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9 22:2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______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2)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______的。
(3)我感觉到______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于这个冥冥世界。
(4)在躲避风雨之时,我想弄清楚周围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______在鲤鱼们的眼中。
A.
纵然
必需
熟悉
呈现
B.
纵然
必须
熟习
呈现
C.
虽然
必需
熟习
呈献
D.
虽然
必须
熟悉
呈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西安的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________,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________,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难道2
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答案并非如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________,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    )。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变得强烈。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________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推陈出新 卓尔不群
B.
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推陈出新 特立独行
C.
络绎不绝 惟妙惟肖 革故鼎新 特立独行
D.
不绝如缕 呼之欲出 革故鼎新 卓尔不群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B.
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C.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D.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匠人的初心始终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
B.
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们的终极目标
C.
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其终极目标
D.
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
,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B.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C.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D.
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
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________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________,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与“西式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________,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西式建筑热,对于“先找规划设计,然后从街区历史找卖点,再找投资、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来说,同样适用。在设计与规划上对西方建筑东施效颦的背后,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   )。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________,多元才是这里的和谐;而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兼容并蓄  生搬硬套  雕梁画栋  错落有致
B.
兼而有之  生搬硬套  金碧辉煌  犬牙交错
C.
兼容并蓄  囫囵吞枣  金碧辉煌  错落有致
D.
兼而有之  囫囵吞枣  雕梁画栋  犬牙交错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西式建筑热同样适用“先找规划设计,然后从街区历史找卖点,再找投资、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
B.
西式建筑热同样适用“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
C.
“先找投资,然后从街区历史找卖点,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
D.
“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的是每个地方的建筑
B.
每个地方的建筑,都在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植根
C.
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
D.
每个地方,都要求建筑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
9.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亲人生日的考题是一道高深莫测的考题,很好地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为今后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②他把头摇摇,自鸣得意,语调也随之变了,谦虚里流露出自满。
③陈佩斯开始从事话剧事业时,饱经风雨,甚至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畏葸不前,而是不懈地努力,如今事业又重振旗鼓再现辉煌了。
④普通人只看重基本分析,而认为技术分析是细枝末节。事实上,两者的重要性不分伯仲。
⑤正值创作鼎盛时期的王小波突然撒手人寰,人们为他的早逝悲哀,更为文坛的损失惋惜。
⑥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希望,应该在所不辞地担负起时代的重任。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②⑤⑥
D.
①④⑥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建立健全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有利于涉海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涉海企业损害生态系统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责任。
B.
林庚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认识到自由诗的问题之后,从1934年开始,就一直致力于诗歌的节奏与形式。
C.
大火从巴黎圣母院的楼顶开始燃烧,火势很快蔓延,熊熊火焰从教堂两座钟楼间窜出,塔尖随后轰然倒塌。
D.
中国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的初衷是,对养老基金向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养老金融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词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作“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做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整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和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都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词汇”,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文法”。
13.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三、语言表达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排序是_______
______
“木叶”的形象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却,因此也就;而且,也显然是。
①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
②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
③变得太黄了
④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
⑤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
⑥缺少那飘零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①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15.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们在传情达意的时借助自然,
“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然后就有更多的人在屋檐下驻足。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做一个屋檐,那就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吧。因为,人心毕竟比屋檐大。
请以“心灵的屋檐”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纵然”,即使,表假设关系。“虽然”,表转折关系。“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必须”,表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熟悉”,知道得很清楚。“呈现”,表现出,显露出来。“呈献”,把实物或意见恭敬地送给集体或敬爱的人。
2.【答案】A
【解析】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符合语境。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形容人来来往往不断。句子强调的是人来人往,故不合语境。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不符合语境。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似乎叫一声就能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肖像十分生动。也指某件事即将揭晓或出现。符合语境。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此处形容工料、工艺,符合语境。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不能用来形容“工料”“工艺”。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符合语境。特立独行:保持独特高尚的品行,不随波逐流。此处没有“随波逐流”的意思。
3.【答案】C
【解析】文段画线的句子中,“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语序不当,“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精神”搭配不当,且语序不当。A项,语序不当,“零距离”应放在“互动”之前。B项,主语残缺,应在句首加“活动”。D项,搭配不当,应将“表现”改为“展示”。
4.【答案】D
【解析】从语意连贯程度上看,本段强调的是“匠心”,而不是“匠人”,而且括号前说的是玉器、青铜器和瓷器丝绸,所以括号内的文字应以“匠心”为陈述对象,由此排除A、C两项。B、D两项的区别在于“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对于“历朝历代”的匠人而言有些空洞,所以,“初心”比“终极目标”更贴合文段意思。
5.【答案】B
【解析】A.应将两处下引号放到句号的后面。C.第二处的问号改用分号;“万应锭”应加引号。D.将冒号去掉,将后引号放到“(曹植《美女篇》)”的前面,并去掉“翩翩”后的句号。
6.【答案】A
【解析】 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兼而有之: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根据横线后的语境可知,应选“兼容并蓄”。生搬硬套: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搬用别人的方法、经验等。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句中是说机械地模仿西式建筑,应选“生搬硬套”。雕梁画栋: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句中是用以修饰“古街古巷”,应用“雕梁画栋”。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犬牙交错:形容交界处参差不齐,像狗牙一样。也形容局面错综复杂。根据语境,应选“错落有致”。
7.【答案】D
【解析】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是“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二是主客颠倒,应是“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据此可知,D项修改正确。
8.【答案】C
【解析】 本段落叙述的对象是建筑,括号里的句子以“建筑”领起更顺畅,故排除A、D两项。括号后列举了不同地方建筑的不同特色,强调的是历史脉络对建筑的影响,故括号里的内容应对“自己的历史脉络”加以强调,而B项强调的是“植根”,故排除B项。
9.【答案】D
【解析】①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与后文“指明了方向”矛盾。②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使用正确。③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向前。使用正确。④细枝末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这里强调的是不重要,应用“无足轻重”。⑤撒手人寰:指离开人世。使用正确。⑥在所不辞: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这里强调责任,应用“义不容辞”。
10.【答案】C
【解析】A项,搭配不当,“加大”与“责任”不搭配。B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的试验”。D项,结构混乱,删去“的初衷是”,或把“对养老基金向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养老金融服务具有重大意义”改为“让养老基金向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养老金融服务”。
11.【答案】D
【解析】D项,不是斗拱的作用,而是斗拱的外部展现形式。
12.【答案】C
【解析】A项,与原文中“瓦坡的曲面……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意思不吻合。B项,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D项,“词汇”与“文法”颠倒了。
13.【答案】梁架做法(斗拱组合法)、瓦作做法、彩画作做法(青绿点金法)、院落组织法。(答出任意三种即可)
【解析】
14.【答案】排序为:②①④⑥⑤③
【解析】语句衔接题一般可以从话题角度(空间、时间、人称等)一致,情感事理一致(如一面和两面、正面和反面、原因和结果等,要符合事理),情境氛围,句式结构,语气、音韵和谐等角度考虑解题。
明确这段文字的话题是区别“黄叶”和“木叶”,“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是黄叶与有飘零意的木叶不同的原因,因此第一空填②,第二三空的前面有个大前提“在蒙蒙细雨中”,而且第二三空之间存在转折关系,重心落在第三空,与细雨相对的即为④“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第二空应填“木叶”有飘零意的另一个条件即①“具有木叶的微黄的颜色”。第四空因此得出⑥“缺少飘零之意义”。前面四空都要填没有主语的句子,而第五空需要一个有主语的句子,这个句子就是⑤,同时它也是第③句叶子“变得太黄了”的原因。
15.【答案】B
【解析】“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运用了比拟;“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运用了比喻;“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运用了排比。
16.【答案】①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原文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③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
【解析】
17.【答案】(示例)①忽然又温暖一会儿 ②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解析】
18.【答案】[佳作赏读]屋檐下
下雨了!我泡了一杯清茶坐到窗台边,在大自然的喧哗声中,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与凉爽。
窗外的雨滴争先恐后地落下,近处的屋顶上,有数不清的雨花溅起,形成一层淡淡的轻烟。渐渐地,家乡小镇那“红砖青瓦”在雨中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美丽悦目起来。这些“红砖青瓦”,让我倍觉亲切。
是啊,我的童年就是在小镇的“红砖青瓦”间度过的。那里不是很大,如要绕完小镇,半小时足矣。整个小镇洋溢着浓郁的朴素气息。记得那时,镇上只有一两幢楼房,更多的是红砖青瓦的平房,每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总有一条走廊。下雨天,在泥泞中玩耍,一定会挨大人们的训斤的,孩子们便在那屋檐下嬉戏打闹。那搬了凳子坐在门口,闲看风雨打发时间的屋子的主人,总是静静地看着我们,一脸浅浅的笑意。
有一次,恰逢镇上赶集日,附近村子里的人们几乎都集中在镇上仅有的一条街上,可是暴雨骤至,于是,集市上各家各户的屋檐下便站满了人。熟悉的彼此问候着,接着便唠开了家常,更多的是谈论今年的好收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温馨、喜悦和幸福;屋子的主人热情地搬出凳子让人们坐,自己也和大伙凑着热闹,屋檐下一片欢声笑语;也有一些人干脆在屋檐下摆起小摊做起了生意……
屋檐外的风雨再大,也丝毫不能冲淡他们纯真、朴素、友善的情怀。
后来我们家搬到了城里。这里很少见到平房,满眼高楼林立,偶尔在老居民区看到平房,但它的屋檐也被围墙和大门给堵在了里面。
一个夏日的中午,也是一场暴雨。路上到处是躲雨的行人,可是在这偌大的城市里,此时竟然一下难觅避雨之处。我终于躲进一家商店的屋檐下,那里已站了不少避雨的人。我拍拍身上,突然觉得环境很安静,我看了看身边的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冷漠的表情,没人说话,只是每当路上出现一辆出租车时,人们便一拥而上……商店的老板阴沉着脸,走到门口:“让一让!别堵住门口,妨碍我做生意了!”这样的气氛跟天气一样让人感到沉闷。
生活的屋檐啊,什么时候变得那么窄了?又为什么越来越少了?那么我们心中的屋檐呢?别让冷漠占据了我们的心灵,不要让爱没有了避风的港湾,在心中为自己也为别人留下一道屋檐吧!
【解析】这是一道非常好的话题作文。命题形式虽然传统,但话题新鲜引人,富有感染力,且自然深刻。尤其是其结尾部分内涵明显,并富有广度。如“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明显提示应从“心灵”的角度行文,这跟话题呼应。话题很有意境,给考生营造了一个比较开阔的思维空间。