最……不是……(而)是……。”句式确定之后,再调整各句句式即可。
11.【答案】难道你能因为酒喝多了,喝醉了,就去责怪酿酒人的工艺太好了吗? 
【解析】要想反驳有力,就要针对材料的基本观点,抓住要害,展开求异思维,一两语中的。一般不宜举事例,应在说理的层面上进行反驳。
12.【答案】B
【解析】B项,“崔诗颔联写孤雁找到另一失群的雁,赶忙呼唤同伴到寒塘栖息,期盼它不要迟疑”对颔联内容的分析有误。孤雁从寒塘上空飞过,看到塘中自己的影子,以为还有另一只失群的雁,惊喜之下想飞下寒塘去呼唤,发现是自己的影子,故而迟疑。这联叙事,极写雁的“孤”与“苦”。故选B。
13.【答案】①崔诗以景衬情。关山洲渚,冷月低云,营造一种孤寂凄冷压抑的氛围,衬托雁孤寂愁苦之情;②王诗借形象(物象)传(衬)情。诗人用暖在窝里的鸡与游在池沟里的肥鸭子来反衬雁漂泊倦飞的痛苦之情。
【解析】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本题是一道对比阅读题,要求分析两诗写雁,颈联有何不同。这是对描写物象手法的考查。崔诗“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的意思是:渚上低暗,你孤独地穿越过了云层;只有关山的冷月,伴随你孤苦凄凉。这是承颔联而来,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渚云低”是说乌云逼近洲渚,对孤雁来说,便构成了一个压抑的、恐怖的氛围,孤雁就在那样惨淡的昏暗中飞行。“关月”,指关塞上的月亮,这一句写想象中孤雁的行程,虽非目力所及,然而“望尽似犹见”,倾注了对孤雁自始至终的关心。这两句中特别要注意一个
“低”字,一个“冷”字。月冷云低,衬托着形单影只,就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而这都是紧紧地扣着一个“孤”字。唯其孤,才感到云低的可怕;唯其只有冷月相随,才显得孤单凄凉。所以崔诗以景衬情。通过关山洲渚,冷月低云,营造一种孤寂凄冷压抑的氛围,衬托雁孤寂愁苦之情。王诗“垣栅鸡长暖,沟池鹜自肥”的意思是鸡窝里的鸡能长久的温暖,池沟里的鸭子能吃的饱长的肥。这里明显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暖在窝里的鸡与游在池沟里的肥鸭子来反衬雁漂泊倦飞的痛苦之情。
14.【答案】(1)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
(2)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15.【答案】如今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我似乎放松了警惕。但读了你的劝谏书后,我深深地反省,要想使国家免蹈前朝覆辙,就必须居安思危,竭诚待下,才能实现爱卿所说的“鸣琴垂拱,不言而化”,那样我也就问心无愧了。
【解析】注意魏征上疏是正值太宗追求享乐之际·太宗的反思和感悟应扣住这点,并主要是谈读了这篇疏之后的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